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無由識,故乃托之于絕垠之外,而推之于視聽之表耳。
處子者,不以外傷内。
〔疏〕藐,遠也。
山海經雲:姑射山在寰海之外,有神聖之人,戢機應物。
時須揖讓,即為堯、舜;時須幹戈,即為湯、武。
綽約,柔弱也。
處子,未嫁女也。
言聖人動寂相應,則空有并照,雖居廊廟,無異山林,和光同塵,在染不染。
冰雪取其潔淨,綽約譬以柔和,處子不為物傷,姑射語其絕遠。
此明堯之盛德,窈冥玄妙,故托之絕垠之外,推之視聽之表。
斯蓋寓言耳,亦何必有姑射之實乎!宜忘言以尋其所況,此即肩吾述己昔聞,以答連叔之辭者也。
〇典案:初學記二、禦覽十二引「肌」作「容」。
〔釋文〕藐音邈,又妙紹反。
簡文雲:遠也。
姑射徐音夜,又食亦反,李實夜反。
山名,在北海中。
淖郭昌略反,又徒學反。
字林丈卓反。
蘇林漢書音:火也。
約如字。
李雲:淖約,柔弱貌。
司馬雲:好貌。
處子在室女也。
黃屋車蓋以黃為裹。
一雲,冕裹黃也。
玉玺音徙。
纓字或作「嬰」。
绂方物反。
字或作「绋」。
憔悴在遙反。
下在醉反。
至至者本亦作「至足者」。
王德于況反。
本亦作「至」。
絕垠音銀,又五根反。
本又作「限」。
不食五谷,吸風飲露。
〔注〕俱食五谷而獨為神人,明神人者非五谷所為,而特禀自然之妙氣。
〔疏〕五谷者,黍、稷、麻、菽、麥也。
言神聖之人,降生應物,挺淳粹之精靈,禀陰陽之秀氣。
雖順物以資待,非五谷之所為,托風露以清虛,豈四時之能變也。
〔釋文〕吸許及反。
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疏〕智照靈通,無心順物,故曰乘雲氣。
不疾而速,變現無常,故曰禦飛龍。
寄生萬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故曰遊乎四海之外也。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 〔注〕夫體神居靈而窮理極妙者,雖靜默閑堂之裡,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兩儀而禦六氣,同人群而驅萬物。
苟無物而不順,則浮雲斯乘矣;無形而不載,則飛龍斯禦矣。
遺身而自得,雖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是以雲「其神凝」也。
其神凝,則不凝者自得矣。
世皆齊其所見而斷之,豈嘗信此哉! 〔疏〕凝,靜也。
疵疠,疾病也。
五谷熟,謂有年也。
聖人形同枯木,心若死灰,本迹一時,動寂俱妙,凝照潛通,虛懷利物,遂使四時順序,五谷豐登,人無災害,物無夭枉。
聖人之處世有此功能,肩吾未悟至言,謂為狂而不信。
〇典案:注「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行」當為「形」,「止」當為「心」。
齊物論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徐無鬼篇「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知北遊篇「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庚桑楚篇「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并以「形」與「心」對言。
疏「聖人形同枯木,心若死灰」,是成所見注亦作「形」、作「心」。
文選顔延年五君詠注引此注「止」猶作「心」,此疑「心」、「止」草書形近緻譌,後人乃改「形」為「行」,增「曳」字、「聚」字耳。
〔釋文〕神凝魚升反。
疵在斯反,病也。
司馬雲:毀也。
一音子爾反。
疠音厲,李音賴,惡病也。
本或作「厲」。
狂求匡反。
李雲:癡也。
李又九況反。
閑音閑。
澹然徒暫反,恬靜也。
皆齊才細反。
又如字。
而斷丁亂反。
下」也。
〔釋文〕旁薄剛反,李鋪剛反。
字又作「磅」,同。
礡薄博反,李普各反。
司馬雲:旁礡,猶混同也。
世蕲徐音祈。
李雲:求也。
弊弊李扶世反。
徐扶計反。
簡文雲:弊弊,經營貌。
司馬本作「蔽蔽」。
不應應對之應。
苦思息嗣反。
之人也,物莫之傷。
〔注〕夫安于所傷,則傷不能傷;傷不能傷,而物亦不傷之也。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注〕無往而不安,則所在皆适,死生無變于己,況溺熱之閑哉!故至人之不嬰乎禍難,非避之也,推理直前,而自然與吉會。
〔疏〕稽,至也。
夫達于生死,則無死無生;宜于水火,則不溺不熱。
假令陽九流金之災、百六滔天之禍紛纭自彼,于我何為?故郭注雲,「死生無變于己,何況溺熱之間也哉!」 〔釋文〕大浸子鸩反。
稽天音雞,徐、李音啟。
司馬雲:至也。
不溺奴曆反,或奴學反。
禍難乃旦反,非辟音避。
是其塵垢秕糠,将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注〕堯、舜者,世事之名耳。
為名者非名也。
故夫堯、舜者,豈直堯、舜而已哉?必有神人之實焉。
今所稱堯、舜者,徒名其塵垢秕糠耳。
〔疏〕散為塵,膩為垢,谷不熟為秕,谷皮曰糠,皆猥物也。
镕金曰鑄,範土曰陶。
谥法,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
夫堯至本,妙絕形名,混迹同塵,物甘其德,故立名谥,以彰聖體。
然名者粗法,不異秕糠;谥者世事,何殊塵垢。
既而矯谄佞妄,将彼塵垢鍛鑄為堯,用此秕糠埏埴作舜。
豈知妙體胡可言邪!是以誰肯以物為事者也。
〔釋文〕塵垢古口反。
塵垢,猶染污。
秕本又作「秕」。
徐甫姊反,又悲矣反。
糠字亦作「糠」,音康。
秕糠,猶煩碎。
陶徒刀反,李移昭反。
本亦作「鋾」,音同。
鑄之樹反。
宋人資章甫而适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
〔疏〕此起譬也。
資,貨也。
越國逼近江湖,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難也。
章甫,冠名也。
故孔子生于魯,衣縫掖;長于宋,冠章甫。
而宋實微子之裔,越乃太伯之苗,二國貿遷往來,乃以章甫為貨。
且章甫本充首飾,必須雲鬟承冠,越人斷發文身,資貨便成無用。
亦如榮華本猶滞着,富貴起自驕矜。
堯既體道洞忘,故能無用天下。
故郭注雲「夫堯之無所用天下為,亦猶越人無所用章甫耳」。
〔釋文〕宋人宋,今梁國睢陽縣,殷後,微子所封。
資章甫李雲:資,貨也。
章甫,殷冠也。
以冠為貨。
越今會稽山陰縣。
〇郭慶藩曰:文選張景陽雜詩注引司馬雲:資,取也。
章甫,冠名也。
諸,于也。
釋文阙。
〇李桢曰:諸越,猶雲于越。
春秋定五年經「于越入吳」,杜注:于,發聲也。
公羊傳「于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何休注:越人自名于越。
此作「諸」者,廣雅釋言:諸,于也。
禮記射義注:諸,猶于也。
是疊韻假借。
〇典案:李說是也。
禦覽六百八十五引正作「于越」,是其證。
斷丁管反。
李徒短反。
司馬本作「敦」,雲:敦,斷也。
哉!」 〇典案:禦覽六十四、八十引并無「藐」字。
八十引注雲:四子:許由、齧缺、披衣、王倪也。
窅然,猶幽然自失
處子者,不以外傷内。
〔疏〕藐,遠也。
山海經雲:姑射山在寰海之外,有神聖之人,戢機應物。
時須揖讓,即為堯、舜;時須幹戈,即為湯、武。
綽約,柔弱也。
處子,未嫁女也。
言聖人動寂相應,則空有并照,雖居廊廟,無異山林,和光同塵,在染不染。
冰雪取其潔淨,綽約譬以柔和,處子不為物傷,姑射語其絕遠。
此明堯之盛德,窈冥玄妙,故托之絕垠之外,推之視聽之表。
斯蓋寓言耳,亦何必有姑射之實乎!宜忘言以尋其所況,此即肩吾述己昔聞,以答連叔之辭者也。
〇典案:初學記二、禦覽十二引「肌」作「容」。
〔釋文〕藐音邈,又妙紹反。
簡文雲:遠也。
姑射徐音夜,又食亦反,李實夜反。
山名,在北海中。
淖郭昌略反,又徒學反。
字林丈卓反。
蘇林漢書音:火也。
約如字。
李雲:淖約,柔弱貌。
司馬雲:好貌。
處子在室女也。
黃屋車蓋以黃為裹。
一雲,冕裹黃也。
玉玺音徙。
纓字或作「嬰」。
绂方物反。
字或作「绋」。
憔悴在遙反。
下在醉反。
至至者本亦作「至足者」。
王德于況反。
本亦作「至」。
絕垠音銀,又五根反。
本又作「限」。
不食五谷,吸風飲露。
〔注〕俱食五谷而獨為神人,明神人者非五谷所為,而特禀自然之妙氣。
〔疏〕五谷者,黍、稷、麻、菽、麥也。
言神聖之人,降生應物,挺淳粹之精靈,禀陰陽之秀氣。
雖順物以資待,非五谷之所為,托風露以清虛,豈四時之能變也。
〔釋文〕吸許及反。
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疏〕智照靈通,無心順物,故曰乘雲氣。
不疾而速,變現無常,故曰禦飛龍。
寄生萬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故曰遊乎四海之外也。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 〔注〕夫體神居靈而窮理極妙者,雖靜默閑堂之裡,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兩儀而禦六氣,同人群而驅萬物。
苟無物而不順,則浮雲斯乘矣;無形而不載,則飛龍斯禦矣。
遺身而自得,雖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是以雲「其神凝」也。
其神凝,則不凝者自得矣。
世皆齊其所見而斷之,豈嘗信此哉! 〔疏〕凝,靜也。
疵疠,疾病也。
五谷熟,謂有年也。
聖人形同枯木,心若死灰,本迹一時,動寂俱妙,凝照潛通,虛懷利物,遂使四時順序,五谷豐登,人無災害,物無夭枉。
聖人之處世有此功能,肩吾未悟至言,謂為狂而不信。
〇典案:注「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行」當為「形」,「止」當為「心」。
齊物論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徐無鬼篇「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知北遊篇「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庚桑楚篇「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并以「形」與「心」對言。
疏「聖人形同枯木,心若死灰」,是成所見注亦作「形」、作「心」。
文選顔延年五君詠注引此注「止」猶作「心」,此疑「心」、「止」草書形近緻譌,後人乃改「形」為「行」,增「曳」字、「聚」字耳。
〔釋文〕神凝魚升反。
疵在斯反,病也。
司馬雲:毀也。
一音子爾反。
疠音厲,李音賴,惡病也。
本或作「厲」。
狂求匡反。
李雲:癡也。
李又九況反。
閑音閑。
澹然徒暫反,恬靜也。
皆齊才細反。
又如字。
而斷丁亂反。
下」也。
〔釋文〕旁薄剛反,李鋪剛反。
字又作「磅」,同。
礡薄博反,李普各反。
司馬雲:旁礡,猶混同也。
世蕲徐音祈。
李雲:求也。
弊弊李扶世反。
徐扶計反。
簡文雲:弊弊,經營貌。
司馬本作「蔽蔽」。
不應應對之應。
苦思息嗣反。
之人也,物莫之傷。
〔注〕夫安于所傷,則傷不能傷;傷不能傷,而物亦不傷之也。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注〕無往而不安,則所在皆适,死生無變于己,況溺熱之閑哉!故至人之不嬰乎禍難,非避之也,推理直前,而自然與吉會。
〔疏〕稽,至也。
夫達于生死,則無死無生;宜于水火,則不溺不熱。
假令陽九流金之災、百六滔天之禍紛纭自彼,于我何為?故郭注雲,「死生無變于己,何況溺熱之間也哉!」 〔釋文〕大浸子鸩反。
稽天音雞,徐、李音啟。
司馬雲:至也。
不溺奴曆反,或奴學反。
禍難乃旦反,非辟音避。
是其塵垢秕糠,将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注〕堯、舜者,世事之名耳。
為名者非名也。
故夫堯、舜者,豈直堯、舜而已哉?必有神人之實焉。
今所稱堯、舜者,徒名其塵垢秕糠耳。
〔疏〕散為塵,膩為垢,谷不熟為秕,谷皮曰糠,皆猥物也。
镕金曰鑄,範土曰陶。
谥法,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
夫堯至本,妙絕形名,混迹同塵,物甘其德,故立名谥,以彰聖體。
然名者粗法,不異秕糠;谥者世事,何殊塵垢。
既而矯谄佞妄,将彼塵垢鍛鑄為堯,用此秕糠埏埴作舜。
豈知妙體胡可言邪!是以誰肯以物為事者也。
〔釋文〕塵垢古口反。
塵垢,猶染污。
秕本又作「秕」。
徐甫姊反,又悲矣反。
糠字亦作「糠」,音康。
秕糠,猶煩碎。
陶徒刀反,李移昭反。
本亦作「鋾」,音同。
鑄之樹反。
宋人資章甫而适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
〔疏〕此起譬也。
資,貨也。
越國逼近江湖,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難也。
章甫,冠名也。
故孔子生于魯,衣縫掖;長于宋,冠章甫。
而宋實微子之裔,越乃太伯之苗,二國貿遷往來,乃以章甫為貨。
且章甫本充首飾,必須雲鬟承冠,越人斷發文身,資貨便成無用。
亦如榮華本猶滞着,富貴起自驕矜。
堯既體道洞忘,故能無用天下。
故郭注雲「夫堯之無所用天下為,亦猶越人無所用章甫耳」。
〔釋文〕宋人宋,今梁國睢陽縣,殷後,微子所封。
資章甫李雲:資,貨也。
章甫,殷冠也。
以冠為貨。
越今會稽山陰縣。
〇郭慶藩曰:文選張景陽雜詩注引司馬雲:資,取也。
章甫,冠名也。
諸,于也。
釋文阙。
〇李桢曰:諸越,猶雲于越。
春秋定五年經「于越入吳」,杜注:于,發聲也。
公羊傳「于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何休注:越人自名于越。
此作「諸」者,廣雅釋言:諸,于也。
禮記射義注:諸,猶于也。
是疊韻假借。
〇典案:李說是也。
禦覽六百八十五引正作「于越」,是其證。
斷丁管反。
李徒短反。
司馬本作「敦」,雲:敦,斷也。
哉!」 〇典案:禦覽六十四、八十引并無「藐」字。
八十引注雲:四子:許由、齧缺、披衣、王倪也。
窅然,猶幽然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