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王第二十八

關燈
,君之車辇也」,又曰「所謂玉辂也」,是成本亦作「玉輿」。

    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為君也。

     〔疏〕援,引也。

    綏,車上繩也。

    辭不獲免,長歎登車,非惡為君,恐為禍患。

    以其重生輕位,故可屈而為君也。

     〔釋文〕援音爰。

    而呼火故反。

    本或作「歎」。

    以舍音舍。

    非惡烏路反。

    下及下章「真惡」同。

    譬谕,借問韓侯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攫」上無「能」字。

     〔釋文〕攫俱碧、俱縛二反。

    又史虢反。

    李雲:取也。

     〇典案:禦覽三百六十九引「攫」作「撄」。

    廢李雲:棄也。

    司馬雲:病也。

    一雲:攫者,援書銘;廢者,斬右手。

    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 〔疏〕答雲:不能斬兩臂而取六合也。

    子華子曰:「甚善! 〔疏〕歎君之言甚當于理。

    自是觀之,兩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兩臂。

    韓之輕于天下亦遠矣。

     〔疏〕自,從也。

    于此言而觀察之,則一身重于兩臂,兩臂重于天下,天下又重于韓。

    韓之與天下,輕重之遠矣。

     〇典案:「身亦重于兩臂」,「亦」當為「又」,字之誤也。

    呂氏春秋審為篇、禦覽三百六十九引此文,字竝作「又」,是其證也。

    今之所争者,其輕于韓又遠。

    君固愁身傷生以憂戚不得也!」 〔疏〕所争者疆畔之閑,故于韓輕重遠矣,而必固憂愁,傷形損性,恐其不得,豈不惑哉? 〔釋文〕其輕于韓又遠絕句。

    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衆矣,未嘗得聞此言也。

    」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疏〕頓悟其言,歎之奇妙也。

    币,緻此矯詞,以欺使者。

     〇俞樾曰:上「者」字衍文。

    「恐聽謬而遺使者罪」,恐其以誤聽得罪也。

    聽即使者聽之,非聽者一人,使者一人也。

    呂氏春秋貴生篇正作「恐聽缪而遺使者罪」。

     〇典案:俞謂上「者」字為衍文,是也。

    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高山寺古鈔本竝作「恐聽謬而遺使者罪」,文選北山移文注引同,是其塙證。

     〔釋文〕之使所吏反。

    下及下章同。

    家與音餘。

    而遺唯季反。

    下皆同。

    使者還,反審之,複來求之,則不得已。

     〇典案:禦覽八百九十九引「已」作「也」。

    故若顔阖者,真惡富貴也。

     〇典案:此句下有敚文。

    「真」當為「非」者,後人改之也。

    呂氏春秋貴生篇作「故若顔阖者,非惡富貴也,以重生,惡之也」,與上文「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一例。

    莊子此文既敚下一句,後人以「故若顔阖者,非惡富貴也」義意不合,乃改「非」為「真」以就之耳。

    随侯之重哉? 〔疏〕随國近濮水,濮水出寶珠,即是靈蛇所銜以報恩,随侯所得者,故謂之随侯之珠也。

    夫雀高千仞,以珠彈之,所求者輕,所用者重。

    傷生殉物,其義亦然也。

     〔釋文〕所要一遙反。

     〇俞樾曰:「随侯」下當有「珠」字。

    若無「珠」字,文義不足。

    呂氏春秋貴生篇作「夫生豈特随侯珠之重也哉」,當據補。

     〇典案:俞說是也。

    意林引「随侯」下有「珠」字,是其證也。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

    客有言之于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 〔疏〕子陽,鄭相也。

    禦寇,鄭人也,有道而窮。

    子陽不好賢士,遠遊之客,譏刺子陽。

     〔釋文〕子陽鄭相。

    不好呼報反。

    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

    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疏〕命召主倉之官,令與之粟。

    禦寇清高,辭謝不受也。

     〔釋文〕即令力呈反。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 〔疏〕與粟不受,天命貧窮,嗟惋拊心,責夫罪過。

    故知禦寇之妻,不及老萊之婦遠矣。

     〇典案:「豈不命邪」不詞,「不」當為非字之誤也。

    呂氏春秋觀世篇作「豈非命也哉」,是其證。

    列子說符篇作「豈不命也哉」,蓋襲用莊子已誤之文也。

    高山寺古鈔本「邪」亦作「也哉」。

     〔釋文〕拊心徐音撫。

    得佚音逸。

    樂音洛。

    君過古卧反。

    本亦作「遇」。

    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疏〕子陽嚴酷,人多怒之。

    左右有誤折子陽弓者,恐必得罪,因國人逐猘狗,遂殺子陽也。

     〔釋文〕作難乃旦反。

    下章同。

    殺子陽子陽嚴酷,罪者無赦。

    舍人折弓,畏子陽怒責,因國人逐猘狗而殺子陽。

     〇俞樾曰:子陽事見呂覽适威篇、淮南泛論訓。

    至史記鄭世家則雲繻公二十五年,鄭公殺其相子陽。

    二十七年,子陽之黨共弒繻公骀,又與諸書不同。

     楚昭王失國,屠羊說走而從于昭王。

     〔疏〕昭王名轸,平王之子也。

    伍奢、伍尚遭平王誅戮,子胥奔吳而耕于野,後至吳王阖闾之世,請兵伐楚,遂破楚入郢,以雪父之雠。

    其時昭王窘急,棄走奔随,又奔于鄭。

    有屠羊賤人名說,從王奔走,奔走之由,置在下文。

     〇典案:「走而從于昭王」,高山寺古鈔本無「昭」字。

     〔釋文〕楚昭王名轸,平王子。

    屠羊說音悅。

    或如字。

    昭王反國,将賞從者,及屠羊說。

    屠羊說曰:「大王失國,說失屠羊;大王反國,說亦反屠羊。

    臣之爵祿已複矣,又何賞之有!」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有」下有「哉」字。

    王曰:「強之。

    」屠羊說曰:「大王失國,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誅;大王反國,非臣之功,故不敢當其賞。

    」王曰:「見之。

    」屠羊說曰:「楚國之法,必有重賞大功而後得見。

    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吳軍入郢,說畏難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

    今大王欲廢法毀約而見說,此非臣之所以聞于天下也。

    」 王謂司馬子綦曰:「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 〔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