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禦寇第三十二

關燈
之消夜之人也。

     〇俞樾曰:郭注曰「不由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釋文引王注雲:「非明正之徒,謂之消夜之人也」,皆望文生義,未為塙诂。

    「宵人」,猶小人也。

    禮記學記篇「宵雅肄三」,鄭注曰:「宵」之言小也。

    習小雅之三,謂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

    然則「宵人」為「小人」,猶「宵雅」為「小雅」矣。

    字亦作「肖」,方言曰:肖,小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申呂肖矣」,徐廣曰:肖,音痟。

    痟,猶衰微,義亦相近。

    文選江文通雜體詩「宵人重恩光」,李善注引春秋演孔圖曰:宵人之世多飢寒。

    宋均曰:宵,猶小也。

    此說得之。

    訙之本又作「訊」,音信,問也。

    離内刑者,陰陽食之。

     〔注〕動而過分,則性氣傷于内,金木訊于外也。

     〔疏〕若不止分,則内結寒暑,陰陽殘食之也。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注〕自非真人,未有能止其分者,故必外内受刑,但不問大小耳。

     〔疏〕心若死灰,内不滑靈府,形同槁木,外不挂桎梏,唯真人哉!語意相近。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作「醉之以觀其不失也」,「不失」即謂不失法則也。

     〇典案:道藏南華真經章句音義本、注疏本、白文本字竝作「則」,與釋文或本合。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 〔注〕君子易觀,不肖難明。

    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搜之有塗,亦可知也。

     〔疏〕九事征驗,小人君子,厚貌深情,必無所避。

     〔釋文〕易觀以豉反。

    搜之所求反。

    也。

     〔疏〕役智勞慮,有心為德,此賊害之甚也。

    而心有睫。

     〔注〕率心為德,猶之可耳,役心于眉睫之間,則僞已甚矣。

     〇典案:「睫」,道藏注疏本、白文本竝作「眼」。

    郭注「役心于眉睫之間,則僞已甚矣」,是所見本字正作「睫」。

    道藏本作「眼」者形近而誤,或淺人妄改之耳。

     〔釋文〕睫音接。

    及其有睫也而内視,内視而敗矣。

     〔注〕乃欲探射幽隐,以深為事,則心與事俱敗矣。

     〔疏〕率心為役,用心神于眼睫,緣慮逐境,不知休止,緻危敗甚矣。

     〔釋文〕探射食亦反。

    引雲:傀,大也。

    情在無,故曰大。

    釋文阙。

    達大命者随。

     〔注〕泯然與化俱也。

     〔疏〕大命,大年。

    假如彭祖壽考,随而順之,亦不厭其長久,以為勞苦也。

    達小命者遭。

     〔注〕每在節上住乃悟也。

     〔疏〕小命,小年也。

    遭,遇也。

    如殇子促齡,所遇斯适,曾不介懷耳。

    譏得車之人也。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九引「使」上有「如」字,「寤」作「梧」。

    馬叙倫曰:「微」當依禦覽九百二十九引作「徼」。

    說文曰:憿,幸也。

    案:馬說是也。

     〔釋文〕緯蕭如字。

    緯,織也。

    蕭,荻蒿也。

    織蕭以為畚而賣之。

    本或作「葦」,音同。

     〇郭慶藩曰:文選顔延年陶征士诔注引司馬雲:蕭,蒿也,織蒿為薄。

    北堂書鈔簾部、太平禦覽七百并引雲:蕭,蒿也。

    織緝蒿為薄簾也。

    禦覽九百九十七,子兮反。

    粉夫音符。

    若挾戶牒反。

    佥曰七潛反。

    子六反。

    」。

    蝼音樓。

    蟻魚绮反。

    如此,深可悲哉! 【校記】土,原誤作「士」,據釋文改。

    緯箫,原作「緯蕭」,據釋文及别本改。

    往,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據世德堂本改作「性」,據改。

    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此句均作:「觀緩之缪以為學,父故能任其自爾而知,故無為其間也」。

    南華真經注疏并依續古逸本、世德堂本于「無為」下補「乎」字。

    複,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往」,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此句為:「方,将。

    貞幹輔相魯廷萬代,奔逐修飾羽儀,喪其真性也。

    」正确斷句似應為:「方,将。

    貞幹輔相魯廷,萬代奔逐,修飾羽儀,喪其真性也。

    」心,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體」。

    殊,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彼,王校集釋本改作「技」,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才」,據後者改。

    意,據王校集釋本改「文」。

    善識,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意氣」。

    德,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作「得」,據改。

    怯,據王校集釋本補。

    發,王校集釋本依文選改「去」字,據改。

    王孝魚校曰:江文通雜體詩注無此文,故删此八字。

    曰:「緯箫,原作『緯蕭』,據釋文及别本改。

    」書中「蕭」并沒改「箫」,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及釋文均作「蕭」,未知所據别本是何本。

    璧,當作「譬」,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譬」,據改。

    王校集釋本「必」後補「得」,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有」,據後者補。

    瞻,南華真經注疏作「贍」,據改。

    若,從王校集釋本改作「方」。

    忘,從王校集釋本改作「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