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劄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犁」文者,商國萊侯即犁侯矣。
伏羲扶來歌作扶犁歌,此讵用韻也?「北山有萊」,謂厘蔓花也,故「北山有萊」,亦與「邦家之基」合。
若書「帝告厘沃」,本帝喾來沃,讵合耳?且劉向封事引詩「贻我來牟」作「贻我厘牟」,此雖是「詩」字,然非因底,合又昭然者。
主臣謹奉教。
春秋公會「鄭伯于時來」,公羊傳作「祁黎」,即後荥陽縣之厘城也。
「吳人伐州來」,春秋州來即鐘離,為楚州犁采,後更名,名鐘離耳。
然則來即犁,又即厘,又即黎,又即離矣。
主臣 謹奉教。
大射貍首注雲:「貍之言不來也,射諸侯不來朝者。
」故徐廣封禅書注雲:「貍,一名不來。
」而方言又雲:「貔,陳、楚、江、淮之間謂之??,關西謂之貍。
」則來故為貍,即不來亦且為貍矣。
又公羊傳雲:「觀魚于棠,登來之也。
」登來,猶俗言得利也。
春秋「楚滅賴」,谷梁作「滅厲」,漢書「無俚」作「無賴」。
凡以「利」為「來」,以「俚」為「賴」,則即「來」音之轉,猶尚有然者,豈況本音?故知「來」定無他音耳。
若「阙厲」合「始」為「賴」,則就字訛字,誰則合音以待之?主臣 謹奉教。
晉摯虞謂詩有九字,如「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等。
顔延之非之,謂詩體本無九字,有則聲度闡緩,不合金石矣。
此是耳。
今更謂有十一字詩,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以「穑」、「獵」不韻,而「廛」、「貆」韻,以是為十字、十一字,則七言詩比間句取韻也,亦應稱十四字詩矣。
詩凡有可斷,雖其中無韻,亦别是一句。
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雖「菜」、「女」無韻,不得稱為七字也。
有謂小招雲「涉江采菱,發陽阿些。
美人既醉,朱顔酡些。
」是齊、梁七言之始,則又甯雲始于詩耳。
主臣 謹奉教。
詩固以助上取韻,然亦有否者,如周頌「我将」之類是也。
「我将」詩以三「之」字合,此即韋玄成詩「赫赫顯爵,自我隊之。
微微附庸,自我招之」之始,人但不覺耳。
若他有偶取合一助,如「是究是圖,袒其然乎」等,則從來詩句中多有然者。
主臣 謹奉教。
或曰:「遘闵既多,受侮不少」是轉對之始。
「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是開對之始。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是承合之始。
「抑抑威儀,維德之隅」是嫌合之始。
主臣 謹奉教。
「庶見素冠兮」章三句合是。
大風歌之始。
嘒彼小星章四句兩合,第五句又合,是前溪歌之始。
于以采蘋章四句軒轾合,是烏栖曲之始。
「麟趾驺虞?」句不合,是董逃上留田之始。
主臣 謹奉教。
毛、鄭以敬之詩,前章六句是群臣進言,後章六句是成王答言,一詩兩截下,此是倡體。
但一人可作數詩,無可數人作一詩者。
故朱子以上章為成王述群臣之言,下章為自作答言。
此即杜工部短歌行贈王司直詩,以前五句代王司直言,後五句自作答言所始。
主臣謹奉教。
那詩毛傳作一章,朱子判作五章,然仍曰一章二十二句。
按魯語闵馬父引「自古在昔」四句為「輯之亂」,說詩者謂不宜合作一章。
但從來詩章判節與樂章判節不同。
詩本一章,而作樂者必分解之,故詩可合一,而樂則斷無不解之例。
如樂府東門行本一章,而晉樂一章所奏判作四解;魏文豔歌何嘗行本七章,而晉樂所奏,判前一章為「豔」,後一章為「趨」,此明著也。
那詩雖一章,然闵馬父以樂章例之,則有輯有亂,故朱子既為判之,複為合之,或是旨耳。
但樂章分解,自為節次,不以韻義為起絕。
假如清廟詩比一句一唱三歎而成四韻,則一句自為一章。
而武詩于皇武王本七句,左傳雲「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則亦一句為一章者。
故清廟、維清、般、武諸詩,俱通體無韻。
然則分解節次,原不必拘限韻旨,如朱子所分者。
且其曰「輯,成也」,以樂之既成,則輯之以為亂,此猶「繹如以成」之「成」。
然亦可解作「趨」,如樂府前為「豔」,後為「趨」。
趨,促也,言樂當急促也。
輯、趨、促字音之轉耳。
蓋樂有緩急,當其既急,則雖關雎之大篇,而可以為輯;當其尚緩,則必以我行其野之短章,而始以為「亂」。
此易曉矣。
故那詩「顧予蒸嘗」二語,向嘗答旨以為當是羨辭,緣闵馬父引詩無此二語,臆是次詩烈祖篇末兩句錯簡在此。
此如魏文臨高台篇,以中有「黃鹄」語,遂取黃鹄行古辭雜之一例。
今按之此兩句,兩詩并列,或如信南山甫田末「報以介福,萬壽無疆」,樂府延年萬歲期、「陛下壽萬年」等,當是樂例,未可知也。
信然,則此又在亂之外,别是一體,猶楚辭湘君、湘夫人兩歌,其末章皆有「捐予佩兮江中」四語可驗也。
但古樂既亡,不能确行其說耳。
主臣謹奉教,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此用兵時也,而遽逮拓地,何也?亦曰用兵正為拓地計耳。
守文者不用兵則國日蹙,故立政曰:「其克诘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
」與此詩正同。
召旻曰:「昔也日辟國百裡,今也日蹙國百裡。
故周以啟江漢而興,以失岍渭而衰;漢以開緣邊而疆,以捐珠崖而弱。
」主臣 詩劄卷二。
伏羲扶來歌作扶犁歌,此讵用韻也?「北山有萊」,謂厘蔓花也,故「北山有萊」,亦與「邦家之基」合。
若書「帝告厘沃」,本帝喾來沃,讵合耳?且劉向封事引詩「贻我來牟」作「贻我厘牟」,此雖是「詩」字,然非因底,合又昭然者。
主臣謹奉教。
春秋公會「鄭伯于時來」,公羊傳作「祁黎」,即後荥陽縣之厘城也。
「吳人伐州來」,春秋州來即鐘離,為楚州犁采,後更名,名鐘離耳。
然則來即犁,又即厘,又即黎,又即離矣。
主臣 謹奉教。
大射貍首注雲:「貍之言不來也,射諸侯不來朝者。
」故徐廣封禅書注雲:「貍,一名不來。
」而方言又雲:「貔,陳、楚、江、淮之間謂之??,關西謂之貍。
」則來故為貍,即不來亦且為貍矣。
又公羊傳雲:「觀魚于棠,登來之也。
」登來,猶俗言得利也。
春秋「楚滅賴」,谷梁作「滅厲」,漢書「無俚」作「無賴」。
凡以「利」為「來」,以「俚」為「賴」,則即「來」音之轉,猶尚有然者,豈況本音?故知「來」定無他音耳。
若「阙厲」合「始」為「賴」,則就字訛字,誰則合音以待之?主臣 謹奉教。
晉摯虞謂詩有九字,如「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等。
顔延之非之,謂詩體本無九字,有則聲度闡緩,不合金石矣。
此是耳。
今更謂有十一字詩,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以「穑」、「獵」不韻,而「廛」、「貆」韻,以是為十字、十一字,則七言詩比間句取韻也,亦應稱十四字詩矣。
詩凡有可斷,雖其中無韻,亦别是一句。
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雖「菜」、「女」無韻,不得稱為七字也。
有謂小招雲「涉江采菱,發陽阿些。
美人既醉,朱顔酡些。
」是齊、梁七言之始,則又甯雲始于詩耳。
主臣 謹奉教。
詩固以助上取韻,然亦有否者,如周頌「我将」之類是也。
「我将」詩以三「之」字合,此即韋玄成詩「赫赫顯爵,自我隊之。
微微附庸,自我招之」之始,人但不覺耳。
若他有偶取合一助,如「是究是圖,袒其然乎」等,則從來詩句中多有然者。
主臣 謹奉教。
或曰:「遘闵既多,受侮不少」是轉對之始。
「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是開對之始。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是承合之始。
「抑抑威儀,維德之隅」是嫌合之始。
主臣 謹奉教。
「庶見素冠兮」章三句合是。
大風歌之始。
嘒彼小星章四句兩合,第五句又合,是前溪歌之始。
于以采蘋章四句軒轾合,是烏栖曲之始。
「麟趾驺虞?」句不合,是董逃上留田之始。
主臣 謹奉教。
毛、鄭以敬之詩,前章六句是群臣進言,後章六句是成王答言,一詩兩截下,此是倡體。
但一人可作數詩,無可數人作一詩者。
故朱子以上章為成王述群臣之言,下章為自作答言。
此即杜工部短歌行贈王司直詩,以前五句代王司直言,後五句自作答言所始。
主臣謹奉教。
那詩毛傳作一章,朱子判作五章,然仍曰一章二十二句。
按魯語闵馬父引「自古在昔」四句為「輯之亂」,說詩者謂不宜合作一章。
但從來詩章判節與樂章判節不同。
詩本一章,而作樂者必分解之,故詩可合一,而樂則斷無不解之例。
如樂府東門行本一章,而晉樂一章所奏判作四解;魏文豔歌何嘗行本七章,而晉樂所奏,判前一章為「豔」,後一章為「趨」,此明著也。
那詩雖一章,然闵馬父以樂章例之,則有輯有亂,故朱子既為判之,複為合之,或是旨耳。
但樂章分解,自為節次,不以韻義為起絕。
假如清廟詩比一句一唱三歎而成四韻,則一句自為一章。
而武詩于皇武王本七句,左傳雲「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則亦一句為一章者。
故清廟、維清、般、武諸詩,俱通體無韻。
然則分解節次,原不必拘限韻旨,如朱子所分者。
且其曰「輯,成也」,以樂之既成,則輯之以為亂,此猶「繹如以成」之「成」。
然亦可解作「趨」,如樂府前為「豔」,後為「趨」。
趨,促也,言樂當急促也。
輯、趨、促字音之轉耳。
蓋樂有緩急,當其既急,則雖關雎之大篇,而可以為輯;當其尚緩,則必以我行其野之短章,而始以為「亂」。
此易曉矣。
故那詩「顧予蒸嘗」二語,向嘗答旨以為當是羨辭,緣闵馬父引詩無此二語,臆是次詩烈祖篇末兩句錯簡在此。
此如魏文臨高台篇,以中有「黃鹄」語,遂取黃鹄行古辭雜之一例。
今按之此兩句,兩詩并列,或如信南山甫田末「報以介福,萬壽無疆」,樂府延年萬歲期、「陛下壽萬年」等,當是樂例,未可知也。
信然,則此又在亂之外,别是一體,猶楚辭湘君、湘夫人兩歌,其末章皆有「捐予佩兮江中」四語可驗也。
但古樂既亡,不能确行其說耳。
主臣謹奉教,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此用兵時也,而遽逮拓地,何也?亦曰用兵正為拓地計耳。
守文者不用兵則國日蹙,故立政曰:「其克诘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
」與此詩正同。
召旻曰:「昔也日辟國百裡,今也日蹙國百裡。
故周以啟江漢而興,以失岍渭而衰;漢以開緣邊而疆,以捐珠崖而弱。
」主臣 詩劄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