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第十七

關燈
眼暗,夜則目明,故夜能撮捉蚤虱,密視秋毫之末,晝出瞋張其目,不見丘山之形,是知物性不同,豈直鸱鸺而已!故随其性而安之,則物無不當也。

     〇典案:淮南子主術篇「鸱夜撮蚤蚊,察分秋豪;晝日颠越,不能見丘山,形性詭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釋文〕鸱尺夷反。

    崔雲:鸱,鸺鶹;與委枭同。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七引「鸱鸺」作「鸺鶹」。

    夜撮七括反。

    崔本作「最」,音同。

    蚤音早。

    說文:跳蟲齧人者也。

    淮南子「鸱夜聚蚤,察分毫末」,許慎雲:鸱夜聚食蚤虱不失也。

    司馬本作「蚉」,音文,雲:鸱,鸺鶹,夜取蚉食。

    今郭本亦有作「蚉」者。

    崔本作「爪」,雲:鸺鶹夜聚人爪于巢中也。

     〇王引之曰:「鸺」字涉釋文内「鸱,鸺鶹」而衍(埤雅引此已誤)。

    案釋文曰:「鸱,尺夷反。

    崔雲:鸱,鸺鶹。

    」而不為「鸺」字作音,則正文内本無「鸺」字明矣。

    淮南主術篇亦雲「鸱夜撮蚤」。

     〇典案:太平廣記四百六十二引感應經雲「鸺鶹食人遺爪」,非也。

    蓋鸺鶹夜能拾蚤虱,「爪」「蚤」音近,故誤雲也。

    纂文雲:鸺鶹,一名忌欺,白日不見人,夜能拾蚤虱也。

    「蚤」、「爪」音相近,俗人雲鸺鶹食人棄爪,相其吉兇,皆妄說也。

    觀者夜食人遺爪之說,皆由崔本之作「爪」而起。

    瞋尺夷反。

    向處辰反。

    司馬雲:張也。

    崔音眩,又師慎反。

    本或作「瞑」。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七引「瞋」作「瞑」,與釋文一本合。

    蘇與曰:「瞋」字是。

    言鸱夜能撮蚤,及晝則雖瞋目而不見丘山矣。

    心,妄為偏執,将己為是,不知他以為非;将我為治,不知物以為亂。

    故師心為是,不見己上有非;師心為治,謂言我身無亂。

    豈知治亂同源,是非無主?故治亂同源者,天地之理也;是非無主者,萬物之情也。

    暗于斯趣,故言未明也。

     〔釋文〕師是或雲:師,順也。

    師治直吏反。

    注皆同。

    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

     〔疏〕夫天地陰陽,相對而有。

    若使有天無地,則萬物不成;有陰無陽,則蒼生不立。

    是知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者必不可行,明矣。

    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注〕天地陰陽,對生也;是非治亂,互有也。

    将奚去哉? 〔疏〕若夫師是而無非,師天而無地,語及于此而不舍于口者,若非至愚之人,則是故為誣罔。

     〇典案:韓非子顯學篇「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是此「非愚則誣也」之義。

     〔釋文〕不舍音舍。

    下同。

    帝王殊禅,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 〔疏〕帝,五帝也。

    王,三王。

    三代,夏、殷、周。

    禅,授也。

    繼,續也。

    或宗族相承,或讓與他姓,故言殊禅也。

    或父子相繼,或興兵篡弒,故言殊繼也。

    或遲速差互,不合天時;或氓俗未歸,逆于人事。

    是以之、哙慕堯、舜以絕嗣,白公效湯、武以滅身,如此之流,謂之篡奪也。

     〇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篡」下有「之」字。

     〇典案:「篡之夫」不詞,且與下「義徒」不相對,張本非是。

     〔釋文〕篡夫初患反,取也。

    下如字。

    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徒。

     〔疏〕夫幹戈揖讓,事迹不同,用舍有時,不可常執。

    至如湯、武興兵,唐、虞揖讓,上符天道,下合人心,如此之徒,謂之為義也。

    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注〕俗之所貴,有時而賤;物之所大,世或小之。

    故順物之迹,不得不殊,斯五帝、三王之所以不同也。

     〔疏〕河伯未能會理,故海若诃使忘言,默默莫聲,幸勿辭費也。

    夫小大無主,貴賤無門,物情颠倒,妄為臧否。

    故女于何推逐而知貴賤大小之家門乎?言其不知也。

     〇典案:「默默乎河伯」五字隔斷文義。

    「默默乎」疑當在下文「兼懷萬物,其孰承翼」句上,與「繇繇乎」、「泛泛乎」竝列。

    疏「默默莫聲,幸勿辭費也」,是其錯亂已在唐前。

     〔釋文〕女惡音汝。

    後放此,下音烏。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疏〕奈何,猶如何也。

    河伯雖領高義,而未達旨歸,故更請決疑,遲聞解釋。

    我欲處涉人世,攝衛修道,于何事而可為乎?于何事而不可為乎?及辭讓受納,進趣退舍,衆諸物務,其事雲何?願垂告誨,終身奉遵。

    代遷移,迅若交臂,驟如過隙。

    故未有語動而不變化,言時而不遷移也。

    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将自化。

    」 〔注〕若有為不為于其閑,則敗其自化矣。

     〔疏〕萬物紛亂,同禀天然,安而任之,必自變化,何勞措意為與不為!以所疑。

    丈綠反,又音濁。

    屈伸音申。

    反要而語極。

    」 〔注〕知雖落天地,事雖接萬物,而常不失其要極,故天人之道全也。

     〔疏〕雖複混迹人閑而心恒凝靜,常居樞要而反本還源。

    所有語言,皆發乎虛極,動不乖寂,語不乖默也。

     〔釋文〕反要于妙反。

    曰:「何謂天?何謂人?」 〔疏〕河伯未達玄妙,更起此疑,問天人之道,庶希後答。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注〕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馬乎?服牛乘馬,可不穿落之乎?牛馬不辭穿落者,天命之固當也。

    苟當乎天命,則雖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

     〔疏〕夫牛馬禀于天,自然有四腳,非關人事,故謂之天。

    羁勒馬頭,貫穿牛鼻,出自人意,故謂之人。

    然牛鼻可穿,馬首可絡,不知其爾,莫辨所由,事雖寄乎人情,理終歸乎造物。

    欲顯天人之一道,故托牛馬之二獸也。

     〇典案:淮南子原道篇「故牛歧蹏而戴角,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

    絡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故曰,無以人滅天。

     〔注〕穿落之可也,若乃走作過分,驅步失節,則天理滅矣。

     〔疏〕夫因自然而加人事,則羁絡之可也。

    若乃穿馬絡牛,乖于造化,可謂逐人情之矯僞,滅天理之自然。

    無以故滅命。

     〔注〕不因其自為而故為之者,命其安在乎! 〔疏〕夫率性乃動,動不過分,則千裡可緻,而天命全矣。

    若乃以驽勵骥,而驅馳失節,斯則以人情事故,毀滅天理,危亡旦夕,命其安在乎!豈唯馬牛,萬物皆爾。

    無以得殉名。

     〔注〕所得有常分,殉名則過也。

     〔疏〕夫名之可殉者無涯,性之所得者有限,若以有限之得,殉無涯之名,則天理滅而性命喪矣。

    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 〔注〕真在性分之内。

     〔疏〕夫愚智夭壽,窮通榮辱,禀之自然,各有其分。

    唯當謹固守持,不逐于物,得于分内,而不喪于道者,謂反本還源,複于真性者也。

    此一句總結前玄妙之理也。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疏〕憐是愛尚之名。

    夔是一足之獸,其形如鼓,足似人腳,而回踵向前也。

    山海經雲:東海之内,有流波之山,其山有獸,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而行,聲音如雷,名之曰夔。

    昔黃帝伐蚩尤,以夔皮冒鼓,聲聞五百裡也。

    蚿,百足蟲也。

    夔則以少企多,故憐蚿。

    蚿則以有羨無,故憐蛇。

    蛇則以小企大,故憐風。

    風則以暗慕明,故憐目。

    目則以外慕内,故憐心。

    欲明天地萬物,皆禀自然,明暗有無,無勞企羨,放而任之,自合玄道。

    倒置之徒,妄心希慕,故舉夔等之麄事,以明天機之妙理。

    又解:憐,哀愍也。

    夔以一足而跳踯,憐蚿衆足之煩勞。

    蚿以有足而安行,哀蛇無足而辛苦。

    蛇[以]有形而适樂,愍風無質而冥昧。

    風以飄颻而自在,憐目域形而滞着。

    目以在外而明顯,憐心處内而暗塞。

    欲明物情颠倒,妄起哀憐,故托夔、蚿,以救其病者也。

     〔釋文〕夔求龜反。

    一足獸也。

    李雲:黃帝在位,諸侯于東海流山得奇獸,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裡。

    憐音蓮。

    蚿音賢,又音玄。

    司馬雲:馬蚿蟲也。

    廣雅雲:蛆渠馬蚿。

    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司馬雲:夔一足,蚿多足,蛇無足,風無形,目形綴于此,明流于彼,心則質幽,為神遊外。

    踔湛泺」,注:波前卻之貌。

    跳踯、前卻,誼亦無别。

    幾雙聲字皆當連二字為訓,或以卓爾、踔然釋之,非是。

    蚿曰:「不然。

    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

    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

    」 〔疏〕夫唾而噴者,實無心于大小,而大小之質自分,故大者如珠玑,小者如蒙霧,散雜而下,其數難舉。

    今蚿之衆足,乃是天然機關,運動而行,未知所以,無心自張,有同噴唾。

    夔以人情起問,蚿以天機直答,必然之理,于此自明也。

     〇典案:禦覽三百八十七引「唾」下無「者」字。

     〔釋文〕唾吐卧反。

    噴普悶反,又芳奔反,又孚問反。

    如霧音務。

    郭武貢反。

    可勝音升。

     〇郭慶藩曰:文選陸士衡文賦注引司馬雲:天機,自然也。

    釋文阙。

    蚿謂蛇曰:「吾以衆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 〔疏〕蚿以衆足而遲,蛇以無足而速。

    然遲速有無,禀之造化。

    欲明斯理,故發此疑問。

    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注〕物之生也,非知生而生也,則生之行也,豈知行而行哉!故足不知所以行,目不知所以見,心不知所以知,俛然而自得矣。

    遲速之節,聰明之鑒,或能或否,皆非我也。

    而惑者因欲有其身而矜其能,所以逆其天機而傷其神器也。

    至人知天機之不可易也,故捐聰明,棄知慮,魄然忘其所為而任其自動,故萬物無動而不逍遙也。

     〔疏〕天然機關,有此動用,遲速有無,不可改易,無心任運,何用足哉! 〔釋文〕俛然亡本反。

    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

    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無有,何也?」 〔疏〕脅,肋也。

    蓬蓬,風聲也,亦塵動貌也。

    蛇既無足,故行必動于脊脅也。

    似,像也。

    蛇雖無足,而有形像,風無形像,而鼓動無方,自北徂南,擊揚溟海,無形有力。

    竊有所疑,故陳此問,庶聞後答也。

     〔釋文〕蓬蓬步東反。

    徐扶公反。

    李雲:風貌。

    」,子六反,又七六反,迫也。

    折大之舌反。

    蜚大音飛,又扶貴反。

    孔子遊于匡,宋人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