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第三十一

關燈
樂為主。

    是以功在其美,故不可一其事迹也。

    事親以适,不論所以矣;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論」下有「其」字。

    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

     〔疏〕此覆釋前四義者也。

    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疏〕節文之禮,世俗為之,真實之性,禀乎大素,自然而然,故不可改易也。

    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疏〕法效自然,寳貴真道,故不拘束于俗禮也。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于俗,故不足。

     〔疏〕恤,憂也。

    祿祿,貴貌也。

    愚迷之人,反于聖行,不能法自然而造适,貴道德而逍遙,翻複溺人事而憂慮,滞嚣塵而遷貿,徇物無厭,故心恒不足也。

     〔釋文〕祿祿如字,又音錄,謂形見為禮也。

    司馬雲:錄,領錄也。

    惜哉,子之蚤湛于人僞而晚聞大道也!」 〔疏〕惜孔子之雄才,久迷情于聖迹,耽人間之浮僞,不早聞于玄道。

     〔釋文〕蚤音早,字亦作「早」。

    湛丁南反。

    下同。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

    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不」下有「為」字。

    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

    」 〔疏〕尼父喜歡,自嗟慶幸,得逢漁父,欣若登天。

    必其不恥訓誨,尋當服勤驅役,庶為門人,身禀教授,問舍所在,終學大道。

     〔釋文〕丘得過也謂得過失也。

    「過」或作「遇」。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作「過」,與釋文合。

    而比如字,謂親見比數也。

    又毗志反。

     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于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

     〔疏〕從迷适悟為往也。

    妙道。

    真本也。

    知,分别也。

    若逢上智之士,可與言于妙本;若遇下根之人,不可語其玄極。

    觀機吐照。

    方乃無疵。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

    」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

     〔疏〕戒約孔子,令其勉勵。

    延緣止蘆葦之間,重言去子,殷勤訓勗也。

     〔釋文〕乃刺七亦反。

     顔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後敢乘。

     〔疏〕仲尼既見異人,告以至道,故仰之彌甚,喜懼交懷。

    門人授綏,猶不顧盼,船遠波定,不聞桡響,方敢乘車。

     〔釋文〕波定李雲:謂戰如波也。

    案:謂船行故水波,去遠則波定。

    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

    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 〔疏〕天子萬乘,諸侯千乘。

    伉,對也。

    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位望相似,無階降也。

    仲尼遇天子、諸侯,尚懷倨傲,一逢漁父,盡禮曲腰,并受言詞,必拜而應,漁父威嚴,遂至于此。

    孔丘重方外之道,子路是方内之人,故緻驚疑,旁車而問也。

     〇典案:「伉」,文選顔延年應诏讌曲水作詩注引作「抗」。

     〔釋文〕旁車步浪反。

    萬乘繩證反。

    下同。

    倨音據。

    敖五報反。

    曲要一遙反。

    磬折之設反。

    所以為至人之道也。

     〔疏〕由,從也。

    庶,衆也。

    夫道生萬物,則謂之道,故知衆庶從道而生。

    是以順而得者,則生而成;逆而失者,則死而敗。

    物無貴賤,道在則尊。

    漁父既其懷道,孔子何能不敬耶? 〔釋文〕而閑音閑。

    蝡如兖反。

     【校記】赜,别本均作「頤」,據改。

    拓,從王校集釋本作「托」。

    鬓,釋文原文作「須」,據改。

    王校集釋本從世德堂本「句」作「向」,改「如」為「本」,斷句為:元嘉本作「化于齊民後」,向本無「于」字。

    忘,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亡」,據改。

    佞,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任」,據改。

    王校集釋本此句作:「故施于人倫,有此四事。

    四事之義,具列下文。

    」因,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輯要本、世德堂本作「固」,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