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跖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天子,富有天下,今謂臧聚曰,汝行如桀、纣,則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
〇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則有怍色」,「有」字作□,「怍」作「作」。
典案:「作色」與「有不服之心」義正相應,張本較長。
「有」字疑衍。
小人所賤也。
仲尼、墨翟,窮為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則變容易色,稱不足者,士誠貴也。
〔疏〕桀、纣、孔、墨,并釋于前。
臧,謂臧獲也。
聚,謂擥竊,即盜賊小人也。
以臧獲比(夫)[天]子,則慚怍而不服;以宰相比匹夫,則變容而歡慰,故知所貴在行,不在乎位。
〔釋文〕臧聚司馬雲:謂臧獲盜濫竊聚之人。
〇孫诒讓曰:司馬彪、成玄英說并迂缪難通。
以聲類考之,「聚」當讀為「驺」,說文馬部雲:驺,廄禦也。
周禮「趣馬」,鄭注曰:趣,養馬者也。
國語楚語說齊有驺馬繻,月令「命七驺鹹駕」,鄭注亦謂即「趣馬」。
「趣」、「聚」同從「取」得聲,古字通用。
「聚」與「臧」皆仆隸賤役,故并舉之。
有怍音昨。
宰相息亮反。
下「相而」同。
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
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 〔疏〕此複釋前義也。
無行?故不知美惡的在誰也。
所引之書,并遭燒滅,今并無本也。
篇「羣仆之倫也」,王肅注曰:倫,紀也。
然則倫、紀得通稱矣。
為别彼列反。
下同。
赴必殉,則背于天然之性也。
比幹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 〔疏〕比幹忠谏于纣,纣雲:「聞聖人之心有九竅。
」遂剖其心而視之。
子胥忠谏夫差,夫差殺之,子胥曰:「吾死後,抉眼縣于吳門東,以觀越之滅吳也。
」斯皆至忠而遭其禍也。
〔釋文〕抉眼烏穴反。
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疏〕躬父盜羊,而子證之。
尾生以女子為期,抱梁而死。
此皆守信而緻其患也。
鮑子立幹,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疏〕鮑焦廉貞,遭子貢譏之,抱樹立幹而死。
申子,晉獻公太子申生也,遭麗姬之難,枉被讒謗,不自申理,自缢而死矣。
〔釋文〕鮑子立幹司馬雲:鮑子,名焦,周末人。
污時君不仕,采蔬而食。
子貢見之,謂曰:「何為不仕食祿?」答曰:「無可仕者。
」子貢曰:「污時君不食其祿,惡其政不踐其土。
今子惡其君,處其土,食其蔬,何志行之相違乎?」鮑焦遂棄其蔬而餓死。
韓詩外傳同。
又雲:槁洛水之上也。
勝子自理一本「理」作「俚」。
本又作「申子自埋」。
或雲:謂申徒狄抱甕之河也。
一本作「申子不自理」,謂申生也。
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
〔疏〕孔子滞耽聖迹,曆國應聘,其母臨終,孔子不見。
姓匡,名章,齊人也,谏诤其父,其父不從,被父憎嫌,遂遊他邑,亦耽仁義,學讀忘歸,其父臨終,而章不見。
此皆滞溺仁義,有斯過矣。
〔釋文〕孔子不見母李雲:未聞。
匡子不見父司馬雲:匡子,名章,齊人,谏其父,為父所逐,終身不見父。
案此事見孟子。
盧文弨曰:疑「父」、「母」二字當互易。
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 〔注〕此章言尚行則行矯,貴士則士僞,故蔑行賤士,以全其内,然後行高而士貴耳。
〔疏〕自比幹已下,匡子已上,皆為忠信廉貞而遭其禍,斯皆古昔相傳,下世語之也。
是以忠誠之士,廉信之人,正其言以谏君,必其行以事主,莫不遭罹其患,服從其殃,為道之人,深宜戒慎也。
〇典案:「離」借為「罹」。
〔釋文〕所傳丈專反。
無足問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
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
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
今子獨無意焉,知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故推正不忘耶?」 〔疏〕無足,謂貪婪之人,不止足者也。
知和,謂體知中和之道,守分清廉之人也。
假設二人,以明貪廉之禍福也。
無足雲:世人卒竟未有不興起名譽而從就利祿者。
若财富則人歸湊之,歸湊則謙下而尊貴之。
夫得人謙下尊貴者,則說其情,适其性,體質安而長壽矣。
子獨無貪富貴之意乎?為運知不足求邪?為心意能知,力不能行,故推于正理,志念不忘,以遣貪求之心而不取耶? 〔釋文〕無足一本作「無知」。
則下遐嫁反。
下同。
樂意音洛。
下同。
知不音智。
下「知謀」同。
故推正不忘邪「忘」或作「妄」。
言君臣但推尋正道不忘,故不用富貴耶?為智力不足,故不用耶?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同鄉而處者,以為夫絕俗過世之士焉。
是專無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
〔疏〕此人,謂富貴之人也。
俗人,謂無知,貪利情切,與貴人同時而生,共富人同鄉而住者,猶将己為超絕流俗,過越世人,況己之自享于富貴乎?斯乃專愚之人,内心無主,不履正道,不覺古今之時代,不察是非之涯分,而與塵俗紛競
〇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則有怍色」,「有」字作□,「怍」作「作」。
典案:「作色」與「有不服之心」義正相應,張本較長。
「有」字疑衍。
小人所賤也。
仲尼、墨翟,窮為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則變容易色,稱不足者,士誠貴也。
〔疏〕桀、纣、孔、墨,并釋于前。
臧,謂臧獲也。
聚,謂擥竊,即盜賊小人也。
以臧獲比(夫)[天]子,則慚怍而不服;以宰相比匹夫,則變容而歡慰,故知所貴在行,不在乎位。
〔釋文〕臧聚司馬雲:謂臧獲盜濫竊聚之人。
〇孫诒讓曰:司馬彪、成玄英說并迂缪難通。
以聲類考之,「聚」當讀為「驺」,說文馬部雲:驺,廄禦也。
周禮「趣馬」,鄭注曰:趣,養馬者也。
國語楚語說齊有驺馬繻,月令「命七驺鹹駕」,鄭注亦謂即「趣馬」。
「趣」、「聚」同從「取」得聲,古字通用。
「聚」與「臧」皆仆隸賤役,故并舉之。
有怍音昨。
宰相息亮反。
下「相而」同。
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
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 〔疏〕此複釋前義也。
無行?故不知美惡的在誰也。
所引之書,并遭燒滅,今并無本也。
篇「羣仆之倫也」,王肅注曰:倫,紀也。
然則倫、紀得通稱矣。
為别彼列反。
下同。
赴必殉,則背于天然之性也。
比幹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 〔疏〕比幹忠谏于纣,纣雲:「聞聖人之心有九竅。
」遂剖其心而視之。
子胥忠谏夫差,夫差殺之,子胥曰:「吾死後,抉眼縣于吳門東,以觀越之滅吳也。
」斯皆至忠而遭其禍也。
〔釋文〕抉眼烏穴反。
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疏〕躬父盜羊,而子證之。
尾生以女子為期,抱梁而死。
此皆守信而緻其患也。
鮑子立幹,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疏〕鮑焦廉貞,遭子貢譏之,抱樹立幹而死。
申子,晉獻公太子申生也,遭麗姬之難,枉被讒謗,不自申理,自缢而死矣。
〔釋文〕鮑子立幹司馬雲:鮑子,名焦,周末人。
污時君不仕,采蔬而食。
子貢見之,謂曰:「何為不仕食祿?」答曰:「無可仕者。
」子貢曰:「污時君不食其祿,惡其政不踐其土。
今子惡其君,處其土,食其蔬,何志行之相違乎?」鮑焦遂棄其蔬而餓死。
韓詩外傳同。
又雲:槁洛水之上也。
勝子自理一本「理」作「俚」。
本又作「申子自埋」。
或雲:謂申徒狄抱甕之河也。
一本作「申子不自理」,謂申生也。
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
〔疏〕孔子滞耽聖迹,曆國應聘,其母臨終,孔子不見。
姓匡,名章,齊人也,谏诤其父,其父不從,被父憎嫌,遂遊他邑,亦耽仁義,學讀忘歸,其父臨終,而章不見。
此皆滞溺仁義,有斯過矣。
〔釋文〕孔子不見母李雲:未聞。
匡子不見父司馬雲:匡子,名章,齊人,谏其父,為父所逐,終身不見父。
案此事見孟子。
盧文弨曰:疑「父」、「母」二字當互易。
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 〔注〕此章言尚行則行矯,貴士則士僞,故蔑行賤士,以全其内,然後行高而士貴耳。
〔疏〕自比幹已下,匡子已上,皆為忠信廉貞而遭其禍,斯皆古昔相傳,下世語之也。
是以忠誠之士,廉信之人,正其言以谏君,必其行以事主,莫不遭罹其患,服從其殃,為道之人,深宜戒慎也。
〇典案:「離」借為「罹」。
〔釋文〕所傳丈專反。
無足問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
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
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
今子獨無意焉,知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故推正不忘耶?」 〔疏〕無足,謂貪婪之人,不止足者也。
知和,謂體知中和之道,守分清廉之人也。
假設二人,以明貪廉之禍福也。
無足雲:世人卒竟未有不興起名譽而從就利祿者。
若财富則人歸湊之,歸湊則謙下而尊貴之。
夫得人謙下尊貴者,則說其情,适其性,體質安而長壽矣。
子獨無貪富貴之意乎?為運知不足求邪?為心意能知,力不能行,故推于正理,志念不忘,以遣貪求之心而不取耶? 〔釋文〕無足一本作「無知」。
則下遐嫁反。
下同。
樂意音洛。
下同。
知不音智。
下「知謀」同。
故推正不忘邪「忘」或作「妄」。
言君臣但推尋正道不忘,故不用富貴耶?為智力不足,故不用耶?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同鄉而處者,以為夫絕俗過世之士焉。
是專無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
〔疏〕此人,謂富貴之人也。
俗人,謂無知,貪利情切,與貴人同時而生,共富人同鄉而住者,猶将己為超絕流俗,過越世人,況己之自享于富貴乎?斯乃專愚之人,内心無主,不履正道,不覺古今之時代,不察是非之涯分,而與塵俗紛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