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遊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攝汝知」,即「一汝視」之意,所視者專一,故所知者收攝矣。
「正汝度」即「正汝形」之意,「度」猶形也。
淮南子道應篇、文子道原篇并作「正汝度」,可據以訂正。
德将為汝美,道将為汝居。
〔疏〕深玄上德,盛美于汝,無極大道,居乎汝心中。
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 〔疏〕瞳焉,無知直視之貌。
故,事也。
心既虛夷,視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犢,于事無求也。
〇典案:「如」,唐寫本作「若」,與淮南子道應篇合。
「瞳焉」,淮南子作「惷乎」,說文心部:惷,愚也。
是其誼。
〔釋文〕瞳敕紅反。
郭菟绛反。
李雲:未有知貌。
言未卒。
齧缺睡寐。
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
〔疏〕談玄未終,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瞑。
于是被衣喜躍,贊其敏速,行于大道,歌而去之。
〔釋文〕齧缺睡寐體向所說,畏其視聽以寐耳。
受道速,故被衣喜也。
大說音悅。
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注〕與變俱也。
〔疏〕形同槁木之骸,心類死灰之土,無情直任純實之真知,不自矜持于事故也。
〇典案:「真其實知」義不可通。
淮南子道應篇作「真實不知」,當從之,道家固以不知為貴也。
文子道原篇與莊子同,蓋襲其已誤之文也。
〔釋文〕若槁苦老反。
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
彼何人哉!」 〔注〕獨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謀議,非凡所識,故雲「彼何人哉」。
自「形若槁骸」以下,并被衣歌辭也。
〔釋文〕媒媒音妹,又武朋反。
晦晦音誨。
李雲:媒媒,晦貌。
〇典案:淮南子道應篇作「墨墨恢恢無心可與謀」。
「墨」「媒」、「恢」「晦」,一聲之轉。
蟬蛻也。
〔疏〕陰陽結聚,故有子孫,獨化而成,猶如蟬蛻也。
〇典案:「子孫」舊作「孫子」。
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子孫」,唐寫本同。
疏「陰陽結聚,故有子孫」,是成本亦作「子孫」。
下文「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正與此文一例。
今據張本、唐寫本乙。
〔釋文〕委蛻吐卧反,又音悅,又敕外反,又始銳反,又始劣反。
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注〕皆在自爾中來,故不知也。
〔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尋根由,莫知其所。
故行者誰行,住者誰住,食者誰食,味者誰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爾也。
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強陽,猶運動耳。
明斯道也,庶可以遺身而忘生也。
〔疏〕強陽,運動也。
胡,何也。
夫形性子孫者,并是天地陰陽運動之氣聚結而成者也,複何得自有此身也? 〔釋文〕天地之強陽氣也郭雲:強陽,猶運動耳。
案:言天地尚運動,況氣聚之生,何可得執而留也?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
」 〔疏〕晏,安也。
孔子師于老子,故承安居閑暇而詢問玄道也。
〔釋文〕晏于谏反。
徐于顯反,又于見反。
《閑》音閑。
〔釋文〕無形謂太初也。
形本生于精。
〔注〕皆由精以至粗。
〔疏〕倫,理也。
夫昭明顯着之物,生于窅冥之中;人倫有為之事,生于無形之内;精智神識之心,生于重玄之道;有形質氣之類,根本生于精微。
〔釋文〕形本生于精謂常道也。
而萬物以形相生。
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
〔注〕言萬物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
故胎、卵不能易種而生,明神氣之不可為也。
〔疏〕夫無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則以形質氣類而相生也。
故人獸九竅而胎生,禽魚八竅而卵生,禀之自然,不可相易。
〔釋文〕九竅苦吊反。
卵生力管反。
易種章勇反。
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注〕夫率自然之性,遊無迹之塗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間,寄精神于八方之表。
是以無門無房,四達皇皇,逍遙六合,與化偕行也。
〔疏〕皇,大也。
夫以不來為來者,雖來而無蹤迹;不往為往者,雖往亦無崖際。
是以出入無門戶,來往無邊傍,故能宏達四方,大通萬物也。
邀于此者,四肢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注〕人生而遇此道,則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
恂,通也。
遇于道而會于真理者,則百體安康,四肢強健,思慮通達,視聽聰明。
無心之心,用而不勞;不應之應,應無方所也。
〔釋文〕邀于古堯反。
〇俞樾曰:說文無「邀」字,彳部:徼,循也。
即今「邀」字也。
又曰:循,行順也。
然則「邀」亦「順」也,「邀于此者」,猶言順于此者。
郭注曰「人生而遇此道」,是以「遇」訓「邀」,義既迂曲,且于古訓無征,殆失之矣。
思慮息嗣反。
恂達音荀。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注〕言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儀賴虛通而高廣,三光資玄道以運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
故老經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萬物得一以生」,是之謂也。
〔釋文〕天不得不高謂不得一道,不能為高也。
道與音餘。
下皆同。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注〕斷棄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讀經典,不必知真;弘辯飾詞,不必慧照。
故老經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則聖人斷棄之矣。
〔釋文〕博之不必知觀異書為博。
以斷端管反。
注同。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無用知
「正汝度」即「正汝形」之意,「度」猶形也。
淮南子道應篇、文子道原篇并作「正汝度」,可據以訂正。
德将為汝美,道将為汝居。
〔疏〕深玄上德,盛美于汝,無極大道,居乎汝心中。
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 〔疏〕瞳焉,無知直視之貌。
故,事也。
心既虛夷,視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犢,于事無求也。
〇典案:「如」,唐寫本作「若」,與淮南子道應篇合。
「瞳焉」,淮南子作「惷乎」,說文心部:惷,愚也。
是其誼。
〔釋文〕瞳敕紅反。
郭菟绛反。
李雲:未有知貌。
言未卒。
齧缺睡寐。
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
〔疏〕談玄未終,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瞑。
于是被衣喜躍,贊其敏速,行于大道,歌而去之。
〔釋文〕齧缺睡寐體向所說,畏其視聽以寐耳。
受道速,故被衣喜也。
大說音悅。
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注〕與變俱也。
〔疏〕形同槁木之骸,心類死灰之土,無情直任純實之真知,不自矜持于事故也。
〇典案:「真其實知」義不可通。
淮南子道應篇作「真實不知」,當從之,道家固以不知為貴也。
文子道原篇與莊子同,蓋襲其已誤之文也。
〔釋文〕若槁苦老反。
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
彼何人哉!」 〔注〕獨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謀議,非凡所識,故雲「彼何人哉」。
自「形若槁骸」以下,并被衣歌辭也。
〔釋文〕媒媒音妹,又武朋反。
晦晦音誨。
李雲:媒媒,晦貌。
〇典案:淮南子道應篇作「墨墨恢恢無心可與謀」。
「墨」「媒」、「恢」「晦」,一聲之轉。
蟬蛻也。
〔疏〕陰陽結聚,故有子孫,獨化而成,猶如蟬蛻也。
〇典案:「子孫」舊作「孫子」。
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子孫」,唐寫本同。
疏「陰陽結聚,故有子孫」,是成本亦作「子孫」。
下文「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正與此文一例。
今據張本、唐寫本乙。
〔釋文〕委蛻吐卧反,又音悅,又敕外反,又始銳反,又始劣反。
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注〕皆在自爾中來,故不知也。
〔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尋根由,莫知其所。
故行者誰行,住者誰住,食者誰食,味者誰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爾也。
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強陽,猶運動耳。
明斯道也,庶可以遺身而忘生也。
〔疏〕強陽,運動也。
胡,何也。
夫形性子孫者,并是天地陰陽運動之氣聚結而成者也,複何得自有此身也? 〔釋文〕天地之強陽氣也郭雲:強陽,猶運動耳。
案:言天地尚運動,況氣聚之生,何可得執而留也?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
」 〔疏〕晏,安也。
孔子師于老子,故承安居閑暇而詢問玄道也。
〔釋文〕晏于谏反。
徐于顯反,又于見反。
《閑》音閑。
〔釋文〕無形謂太初也。
形本生于精。
〔注〕皆由精以至粗。
〔疏〕倫,理也。
夫昭明顯着之物,生于窅冥之中;人倫有為之事,生于無形之内;精智神識之心,生于重玄之道;有形質氣之類,根本生于精微。
〔釋文〕形本生于精謂常道也。
而萬物以形相生。
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
〔注〕言萬物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
故胎、卵不能易種而生,明神氣之不可為也。
〔疏〕夫無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則以形質氣類而相生也。
故人獸九竅而胎生,禽魚八竅而卵生,禀之自然,不可相易。
〔釋文〕九竅苦吊反。
卵生力管反。
易種章勇反。
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注〕夫率自然之性,遊無迹之塗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間,寄精神于八方之表。
是以無門無房,四達皇皇,逍遙六合,與化偕行也。
〔疏〕皇,大也。
夫以不來為來者,雖來而無蹤迹;不往為往者,雖往亦無崖際。
是以出入無門戶,來往無邊傍,故能宏達四方,大通萬物也。
邀于此者,四肢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注〕人生而遇此道,則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
恂,通也。
遇于道而會于真理者,則百體安康,四肢強健,思慮通達,視聽聰明。
無心之心,用而不勞;不應之應,應無方所也。
〔釋文〕邀于古堯反。
〇俞樾曰:說文無「邀」字,彳部:徼,循也。
即今「邀」字也。
又曰:循,行順也。
然則「邀」亦「順」也,「邀于此者」,猶言順于此者。
郭注曰「人生而遇此道」,是以「遇」訓「邀」,義既迂曲,且于古訓無征,殆失之矣。
思慮息嗣反。
恂達音荀。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注〕言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儀賴虛通而高廣,三光資玄道以運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
故老經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萬物得一以生」,是之謂也。
〔釋文〕天不得不高謂不得一道,不能為高也。
道與音餘。
下皆同。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注〕斷棄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讀經典,不必知真;弘辯飾詞,不必慧照。
故老經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則聖人斷棄之矣。
〔釋文〕博之不必知觀異書為博。
以斷端管反。
注同。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無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