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君,雖複堯、禹,不能勝化也,故與衆攻之,而汝乃欲空手而往,化之以道哉?
〔疏〕夫庸人暴主,貪利求名,雖堯、禹聖君,不能懷之以德,猶興兵衆,問罪夷兇。
況顔子匹夫,空手行化,不然之理,亦在無疑故也。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疏〕嘗,試也。
汝之化道,雖複未弘,既欲請行,必有所以。
試陳汝意,告語我來。
〔釋文〕語我魚據反。
下同。
乎!斯則斥前端虛之術,未宜行用之矣。
〔釋文〕不訾向、徐音紫。
崔雲:毀也。
,實有諷責之旨。
〔疏〕讁,責也。
所陳之言,雖是教迹,論其意旨,實有諷責之心也。
〔釋文〕讁之直革反。
諷責非鳳反。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疏〕敻古以來,有此忠谏,非我今日獨起箴規者也。
若然者,雖直而不病。
〔注〕寄直于古,故無以病我也。
〔疏〕若忠谏之道,自古有之,我今誠直,亦幸無憂累。
是之謂與古為徒。
〔疏〕此結前也。
若是則可乎?」 〔疏〕呈此三條,未知可不?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
〔注〕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與事不冥也。
〔疏〕諜,條理也,當也。
法苟當理,不俟多端,政設三條,大傷繁冗,于理不當,亦不安恬,故于何而可也。
〔釋文〕大多音泰。
徐勑佐反。
崔本作「太」。
不諜徐徒協反,向吐頰反。
李雲:安也。
崔雲:間諜也。
〇俞樾曰:「政」字絕句。
「大多政」者,郭注所謂「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也」。
「法而不諜」,四字為句。
列禦寇篇「形諜成光」,釋文曰「諜,便僻也」,此「諜」字義與彼同,謂有法度而不便僻也。
李訓安,崔訓間諜,竝失其義。
雖固亦無罪。
〔注〕雖未宏大,亦且不見咎責。
〔疏〕設此三條,雖複固陋,既未行李,亦幸無咎責者也。
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 〔注〕罪則無矣,化則未也。
〔疏〕胡,何也。
顔回化衛,止有是法,纔可獨善,未及濟時,故何可以及化也!又解:若止而勿行,于理便是;如其适衛,必自遭殆也。
猶師心者也。
」 〔注〕挾三術以适彼,非無心而付之天下也。
〔疏〕夫聖人虛己,應時無心,譬彼明鏡,方茲虛谷。
今顔回預作言教,方思慮可不,既非忘淡薄,故知師其有心也。
〔釋文〕挾三戶牒反。
顔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 〔疏〕顔生三術,一朝頓盡,化衛之道,進趣無方。
更請聖師,庶聞妙法。
仲尼曰:「齋,吾将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 〔注〕夫有其心而為之者,誠未易也。
〔疏〕顔回殷勤緻請,尼父為說心齊。
但能虛忘,吾當告汝。
必有其心為作,便乖心齊之妙。
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
〇「心」字舊敚。
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下有「心」字。
典案:張本「有」下有「心」字是也。
郭注「夫有其心而為之者,誠未易也」,疏「必有其心為作,便乖心齊之妙。
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是郭、成所見本竝有「心」字。
今據張本補。
〔釋文〕曰齊本亦作「齋」,同,側皆反。
下同。
其易以豉反。
後皆同。
向、崔雲:輕易也。
易之者,暤天不宜。
」 〔注〕以有為為易,未見其宜也。
〔疏〕爾雅雲:「夏曰皓天。
言其氣皓汗也。
」以有為之心而行道為易者,暤天之下,不見其宜。
言不宜以有為心齋也。
〔釋文〕暤天徐胡老反。
向雲:暤天,自然也。
顔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疏〕茹,食也。
葷,辛菜也。
齋,齊也,謂心迹俱不染塵境也。
顔子家貧,儒史具悉,無酒可飲,無葷可茹,箪瓢蔬素,已經數月,請若此得為齋不。
〇典案:禦覽五百三十引作「若此,則不可不為齋乎」,書鈔十引「如」亦作「若」。
〔釋文〕不茹徐音汝,食也。
葷徐許雲反。
數月色主反。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 〔疏〕尼父答言,此是祭祀神君獻宗廟,俗中緻齋之法,非所謂心齋者也。
虛心者,心齋妙道也。
可謂虛乎?」将來舍,而況人乎! 〔注〕夫使耳目閉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
故将任性直通,無往不冥,尚無幽昧之責,而況人間之累乎! 〔疏〕徇,使也。
夫能令根竅内通,不緣于物境,精神安靜,(志)[忘]外于心知者,斯則外遣于形,内忘于智,則隳體黜聰,虛懷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不亦當乎!人倫鑽仰而歸依,固其宜矣。
故外篇雲「無鬼責,無人非」也。
〔釋文〕夫徇辭俊反。
徐辭倫反。
李雲:使也。
心知音智,注同。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注〕言物無貴賤,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
故世之所謂知者,豈欲知而知哉?所謂見者,豈為見而見哉?若夫知見可以欲(而)為[而]得者,則欲賢可以得賢,為聖可以得聖乎?固不可矣。
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為知以知之;不見見之自見,因欲為見以見之;不知生之自生,又将為生以生之。
故見目而求離朱之明,見耳而責師曠之聰,故心神奔馳于内,耳目竭喪于外,處身不适而與物不冥矣。
不冥矣而能合乎人間之變,應乎世世之節者,未之有也。
〔疏〕是,指斥之名也,此近指以前心齋等法,能造化萬物,孕育蒼生也。
伏牛乘馬,号曰伏戲,姓風,即太昊。
幾蘧者,三皇已前無文字之君也。
言此心齋之道,夏禹、虞舜以為應物綱紐,伏戲、幾蘧行之,以終其身,而況世間凡鄙疏散之人,軌轍此道,而欲化物。
〔釋文〕所紐徐女酒反。
崔雲:系而行之曰紐。
簡文雲:紐,本也。
伏戲本又作「羲」,亦作「犧」,同。
許宜反。
即大暤,三皇之始也。
幾蘧其居反。
向雲:古之帝王也。
李雲:上古帝王。
散焉悉旦反。
李雲:放也。
崔雲:德不及聖王為散。
之聰一本作「聽」。
竭喪息浪反。
葉公子高将使于齊,問于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
〔注〕重其使,欲有所求也。
〔疏〕楚莊王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食采于葉,僭号稱公。
王者,春秋實為楚子,而僭稱王。
齊,即姜姓太公之裔。
其先禹之四嶽,或封于呂,故謂太公為呂望。
周武王封太公于營丘,是為齊國。
齊楚二國,結好往來,玉帛使乎,相繼不絕,或急難而求救,或問罪而請兵,情事不輕,委寄甚重,是故諸梁憂慮,詢道仲尼也。
〔釋文〕葉公音攝。
子高楚大夫,為葉縣尹,僭稱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
将使所吏反。
注及下「待使」同。
齊之待使者,蓋将甚敬而不急。
〔注〕恐直空報其敬,而不肯急應其求也。
〔疏〕齊侯迹爾往來,心無真實,至于迎待楚使,甚自殷勤,所請事情,未達依允。
奉命既重,預有此憂。
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
〔疏〕匹夫鄙志,尚不可動,況夫五等,如何可動?以此而量,甚為憂栗之也。
〔釋文〕栗之音栗。
李雲:懼也。
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
〔注〕夫事無大小,少有不言以成為懽者耳。
此仲尼之所曾告諸梁者也。
〔疏〕子者,仲尼。
寡之言少。
夫經營事緒,抑乃多端
況顔子匹夫,空手行化,不然之理,亦在無疑故也。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疏〕嘗,試也。
汝之化道,雖複未弘,既欲請行,必有所以。
試陳汝意,告語我來。
〔釋文〕語我魚據反。
下同。
乎!斯則斥前端虛之術,未宜行用之矣。
〔釋文〕不訾向、徐音紫。
崔雲:毀也。
,實有諷責之旨。
〔疏〕讁,責也。
所陳之言,雖是教迹,論其意旨,實有諷責之心也。
〔釋文〕讁之直革反。
諷責非鳳反。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疏〕敻古以來,有此忠谏,非我今日獨起箴規者也。
若然者,雖直而不病。
〔注〕寄直于古,故無以病我也。
〔疏〕若忠谏之道,自古有之,我今誠直,亦幸無憂累。
是之謂與古為徒。
〔疏〕此結前也。
若是則可乎?」 〔疏〕呈此三條,未知可不?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
〔注〕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與事不冥也。
〔疏〕諜,條理也,當也。
法苟當理,不俟多端,政設三條,大傷繁冗,于理不當,亦不安恬,故于何而可也。
〔釋文〕大多音泰。
徐勑佐反。
崔本作「太」。
不諜徐徒協反,向吐頰反。
李雲:安也。
崔雲:間諜也。
〇俞樾曰:「政」字絕句。
「大多政」者,郭注所謂「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也」。
「法而不諜」,四字為句。
列禦寇篇「形諜成光」,釋文曰「諜,便僻也」,此「諜」字義與彼同,謂有法度而不便僻也。
李訓安,崔訓間諜,竝失其義。
雖固亦無罪。
〔注〕雖未宏大,亦且不見咎責。
〔疏〕設此三條,雖複固陋,既未行李,亦幸無咎責者也。
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 〔注〕罪則無矣,化則未也。
〔疏〕胡,何也。
顔回化衛,止有是法,纔可獨善,未及濟時,故何可以及化也!又解:若止而勿行,于理便是;如其适衛,必自遭殆也。
猶師心者也。
」 〔注〕挾三術以适彼,非無心而付之天下也。
〔疏〕夫聖人虛己,應時無心,譬彼明鏡,方茲虛谷。
今顔回預作言教,方思慮可不,既非忘淡薄,故知師其有心也。
〔釋文〕挾三戶牒反。
顔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 〔疏〕顔生三術,一朝頓盡,化衛之道,進趣無方。
更請聖師,庶聞妙法。
仲尼曰:「齋,吾将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 〔注〕夫有其心而為之者,誠未易也。
〔疏〕顔回殷勤緻請,尼父為說心齊。
但能虛忘,吾當告汝。
必有其心為作,便乖心齊之妙。
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
〇「心」字舊敚。
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下有「心」字。
典案:張本「有」下有「心」字是也。
郭注「夫有其心而為之者,誠未易也」,疏「必有其心為作,便乖心齊之妙。
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是郭、成所見本竝有「心」字。
今據張本補。
〔釋文〕曰齊本亦作「齋」,同,側皆反。
下同。
其易以豉反。
後皆同。
向、崔雲:輕易也。
易之者,暤天不宜。
」 〔注〕以有為為易,未見其宜也。
〔疏〕爾雅雲:「夏曰皓天。
言其氣皓汗也。
」以有為之心而行道為易者,暤天之下,不見其宜。
言不宜以有為心齋也。
〔釋文〕暤天徐胡老反。
向雲:暤天,自然也。
顔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疏〕茹,食也。
葷,辛菜也。
齋,齊也,謂心迹俱不染塵境也。
顔子家貧,儒史具悉,無酒可飲,無葷可茹,箪瓢蔬素,已經數月,請若此得為齋不。
〇典案:禦覽五百三十引作「若此,則不可不為齋乎」,書鈔十引「如」亦作「若」。
〔釋文〕不茹徐音汝,食也。
葷徐許雲反。
數月色主反。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 〔疏〕尼父答言,此是祭祀神君獻宗廟,俗中緻齋之法,非所謂心齋者也。
虛心者,心齋妙道也。
可謂虛乎?」将來舍,而況人乎! 〔注〕夫使耳目閉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
故将任性直通,無往不冥,尚無幽昧之責,而況人間之累乎! 〔疏〕徇,使也。
夫能令根竅内通,不緣于物境,精神安靜,(志)[忘]外于心知者,斯則外遣于形,内忘于智,則隳體黜聰,虛懷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不亦當乎!人倫鑽仰而歸依,固其宜矣。
故外篇雲「無鬼責,無人非」也。
〔釋文〕夫徇辭俊反。
徐辭倫反。
李雲:使也。
心知音智,注同。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注〕言物無貴賤,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
故世之所謂知者,豈欲知而知哉?所謂見者,豈為見而見哉?若夫知見可以欲(而)為[而]得者,則欲賢可以得賢,為聖可以得聖乎?固不可矣。
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為知以知之;不見見之自見,因欲為見以見之;不知生之自生,又将為生以生之。
故見目而求離朱之明,見耳而責師曠之聰,故心神奔馳于内,耳目竭喪于外,處身不适而與物不冥矣。
不冥矣而能合乎人間之變,應乎世世之節者,未之有也。
〔疏〕是,指斥之名也,此近指以前心齋等法,能造化萬物,孕育蒼生也。
伏牛乘馬,号曰伏戲,姓風,即太昊。
幾蘧者,三皇已前無文字之君也。
言此心齋之道,夏禹、虞舜以為應物綱紐,伏戲、幾蘧行之,以終其身,而況世間凡鄙疏散之人,軌轍此道,而欲化物。
〔釋文〕所紐徐女酒反。
崔雲:系而行之曰紐。
簡文雲:紐,本也。
伏戲本又作「羲」,亦作「犧」,同。
許宜反。
即大暤,三皇之始也。
幾蘧其居反。
向雲:古之帝王也。
李雲:上古帝王。
散焉悉旦反。
李雲:放也。
崔雲:德不及聖王為散。
之聰一本作「聽」。
竭喪息浪反。
葉公子高将使于齊,問于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
〔注〕重其使,欲有所求也。
〔疏〕楚莊王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食采于葉,僭号稱公。
王者,春秋實為楚子,而僭稱王。
齊,即姜姓太公之裔。
其先禹之四嶽,或封于呂,故謂太公為呂望。
周武王封太公于營丘,是為齊國。
齊楚二國,結好往來,玉帛使乎,相繼不絕,或急難而求救,或問罪而請兵,情事不輕,委寄甚重,是故諸梁憂慮,詢道仲尼也。
〔釋文〕葉公音攝。
子高楚大夫,為葉縣尹,僭稱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
将使所吏反。
注及下「待使」同。
齊之待使者,蓋将甚敬而不急。
〔注〕恐直空報其敬,而不肯急應其求也。
〔疏〕齊侯迹爾往來,心無真實,至于迎待楚使,甚自殷勤,所請事情,未達依允。
奉命既重,預有此憂。
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
〔疏〕匹夫鄙志,尚不可動,況夫五等,如何可動?以此而量,甚為憂栗之也。
〔釋文〕栗之音栗。
李雲:懼也。
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
〔注〕夫事無大小,少有不言以成為懽者耳。
此仲尼之所曾告諸梁者也。
〔疏〕子者,仲尼。
寡之言少。
夫經營事緒,抑乃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