天下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
〔注〕觳,無潤也。
〔疏〕觳,無潤也。
生則勤苦身心,死則資葬儉薄,其為道幹觳無潤也。
〔釋文〕觳郭苦角反。
徐戶角反。
郭、李皆雲:無潤也。
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
〔注〕夫聖人之道,悅以使民,民得性之所樂則悅,悅則天下無難矣。
〔疏〕夫聖人之道,得百姓之歡心。
今乃使物憂悲,行之難久,又無潤澤,故不可以教世也。
〔釋文〕其行下孟反。
下注「以成其行」同。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
墨子雖獨能任,柰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
〔注〕王者必合天下之懽心,而與物俱往也。
〔疏〕夫王天下者,必須虛心忘己,大順羣生。
今乃毀皇王之法,反黔首之性,其于主物,不亦遠乎? 〔釋文〕能任音任。
蹈墨術,堅執堅白,各炫己能,合異為同,析同為異;或獨唱而寡和,或賓主而往來,以有無是非之辯相毀,用無倫次之辭相應,勤儉甚者,号為聖人。
〔釋文〕相訾音紫。
以觭紀宜反,又音寄。
不仵音誤。
徐音五。
仵,同也。
巨子向、崔本作「巨」。
向雲:墨家号其道理成者為巨子,若儒家之碩儒。
〇典案:呂氏春秋上德篇、去私篇竝作「巨子」。
「巨」、「巨」古亦通用。
皆願為之屍。
〔注〕屍者,主也。
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注〕為欲系巨子之業也。
〔疏〕鹹願為師主,庶傳業将來,對争勝負,不能決定也。
〇典案:注「為」疑當作「争」,上半形近而誤也。
疏「對争勝負」,是成所見注字亦作「争」,高山寺古鈔本正作「争」。
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
〔注〕意在不侈靡而備世之急,斯所以為是。
其行則非也。
〔注〕為之太過故也。
〔疏〕意在救物,所以是也;勤儉太過,所以非也。
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已矣。
〔疏〕進,過也。
後世學徒,執墨陳迹,精苦自勵,意在過人也。
亂之上也。
〔注〕亂莫大于逆物而傷性也。
治之下也。
〔注〕任衆适性為上。
今墨反之,故為下。
〔疏〕墨子之道,逆物傷性,故是治化之下術,荒亂之上首也。
〔釋文〕治之直吏反。
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注〕為其真好重聖賢不逆也,但不可以教人。
〔釋文〕之好呼報反。
注同。
〇俞樾曰:「真天下之好」,謂其真好天下也,即所謂墨子兼愛也。
下文曰「将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此「求」字即心誠求之之求。
求之不得,雖枯槁不舍,即所謂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也。
郭注未得。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好」下有「者」字。
為其于僞反。
将求之不得也。
〔注〕無輩也。
雖枯槁不舍也。
〔注〕所以為真好也。
〔疏〕宇内好儉,一人而已,求其輩類,竟不能得。
顦顇如此,終不休廢,率性真好,非矯為也。
〔釋文〕枯槁苦老反。
不舍也音舍。
下章同。
才士也夫! 〔注〕非有德也。
〔疏〕夫,歎也。
逆物傷性,誠非聖賢,亦勤儉救世,才能之士耳。
以活民為急也。
救民之鬭,禁攻寝兵,救世之戰。
〔注〕所謂聏調也。
〔疏〕寝,息也。
防禁攻伐,止息幹戈,意在調和,不許戰鬭,假令欺侮,不以為辱,意在救世,所以然也。
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
〔注〕聏調之理然也。
〔疏〕用斯教迹,行化九州,上說君王,下教百姓,雖複物不取用,而強勸喧聒,不自廢舍也。
〔釋文〕上說音悅,又如字。
下教上,謂國主也。
悅上之教下也。
一雲:說,猶教也。
上教教下也。
聒古活反。
謂強聒其耳而語之也。
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注〕所謂不辱。
〔疏〕雖複物皆厭賤,猶自強見勸他,所謂被人輕侮,而不恥辱也。
〔釋文〕見厭于豔反,徐于贍反。
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
〔注〕不因其自化而強以慰之,則其功太重也。
〔疏〕夫達道聖賢,感而後應,先存諸己,後存諸人。
今乃勤強勸人,被厭不已,當身枯槁,豈非自為太少乎? 〇典案:注「強」上疑當有「勤」字。
疏「今乃勤強勸人」,是成所見注有「勤」字。
高山寺古鈔本正作「不因其自化而勤強以慰之」。
又案:荀子天論篇「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即此「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之誼。
〔釋文〕為人于僞反。
下「自為」同。
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
〔注〕斯明自為之太少也。
〇典案:「曰」疑當為「日」,形近而誤也。
疏「置五升之飯為一日之食」,是成所見本作「日」不作「曰」也。
禦覽八百五十引作「日請置五升之飯足矣」。
高山寺古鈔本亦正作「日」。
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飢,不忘天下
〔注〕觳,無潤也。
〔疏〕觳,無潤也。
生則勤苦身心,死則資葬儉薄,其為道幹觳無潤也。
〔釋文〕觳郭苦角反。
徐戶角反。
郭、李皆雲:無潤也。
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
〔注〕夫聖人之道,悅以使民,民得性之所樂則悅,悅則天下無難矣。
〔疏〕夫聖人之道,得百姓之歡心。
今乃使物憂悲,行之難久,又無潤澤,故不可以教世也。
〔釋文〕其行下孟反。
下注「以成其行」同。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
墨子雖獨能任,柰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
〔注〕王者必合天下之懽心,而與物俱往也。
〔疏〕夫王天下者,必須虛心忘己,大順羣生。
今乃毀皇王之法,反黔首之性,其于主物,不亦遠乎? 〔釋文〕能任音任。
蹈墨術,堅執堅白,各炫己能,合異為同,析同為異;或獨唱而寡和,或賓主而往來,以有無是非之辯相毀,用無倫次之辭相應,勤儉甚者,号為聖人。
〔釋文〕相訾音紫。
以觭紀宜反,又音寄。
不仵音誤。
徐音五。
仵,同也。
巨子向、崔本作「巨」。
向雲:墨家号其道理成者為巨子,若儒家之碩儒。
〇典案:呂氏春秋上德篇、去私篇竝作「巨子」。
「巨」、「巨」古亦通用。
皆願為之屍。
〔注〕屍者,主也。
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注〕為欲系巨子之業也。
〔疏〕鹹願為師主,庶傳業将來,對争勝負,不能決定也。
〇典案:注「為」疑當作「争」,上半形近而誤也。
疏「對争勝負」,是成所見注字亦作「争」,高山寺古鈔本正作「争」。
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
〔注〕意在不侈靡而備世之急,斯所以為是。
其行則非也。
〔注〕為之太過故也。
〔疏〕意在救物,所以是也;勤儉太過,所以非也。
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已矣。
〔疏〕進,過也。
後世學徒,執墨陳迹,精苦自勵,意在過人也。
亂之上也。
〔注〕亂莫大于逆物而傷性也。
治之下也。
〔注〕任衆适性為上。
今墨反之,故為下。
〔疏〕墨子之道,逆物傷性,故是治化之下術,荒亂之上首也。
〔釋文〕治之直吏反。
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注〕為其真好重聖賢不逆也,但不可以教人。
〔釋文〕之好呼報反。
注同。
〇俞樾曰:「真天下之好」,謂其真好天下也,即所謂墨子兼愛也。
下文曰「将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此「求」字即心誠求之之求。
求之不得,雖枯槁不舍,即所謂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也。
郭注未得。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好」下有「者」字。
為其于僞反。
将求之不得也。
〔注〕無輩也。
雖枯槁不舍也。
〔注〕所以為真好也。
〔疏〕宇内好儉,一人而已,求其輩類,竟不能得。
顦顇如此,終不休廢,率性真好,非矯為也。
〔釋文〕枯槁苦老反。
不舍也音舍。
下章同。
才士也夫! 〔注〕非有德也。
〔疏〕夫,歎也。
逆物傷性,誠非聖賢,亦勤儉救世,才能之士耳。
以活民為急也。
救民之鬭,禁攻寝兵,救世之戰。
〔注〕所謂聏調也。
〔疏〕寝,息也。
防禁攻伐,止息幹戈,意在調和,不許戰鬭,假令欺侮,不以為辱,意在救世,所以然也。
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
〔注〕聏調之理然也。
〔疏〕用斯教迹,行化九州,上說君王,下教百姓,雖複物不取用,而強勸喧聒,不自廢舍也。
〔釋文〕上說音悅,又如字。
下教上,謂國主也。
悅上之教下也。
一雲:說,猶教也。
上教教下也。
聒古活反。
謂強聒其耳而語之也。
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注〕所謂不辱。
〔疏〕雖複物皆厭賤,猶自強見勸他,所謂被人輕侮,而不恥辱也。
〔釋文〕見厭于豔反,徐于贍反。
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
〔注〕不因其自化而強以慰之,則其功太重也。
〔疏〕夫達道聖賢,感而後應,先存諸己,後存諸人。
今乃勤強勸人,被厭不已,當身枯槁,豈非自為太少乎? 〇典案:注「強」上疑當有「勤」字。
疏「今乃勤強勸人」,是成所見注有「勤」字。
高山寺古鈔本正作「不因其自化而勤強以慰之」。
又案:荀子天論篇「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即此「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之誼。
〔釋文〕為人于僞反。
下「自為」同。
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
〔注〕斯明自為之太少也。
〇典案:「曰」疑當為「日」,形近而誤也。
疏「置五升之飯為一日之食」,是成所見本作「日」不作「曰」也。
禦覽八百五十引作「日請置五升之飯足矣」。
高山寺古鈔本亦正作「日」。
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飢,不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