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戶買反。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
〔注〕夫遊無窮者,非察辯所得。
〔釋文〕索之所白反。
是直用管闚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 〔注〕非其任者,去之可也。
〔疏〕規規,經營之貌也。
夫以觀察求道,言辯率真,雖複規規用心,而去之遠矣。
譬猶以管闚天,讵知天之闊狹!用錐指地,甯測地之淺深!莊子道合二儀,孫龍德同錐管,智力優劣如此之懸,既其不如,宜其速去矣。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注〕以此效彼,兩失之。
〔疏〕壽陵,燕之邑。
邯鄲,趙之都。
弱齡未壯,謂之餘子。
趙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國少年,遠來學步。
既乖本性,未得趙國之能;舍己效人,更失壽陵之故。
是以用手據地,匍匐而還也。
〇典案:「行」當作「步」。
禦覽三百九十四引兩「行」字竝作「步」。
疏「燕國少年,遠來學步」,是成所見本字亦作「步」,不作「行」也。
漢書叙傳「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髣髴,又複失其故步」,即本此文,尤其明證矣。
〔釋文〕壽陵餘子司馬雲:壽陵,邑名。
未應丁夫為餘子。
〇典案:呂氏春秋離俗覽「平阿之餘子,亡戟得矛」,高注:餘子,官氏也。
邯音寒。
鄲音丹。
邯鄲,趙國都也。
匍音蒲,又音符。
匐蒲北反,又音服。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 〔疏〕莊子道冠重玄,獨超方外,孫龍雖言辯宏博,而不離域中,故以孫學莊談,終無得理。
若使心生企尚,躊躇不歸,必當失子之學業,忘子之故步。
此合喻也。
〇典案:「故」下當有「步」字,此承上文「又失其故行」而言。
疏「必當失子之學業,忘子之故步」,是成所見本尚有「步」字。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疏〕呿,開也。
逸,奔也。
前聞莊子之談,以過視聽之表,複見魏牟之說,更超言象之外,内殊外隔,非孫龍所知,故口開而不能合,舌舉而不能下,是以心神恍惚,形體奔馳也。
〔釋文〕口呿起據反。
司馬雲:開也。
李音祛,又巨劫反。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内累矣。
」 〔疏〕濮,水名也,屬東郡,今濮州濮陽縣是也。
楚王,楚威王也。
莊生心處無為,而寄迹綸釣,楚王知莊生賢達,屈為卿輔,是以赍持玉帛,爰發使命,詣于濮水,先述其意,願以國境之内,委托賢人。
王事殷繁,不無憂累之也。
〇典案:「濮水」下當有「之上」二字,而今本敚之。
史記莊子本傳正義、藝文類聚人部二十、文選嵇叔夜贈秀才入軍詩注、禦覽七百六十七、八百三十四引竝作「莊子釣于濮水之上」,皇甫谧高士傳同。
史記本傳正義引無「先焉」二字,世說新語注引「往先焉」作「造焉」,文選秋興賦注引作「使二大夫往聘莊子」,七啟注引「先焉」作「聘」,初學記二十二、禦覽八百三十四、後漢書馮衍傳注引「先焉」作「見」,九百三十一引「先」下有「白」字。
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九百三十一引「累」下有「子」字,六十三引「累矣」作「為累」,後漢書馮衍傳注引「矣」作「也」,禦覽八百三十四引「矣」作「夫子」二字。
〔釋文〕濮水音蔔,陳地水也。
楚王司馬雲:威王也。
先焉先,謂宣其言也。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〇馬叙倫曰:後漢書馮衍傳注引「王」下有「以」字。
典案:有「以」字文義較長。
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 〇典案:史記本傳正義引「死」作「無」,後漢書馮衍傳注、禦覽九百三十一引「死」下竝無「為」字。
甯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疏〕龜有神異,故刳之而蔔,可以決吉兇也。
盛之以笥,覆之以巾,藏之廟堂,用占國事,珍貴之也。
問此龜者,甯全生遠害,曳尾于泥塗之中,豈欲刳骨留名,取貴廟堂之上邪?是以莊生深達斯情,故敖然而不顧之矣。
〇馬叙倫曰:史記本傳正義引「塗」作「泥」。
典案:作「塗」者是也。
曹子建七啟雲「竊慕古人之所志,仰老莊之遺風,假靈龜以托喻,甯掉尾于塗中」,三國志郄正傳釋譏雲「超然高舉,甯曳尾于塗中」,是漢代人所見莊子字正作「塗」也。
〔釋文〕巾笥息嗣反。
或音司。
而藏之李雲:藏之以笥,覆之以巾。
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塗中。
」 〔疏〕大夫率性以答莊生,适可生而曳尾,不能死而留骨也。
莊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 〔注〕性各有所安也。
〔疏〕莊子保高尚之遐志,貴山海之逸心,類澤雉之養性,同泥龜之曳尾。
是以令使命之速往,庶全我之無為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疏〕姓惠,名施,宋人,為梁惠王之相。
惠施博識贍聞,辯名析理。
既是莊生之友,故往訪之。
〔釋文〕惠子相息亮反。
下同。
梁相梁惠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 〔疏〕梁國之人,或有來者,知莊子才高德大,王必禮之,國相之位,恐有争奪,故謂惠子欲代之言也。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注〕揚兵整旅。
〔疏〕惠施聞國人之言,将為實錄,心靈恐怖,慮有阽危,故揚兵整旅,三日三夜,搜索國中,尋訪莊子。
〔釋文〕子恐丘勇反。
摉字又作「搜」,或作「廋」,所求反。
李悉溝反,雲,索也。
說文雲:求也。
」,九百二十三引莊子曰:鸱,嗜鼠之鳥也。
當是逸注,非正文也。
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吓!』 〔疏〕鵷鶵,鸾鳳之屬,亦言:鳳子也。
練實,竹食也。
醴泉,泉甘味如醴也。
吓,怒而拒物聲也。
惠施恐莊子奪己,故整旅揚兵,莊子因往見之,為其設譬。
夫鳳是南方之鳥,來儀應瑞之物,非梧桐不止,非溟海不停,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而凡猥之鸢,偶得臭鼠,自美其味,仰吓鳳凰。
譬惠施滞溺榮華,心貪國相,豈知莊子清高,無情争奪。
〔釋文〕鵷于袁反。
鶵仕俱反。
李雲:鵷鶵,乃鸾鳳之屬也。
醴泉音禮。
李雲:泉甘如醴。
吓本亦作「呼」,同,許嫁反,又許伯反。
司馬雲:吓怒其聲,恐其奪己也。
詩箋雲:以口拒人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吓我邪?」 〔注〕言物嗜好不同,願各有極。
〔疏〕鸱以腐鼠為美,仰吓鵷鶵;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
總合前譬也。
〇典案:惠子非梁君,不得言「子之梁國」,「梁國」下疑當有「相」字。
禦覽九百十一、九百十五引竝作「今子欲以梁國相吓我耶」,疏「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是成所見本亦有「相」字。
〔釋文〕嗜時志反。
好呼報反。
故知魚樂也。
〔釋文〕儵魚徐音條。
說文直留反。
李音由,白魚也。
爾雅雲:「鮂,黑鰦」,郭注:即白儵也。
一音篠,謂白儵魚也。
〇典案:「鯈」各本作「儵」,道藏白文本、注疏本作「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百六十九、四百六十八、九百三十七引同。
淮南子覽冥篇「不得其道,若觀鯈魚」,即用此事,字亦作「鯈」。
今依道藏本。
從容七容反。
魚樂音洛。
注、下皆同。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疏〕惠施不體物性,妄起質疑,莊子非魚,焉知魚樂? 〇典案:文選秋興賦注、世說注、意林、禦覽百六十九、九百三十七引「樂」下有「耶」字。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注〕欲以起明相非而不可以相知之義耳。
子非我,尚可以知我之非魚,則我非魚,亦可以知魚之樂也。
〔疏〕若以我非魚不得知魚,子既非我,何得知我?若子非我,尚得知我,我雖非魚,何妨知魚?反而質之,令其無難也。
〇典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百六十九、九百三十七引「樂」下有「耶」字。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注〕舍其本言而給辯以難也。
〔疏〕惠非莊子,故不知莊子。
莊必非魚,何得知魚之樂?不樂不知之義,于此無虧。
舍其本宗,給辯以難。
〔釋文〕以難乃旦反。
莊子曰:「請循其本。
〔疏〕循,猶尋也。
惠施給辯,有言無理,棄初逐末,失其論宗。
請尋其源,自當無難。
循本之義,列在下文。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注〕尋惠子之本言,雲:非魚則無緣相知耳。
今子非我也,而雲汝安知魚樂者,是知我之非魚也。
苟知我之非魚,則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魚然後知魚也。
故循子「安知」之雲,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複問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豈待入水哉!夫物之所生而安者,天地不能易其處,陰陽不能回其業,故以陸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樂,未足稱妙耳。
〔疏〕子曰者,莊子卻稱惠之辭也。
惠子雲子非魚,安知魚樂者,足明惠子非莊子,而知莊子之不知魚也。
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問我,亦何妨我非魚而知魚,知魚而歎魚。
夫物性不同,水陸殊緻,而達其理者體其情。
是以濠上彷徨,知魚之适樂,鑒照羣品,豈入水哉!故寄莊、惠之二賢,以标議論之大體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子曰」上有「且」字,舊阙。
〔釋文〕方複扶又反。
其處昌慮反。
【校記】河,原作「海」,言“海之為物也……遠過江海之流”不通,正文亦作“江河”,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此句斷為:「是以海若比形于天地,則無等級以寄言,受氣于陰陽,則是陰陽象之一物也。
」小,原作「少」,據道藏成疏本改。
即,原作「抑」,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即」,據改。
王校集釋本「中」作「形」。
心,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形」,據改。
惠,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改。
子,據句意删。
域,從集釋本改「成」字。
目,原作「自」,從集釋本改。
救,原作「赦」,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救」,據改。
尤,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知」,據改。
時,原作「物」,從集釋本改。
遲,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進」,據改。
此,原作「以」,從集釋本改。
舍,原作「人」,從集釋本改。
蓋,從集釋本删。
而旱,從集釋本互乙。
所以,從集釋本移前。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
〔注〕夫遊無窮者,非察辯所得。
〔釋文〕索之所白反。
是直用管闚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 〔注〕非其任者,去之可也。
〔疏〕規規,經營之貌也。
夫以觀察求道,言辯率真,雖複規規用心,而去之遠矣。
譬猶以管闚天,讵知天之闊狹!用錐指地,甯測地之淺深!莊子道合二儀,孫龍德同錐管,智力優劣如此之懸,既其不如,宜其速去矣。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注〕以此效彼,兩失之。
〔疏〕壽陵,燕之邑。
邯鄲,趙之都。
弱齡未壯,謂之餘子。
趙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國少年,遠來學步。
既乖本性,未得趙國之能;舍己效人,更失壽陵之故。
是以用手據地,匍匐而還也。
〇典案:「行」當作「步」。
禦覽三百九十四引兩「行」字竝作「步」。
疏「燕國少年,遠來學步」,是成所見本字亦作「步」,不作「行」也。
漢書叙傳「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髣髴,又複失其故步」,即本此文,尤其明證矣。
〔釋文〕壽陵餘子司馬雲:壽陵,邑名。
未應丁夫為餘子。
〇典案:呂氏春秋離俗覽「平阿之餘子,亡戟得矛」,高注:餘子,官氏也。
邯音寒。
鄲音丹。
邯鄲,趙國都也。
匍音蒲,又音符。
匐蒲北反,又音服。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 〔疏〕莊子道冠重玄,獨超方外,孫龍雖言辯宏博,而不離域中,故以孫學莊談,終無得理。
若使心生企尚,躊躇不歸,必當失子之學業,忘子之故步。
此合喻也。
〇典案:「故」下當有「步」字,此承上文「又失其故行」而言。
疏「必當失子之學業,忘子之故步」,是成所見本尚有「步」字。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疏〕呿,開也。
逸,奔也。
前聞莊子之談,以過視聽之表,複見魏牟之說,更超言象之外,内殊外隔,非孫龍所知,故口開而不能合,舌舉而不能下,是以心神恍惚,形體奔馳也。
〔釋文〕口呿起據反。
司馬雲:開也。
李音祛,又巨劫反。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内累矣。
」 〔疏〕濮,水名也,屬東郡,今濮州濮陽縣是也。
楚王,楚威王也。
莊生心處無為,而寄迹綸釣,楚王知莊生賢達,屈為卿輔,是以赍持玉帛,爰發使命,詣于濮水,先述其意,願以國境之内,委托賢人。
王事殷繁,不無憂累之也。
〇典案:「濮水」下當有「之上」二字,而今本敚之。
史記莊子本傳正義、藝文類聚人部二十、文選嵇叔夜贈秀才入軍詩注、禦覽七百六十七、八百三十四引竝作「莊子釣于濮水之上」,皇甫谧高士傳同。
史記本傳正義引無「先焉」二字,世說新語注引「往先焉」作「造焉」,文選秋興賦注引作「使二大夫往聘莊子」,七啟注引「先焉」作「聘」,初學記二十二、禦覽八百三十四、後漢書馮衍傳注引「先焉」作「見」,九百三十一引「先」下有「白」字。
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九百三十一引「累」下有「子」字,六十三引「累矣」作「為累」,後漢書馮衍傳注引「矣」作「也」,禦覽八百三十四引「矣」作「夫子」二字。
〔釋文〕濮水音蔔,陳地水也。
楚王司馬雲:威王也。
先焉先,謂宣其言也。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〇馬叙倫曰:後漢書馮衍傳注引「王」下有「以」字。
典案:有「以」字文義較長。
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 〇典案:史記本傳正義引「死」作「無」,後漢書馮衍傳注、禦覽九百三十一引「死」下竝無「為」字。
甯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疏〕龜有神異,故刳之而蔔,可以決吉兇也。
盛之以笥,覆之以巾,藏之廟堂,用占國事,珍貴之也。
問此龜者,甯全生遠害,曳尾于泥塗之中,豈欲刳骨留名,取貴廟堂之上邪?是以莊生深達斯情,故敖然而不顧之矣。
〇馬叙倫曰:史記本傳正義引「塗」作「泥」。
典案:作「塗」者是也。
曹子建七啟雲「竊慕古人之所志,仰老莊之遺風,假靈龜以托喻,甯掉尾于塗中」,三國志郄正傳釋譏雲「超然高舉,甯曳尾于塗中」,是漢代人所見莊子字正作「塗」也。
〔釋文〕巾笥息嗣反。
或音司。
而藏之李雲:藏之以笥,覆之以巾。
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塗中。
」 〔疏〕大夫率性以答莊生,适可生而曳尾,不能死而留骨也。
莊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 〔注〕性各有所安也。
〔疏〕莊子保高尚之遐志,貴山海之逸心,類澤雉之養性,同泥龜之曳尾。
是以令使命之速往,庶全我之無為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疏〕姓惠,名施,宋人,為梁惠王之相。
惠施博識贍聞,辯名析理。
既是莊生之友,故往訪之。
〔釋文〕惠子相息亮反。
下同。
梁相梁惠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 〔疏〕梁國之人,或有來者,知莊子才高德大,王必禮之,國相之位,恐有争奪,故謂惠子欲代之言也。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注〕揚兵整旅。
〔疏〕惠施聞國人之言,将為實錄,心靈恐怖,慮有阽危,故揚兵整旅,三日三夜,搜索國中,尋訪莊子。
〔釋文〕子恐丘勇反。
摉字又作「搜」,或作「廋」,所求反。
李悉溝反,雲,索也。
說文雲:求也。
」,九百二十三引莊子曰:鸱,嗜鼠之鳥也。
當是逸注,非正文也。
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吓!』 〔疏〕鵷鶵,鸾鳳之屬,亦言:鳳子也。
練實,竹食也。
醴泉,泉甘味如醴也。
吓,怒而拒物聲也。
惠施恐莊子奪己,故整旅揚兵,莊子因往見之,為其設譬。
夫鳳是南方之鳥,來儀應瑞之物,非梧桐不止,非溟海不停,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而凡猥之鸢,偶得臭鼠,自美其味,仰吓鳳凰。
譬惠施滞溺榮華,心貪國相,豈知莊子清高,無情争奪。
〔釋文〕鵷于袁反。
鶵仕俱反。
李雲:鵷鶵,乃鸾鳳之屬也。
醴泉音禮。
李雲:泉甘如醴。
吓本亦作「呼」,同,許嫁反,又許伯反。
司馬雲:吓怒其聲,恐其奪己也。
詩箋雲:以口拒人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吓我邪?」 〔注〕言物嗜好不同,願各有極。
〔疏〕鸱以腐鼠為美,仰吓鵷鶵;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
總合前譬也。
〇典案:惠子非梁君,不得言「子之梁國」,「梁國」下疑當有「相」字。
禦覽九百十一、九百十五引竝作「今子欲以梁國相吓我耶」,疏「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是成所見本亦有「相」字。
〔釋文〕嗜時志反。
好呼報反。
故知魚樂也。
〔釋文〕儵魚徐音條。
說文直留反。
李音由,白魚也。
爾雅雲:「鮂,黑鰦」,郭注:即白儵也。
一音篠,謂白儵魚也。
〇典案:「鯈」各本作「儵」,道藏白文本、注疏本作「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百六十九、四百六十八、九百三十七引同。
淮南子覽冥篇「不得其道,若觀鯈魚」,即用此事,字亦作「鯈」。
今依道藏本。
從容七容反。
魚樂音洛。
注、下皆同。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疏〕惠施不體物性,妄起質疑,莊子非魚,焉知魚樂? 〇典案:文選秋興賦注、世說注、意林、禦覽百六十九、九百三十七引「樂」下有「耶」字。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注〕欲以起明相非而不可以相知之義耳。
子非我,尚可以知我之非魚,則我非魚,亦可以知魚之樂也。
〔疏〕若以我非魚不得知魚,子既非我,何得知我?若子非我,尚得知我,我雖非魚,何妨知魚?反而質之,令其無難也。
〇典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百六十九、九百三十七引「樂」下有「耶」字。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注〕舍其本言而給辯以難也。
〔疏〕惠非莊子,故不知莊子。
莊必非魚,何得知魚之樂?不樂不知之義,于此無虧。
舍其本宗,給辯以難。
〔釋文〕以難乃旦反。
莊子曰:「請循其本。
〔疏〕循,猶尋也。
惠施給辯,有言無理,棄初逐末,失其論宗。
請尋其源,自當無難。
循本之義,列在下文。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注〕尋惠子之本言,雲:非魚則無緣相知耳。
今子非我也,而雲汝安知魚樂者,是知我之非魚也。
苟知我之非魚,則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魚然後知魚也。
故循子「安知」之雲,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複問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豈待入水哉!夫物之所生而安者,天地不能易其處,陰陽不能回其業,故以陸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樂,未足稱妙耳。
〔疏〕子曰者,莊子卻稱惠之辭也。
惠子雲子非魚,安知魚樂者,足明惠子非莊子,而知莊子之不知魚也。
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問我,亦何妨我非魚而知魚,知魚而歎魚。
夫物性不同,水陸殊緻,而達其理者體其情。
是以濠上彷徨,知魚之适樂,鑒照羣品,豈入水哉!故寄莊、惠之二賢,以标議論之大體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子曰」上有「且」字,舊阙。
〔釋文〕方複扶又反。
其處昌慮反。
【校記】河,原作「海」,言“海之為物也……遠過江海之流”不通,正文亦作“江河”,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此句斷為:「是以海若比形于天地,則無等級以寄言,受氣于陰陽,則是陰陽象之一物也。
」小,原作「少」,據道藏成疏本改。
即,原作「抑」,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即」,據改。
王校集釋本「中」作「形」。
心,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形」,據改。
惠,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改。
子,據句意删。
域,從集釋本改「成」字。
目,原作「自」,從集釋本改。
救,原作「赦」,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救」,據改。
尤,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知」,據改。
時,原作「物」,從集釋本改。
遲,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進」,據改。
此,原作「以」,從集釋本改。
舍,原作「人」,從集釋本改。
蓋,從集釋本删。
而旱,從集釋本互乙。
所以,從集釋本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