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生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則滀聚邪氣,于是精魂離散,不歸于身,則心虛弊犯神,道不足也。
〔釋文〕忿拂粉反。
李房粉反。
滀敕六反。
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李雲:忿,滿也。
滀,結聚也。
精神有逆,則陰陽結于内,魂魄散于外,故曰不足。
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
」 〔疏〕夫邪氣上而不下,則上攻于頭,令人心中怖懼,郁而好怒;下而不上,陽伏陰散,精神恍惚,故好忘也。
夫心者,五藏之主,神靈之宅,故炁當身心則為病。
〇典案:禦覽八百八十三引作「不上不下者,中身當心,則為病耳」。
〔釋文〕上時掌反。
下同。
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亡尚反。
李雲:陽散陰凝,故怒;陰發陽伏,故忘也。
不上不下中丁仲反。
身當心則為病李雲:上下不和,則陰陽争而攻心,心,精神主,故病也。
反。
蠪音龍,又音聾。
躍之司馬雲:倍阿,神名也。
鲑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帻,大冠,帶劍持戟。
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
〔疏〕豹頭馬尾,名曰泆陽。
〔釋文〕泆陽音逸。
司馬雲:泆陽,豹頭馬尾,一作狗頭。
一雲:神名也。
水有罔象。
〔疏〕注雲:狀如小兒,黑色赤衣,大耳長臂,名曰罔象。
〔釋文〕罔象如字。
司馬本作「無傷」,雲: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
一雲:水神名。
丘有峷。
〔疏〕其狀如狗,有角,身有文彩。
〔釋文〕峷本又作「莘」,所巾反,又音臻。
司馬雲:狀如狗,有角,文身五采。
山有夔。
〔疏〕大如牛,狀如鼓,一足行也。
〔釋文〕夔求龜反。
司馬雲:狀如鼓而一足。
野有彷徨。
〔疏〕其狀如蛇,兩頭,五采。
〔釋文〕方音傍。
本亦作「彷」,同。
皇本亦作「徨」,同。
司馬雲:方皇,狀如蛇,兩頭,五采文。
澤有委蛇。
」公曰:「請問,委蛇之狀何如?」 〔疏〕桓公見鬼,本在澤中,既聞委蛇,故問其狀。
〔釋文〕委于危反,又如字。
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
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
見之者殆乎霸。
」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
」 〔疏〕辴,喜笑貌也。
殆,近也。
若見委蛇,近為霸主。
桓公聞說,大笑歡之:我所見正是此也。
〇典案:禦覽八百七十二引「則」上有「見人」二字;八百十三引「殆」上有「其」字。
〔釋文〕朱冠司馬本作「俞冠」,雲:俞國之冠也,其制似螺。
惡聞雷烏路反。
捧芳勇反。
〇典案:禦覽八百七十二引「捧」作「舉」。
其首司馬本同。
一本作「手」。
辴敕引反。
徐敕一反。
又敕私反。
司馬雲:笑貌。
李雲:大笑貌。
于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注〕此章言憂來而累生者,不明也。
患去而性得者,達理也。
〔疏〕聞說委蛇,情中暢适,于是整衣冠,共語論,不終日而情抱豁然,不知疾病從何而去也。
紀渻子為王養鬭雞。
〔疏〕姓紀,名渻子,亦作「消」字,随字讀之。
為齊王養雞,拟鬭也。
此章明不必禀生知自然之理,亦有積習以成性者。
〔釋文〕紀渻所景反。
徐所幸反。
人姓名也。
一本作「消」。
為于僞反。
王司馬雲:齊王也。
〇俞樾曰:列子黃帝篇亦載此事,雲:「紀渻子為周宣王養鬭雞」,則非齊王也。
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 〔疏〕養經十日堪鬭乎?答曰:始性驕矜,自恃意氣,故未堪也。
〔釋文〕虛憍居喬反,又巨消反。
李雲:高也。
司馬雲:高仰頭也。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 〔疏〕見聞他雞,猶相應和,若形聲影響也。
〔釋文〕猶應應對之應。
下同。
向許丈反。
本亦作「響」。
景于領反,又如字。
李雲:應響鳴,顧景行。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 〔疏〕顧視速疾,意氣強盛,心神尚動,故未堪也。
十日又問,曰:「幾矣。
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疏〕幾,盡也。
都不驕矜,心神安定,雞雖有鳴,已無變慴,養雞之妙,理盡于斯。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注〕此章言養之以至于全者,猶無敵于外,況自全乎? 〔疏〕神識安閑,形容審定,遙望之者,其猶木雞,不動不驚,其德全具。
他人之雞,見之反走,天下無敵,誰敢應乎! 〇碧虛子校引文如海、劉得一本「者」上有「見」字。
馬叙倫曰:當依文、劉本補「見」字。
「見者」應屬下讀。
,遂使激湍騰沫四十裡,至于水族,尚不能遊,況在陸生,如何可涉? 〇典案:禦覽五十八、三百九十五、九百三十二引竝作「流沫三十裡」,列子黃帝篇同。
「四」疑「三」之譌也。
〔釋文〕呂梁司馬雲:河水有石絕處也。
今西河離石西有此縣絕,世謂之黃梁。
淮南子曰:古者龍門未鑿,河出孟門之上也。
縣水音玄。
三十仞音刃。
七尺曰仞。
流沫音末。
鼋音元。
鼍徒多反。
或音檀。
鼈字又作「鼈」,必滅反。
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疏〕激湍沸湧,非人所能遊,忽見丈夫,謂之遭溺而困苦,故命弟子随流而拯接之。
〇典案:禦覽三百五十九引「見」作「有」。
〔釋文〕有苦如字。
司馬雲:病也。
拯之拯救之拯。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于塘下。
〔疏〕塘,岸也。
既安于水,故散發而行歌,自得逍遙,遨遊岸下。
〇典案:既出水,不得複言「遊」。
「遊」當為「遊」,涉上「遊」字而誤也。
禦覽三百九十五引正作「遊」,當從之。
〔釋文〕數百所主反。
被發皮寄反。
行歌司馬本作「行道」。
道,常行之道也。
水如磨齊也。
郭雲:磨翁而旋入者,齊也。
〇典案:列子黃帝篇「齊」作「齋」。
與汩胡忽反。
司馬雲:湧波也。
郭雲:回伏而湧出者,汩也。
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
〔注〕任水而不任己。
〔疏〕随順于水,委質從流,不使私情,辄懷違拒。
從水尚爾,何況唯道是從乎!此吾所以蹈之也。
」 〔疏〕更無道術,理盡于斯。
〇典案:禦覽三百九十五引「之」作「水」。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疏〕未聞斯
〔釋文〕忿拂粉反。
李房粉反。
滀敕六反。
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李雲:忿,滿也。
滀,結聚也。
精神有逆,則陰陽結于内,魂魄散于外,故曰不足。
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
」 〔疏〕夫邪氣上而不下,則上攻于頭,令人心中怖懼,郁而好怒;下而不上,陽伏陰散,精神恍惚,故好忘也。
夫心者,五藏之主,神靈之宅,故炁當身心則為病。
〇典案:禦覽八百八十三引作「不上不下者,中身當心,則為病耳」。
〔釋文〕上時掌反。
下同。
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亡尚反。
李雲:陽散陰凝,故怒;陰發陽伏,故忘也。
不上不下中丁仲反。
身當心則為病李雲:上下不和,則陰陽争而攻心,心,精神主,故病也。
反。
蠪音龍,又音聾。
躍之司馬雲:倍阿,神名也。
鲑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帻,大冠,帶劍持戟。
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
〔疏〕豹頭馬尾,名曰泆陽。
〔釋文〕泆陽音逸。
司馬雲:泆陽,豹頭馬尾,一作狗頭。
一雲:神名也。
水有罔象。
〔疏〕注雲:狀如小兒,黑色赤衣,大耳長臂,名曰罔象。
〔釋文〕罔象如字。
司馬本作「無傷」,雲: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
一雲:水神名。
丘有峷。
〔疏〕其狀如狗,有角,身有文彩。
〔釋文〕峷本又作「莘」,所巾反,又音臻。
司馬雲:狀如狗,有角,文身五采。
山有夔。
〔疏〕大如牛,狀如鼓,一足行也。
〔釋文〕夔求龜反。
司馬雲:狀如鼓而一足。
野有彷徨。
〔疏〕其狀如蛇,兩頭,五采。
〔釋文〕方音傍。
本亦作「彷」,同。
皇本亦作「徨」,同。
司馬雲:方皇,狀如蛇,兩頭,五采文。
澤有委蛇。
」公曰:「請問,委蛇之狀何如?」 〔疏〕桓公見鬼,本在澤中,既聞委蛇,故問其狀。
〔釋文〕委于危反,又如字。
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
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
見之者殆乎霸。
」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
」 〔疏〕辴,喜笑貌也。
殆,近也。
若見委蛇,近為霸主。
桓公聞說,大笑歡之:我所見正是此也。
〇典案:禦覽八百七十二引「則」上有「見人」二字;八百十三引「殆」上有「其」字。
〔釋文〕朱冠司馬本作「俞冠」,雲:俞國之冠也,其制似螺。
惡聞雷烏路反。
捧芳勇反。
〇典案:禦覽八百七十二引「捧」作「舉」。
其首司馬本同。
一本作「手」。
辴敕引反。
徐敕一反。
又敕私反。
司馬雲:笑貌。
李雲:大笑貌。
于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注〕此章言憂來而累生者,不明也。
患去而性得者,達理也。
〔疏〕聞說委蛇,情中暢适,于是整衣冠,共語論,不終日而情抱豁然,不知疾病從何而去也。
紀渻子為王養鬭雞。
〔疏〕姓紀,名渻子,亦作「消」字,随字讀之。
為齊王養雞,拟鬭也。
此章明不必禀生知自然之理,亦有積習以成性者。
〔釋文〕紀渻所景反。
徐所幸反。
人姓名也。
一本作「消」。
為于僞反。
王司馬雲:齊王也。
〇俞樾曰:列子黃帝篇亦載此事,雲:「紀渻子為周宣王養鬭雞」,則非齊王也。
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 〔疏〕養經十日堪鬭乎?答曰:始性驕矜,自恃意氣,故未堪也。
〔釋文〕虛憍居喬反,又巨消反。
李雲:高也。
司馬雲:高仰頭也。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 〔疏〕見聞他雞,猶相應和,若形聲影響也。
〔釋文〕猶應應對之應。
下同。
向許丈反。
本亦作「響」。
景于領反,又如字。
李雲:應響鳴,顧景行。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 〔疏〕顧視速疾,意氣強盛,心神尚動,故未堪也。
十日又問,曰:「幾矣。
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疏〕幾,盡也。
都不驕矜,心神安定,雞雖有鳴,已無變慴,養雞之妙,理盡于斯。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注〕此章言養之以至于全者,猶無敵于外,況自全乎? 〔疏〕神識安閑,形容審定,遙望之者,其猶木雞,不動不驚,其德全具。
他人之雞,見之反走,天下無敵,誰敢應乎! 〇碧虛子校引文如海、劉得一本「者」上有「見」字。
馬叙倫曰:當依文、劉本補「見」字。
「見者」應屬下讀。
,遂使激湍騰沫四十裡,至于水族,尚不能遊,況在陸生,如何可涉? 〇典案:禦覽五十八、三百九十五、九百三十二引竝作「流沫三十裡」,列子黃帝篇同。
「四」疑「三」之譌也。
〔釋文〕呂梁司馬雲:河水有石絕處也。
今西河離石西有此縣絕,世謂之黃梁。
淮南子曰:古者龍門未鑿,河出孟門之上也。
縣水音玄。
三十仞音刃。
七尺曰仞。
流沫音末。
鼋音元。
鼍徒多反。
或音檀。
鼈字又作「鼈」,必滅反。
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疏〕激湍沸湧,非人所能遊,忽見丈夫,謂之遭溺而困苦,故命弟子随流而拯接之。
〇典案:禦覽三百五十九引「見」作「有」。
〔釋文〕有苦如字。
司馬雲:病也。
拯之拯救之拯。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于塘下。
〔疏〕塘,岸也。
既安于水,故散發而行歌,自得逍遙,遨遊岸下。
〇典案:既出水,不得複言「遊」。
「遊」當為「遊」,涉上「遊」字而誤也。
禦覽三百九十五引正作「遊」,當從之。
〔釋文〕數百所主反。
被發皮寄反。
行歌司馬本作「行道」。
道,常行之道也。
水如磨齊也。
郭雲:磨翁而旋入者,齊也。
〇典案:列子黃帝篇「齊」作「齋」。
與汩胡忽反。
司馬雲:湧波也。
郭雲:回伏而湧出者,汩也。
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
〔注〕任水而不任己。
〔疏〕随順于水,委質從流,不使私情,辄懷違拒。
從水尚爾,何況唯道是從乎!此吾所以蹈之也。
」 〔疏〕更無道術,理盡于斯。
〇典案:禦覽三百九十五引「之」作「水」。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疏〕未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