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之數帀,而弦歌不惙。
〔疏〕辍,止也。
「宋」當為「衛」,字之誤也。
匡,衛邑也。
孔子自魯适衛,路經匡邑,而陽虎曾侵暴匡人,孔子貌似陽虎,又孔子弟子顔克,與陽虎同暴匡邑,克時複與孔子為禦,匡人既見孔子貌似陽虎,複見顔克為禦,謂孔子是陽虎重來,所以興兵圍繞。
孔子達窮通之命,故弦歌不止也。
〔釋文〕孔子遊于匡宋人圍之數色主反。
〇典案:禦覽四百三十七引「匡」作「宋」,「宋」作「匡」。
帀子合反。
司馬雲:「宋」當作「衛」。
匡,衛邑也。
衛人誤圍孔子,以為陽虎。
虎嘗暴于匡人,又孔子弟子顔克,時與虎俱,後克為孔子禦,至匡,匡人共識克,又孔子容貌與虎相似,故匡人共圍之。
〇典案:禦覽四百三十七引「帀」作「匝」。
不惙本又作「辍」,同。
丁劣反。
〇典案:「惙」,禦覽四百三十七引作「辍」,與釋文一本合。
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 〔疏〕娛,樂也。
匡人既圍,理須憂懼,而弦歌不止,何故如斯?不達聖情,故起此問。
本亦有作「虞」字者,虞,憂也。
怪夫子憂虞而弦歌不止。
〔釋文〕入見賢遍反。
孔子曰:「來!吾語女。
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
〔注〕将明時命之固當,故寄之求諱。
〔疏〕諱,忌也,拒也。
窮,否塞也。
通,泰達也。
夫子命仲由來,語其至理,雲:我忌于窮困而不獲免者,豈非天命也?求通亦久而不能得者,不遇明時也。
夫時命者,其來不可拒,其去不可留,故安而任之,無往不适也。
夫子欲顯明斯理,故寄之窮諱,而實無窮諱也。
〇典案:禦覽四百三十七引「來」上有「由」字。
〔釋文〕吾語魚據反。
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纣之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
時勢适然。
〔注〕無為勞心于窮通之閑。
〔疏〕夫生當堯、舜之時,而天下太平,使人如器,恣其分内,故無窮塞。
當桀、纣之時,而天下暴亂,物皆失性,故無通人。
但時屬夷險,勢使之然,非關運知,有斯得失也。
〇「堯舜」「桀纣」下「之時」二字舊敚。
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堯舜」「桀纣」下竝有「之時」二字。
疏「夫生當堯、舜之時,而天下太平」,「當桀、纣之時,而天下暴亂」,是所見本亦竝有此二字,今據補。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注〕情各有所安。
〔疏〕情有所安,而忘其怖懼,此起譬也。
〔釋文〕蛟音交。
漁父音甫。
兕徐履反。
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注〕聖人則無所不安。
〔疏〕聖人知時命,達窮通,故勇敢于危險之中,而未始不安也。
此合喻也。
〇典案:文選辯命論注、禦覽四百三十七引「知窮」上有「聖人」二字。
〔釋文〕大難乃旦反。
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
」 〔注〕命非己制,故無所用其心也。
夫安于命者,無往而非逍遙矣,故雖匡、陳羑裡,無異于紫極閑堂也。
〔疏〕處,安息也。
制,分限也。
告勅子路,令其安心。
我禀天命,自有涯分,豈由人事所能制哉! 〔釋文〕閑堂音閑。
無幾何,将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
今非也,請辭而退。
」 〔疏〕無幾何,俄頃之時也。
既知是宣尼,非關陽虎,故将帥甲士,前進拜辭,遜謝錯誤,解圍而退也。
〔釋文〕無幾居起反。
将甲如字。
本亦作「持甲」。
〇典案:禦覽四百三十七引「将」作「持」,與釋文一本合。
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
〔疏〕姓公孫,名龍,趙人也。
魏牟,魏之公子,懷道抱德,厭穢風塵。
先王,堯、舜、禹、湯之迹也。
仁義,五德之行也。
孫龍禀性聰明,率才宏辯,着守白之論,以博辯知名,故能合異為同,離同為異;可為不可,然為不然,難百氏之書皆困,窮衆口之辯鹹屈。
生于衰周,一時獨步,弟子孔穿之徒,祖而師之,擅名當世,莫與争者。
故曰,矜此學問,達于至妙,忽逢莊子,猶若井蛙也。
〔釋文〕公孫龍問于魏牟司馬雲:龍,趙人。
牟,魏之公子。
少學詩照反。
長而張丈反。
之行下孟反。
之知音智。
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
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
」 〔疏〕喙,口也。
方,道也。
孫龍雖善于言辯,而未體虛玄,是故聞莊子之言,汒焉怪其奇異,方覺己之學淺,始悟莊子語深。
豈直議論不如,抑亦智力不逮。
所以自緘其口,更請益于魏牟。
〔釋文〕汒焉莫剛反。
郭音莽。
〇典案:禦覽八十九引「汒」作「茫」,疑是。
論之力困反。
及與音餘。
下助句放此。
所開如字。
本亦作「關」,兩通。
本或作「閡」。
吾喙許穢反,又昌銳反。
公子牟隐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視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
〔疏〕公子體道清高,超然物外,識孫龍之淺辯,鑒莊子之深言,故仰天歎息而嗤笑,舉蛙、鼈之兩譬,明二子之勝負。
埳井,猶淺井也。
蛙,蝦蟆也。
幹,井欄也。
甃,井中累塼也。
跗,腳趺也。
還,顧視也。
虷,井中赤蟲也,亦言是到結蟲也。
蟹,小螃蟹也。
科鬥,蝦蟆子也。
腋,臂下也。
頤,口下也。
東海之鼈,其形宏巨,随波遊戲,暫居平陸。
而蝦蟆小蟲,處于淺井,形容既劣,居處不寬,謂自得于井中,見巨鼈而不懼。
雲:我出則跳踯井欄之上,入則休息乎破磚之涯,遊泳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滅趺沒足,顧瞻蝦蟹之類,俯視科鬥之徒,逍遙快樂,無如我者也。
〇馬叙倫曰:「梁」字羨文。
疏「出則跳踯井欄之上,入則休息乎破磚之涯」,可證成本無「梁」字。
音義出「跳」字,是陸本亦無「梁」字。
典案:馬說未确。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亦無「梁」字。
惟逍遙遊篇「東西跳梁,不辟高下」,是「跳梁」固莊子書中之恒言。
彼釋文亦不出「梁」字,此「跳梁」與逍遙遊篇文義正同,彼「梁」字若非羨文,則此不得無「梁」字。
「休」、「崖」,禦覽百八十九、九百三十二引作「沐」作「岸」。
又「視」字舊敚,馬叙倫曰:當依禦覽百八十九引「還」下補「視」字,疏「顧瞻蝦蟹之類,俯視科鬥之徒」,是成本亦有「視」字。
典案:馬說是也,今據成本補。
〔釋文〕隐機于靳反。
大息音泰。
埳井音坎。
郭音陷。
之鼃本又作「蛙」,戶蝸反。
司馬雲:埳井,壞井也。
鼃,水蟲,形似蝦蟆。
之鼈必滅反。
字亦作「鼈」。
吾樂音洛。
下「之樂」、「大樂」同。
跳音條。
井幹古旦反。
司馬雲:井欄也。
褚诠之音西京賦作韓音。
甃側救反。
李雲:如闌,以塼為之,着井底闌也。
字林壯缪反,雲:井壁也。
赴水如字。
司馬本作「踣」,雲:赴也。
蹶其月反,又音厥。
泥則沒足滅跗方于反。
郭音附。
司馬雲:滅,沒也。
跗,足跗也。
李雲:言踴躍于塗中。
還音旋。
司馬雲:顧視也。
虷音寒,井中赤蟲也。
一名蜎,爾雅雲:蜎,蠉。
郭注雲:井中小蛣蟩赤蟲也。
蜎,音求兖反。
蠉,音況兖反。
蛣蟩,音吉厥。
蟹戶買反。
科鬥苦禾反。
科鬥,蝦蟆子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注〕此猶小鳥之自足于蓬蒿。
〔疏〕擅,專也。
跱,安也。
蛙呼鼈為夫子,言:我獨專一壑之水,而安埳井之樂,天下至足,莫甚于斯,處所雖陋,可以遊涉。
夫子何不暫時降步,入觀下邑乎?以此自多,矜誇于鼈也。
〔釋文〕夫擅市戰反,專也。
一壑火各反。
崖不加損,潦亦水不加益,是明滄波浩汗,溟渺深宏,不為頃久推移,豈由多少進退!東海之樂,其在茲乎! 〇典案:禦覽九百三十二引「崖」作「岸」,「頃久」作「須臾」,六十引「亦」作「蓋」。
又案:荀子正論篇「語曰,淺不足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鼃,不可語與東海之樂」,此之謂也,亦用此事。
〔釋文〕九潦音老。
弗為于僞反。
下同。
頃久司馬雲:猶早晚也。
于是埳井之鼃聞之,适适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注〕以小羨大,故自失。
〔疏〕适适,驚怖之容。
規規,自失之貌。
蛙擅埳井之美,自言天下無過,忽聞海鼈之談,茫然喪其所謂,是以适适規規,驚而自失也。
而公孫龍學先王之道,笃仁義之行,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忽聞莊子之言,亦猶井蛙之逢海鼈也。
〔釋文〕适适始赤反,又丈革反。
郭菟狄反。
規規如字,又虛役反。
李、徐紀睡反。
适适、規規,皆驚視自失貌。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注〕物各有分,不可強相希效。
〔疏〕商蚷,馬蚿也,亦名商距,亦名且渠。
孫龍雖複聰明性識,但是俗知,非真知也。
故知未能窮于是非之境,而欲觀察莊子至理之言者,亦何異乎使蚊子負于丘山,商蚷馳于河海,而力微負重,智小謀大,故必不勝任也。
〔釋文〕之竟音境。
後同。
蚊音文。
商蚷音渠。
郭音巨。
司馬雲:商蚷,蟲名,北燕謂之馬蚿。
一本作「蜄」。
徐市轸反。
不勝音升。
可強其丈反。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适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與? 〔疏〕孫龍所學,心知狹淺,何能議論莊子窮微極妙之言耶?祇可辯析是非,适一時之名利耳。
以斯為道,豈非坎井之鼃乎!此結譬也。
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注〕言其無不至也。
〔疏〕跐,踰也,亦極也。
大皇,天也。
玄冥,妙本也。
大通,應迹也。
夫莊子之言,窮理性妙,能仰登旻蒼之上,俯極黃泉之下,四方八極,奭然無礙。
此智隐沒,不可測量,始于玄極,而其道杳冥,反于域中,而大通于物也。
〔釋文〕方跐音此。
郭時紫反,又側買反。
廣雅雲:蹋也,蹈也,履也。
司馬雲:測也。
大皇音泰。
奭然音釋。
四解
〔疏〕辍,止也。
「宋」當為「衛」,字之誤也。
匡,衛邑也。
孔子自魯适衛,路經匡邑,而陽虎曾侵暴匡人,孔子貌似陽虎,又孔子弟子顔克,與陽虎同暴匡邑,克時複與孔子為禦,匡人既見孔子貌似陽虎,複見顔克為禦,謂孔子是陽虎重來,所以興兵圍繞。
孔子達窮通之命,故弦歌不止也。
〔釋文〕孔子遊于匡宋人圍之數色主反。
〇典案:禦覽四百三十七引「匡」作「宋」,「宋」作「匡」。
帀子合反。
司馬雲:「宋」當作「衛」。
匡,衛邑也。
衛人誤圍孔子,以為陽虎。
虎嘗暴于匡人,又孔子弟子顔克,時與虎俱,後克為孔子禦,至匡,匡人共識克,又孔子容貌與虎相似,故匡人共圍之。
〇典案:禦覽四百三十七引「帀」作「匝」。
不惙本又作「辍」,同。
丁劣反。
〇典案:「惙」,禦覽四百三十七引作「辍」,與釋文一本合。
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 〔疏〕娛,樂也。
匡人既圍,理須憂懼,而弦歌不止,何故如斯?不達聖情,故起此問。
本亦有作「虞」字者,虞,憂也。
怪夫子憂虞而弦歌不止。
〔釋文〕入見賢遍反。
孔子曰:「來!吾語女。
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
〔注〕将明時命之固當,故寄之求諱。
〔疏〕諱,忌也,拒也。
窮,否塞也。
通,泰達也。
夫子命仲由來,語其至理,雲:我忌于窮困而不獲免者,豈非天命也?求通亦久而不能得者,不遇明時也。
夫時命者,其來不可拒,其去不可留,故安而任之,無往不适也。
夫子欲顯明斯理,故寄之窮諱,而實無窮諱也。
〇典案:禦覽四百三十七引「來」上有「由」字。
〔釋文〕吾語魚據反。
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纣之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
時勢适然。
〔注〕無為勞心于窮通之閑。
〔疏〕夫生當堯、舜之時,而天下太平,使人如器,恣其分内,故無窮塞。
當桀、纣之時,而天下暴亂,物皆失性,故無通人。
但時屬夷險,勢使之然,非關運知,有斯得失也。
〇「堯舜」「桀纣」下「之時」二字舊敚。
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堯舜」「桀纣」下竝有「之時」二字。
疏「夫生當堯、舜之時,而天下太平」,「當桀、纣之時,而天下暴亂」,是所見本亦竝有此二字,今據補。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注〕情各有所安。
〔疏〕情有所安,而忘其怖懼,此起譬也。
〔釋文〕蛟音交。
漁父音甫。
兕徐履反。
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注〕聖人則無所不安。
〔疏〕聖人知時命,達窮通,故勇敢于危險之中,而未始不安也。
此合喻也。
〇典案:文選辯命論注、禦覽四百三十七引「知窮」上有「聖人」二字。
〔釋文〕大難乃旦反。
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
」 〔注〕命非己制,故無所用其心也。
夫安于命者,無往而非逍遙矣,故雖匡、陳羑裡,無異于紫極閑堂也。
〔疏〕處,安息也。
制,分限也。
告勅子路,令其安心。
我禀天命,自有涯分,豈由人事所能制哉! 〔釋文〕閑堂音閑。
無幾何,将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
今非也,請辭而退。
」 〔疏〕無幾何,俄頃之時也。
既知是宣尼,非關陽虎,故将帥甲士,前進拜辭,遜謝錯誤,解圍而退也。
〔釋文〕無幾居起反。
将甲如字。
本亦作「持甲」。
〇典案:禦覽四百三十七引「将」作「持」,與釋文一本合。
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
〔疏〕姓公孫,名龍,趙人也。
魏牟,魏之公子,懷道抱德,厭穢風塵。
先王,堯、舜、禹、湯之迹也。
仁義,五德之行也。
孫龍禀性聰明,率才宏辯,着守白之論,以博辯知名,故能合異為同,離同為異;可為不可,然為不然,難百氏之書皆困,窮衆口之辯鹹屈。
生于衰周,一時獨步,弟子孔穿之徒,祖而師之,擅名當世,莫與争者。
故曰,矜此學問,達于至妙,忽逢莊子,猶若井蛙也。
〔釋文〕公孫龍問于魏牟司馬雲:龍,趙人。
牟,魏之公子。
少學詩照反。
長而張丈反。
之行下孟反。
之知音智。
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
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
」 〔疏〕喙,口也。
方,道也。
孫龍雖善于言辯,而未體虛玄,是故聞莊子之言,汒焉怪其奇異,方覺己之學淺,始悟莊子語深。
豈直議論不如,抑亦智力不逮。
所以自緘其口,更請益于魏牟。
〔釋文〕汒焉莫剛反。
郭音莽。
〇典案:禦覽八十九引「汒」作「茫」,疑是。
論之力困反。
及與音餘。
下助句放此。
所開如字。
本亦作「關」,兩通。
本或作「閡」。
吾喙許穢反,又昌銳反。
公子牟隐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視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
〔疏〕公子體道清高,超然物外,識孫龍之淺辯,鑒莊子之深言,故仰天歎息而嗤笑,舉蛙、鼈之兩譬,明二子之勝負。
埳井,猶淺井也。
蛙,蝦蟆也。
幹,井欄也。
甃,井中累塼也。
跗,腳趺也。
還,顧視也。
虷,井中赤蟲也,亦言是到結蟲也。
蟹,小螃蟹也。
科鬥,蝦蟆子也。
腋,臂下也。
頤,口下也。
東海之鼈,其形宏巨,随波遊戲,暫居平陸。
而蝦蟆小蟲,處于淺井,形容既劣,居處不寬,謂自得于井中,見巨鼈而不懼。
雲:我出則跳踯井欄之上,入則休息乎破磚之涯,遊泳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滅趺沒足,顧瞻蝦蟹之類,俯視科鬥之徒,逍遙快樂,無如我者也。
〇馬叙倫曰:「梁」字羨文。
疏「出則跳踯井欄之上,入則休息乎破磚之涯」,可證成本無「梁」字。
音義出「跳」字,是陸本亦無「梁」字。
典案:馬說未确。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亦無「梁」字。
惟逍遙遊篇「東西跳梁,不辟高下」,是「跳梁」固莊子書中之恒言。
彼釋文亦不出「梁」字,此「跳梁」與逍遙遊篇文義正同,彼「梁」字若非羨文,則此不得無「梁」字。
「休」、「崖」,禦覽百八十九、九百三十二引作「沐」作「岸」。
又「視」字舊敚,馬叙倫曰:當依禦覽百八十九引「還」下補「視」字,疏「顧瞻蝦蟹之類,俯視科鬥之徒」,是成本亦有「視」字。
典案:馬說是也,今據成本補。
〔釋文〕隐機于靳反。
大息音泰。
埳井音坎。
郭音陷。
之鼃本又作「蛙」,戶蝸反。
司馬雲:埳井,壞井也。
鼃,水蟲,形似蝦蟆。
之鼈必滅反。
字亦作「鼈」。
吾樂音洛。
下「之樂」、「大樂」同。
跳音條。
井幹古旦反。
司馬雲:井欄也。
褚诠之音西京賦作韓音。
甃側救反。
李雲:如闌,以塼為之,着井底闌也。
字林壯缪反,雲:井壁也。
赴水如字。
司馬本作「踣」,雲:赴也。
蹶其月反,又音厥。
泥則沒足滅跗方于反。
郭音附。
司馬雲:滅,沒也。
跗,足跗也。
李雲:言踴躍于塗中。
還音旋。
司馬雲:顧視也。
虷音寒,井中赤蟲也。
一名蜎,爾雅雲:蜎,蠉。
郭注雲:井中小蛣蟩赤蟲也。
蜎,音求兖反。
蠉,音況兖反。
蛣蟩,音吉厥。
蟹戶買反。
科鬥苦禾反。
科鬥,蝦蟆子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注〕此猶小鳥之自足于蓬蒿。
〔疏〕擅,專也。
跱,安也。
蛙呼鼈為夫子,言:我獨專一壑之水,而安埳井之樂,天下至足,莫甚于斯,處所雖陋,可以遊涉。
夫子何不暫時降步,入觀下邑乎?以此自多,矜誇于鼈也。
〔釋文〕夫擅市戰反,專也。
一壑火各反。
崖不加損,潦亦水不加益,是明滄波浩汗,溟渺深宏,不為頃久推移,豈由多少進退!東海之樂,其在茲乎! 〇典案:禦覽九百三十二引「崖」作「岸」,「頃久」作「須臾」,六十引「亦」作「蓋」。
又案:荀子正論篇「語曰,淺不足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鼃,不可語與東海之樂」,此之謂也,亦用此事。
〔釋文〕九潦音老。
弗為于僞反。
下同。
頃久司馬雲:猶早晚也。
于是埳井之鼃聞之,适适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注〕以小羨大,故自失。
〔疏〕适适,驚怖之容。
規規,自失之貌。
蛙擅埳井之美,自言天下無過,忽聞海鼈之談,茫然喪其所謂,是以适适規規,驚而自失也。
而公孫龍學先王之道,笃仁義之行,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忽聞莊子之言,亦猶井蛙之逢海鼈也。
〔釋文〕适适始赤反,又丈革反。
郭菟狄反。
規規如字,又虛役反。
李、徐紀睡反。
适适、規規,皆驚視自失貌。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注〕物各有分,不可強相希效。
〔疏〕商蚷,馬蚿也,亦名商距,亦名且渠。
孫龍雖複聰明性識,但是俗知,非真知也。
故知未能窮于是非之境,而欲觀察莊子至理之言者,亦何異乎使蚊子負于丘山,商蚷馳于河海,而力微負重,智小謀大,故必不勝任也。
〔釋文〕之竟音境。
後同。
蚊音文。
商蚷音渠。
郭音巨。
司馬雲:商蚷,蟲名,北燕謂之馬蚿。
一本作「蜄」。
徐市轸反。
不勝音升。
可強其丈反。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适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與? 〔疏〕孫龍所學,心知狹淺,何能議論莊子窮微極妙之言耶?祇可辯析是非,适一時之名利耳。
以斯為道,豈非坎井之鼃乎!此結譬也。
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注〕言其無不至也。
〔疏〕跐,踰也,亦極也。
大皇,天也。
玄冥,妙本也。
大通,應迹也。
夫莊子之言,窮理性妙,能仰登旻蒼之上,俯極黃泉之下,四方八極,奭然無礙。
此智隐沒,不可測量,始于玄極,而其道杳冥,反于域中,而大通于物也。
〔釋文〕方跐音此。
郭時紫反,又側買反。
廣雅雲:蹋也,蹈也,履也。
司馬雲:測也。
大皇音泰。
奭然音釋。
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