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注〕理自相應,相應不由于故也,則雖相應而無靈也。
〔疏〕夫人睡中則不知外物,雖有眼耳,則不應色聲,若其有靈,如何不應?「其有鬼」者,言其無也。
此又遣其有也。
衆罔兩問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發,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疏〕罔兩,影外微陰也。
斯寓言者也。
若,汝也。
俯,低頭也。
撮,束發也。
汝坐起行止,唯形是從,以此測量,必因形乃有。
言不待,厥理未詳。
設此問答,以彰獨化耳。
〇典案:「衆」字無義,當為衍文。
文選笛謝靈運遊南亭詩注引無「衆」字。
齊物論篇「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與此文義正同,「罔」上亦無「衆」字,是其證也。
又「撮」字舊敚,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括」下有「撮」字。
案:張本是也。
疏「撮,束髪也」,是成本亦有「撮」字。
此以「括撮」與「被髪」相對為文,無「撮」字則句法不一律矣,今據張本補。
〔釋文〕景音影,又如字。
本或作「影」。
〇典案:文選謝靈運遊南亭詩注引「景」作「影」,與釋文一本合。
也括古活反。
司馬雲:謂括發也。
被發皮寄反。
不待形也。
夫形之生也,不用火日,影之生也,豈待形乎?故以火日況之,則知影不待形明矣。
形影尚不相待,而況他物乎?是知一切萬法,悉皆獨化也。
〇「無」字舊敚。
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無」字。
典案:張本是也。
此謂無待勝有待也,若無「無」字,則下句無義矣。
注「(率)[卒](至)于無待,而獨化之理彰矣」,是郭所見本有「無」字。
此疑本作「而況乎以無待者乎」,始涉上衍「有」字,後人不解莊子無待勝有待之義,遂以意删「無」字耳。
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
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注〕直自強陽運動,相随往來耳,無意不可問也。
〔疏〕彼者,形也。
強陽,運動之貌也。
夫往來運動,形影共時,既無因待,鹹資獨化。
獨化之理,妙絕名言,名言問答,其具之矣。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疏〕姓楊,名朱,字子居。
之,往也。
沛,彭城,今徐州是也。
邀,遇也。
梁國,今汴州也。
楊朱南邁,老子西遊,邂逅逢于梁、宋之地,适于郊野,而與之言。
〔釋文〕陽子居姓楊,名朱,字子居。
〇典案:列子黃帝篇「陽子居」作「楊朱」,下同。
禦覽百八十六引「南」下有「郭」字,「邀」下有「還」字。
之沛音貝。
邀古堯反,要也,遇也。
玉篇雲:求也,抄也,遮也。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 〔疏〕昔逢楊子,謂有道心;今見矜誇,知其難教。
嫌其異俗,是以傷嗟也。
今至主人,清閑無事,庶聞責旨,以助将來也。
〇典案:「向者弟子欲請夫子」,「請」下當有「問」字。
禦覽三百九十五引正作「請問」,是其證。
百八十六引「不敢」下有「問」字,「請問其過」,「問」作「聞」。
高山寺古鈔本「其過」作「某過」。
〔釋文〕不閑音閑。
下同。
一音如字。
反。
畏難乃旦反。
疏遠于萬反。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 〔疏〕夫人廉潔貞清者,猶如污辱也;盛德圓滿者,猶如不足也。
此是老子引道德經以戒子居也。
陽子居蹵然變容,曰:「敬聞命矣!」 〔疏〕蹙然,慚悚也。
既承教旨,驚懼更深,稽首虔恭,敬奉尊命也。
〔釋文〕蹵子六反。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竃。
〔注〕尊形自異,故憚而避之也。
〔疏〕将,送也。
家公,主人公也。
炀,然火也。
楊朱往沛,正事威容,舍息逆旅,主人迎送,夫執氈席,妻捉梳巾,先坐之人,避席而走,然火之者,不敢當竃,威勢動物,一至于斯矣。
〔釋文〕家公李雲:主人公也。
一讀「舍者迎将其家」為句。
炀羊尚反,又音羊向反,炊也。
其反也,舍者與之争席矣。
〔注〕去其誇矜故也。
〔疏〕從沛反歸,已蒙教戒,除其容飾,遣其矜誇,混迹同塵,和光順俗,于是舍息之人與争席而坐矣。
〔釋文〕去其起呂反。
【校記】 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記誤置外物篇注釋于此篇後,此篇因而有注釋二。
全部糾正,不再作注。
已,原作「己」。
己、已形近,當以作「已」為是。
置,從王校集釋本改作「是」。
而,從王校集釋本依上句補。
耶,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定」,據改。
抑,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臆」,據改。
前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衆所宜」。
也,從王校集釋本改「而」字。
猶,從王校集釋本改「由」字。
遂,依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移後。
其,從王校集釋本改作「有」。
同,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因」,據改。
王校集釋本依趙谏議本删「所謂」、「至」,改「率」為「卒」,從之。
下典案同。
影,從南華真經注疏移後。
庸,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暇」,據改。
未,應作「末」,王校集釋本亦作「末」。
〔疏〕夫人睡中則不知外物,雖有眼耳,則不應色聲,若其有靈,如何不應?「其有鬼」者,言其無也。
此又遣其有也。
衆罔兩問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發,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疏〕罔兩,影外微陰也。
斯寓言者也。
若,汝也。
俯,低頭也。
撮,束發也。
汝坐起行止,唯形是從,以此測量,必因形乃有。
言不待,厥理未詳。
設此問答,以彰獨化耳。
〇典案:「衆」字無義,當為衍文。
文選笛謝靈運遊南亭詩注引無「衆」字。
齊物論篇「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與此文義正同,「罔」上亦無「衆」字,是其證也。
又「撮」字舊敚,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括」下有「撮」字。
案:張本是也。
疏「撮,束髪也」,是成本亦有「撮」字。
此以「括撮」與「被髪」相對為文,無「撮」字則句法不一律矣,今據張本補。
〔釋文〕景音影,又如字。
本或作「影」。
〇典案:文選謝靈運遊南亭詩注引「景」作「影」,與釋文一本合。
也括古活反。
司馬雲:謂括發也。
被發皮寄反。
不待形也。
夫形之生也,不用火日,影之生也,豈待形乎?故以火日況之,則知影不待形明矣。
形影尚不相待,而況他物乎?是知一切萬法,悉皆獨化也。
〇「無」字舊敚。
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無」字。
典案:張本是也。
此謂無待勝有待也,若無「無」字,則下句無義矣。
注「(率)[卒](至)于無待,而獨化之理彰矣」,是郭所見本有「無」字。
此疑本作「而況乎以無待者乎」,始涉上衍「有」字,後人不解莊子無待勝有待之義,遂以意删「無」字耳。
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
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注〕直自強陽運動,相随往來耳,無意不可問也。
〔疏〕彼者,形也。
強陽,運動之貌也。
夫往來運動,形影共時,既無因待,鹹資獨化。
獨化之理,妙絕名言,名言問答,其具之矣。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疏〕姓楊,名朱,字子居。
之,往也。
沛,彭城,今徐州是也。
邀,遇也。
梁國,今汴州也。
楊朱南邁,老子西遊,邂逅逢于梁、宋之地,适于郊野,而與之言。
〔釋文〕陽子居姓楊,名朱,字子居。
〇典案:列子黃帝篇「陽子居」作「楊朱」,下同。
禦覽百八十六引「南」下有「郭」字,「邀」下有「還」字。
之沛音貝。
邀古堯反,要也,遇也。
玉篇雲:求也,抄也,遮也。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 〔疏〕昔逢楊子,謂有道心;今見矜誇,知其難教。
嫌其異俗,是以傷嗟也。
今至主人,清閑無事,庶聞責旨,以助将來也。
〇典案:「向者弟子欲請夫子」,「請」下當有「問」字。
禦覽三百九十五引正作「請問」,是其證。
百八十六引「不敢」下有「問」字,「請問其過」,「問」作「聞」。
高山寺古鈔本「其過」作「某過」。
〔釋文〕不閑音閑。
下同。
一音如字。
反。
畏難乃旦反。
疏遠于萬反。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 〔疏〕夫人廉潔貞清者,猶如污辱也;盛德圓滿者,猶如不足也。
此是老子引道德經以戒子居也。
陽子居蹵然變容,曰:「敬聞命矣!」 〔疏〕蹙然,慚悚也。
既承教旨,驚懼更深,稽首虔恭,敬奉尊命也。
〔釋文〕蹵子六反。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竃。
〔注〕尊形自異,故憚而避之也。
〔疏〕将,送也。
家公,主人公也。
炀,然火也。
楊朱往沛,正事威容,舍息逆旅,主人迎送,夫執氈席,妻捉梳巾,先坐之人,避席而走,然火之者,不敢當竃,威勢動物,一至于斯矣。
〔釋文〕家公李雲:主人公也。
一讀「舍者迎将其家」為句。
炀羊尚反,又音羊向反,炊也。
其反也,舍者與之争席矣。
〔注〕去其誇矜故也。
〔疏〕從沛反歸,已蒙教戒,除其容飾,遣其矜誇,混迹同塵,和光順俗,于是舍息之人與争席而坐矣。
〔釋文〕去其起呂反。
【校記】 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記誤置外物篇注釋于此篇後,此篇因而有注釋二。
全部糾正,不再作注。
已,原作「己」。
己、已形近,當以作「已」為是。
置,從王校集釋本改作「是」。
而,從王校集釋本依上句補。
耶,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定」,據改。
抑,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臆」,據改。
前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衆所宜」。
也,從王校集釋本改「而」字。
猶,從王校集釋本改「由」字。
遂,依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移後。
其,從王校集釋本改作「有」。
同,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因」,據改。
王校集釋本依趙谏議本删「所謂」、「至」,改「率」為「卒」,從之。
下典案同。
影,從南華真經注疏移後。
庸,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暇」,據改。
未,應作「末」,王校集釋本亦作「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