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為正。
〇典案:唐寫本無「乃」字。
〔釋文〕不僻匹亦反。
順人而不失己。
〔注〕本無我,我何失焉?彼教不學。
〔注〕教因彼性,故非學也。
承意不彼。
〔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則夫萬物各全其我也。
〔疏〕獨有至德之人,順時而化,彼非學心,而本性具足,不由學緻也。
承意不彼者,禀承教意以導性,而真道素圓,不彼教也。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
〔疏〕徹,通也。
顫者,辛臭之事也。
夫六根無壅,故徹;聰明不蕩于外,故為德也。
〔釋文〕顫舒延反。
逆也。
自然之道,不遊其心,則六根逆,不順于理。
〔釋文〕六鑿在報反。
相攘如羊反。
郭雲:逆也。
司馬雲:謂六情攘奪。
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勝也。
〔注〕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疏〕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者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文如海本無「丘山」二字。
「勝」下「也」字舊敚,今依唐寫本補。
對治之術,斯乃小學之人,勞役神智之事務也,豈是體道之士,閑逸之人,不勞不病之心乎?風采清高,故未嘗暫過而顧問焉。
〇典案:唐寫本「若是」下有「者」字。
馬叙倫曰:「非」字涉上文郭象注「非不病也」、「非不老也」誤羨。
案:馬說是也。
此言勞者之務,逸者未嘗過問,有「非」字則非其指,且與下四句不一律矣。
〔釋文〕非佚音逸。
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 〔注〕神人,即聖人也,聖言其外,神言其内。
〔疏〕駭,驚也。
神者,不測之号。
聖者,顯迹之名,為其垂教動人,故不過問。
〔釋文〕以駴戶楷反。
王雲:謂改百姓之視聽也。
徐音戒,謂上不問下也。
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 〔疏〕證空為賢,并照為聖。
從深望淺,故不問之。
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 〔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駭動諸侯之國。
賢人舍有,故不問。
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
〔注〕趨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趨世小人,苟合一時,如田恒之徒,無足可貴,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顧也。
,東門也。
亦有作「寅」者,随字讀之。
東門之孝,出自内心,形容外毀,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為卿。
鄉黨之人,聞其因孝而貴,于是強哭詐毀,矯性僞情,因而死者,其數半矣。
〔釋文〕演門以善反。
宋城門名。
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
〔疏〕堯知由賢,禅以九五,灑耳辭退,逃避箕山。
湯與務光,務光不受,诃罵瞋怒,遠之林籁。
斯皆率其本性,腥臊榮祿,非關矯僞以慕聲名。
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踆于窾水,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注〕其波蕩傷性,遂至于此。
〔疏〕姓申徒,名狄;姓紀,名佗;并隐者。
聞湯讓務光,恐其及己,與弟子蹲踞水旁。
諸侯聞之,重其廉素,時往吊慰,恐其沈沒。
狄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長河,自溺而死。
波蕩失性,遂至于斯矣。
〔釋文〕紀他徒何反。
而踆音存。
字林雲:古「蹲」字。
徐七旬反,又音尊。
窾水音款,又音科。
司馬雲:水名。
吊之司馬雲:恐其自沈,故吊之。
踣徐芳附反,普豆反。
字林雲:僵也。
李雲:頓也。
郭薄杯反。
玄理假于言說,言說實非玄理。
魚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絕。
〇典案:文選嵇叔夜贈秀才入軍詩、盧子諒贈劉琨詩注、禦覽三百九十引「在意」下并有「也」字,高山寺古鈔本同。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注〕至于兩聖無意,乃都無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擊道存,其人實稀,故有斯難也。
〔釋文〕得夫音符。
【校記】誤移寓言篇文後。
濑,原作「灘」,形近而訛。
忘,王校集釋本改作「妄」,南華真經注疏據輯要本改作「心」,當從之。
睯,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改「暋」,南華真經注疏亦作「暋」。
鹜,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改「骛」,南華真經注疏原作「驚」,從校釋改「骛」,當從之。
驚,王校集釋本改作「骛」。
問,王校集釋本改作「聞」,據改。
字,王校集釋本改作「者」,據改。
畏,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長」,據改。
也,從王校集釋本補。
子之,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互乙,據改。
未,王校集釋本改「謂」,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與」,當從之。
為,王校集釋本改「謂」,據改。
不,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所」,據改。
音,從王校集釋本删。
謂,南華真經注疏據高山寺本改作「故」。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蔔之」二字,删下句「蔔之」二字,據改。
生,從王校集釋本補。
取,從王校集釋本删。
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僞」,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蹍」作「塞」,「徒」作「途」。
則,從王校集釋本删。
于,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青」,據改。
以,從王校集釋本删。
演門,從王校集釋本補。
由,從王校集釋本改「猶」。
〇典案:唐寫本無「乃」字。
〔釋文〕不僻匹亦反。
順人而不失己。
〔注〕本無我,我何失焉?彼教不學。
〔注〕教因彼性,故非學也。
承意不彼。
〔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則夫萬物各全其我也。
〔疏〕獨有至德之人,順時而化,彼非學心,而本性具足,不由學緻也。
承意不彼者,禀承教意以導性,而真道素圓,不彼教也。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
〔疏〕徹,通也。
顫者,辛臭之事也。
夫六根無壅,故徹;聰明不蕩于外,故為德也。
〔釋文〕顫舒延反。
逆也。
自然之道,不遊其心,則六根逆,不順于理。
〔釋文〕六鑿在報反。
相攘如羊反。
郭雲:逆也。
司馬雲:謂六情攘奪。
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勝也。
〔注〕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疏〕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者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文如海本無「丘山」二字。
「勝」下「也」字舊敚,今依唐寫本補。
對治之術,斯乃小學之人,勞役神智之事務也,豈是體道之士,閑逸之人,不勞不病之心乎?風采清高,故未嘗暫過而顧問焉。
〇典案:唐寫本「若是」下有「者」字。
馬叙倫曰:「非」字涉上文郭象注「非不病也」、「非不老也」誤羨。
案:馬說是也。
此言勞者之務,逸者未嘗過問,有「非」字則非其指,且與下四句不一律矣。
〔釋文〕非佚音逸。
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 〔注〕神人,即聖人也,聖言其外,神言其内。
〔疏〕駭,驚也。
神者,不測之号。
聖者,顯迹之名,為其垂教動人,故不過問。
〔釋文〕以駴戶楷反。
王雲:謂改百姓之視聽也。
徐音戒,謂上不問下也。
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 〔疏〕證空為賢,并照為聖。
從深望淺,故不問之。
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 〔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駭動諸侯之國。
賢人舍有,故不問。
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
〔注〕趨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趨世小人,苟合一時,如田恒之徒,無足可貴,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顧也。
,東門也。
亦有作「寅」者,随字讀之。
東門之孝,出自内心,形容外毀,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為卿。
鄉黨之人,聞其因孝而貴,于是強哭詐毀,矯性僞情,因而死者,其數半矣。
〔釋文〕演門以善反。
宋城門名。
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
〔疏〕堯知由賢,禅以九五,灑耳辭退,逃避箕山。
湯與務光,務光不受,诃罵瞋怒,遠之林籁。
斯皆率其本性,腥臊榮祿,非關矯僞以慕聲名。
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踆于窾水,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注〕其波蕩傷性,遂至于此。
〔疏〕姓申徒,名狄;姓紀,名佗;并隐者。
聞湯讓務光,恐其及己,與弟子蹲踞水旁。
諸侯聞之,重其廉素,時往吊慰,恐其沈沒。
狄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長河,自溺而死。
波蕩失性,遂至于斯矣。
〔釋文〕紀他徒何反。
而踆音存。
字林雲:古「蹲」字。
徐七旬反,又音尊。
窾水音款,又音科。
司馬雲:水名。
吊之司馬雲:恐其自沈,故吊之。
踣徐芳附反,普豆反。
字林雲:僵也。
李雲:頓也。
郭薄杯反。
玄理假于言說,言說實非玄理。
魚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絕。
〇典案:文選嵇叔夜贈秀才入軍詩、盧子諒贈劉琨詩注、禦覽三百九十引「在意」下并有「也」字,高山寺古鈔本同。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注〕至于兩聖無意,乃都無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擊道存,其人實稀,故有斯難也。
〔釋文〕得夫音符。
【校記】誤移寓言篇文後。
濑,原作「灘」,形近而訛。
忘,王校集釋本改作「妄」,南華真經注疏據輯要本改作「心」,當從之。
睯,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改「暋」,南華真經注疏亦作「暋」。
鹜,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改「骛」,南華真經注疏原作「驚」,從校釋改「骛」,當從之。
驚,王校集釋本改作「骛」。
問,王校集釋本改作「聞」,據改。
字,王校集釋本改作「者」,據改。
畏,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長」,據改。
也,從王校集釋本補。
子之,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互乙,據改。
未,王校集釋本改「謂」,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與」,當從之。
為,王校集釋本改「謂」,據改。
不,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所」,據改。
音,從王校集釋本删。
謂,南華真經注疏據高山寺本改作「故」。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蔔之」二字,删下句「蔔之」二字,據改。
生,從王校集釋本補。
取,從王校集釋本删。
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僞」,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蹍」作「塞」,「徒」作「途」。
則,從王校集釋本删。
于,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青」,據改。
以,從王校集釋本删。
演門,從王校集釋本補。
由,從王校集釋本改「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