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鄉飲酒義

關燈
鄉飲酒禮的含義是這樣的:主人走出鄉學門外迎賓,并向賓行再拜禮;主人與賓入門後,彼此先後行了三次作揖之禮才來到堂階前;在升階之前,主人與賓又互相謙讓了三次,然後才主人升堂,賓也升堂。

    這都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謙讓。

    洗過手以後再洗酒杯,然後才舉杯飲酒,這是為了表示清潔。

    賓至而主人拜迎,主人洗酒杯而賓拜洗,主人獻酒而賓拜受,賓接受獻酒而主人拜送,賓飲酒畢而主人拜謝幹杯。

    這些都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敬意。

    彼此尊重和謙讓,飲食清潔衛生,互相緻敬,君子的交往就應當如此。

    君子彼此尊重謙讓,就不會有争鬥之事;飲食清潔、\互相緻敬,就不會有怠慢之事。

    沒有怠慢,一沒有争鬥,自然就不會有鬥毆和打官司一類的事。

    沒有鬥毆和打官司一類的事,自然也就沒有暴亂的災禍了。

    這就是君子避免人為災禍的辦法。

    所以聖人才制訂了鄉飲酒禮。

     鄉大夫、州長、黨正以及卿大夫在舉行鄉飲酒禮時,酒壺放在東房門與室門之間的地方,這是表示賓主共同享用此酒。

    兩隻壺中有一隻壺盛的是玄酒,這是表示看重玄酒的質樸。

    菜肴從東房端出,而東方是主人之位,這表示菜肴是主人提供的。

    在東邊屋檐下設洗,這表示本來是主人自己洗手洗臉的用具,現在也拿來敬事賓客了。

    賓與主人,象征天與地。

    介與撰,象征陰與陽。

    衆賓之長三人,象征曰月星。

    彼此謙讓三次才一齊升堂,這象征月朔後三曰方重現光明。

    主人、賓、介、撰四面對坐,象征四季。

    天地之間的嚴凝之氣,從西南方向開始,而到了西北方向最為強盛,這是天地之間的尊嚴之氣,是天地之間的義氣。

    天地之間的溫厚之氣,從東北方向開始,而到了東南方向最為強盛,這是天地之間的盛德之氣,是天地之間的仁氣。

    主人為了表示尊敬來賓,所以将賓安排在西北的席位上,而将介安排在西南的席位上以輔助賓。

    所謂賓,在接人待物上的突出特點是義,所以被安排在西北的席位上,以與義氣相應。

    所謂主人,在接人待物上的突出特點是仁厚德厚,所以在位子東南的席位上就坐,以與仁氣相應;而讓撰坐在東北的席位上以輔助主人。

    仁義互相交接,賓主各得其所,待客的姐豆合乎要求的數目,這就叫聖明。

    在此聖明的基礎上又持之以敬,這就叫禮。

    以禮作為規範,使大家都能身體力行,這就叫德。

    所謂德,就是這種身體力行的所得。

    所以說,古時學習道藝的人,就是要在身體力行上有所得。

    所以聖人都努力去實行。

     主人向賓進獻酒食,先獻脯酸,賓取脯釀以祭先人;又獻酒,賓取酒以祭先人,這是表示敬重主人之禮。

    賓又嘗一嘗肺,表示接受了主人的敬意。

    賓又嘗了一口酒,表示成就了主人的獻酒之禮。

    賓在嘗酒時,坐在席的末端,這是表示此席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吃吃喝喝,而在于行禮,這是重禮輕财的表現。

    賓的幹杯是在西階上,也是表示坐在此席之上并不是隻為了吃吃喝喝,這是先禮後财的表現。

    人人做到了先禮後财;人民就會興起恭敬謙讓的風氣,而沒有争鬥之事了。

     鄉飲酒之禮:六十歲以上的人坐着,五十歲的人站着侍候,聽候使喚,這表示對年長者的尊敬。

    六十歲的人上三個菜,七十歲的人四個菜,八十歲的人五個菜,九十歲的人六個菜,這表示對老人的奉養。

    百姓懂得尊敬年長者,懂得奉養老人,然後才能在家裡孝順父母、敬事兄長。

    在家裡能夠孝順父母、敬事兄長,到社會上才能尊敬年長的人和奉養老人,然後才能形成教化。

    形成了教化,然後國家才能安定。

    君子教導人們做到孝順父母、敬事兄長的辦法,并不是挨家挨戶地每天不斷地去耳提面命,而是隻要在舉行鄉射禮時把人們召.集起來,把鄉飲酒禮演示給他們看,就可以培養他們養成孝順父母、敬事兄長的風氣。

    孔子說;“我參觀過鄉飲酒禮以後,就知道了王者的教化得到推行是很容易的事。

    ” 鄉飲酒禮開始之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