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劄卷一

關燈
帶而厲」,此著也。

    有時水埼及帶亦稱厲,衛詩「有狐綏綏,在彼淇厲」,此著也。

    若衣裈入水,介自帶上,亦稱厲,深則厲著也。

    主臣 謹奉教。

    匏有苦葉,匏是瓠;「八月斷壺」,壺亦是瓠。

    獨埤雅謂三物有分。

    嘗見齊民要術四時類要諸載,通雲是一物。

    繹其說,似物種本一,區植法異,遂有大小圓窳之别,不必圓者壺,長者瓠矣。

    即以涉水一節較之,三物正同。

    鹖冠子曰:「中流失船,一壺千金。

    」左傳曰:「苦匏不材于人,供濟而已。

    」莊子曰:人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主臣謹奉教。

    衛有頓丘三:其一名五軍,謂魏置五軍于丘傍故也,在淇水南,水經注所謂「淇水迳頓丘北」者。

    其一名五觀,在淇上宿胥口,蘇代所謂「決宿胥之渎魏無虛頓丘」者。

    其一名帝丘,「帝」、「頓」聲轉,亦近淇,春秋所謂「衛●于帝丘」,帝王世紀所謂「颛顼葬帝丘城」者。

    凡此三頓丘鄉,未審至于頓丘是何地。

    今按之,皆在淇上,似但涉淇皆可至者。

    主臣 謹奉教。

    溱洧二水而合流于鄭。

    溱水出郐城西北,經郐城入洧。

    洧水出陽城山,與溱水合,然後同自西北入新鄭城,迤逦入颍。

    則溱洧雖二水,而已合為一矣。

    故前可并稱曰「溱與洧」,其下即可曰「洧之水」。

    主臣 謹奉教。

    周禮籥章氏:「祈年于田祖,則吹豳雅;蠟祭,則吹豳頌。

    」有為:「楚茨大田甫田諸詩,是豳雅,噫嘻載芟豐年諸詩,是豳頌。

    」有為不然,豳風中自有雅,自有頌,以豳風一詩三分而得之。

    又有為:豳别有雅、頌,今已亡。

    又有為:「即豳風一詩吹之,則其調通可為雅,通可為頌。

    」諸說不同,但後說近是。

    此何故風、雅、頌祗樂調區名,如西洲、吳聲等,祗以聲不以辭,故緜蠻、黍離辭調亦似,而緜蠻自為雅,黍離自為風,樂調與詩調判然不屬,此甚著者。

    比以大戴禮投壺篇質之,其雲:「凡雅十六篇,八篇可歌,歌鹿鳴貍首鵲巢采繁采蘋伐檀白駒驺虞。

    」今按之,但鹿鳴、白駒在小雅,貍首今已亡,餘俱國風耳。

    謂之雅者,正以雅調歌之可為雅故矣。

    又漢杜夔傳雲:「舊雅凡四曲:一鹿鳴、二驺虞、三伐檀,四文王。

    」今伐檀、驺虞皆風詩,主臣謹奉教。

    燕禮有房中樂,即二南矣。

    秦名壽人,漢名安世樂,又名楚調,由高帝好楚聲耳。

    今樂府相和歌詞,有清商三調,晉荀勖所定。

    而唐禮樂志又雲:「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遺聲也。

    漢世謂之三調,又名楚調。

    則臆房中樂亦但取律調相尋,不拘拘詞句,故當時猶有襲周時遺聲而遞變者。

    如漢相和歌詞,故非四言,唐李白清平調詞,且用絕句三,并非相和歌詞可例也。

    昔劉迅嘗取房中歌至後庭鬥百草臨春樂小年子之類,以當雅章,又取巴渝舞折楊柳白頭吟之類,以當國風。

    臆當時猶能仿佛古今聲音,敢為傅會耳。

    後人讀詩者,不解審聲,但強取詩義,已不知樂。

    又鄙者謂詩句單複短長,皆有成數,則是以詞曲當古樂,其舛不待辨耳。

    主臣 謹奉教。

    無田甫田,「田」字應「狄」,因翻與無思遠人「人」字隔合。

    此與兔罝、桑柔、野有死麇、何彼秾矣諸詩同,集傳失之。

    主臣 謹奉教。

    鄭詩「秉??」有作「秉菅」,有作「秉蘭」。

    陸氏釋文雲:「??字從草。

    韓詩雲:蓮也。

    」若作竹下,是簡策之簡,則當時又有從竹下者矣。

    但韓詩作「蓮」,則贈芍藥時無蓮耳。

    主臣謹奉教:「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舊訓是對客語,以上章既酒食笙瑟燕賓客矣,至是又對客曰:早知子來,當預備雜佩以贈子,惜今不及也。

    歐陽子與郭秀才書中有雲:「獨為秀才賦詩女曰雞鳴之卒章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取其知客之來,預儲珩璜琚瑀之美以送客,雖無此物,猶言之以緻其意厚也。

    」正同。

    主臣謹奉教。

    「不念昔者,伊予來塈」,鄭箋雲:「不念往昔我始來之時安息我也。

    」北魏王肅妻謝氏寄肅詩雲:「本為簿上蠶,今作機上絲。

    得路逐勝去,頗憶纏綿時。

    」正同。

    王臣謹奉教。

    「焉得谖草」,「谖」,忘也。

    但言善忘耳,初不定雲忘憂。

    自後人以谖草為「萱草」,遂起萱草忘憂之說。

    走比作是語,人惑之。

    既讀陸機贈從兄車騎詩有雲「焉得忘歸草,言樹背與衿」,則且易「忘憂」為「忘歸」矣。

    陸本思歸者,故雲「忘歸」,則此本思不歸者,讵不可忘不歸耶?忘是虛字,不必定歸,亦何必定憂?因解古人讀書,較今通達,比然也。

    主臣 謹奉教。

    「月出」之「光」當作「日」字,此字形之誤。

    此見印古詩話。

    若曰:「不翅雞鳴已逮旦,蒼蠅有聲矣。

    」因蒼蠅聲不先于雞聲,故然也。

    又曰:「不翅逮旦,日已出有光矣。

    」因月光不嘗先鄉明,故然也。

    此是也。

    但又有「不更日」字,而亦不礙于「蠅不先聲,月不嘗夜」之旨。

    見國風省篇。

    主臣謹奉教。

    四月秀葽夏小正:「四月有秀幽。

    」「幽」、「葽」,聲轉耳。

    鄭箋據夏小正妄以「王菩」為「葽」。

    按「王菩」即呂覽中所謂「王善」,月令中所謂「王瓜」者。

    葽即呂覽中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