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蔀通辨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後編中
此卷所載明陸學下手工夫在于遺物棄事屏思黜慮專務虛靜以完養精神其為禅顯然也
吳顯仲問雲某何故多昏陸子曰人氣禀清濁不同隻自完養不逐物即随清明纔一逐物便昏眩了人心有病須是剝落剝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後随起來又剝落又清明須是剝落得淨盡方是
陸子問李伯敏雲近日日用常行覺精健否胸中覺快活否伯敏答雲近日别事不管隻理會我亦有适意時先生雲此便是學問根源也若能無懈怠暗室屋漏亦如此造次颠沛必于是何患不成故雲君子以自昭陰德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隻用心于枝葉不求實處[并象山語錄]
所謂隻自完養不逐物謂别事不管隻理會我即管歸無事安坐閉目養神一路陳白沙謂緻養其在我者而勿以聞見參之去耳目支離之用全虛圓不測之神即同此工夫頭腦
陸子曰心不可泊一事隻自立心人心本來無事胡亂被事物牽将去若是有精神實時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壞了
既知自立此心無事時須要涵養不可便去理會事人不肯心間無事居天下之廣居須要去逐外着一事印一說方有精神
人心隻愛去泊着事教他棄事如鹘孫失了樹更無住處古人精神不閑用不做則已一做便不徒然所以做得事成須要一切蕩滌莫留一些方得[并象山語錄]
此皆陸學養神要訣此即佛氏以事為障之旨
慈湖遺書雲近世學者沈溺乎義理之意說胸中常存一理不能忘舍舍是則豁然無所憑依故必置理字于其中不知聖人胸中初無知許意度愚按象山猶是說事障慈湖則說理障矣然理不能外事事不能外理二者病則一般
陸子曰凡事莫如此滞滞泥泥某平生于此有長都不去着他事凡事累自家一毫不得
内無所累外無所累自然自在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
如何容人力做樂循理謂之君子
學者不可用心太緊深山有寶無心于寶者得之
仲弓為人沖靜寡思日之間自然合道
資禀好底人闊大不小家相不造作閑引惹都不起不動自然與道相近
今人隻是去些子凡情不得相識還如不相識[雲雲]如此始是道人心
黃百七哥今甚平夷閑雅無營求無造作甚好
學者要知所好此道甚淡人多不知好之隻愛事骨董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淡味長有滋味便是欲人不愛淡卻隻愛熱鬧人須要用不肯不用人須要為不肯不為
此道非争競務進者能知惟靜退者可入
風恬浪靜中滋味深長人資性長短雖不同然同進一步則皆失同退一步則皆得
人能退步自省自然與道相入[并象山語錄]
按此數條隻是要得閑曠虛靜恬淡退寂意念皆忘絲毫無累任其自然自在以為完養精神之地朱子嘗謂看子靜意思隻是禅志公雲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他隻是要如此然豈有此理嗚呼信矣
朱子答石子重書雲許順之留書見儆甚至但終有桑門伊蒲塞氣味雲不如栖心淡泊于世少求時玩聖賢之言可以資吾神養吾真者一一勘過似此說話皆是大病今按象山氣味全與許順之同朱子常謂冷淡生活即此可見象山所引經言正是取資神養真也
莊子刻意篇雲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達生篇雲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複與天為一天道篇雲水靜則明燭鬓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愚按今人隻疑陸學根本于禅不知禅陸之學皆根本莊子觀此明矣
釋氏息心銘雲無多慮無多智安心偈雲人法雙靜善惡兩忘自心真實菩提道場卧輪禅師雲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鏡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某禅師雲但能莫存知見泯絕外緣離一切心即汝真性又曰無心即是道莫學佛法但是休心達摩謂二祖曰汝但外息諸緣可以入道按諸說具見傳燈朱子謂但讀近歲佛者之言則知其源委所在此類可見
羅豫章先生詩雲聖道由來自坦夷休迷佛學惑他歧死灰槁木渾無用緣置心官不肯思今按象山每謂心不可泊一事謂都不起不動無營求造作引惹謂須一切蕩滌剝落淨盡豈非所謂死灰槁木而置心官于不思乎至門人楊慈湖則又明言曰道非心思所可知非言語所可及可覺不可求又曰默而識之覺也不可思也不可言也嗚呼其視聖賢思睿思誠九思慎思學而不思則罔思之弗得弗措之教悖戾甚矣
陸子曰某觀人不在言行上不在功過上直截雕出心肝又曰惡能害心善亦能害心如濟道是為善所害[象山語錄]
按象山此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