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禦寇第三十二

關燈
欲兼濟羣物,導達羣生,望得虛空其形,合太一之玄道者,終不可也。

    此人迷于古今,形累于六合,何能照知太初之妙理耶? 〔釋文〕道物音導。

    注同。

    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

     〔疏〕無始,妙本也。

    無何有之鄉,道境也。

    至德之人,動而常寂,雖複兼濟道物,而神凝無始,故能和光混俗,而恒寝道鄉也。

     〔釋文〕甘冥如字。

    本亦作「瞑」。

    又音眠。

     〇俞樾曰:釋文「冥,如字」。

    又雲「本亦作『瞑』,又音眠」,當從之。

    「瞑」「眠」,古今字。

    文選養生論「達旦不瞑」,李善注曰:瞑,古眠字。

    是也。

    「甘瞑」即「甘眠」。

    徐無鬼篇「孫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司馬雲:言叔敖願安寝恬卧,以養德于廟堂之上,折沖于千裡之外。

    此雲「甘瞑」,彼雲「甘寝」,其義一也,并謂安寝恬卧也。

    釋文讀「冥」如字,失之。

    淮南子俶真篇曰「甘瞑于溷澖之域」,即本之此。

    典案:「甘冥」即「酣眠」。

    淮南子精神篇「甘瞑太宵之宅」。

    逍遙遊篇「何不樹之于無可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寝卧其下」,「寝卧」亦即「酣眠」也。

    水流乎無形,發洩乎太清。

     〔注〕泊然無為,而任其天行也。

     〔疏〕無以順物,如水流行,随時适變,不守形迹,迹不離本,故雖應動,恒發洩于大清之極也。

     〔釋文〕發洩息列反。

    徐以世反。

    泊然步各反。

    悲哉乎,汝為知在毫毛。

     〔注〕為知所得者細。

     〔釋文〕悲哉乎一本作「悲哉悲哉」。

    為于僞反。

    而不知大甯! 〔注〕任性大甯而至。

     〔疏〕苞苴、竿牍,何異毫毛?如斯運智,深可悲歎。

    精神淺薄,讵知乎至寂之道耶!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

     〔疏〕姓曹,名商,宋人也。

    為宋偃王使秦,應對得所,秦王愛之,遂賜車百乘。

    乘,驷馬也。

     〔釋文〕宋王司馬雲:偃王也。

    使秦所吏反。

    數所主反。

    乘繩證反。

    下同。

    王說音悅。

    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闾阨巷,困窘織屦,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 〔疏〕窘,急也。

    言貧窮困急,織履以自供,,」,謂頭痛而色黃。

    」,食紙反。

    痔治紀反。

    愈下本亦作「俞」,同。

    中也。

     〔疏〕後代百姓,非直外形從之,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複自得之性,以此居民上,何足可安哉? 〔釋文〕能複扶又反。

    彼宜女與? 〔注〕彼,百姓也。

    女,哀公也。

    彼與女各自有所宜,相效則失真,此即今之見驗。

     〔疏〕彼,百姓也。

    女,哀公也。

    百姓與汝各有所宜,若将汝所宜與百姓,不可也。

     〔釋文〕女與音餘,又如字。

    下「頤與」同。

    之見賢遍反。

    予頤與? 〔注〕效彼非所以養己也。

     〔疏〕予,我也。

    頤,養也。

    我與百姓怡養不同,譬如魚鳥,升沈各異。

    若以汝所養衛物,物我俱失也。

    誤而可矣。

     〔注〕正不可也。

     〔疏〕以貞幹之迹錯誤行之,正不可也。

    今使民離實學僞,非所以視民也,為後世慮,不若休之。

     〔注〕明不謂當時也。

     〔疏〕離實性,學僞法,不可教示黎民,慮後世荒亂,不如休止也。

     〇典案:「視」、「示」古字通用。

    疏「不可教示黎民」,以「視」為「示」,正得其誼。

     〔釋文〕離實力智反。

    難治也。

    」 〔注〕治之則僞,故聖人不治也。

     〔疏〕舍己效物,聖人不治也。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注〕布而識之,非刍狗萬物也。

     〔疏〕二儀布生萬物,豈責恩也? 〔釋文〕施于始豉反。

    下注同。

    而識如字,又申志反。

    商賈不齒。

     〔注〕況士君子乎? 〔疏〕夫能施求報,商客尚不齒理,況君子士人乎? 〔釋文〕商賈音古。

    雖以事齒之,神者弗齒。

     〔注〕要能施惠,故于事不得不齒,以其不忘,故心神忽之,此百姓之大情也。

     〔疏〕施而不忘,未合天道。

    能施恩惠于物事,不得不齒,為責求報,心神輕忽不錄,百姓之情也。

    事之者,性情也。

    為外刑者,金與木也; 〔注〕金,謂刀鋸斧钺;木,謂捶楚桎梏。

     〔釋文〕鋸音據。

    戉音越。

    捶之蘂反。

    桎之實反。

    梏古毒反。

    為内刑者,動與過也。

     〔注〕靜而當,則外内無刑。

    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 〔注〕不由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

     〔疏〕宵,闇夜也。

    離,罹也。

    訊,問也。

    闇惑之人,罹于憲網,身遭枷杻斧钺之刑也。

     〔釋文〕宵人王雲:非明正之徒,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