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釋文〕以義名篇。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注〕為以其有為,則真為也,為其真為,則無為矣,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
自軒、顼已下,迄于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皆随有物之情,順其所為之性,任羣品之動植,曾不加之于分表。
是以雖教不教,雖為不為矣。
〇典案:注「為以其有為」,舊作「為其所有為」。
今據宋本、趙谏議本、道藏注疏本改。
高山寺古鈔本作「為以其有」,雖敚下「為」字,句法尚未誤。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 〔疏〕上古三皇,所行道術,随物任化,淳樸無為,此之方法,定在何處?假設疑問,發明深理也。
〔釋文〕惡乎音烏。
曰:無乎不在。
〔疏〕答曰:無為玄道,所在有之,自古及今,無處不徧。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注〕神明由事感而後降出。
〔疏〕神者,妙物之名。
明者,智周為義。
若使虛通聖道,今古有之,亦何勞彼神人,顯茲明智,制體作樂,以導物乎?聖有所生,王有所成。
〔疏〕夫虛凝玄道,物感所以誕生,聖帝明王,功成所以降迹,豈徒然哉!皆原于一。
〔注〕使物各複其根,抱一而已,無飾于外,斯聖王所以生成也。
〔疏〕原,本也。
一,道。
雖複降靈接物,混迹和光,應物不離真常,抱一而歸本者也。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注〕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也。
〔疏〕冥宗契本,謂之自然。
淳粹不雜,謂之神妙。
嶷然不假,謂之至極。
以自然為宗,上德為本,玄道為門,觀于機兆,随物變化者,謂之聖人。
己上四人,隻是一耳,随其功用,故有四名也。
〔釋文〕不離力智反。
下注「不離」、「離性」、下章「離于」同。
兆于本或作「逃」。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注〕此謂四者之粗迹,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疏〕布仁惠為恩澤,施義理以裁非,運節文為行首,動樂音以和性,慈照光乎九有,仁風扇乎八方,譬蘭蕙芳馨,香氣薰于遐迩,可謂賢矣。
〔釋文〕為行下孟反。
章内同。
薰然許雲反,溫和貌。
崔雲:以慈仁為馨聞也。
之粗七奴反。
卷内皆同。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疏〕稽,考也。
操,執也。
法定其分,名表其實,操驗其行,考決其能,一二三四,即名法等是也。
〔釋文〕以參本又作「操」,同。
七曹反。
宜也。
以稽音雞,考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疏〕自堯、舜已下,置立百官,用此四法,更相齒次,君臣物務,遂以為常,所謂彜倫也。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
〔疏〕夫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聖人之不可廢者,衣食也。
故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以蕃滋生息,畜積藏儲者,皆養民之法。
〔釋文〕蕃息音煩。
畜敕六反,又許六反。
藏如字,又才浪反。
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注〕民理既然,故聖賢不逆。
能備兩儀之亭毒,稱神明之容貌,況一曲之人乎! 〔釋文〕稱神尺證反。
下章同。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發。
〔注〕全人難遇故也。
〔疏〕玄聖素王,内也。
飛龍九五,外也。
既而百家競起,各私所見,是非殽亂,彼我紛纭,遂使出處之道闇塞而不明,郁閉而不洩也。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疏〕心之所欲,執而為之,即此欲心,而為方術,一往逐物,曾不反本,欲求合理,其可得也?既乖物情,深可悲歎。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注〕大體各歸根抱一,則天地之純也。
〔疏〕幸,遇也。
天地之純,無為也。
古人大體,樸素也。
言後世之人,屬斯澆季,不見無為之道,不遇淳樸之世。
道術将為天下裂。
〔注〕裂,分離也。
道術流弊,遂各奮其方,或以主物,則物離性以從其上,而性命喪矣。
〔疏〕裂,分離也。
儒、墨、名、法百家馳骛,各私所見,鹹率己情,道術紛纭,更相倍谲,遂使蒼生措心無所,分離物性,實此之由也。
〔釋文〕哀矣如字。
本或作「喪」,息浪反。
尹、老之意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道」上有「之」字。
〔釋文〕未敗「敗」或作「毀」。
墨子是一家之正,故不可以為敗也。
崔雲:未壞其道。
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 〔注〕雖獨成墨,而不類萬物之情也。
〔疏〕夫生歌死哭,人倫之常理;兇哀吉樂,世物之大情。
今乃反此,故非徒類矣。
〔釋文〕非歌生應歌,而墨以歌為非也。
樂而音洛。
下及注同。
其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注〕為以其有為,則真為也,為其真為,則無為矣,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
自軒、顼已下,迄于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皆随有物之情,順其所為之性,任羣品之動植,曾不加之于分表。
是以雖教不教,雖為不為矣。
〇典案:注「為以其有為」,舊作「為其所有為」。
今據宋本、趙谏議本、道藏注疏本改。
高山寺古鈔本作「為以其有」,雖敚下「為」字,句法尚未誤。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 〔疏〕上古三皇,所行道術,随物任化,淳樸無為,此之方法,定在何處?假設疑問,發明深理也。
〔釋文〕惡乎音烏。
曰:無乎不在。
〔疏〕答曰:無為玄道,所在有之,自古及今,無處不徧。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注〕神明由事感而後降出。
〔疏〕神者,妙物之名。
明者,智周為義。
若使虛通聖道,今古有之,亦何勞彼神人,顯茲明智,制體作樂,以導物乎?聖有所生,王有所成。
〔疏〕夫虛凝玄道,物感所以誕生,聖帝明王,功成所以降迹,豈徒然哉!皆原于一。
〔注〕使物各複其根,抱一而已,無飾于外,斯聖王所以生成也。
〔疏〕原,本也。
一,道。
雖複降靈接物,混迹和光,應物不離真常,抱一而歸本者也。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注〕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也。
〔疏〕冥宗契本,謂之自然。
淳粹不雜,謂之神妙。
嶷然不假,謂之至極。
以自然為宗,上德為本,玄道為門,觀于機兆,随物變化者,謂之聖人。
己上四人,隻是一耳,随其功用,故有四名也。
〔釋文〕不離力智反。
下注「不離」、「離性」、下章「離于」同。
兆于本或作「逃」。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注〕此謂四者之粗迹,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疏〕布仁惠為恩澤,施義理以裁非,運節文為行首,動樂音以和性,慈照光乎九有,仁風扇乎八方,譬蘭蕙芳馨,香氣薰于遐迩,可謂賢矣。
〔釋文〕為行下孟反。
章内同。
薰然許雲反,溫和貌。
崔雲:以慈仁為馨聞也。
之粗七奴反。
卷内皆同。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疏〕稽,考也。
操,執也。
法定其分,名表其實,操驗其行,考決其能,一二三四,即名法等是也。
〔釋文〕以參本又作「操」,同。
七曹反。
宜也。
以稽音雞,考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疏〕自堯、舜已下,置立百官,用此四法,更相齒次,君臣物務,遂以為常,所謂彜倫也。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
〔疏〕夫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聖人之不可廢者,衣食也。
故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以蕃滋生息,畜積藏儲者,皆養民之法。
〔釋文〕蕃息音煩。
畜敕六反,又許六反。
藏如字,又才浪反。
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注〕民理既然,故聖賢不逆。
能備兩儀之亭毒,稱神明之容貌,況一曲之人乎! 〔釋文〕稱神尺證反。
下章同。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發。
〔注〕全人難遇故也。
〔疏〕玄聖素王,内也。
飛龍九五,外也。
既而百家競起,各私所見,是非殽亂,彼我紛纭,遂使出處之道闇塞而不明,郁閉而不洩也。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疏〕心之所欲,執而為之,即此欲心,而為方術,一往逐物,曾不反本,欲求合理,其可得也?既乖物情,深可悲歎。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注〕大體各歸根抱一,則天地之純也。
〔疏〕幸,遇也。
天地之純,無為也。
古人大體,樸素也。
言後世之人,屬斯澆季,不見無為之道,不遇淳樸之世。
道術将為天下裂。
〔注〕裂,分離也。
道術流弊,遂各奮其方,或以主物,則物離性以從其上,而性命喪矣。
〔疏〕裂,分離也。
儒、墨、名、法百家馳骛,各私所見,鹹率己情,道術紛纭,更相倍谲,遂使蒼生措心無所,分離物性,實此之由也。
〔釋文〕哀矣如字。
本或作「喪」,息浪反。
尹、老之意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道」上有「之」字。
〔釋文〕未敗「敗」或作「毀」。
墨子是一家之正,故不可以為敗也。
崔雲:未壞其道。
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 〔注〕雖獨成墨,而不類萬物之情也。
〔疏〕夫生歌死哭,人倫之常理;兇哀吉樂,世物之大情。
今乃反此,故非徒類矣。
〔釋文〕非歌生應歌,而墨以歌為非也。
樂而音洛。
下及注同。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