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遊第二十二

關燈
〔釋文〕以義名篇。

     知北遊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無為謂焉。

     〔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

    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隐則深遠難知,弅則郁然可見。

    欲明至道玄絕,顯晦無常,故寄此言,以彰其義也。

     〔釋文〕知北遊音智,又如字。

    于玄水之上李雲:玄,水名。

    司馬、崔本「上」作「北」。

    隐弅符雲反,又音紛,又符紛反。

    李雲:隐出弅起,丘貌。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 〔疏〕若,汝也。

    此明運知極心問道,假設賓主,謂之無為。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 〔疏〕此假設言方,運知問道。

    若為尋思,何所念慮,則知至道?若為服勤,于何處所,則安心契道?何所依從,何所道說,則得其道也? 〇奚侗曰:禮器鄭注:道,由也,從也。

    此「何道」即何從也。

    典案:奚說是也。

    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疏〕知,分别也。

    設此三問,竟無一答,非無為謂惜情不答,直是理無分别,故不知所以答也。

    穴反。

    司馬、李雲:狐阕,丘名。

    而睹丁古反。

    狂屈求勿反,徐又其述反。

    司馬、向、崔本作「诎」。

    李雲:狂屈,侜張,似人而非也。

    以之言司馬雲:之,是也。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 〔疏〕唉,應聲也。

    初欲言語,中途忘之,斯忘之術,反照之道。

     〔釋文〕唉哀在反。

    徐烏來反。

    李音熙,雲:應聲。

    語若魚據反。

    于三問。

    ,日損華僞,既而前損有,後損無,有無雙遣,以至于非有非無之無為也,寂而不動,無為故無不為也。

    此引老經重明其旨。

    今已為物也。

     〔注〕物失其所,故有為物。

    欲複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注〕其歸根之易者,唯大人耳。

    大人體合變化,故化物不難。

     〔疏〕倒置之類,浮僞居心,徇末忘本,以道為物,縱欲歸根複命,其可得乎?今量反本不難,唯在大聖人耳。

     〔釋文〕其易以豉反。

    注同。

    生也死之徒。

     〔注〕知變化之道者,不以死生為異。

     〇典案:注「不以」下敚「死生」二字。

    今依唐寫本補。

    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 〔注〕更相為始,則未知孰死孰生也。

     〔疏〕氣聚而生,猶是死之徒類;氣散而死,猶是生之本始。

    生死終始,誰知紀綱乎?聚散往來,變化無定。

     〔釋文〕更相音庚。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注〕俱是聚也,俱是散也。

     〇典案:禦覽十五引作「人之生,氣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類書征引,多從删節故也。

    又唐寫本注作「俱是物也,但為聚散」。

    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注〕患生于異。

     〔疏〕夫氣聚為生,氣散為死,聚散雖異,為氣則同。

    斯則死生聚散,可為徒伴,既無其别,有何憂色!故萬物一也。

     〔疏〕生死既其不二,萬物理當歸一。

    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注〕各以所美為神奇,所惡為臭腐耳,然彼之所美,我之所惡也;我之所美,彼或惡之。

    故通共神奇,通共臭腐耳,死生彼我豈殊哉! 〔疏〕夫物無美惡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則謂為神妙奇特,情之所惡者,則謂為腥臭腐敗,而颠倒本末,一至于斯。

    然物性不同,所好各異。

    彼之所美,此則惡之;此之所惡,彼又為美。

    故毛嫱、麗姬,人之所美,魚見深入,鳥見高飛,斯則臭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惡,何有定焉?是知天下萬物,同一和氣耳。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作「通天地之一氣耳」。

    唐寫本與今本同。

    詳審文義,今本為長。

     〔釋文〕所惡烏路反。

    注同。

    複化扶又反。

    下同。

    聖人故貴一。

    」 〔疏〕夫體道聖人,智周萬化,故貴此真一,而冥同萬境。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

    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

    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聽,聞此格量,謂黃帝雖未近真,适可知玄言而已矣。

     〇典案:唐寫本注「無言」作「不言」,與下「不言之标」義正相合。

     〔釋文〕之标必搖反。

    然若存則亡矣。

     〔疏〕惛然如昧,似無而有。

     〔釋文〕惛然音昏,又音泯。

    油然不形而神。

     〔注〕絜然有形則不神。

     〔疏〕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

    油然無繋,不見形象,而神用無方。

     〔釋文〕油然音由。

    謂無所給惜也。

    萬物畜而不知。

    此之謂本根。

     〔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疏〕亭毒羣生,畜養萬物,而玄功潛被,日用不知。

    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釋文〕物畜本亦作「滀」,同。

    敕六反。

    注同。

    可以觀于天矣。

     〔注〕與天同觀。

     〔疏〕觀,見也。

    天,自然也。

    夫能達理通玄,識根知本者,可謂觀自然之至道也。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将至; 〔疏〕齧缺,王倪弟子。

    被衣,王倪之師也。

    汝形容端雅,勿為邪僻,視聽純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歸至汝身。

     〇典案:「乎」,唐寫本作「于」,與淮南子道應篇同。

     〔釋文〕被衣音披。

    本亦作「披」。

    攝汝知,一汝度,神将來舍。

     〔疏〕收攝私心,令其平等,專一志度,令無放逸,汝之精神,自來舍止。

     〇俞樾曰:「一汝度」當作「正汝度」,蓋此四句變文以成辭,其實一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