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劍第三十

關燈
一雲:劍稜也。

    晉、衛為脊。

    周、宋為镡。

     〔疏〕镡,環也。

    晉、魏二國,近乎趙地,故以為脊也。

    周、宋二國近南,故以為環也。

     〇典案:「衛」各本作「魏」。

    下既言「韓魏」,此不得言「晉魏」,韓、趙、魏分晉,尤不當「晉魏」竝稱。

    成疏「晉、魏二國,近乎趙地」,蓋就誤本曲為之說。

    碧虛子南華真經章句音義校本、高山寺古鈔本竝作「晉、衛」,書鈔百二十二、類聚軍器部、禦覽三百四十四引同。

    今據音義本正。

     〔釋文〕镡音淫。

    三蒼雲:徒感反,劍口也。

    徐徒南反,又徒各反,謂劍鐶也。

    司馬雲:劍珥也。

    韓、魏為夾。

     〔疏〕铗,把也。

    韓、魏二國,在趙之西,故以為把也。

     〔釋文〕為夾古協反。

    司馬雲:把也。

    一本作「铗」,同。

    一雲:镡,從稜向背;铗,從稜向刃也。

     〇典案:禦覽三百四十四引「夾」竝作「铗」,與釋文一本合。

    疏「铗,把也」,是成本字亦作「铗」。

    包以四夷,裹以四時。

     〔疏〕懷四夷以道德,順四時以生化。

     〔釋文〕裹以音果。

    繞以渤海。

     〇馬叙倫曰:類聚六十、禦覽三百四十四引「繞」作「統」。

     〇典案:劍可言繞,不可言統。

    類聚、禦覽引文蓋形近而誤。

    帶以常山。

     〔疏〕渤海,滄洲也。

    常山,北嶽也。

    造化之中,以山海鎮其地也。

    制以五行,論以刑德。

     〔疏〕五行,金、木、水、火、土。

    刑,刑罰。

    德,德化也。

    以此五行匡制寰宇,論其刑德以禦羣生。

    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

     〔疏〕夫陰陽開辟,春夏維持,秋冬肅殺,自然之道也。

     〔釋文〕行以秋冬随天道以行止也。

    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

     〔疏〕夫以道為劍,則無所不包。

    故上下旁通,莫能礙者,浮雲地紀,豈足言哉?既以造化為功,故無不服也。

    此天子之劍也。

    」諸侯所以為異也。

    但能依用此劍,而禦于邦國,亦宇内無敵。

    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

     〇典案:書鈔百二十二、禦覽三百四十四引「霆」作「電」。

    四封之内,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

    此諸侯之劍也。

    」 〔疏〕易以震卦為諸侯,故雷霆為諸侯之劍也。

     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鬓,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

    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

     〇典案:禦覽四百六十四引皇甫谧高士傳作「上絕頸領,下銳肺肝」。

    禦覽三百四十四引「領」作「颔」。

    此庶人之劍,無異于鬭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 〔疏〕莊子雄辯,冠絕古今,故能說化趙王,去其所好,而結會旨歸,在于此矣。

     〔釋文〕肝肺芳廢反。

    竊為于僞反。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

     〔疏〕環,繞也。

    王覺己非,深懷慙惡,命莊子上殿,以展愧情,繞食三周,不能安坐,氣急心懑,豈複能飧乎? 〔釋文〕而上時掌反。

    下同。

    三環如字,又音患。

    繞也。

    聞義而愧,繞馔三周,不能坐食。

    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伏斃其處也。

     〔疏〕不複受賞,故恨而緻死也。

     〔釋文〕服斃婢世反。

    司馬雲:忿不見禮,皆自殺也。

     〇「伏」舊作「服」。

    典案:「服」與「斃」義不相稱。

    呂惠卿注本、日本高山寺本、禦覽四百六十四引皇甫谧高士傳、三百四十四、四百六十二引莊子此文竝作「伏」,今據正。

     【校記】謂,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此」,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