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劄卷一

關燈
「苦菜」者。

    「苦菜秀」即「秀葽」也。

    以「苦菜秀」為王瓜生,可乎?又按:苦菜名「葽」,然亦名「遠志」,亦名「細草」。

    故逸周書時訓解雲:「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不秀,賢人潛伏。

    」而晉郝隆譏謝東山亦雲:「處為遠志,出為小草。

    」以苦菜萌為細草,故苦菜秀則發為細草,所謂出為小草,根為遠志,故苦菜不秀則藏為遠志,所謂「處為遠志」,亦所謂「賢人潛伏」也。

    郝隆語正本時訓解耳。

    主臣 謹奉教。

    詩國風所第不同,故歐陽子詩譜補亡後序有雲:周南、召南弼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桧、曹,此孔子未删詩前,太師樂歌所第也。

    周、召弼鄘、衛、王、桧、鄭、齊、魏、唐、秦、陳、曹、豳,此鄭氏詩譜所第也。

    斥桧後陳,此今詩所第也。

    但按左傳襄二十九年,季劄觀樂,歌齊之後,即歌豳,然即歌魏,此太師所第,與歐陽所雲稍異。

    若鄭譜所第,則與今詩所傳無别。

    正義雲:「鄭譜王在豳後者,退就雅、頌,并言王世故耳。

    」則孔氏鄭譜本與歐陽所雲又異。

    然又與今本鄭譜各不同,不悟何也?主臣 謹奉教。

    比、興、賦,詩中義耳。

    昔張逸問鄭小同:「何詩近于比、興、賦?」答曰:「比、興、賦,吳劄觀樂時已不歌也。

    」此誤解太師「六詩」之說,以風、雅、頌、比、興、賦通是詩,故曰「吳劄時已不歌」,言吳劄時此三詩已亡耳。

    從來比、興、賦不悟如此。

    主臣 謹奉教。

    雅者,正也。

    「雅」字古文原作「正」字,亦即正旨,初無正雅之說。

    若既雅又正,是雅雅矣。

    後人不悟「雅」是正字,以為是「雅」也,而文或以正,則此必正雅也。

    既有正雅,則必有變雅;既有正雅、變雅,則必又有正風、變風。

    正變之說,此所由滋矣。

    要其始,由不識「雅」字耳。

    「頌」者,容也。

    從「頁」。

    頁,首也,故作「容」。

    「頌」即「容」字,故先儒引漢書「徐生善容」、吳王濞傳「他國郡吏來捕亡者,頌共禁不與」為驗,假曰形容以頌之,頌其德容,仍是頌頌也。

    且如孔疏引太師注雲:「誦今之德,廣以美之。

    」鄭譜雲:「頌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無不持載,無不複帱,此之謂容。

    」則是以「容」為有容之「容」,固屬别旨。

    至若以「形」為「容」,亦宜雲「容先王之功德」,「容先王之情狀」。

    而大序雲:「美盛德之形容。

    」正義雲:「述祭祀之情狀。

    」猶似不畢悟「頌」字者。

    主臣謹奉教。

    風雅無正變。

    立于文武之朝,不得不誦文武,時耳。

    生乎幽平之世,不能不刺幽平,勢耳。

    設以時升降,便題正變,是并不判詩體,徒以文之頌美風刺作别識也。

    則必典谟為正書,誓诰為變書矣。

    或曰:樂聲有正變,如樂記曰:正聲感人而和氣應之。

    又曰:聲相應故生變。

    此是正變。

    但變不與正對,變是清濁輕重不同耳,與奸聲犯正有辨。

    此如子夜有變歌,歡聞有變曲,特是變換,無與升降。

    故但可曰詩有貞淫,樂有邪正。

    此為得之。

    主臣謹奉教。

    鹿鳴燕嘉賓。

    群臣謂四方之賓,本國之臣也。

    但燕有四等,一是諸侯無事,一是卿大夫有王事之勞,一是卿大夫聘而來還,一是四方來聘之客。

    凡燕禮不出四者。

    主臣謹奉教。

    王命南仲,不悟是何南仲,故此詩亦不辨為何王時詩。

    按漢書古今人表有南中,中即仲也,在厲王時。

    但丐奴傳又雲:「出車彭彭,城彼朔方。

    宣王命将征伐??狁,故詩人美大其功。

    」則又當在宣王時矣。

    讵仲本厲王時人,而宣王命将時尚在邪?然大雅常武詩,此宣王時詩也。

    中有雲:「王命卿士,南仲太祖。

    」則此時南仲已為太師皇父之始祖矣,其必非厲、宣時又甚著者。

    考竹書殷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

    又後漢龐參傳有雲:「是以赫赫南仲,列在周詩。

    」據二書所雲,或在殷,或在周,要隻當在王季專??钺,暨文王為西伯時始得。

    不然,鹿鳴二十二篇,畢周初詩也,而獨以此詩為厲、宣時,讵有是矣?若漢書,一為厲王,一為宣王,而史記丐奴傳又雲在襄王時,又雲「在懿王時」。

    即一漢史,其自為矛盾若此,古文之難信,又比然者。

    主臣 謹奉教。

    春秋記魯夫人失于魯,皆為魯事。

    今刺之者獨在齊,故知婁豬之歌,必聞自宋也。

    氓詩雲:「士之躭兮,猶可說也;女之躭兮,不可說也。

    」故知「說」亦是稱說之「說」。

    主臣 謹奉教。

    凡有所聞,則法之,有所谏,則納之。

    不聞而比若有所法;不谏而比若有所納,虛之至也。

    故曰:「不聞亦式,不谏亦入。

    」主臣 謹奉教。

    皇矣篇「居岐之陽」,文王遷程矣;魯頌「居岐之陽」,太王遷岐矣。

    但皆為岐陽耳。

    地理志:太王邑在扶風美陽縣,文王邑在扶風安陵縣,皆岐南。

    主臣謹奉教。

    束晢補亡,宋人比訾之,以詩本無辭,不必補也。

    但先時早有補亡者,曾不始束。

    觀夏侯有補周詩,其序曰:「周詩者,南陔、白華、華黍、田庚、崇丘、由儀六篇,有其旨而亡其辭,湛續其亡。

    」則是湛已先補之矣。

    今所傳,特束詩耳王臣。

     詩劄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