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坊記
關燈
小
中
大
堂,在賓位受吊。
這是教育人們不要馬上忘記親人。
所以,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晉國的喪事時說:‘晉國大臣裡克殺死了晉國國君的兒子奚齊,及其國君卓。
’用這種辦法教育人們,還有兒子殺死他父親的。
” 孔子說:“用孝道來侍奉國君,用涕道來侍奉尊長,這是教育人們對上不要懷有二心。
所以,國君之子在國君健在時不謀求任何官職,隻有在代替國君占蔔時才可以自稱‘國君的副手’。
父親死了守喪三年,國君死了也守喪三年,這是向百姓表示,國君的尊嚴與父親完全一樣,毋庸置疑。
父母健在之時,作兒子的就不敢認為身體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備私産,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上下尊卑。
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沒有作客的禮儀,因為沒有哪個人敢當他的主人。
所以國君到了臣下家裡,升自主階,即位于堂,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
父母健在,向别人贈送東西,小件東西還可以,像車馬那樣的大件就不可以,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張。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父母和對國君懷有二心的。
” 孔子說:“相見之禮,是在行過相見之禮以後才奉上見面的禮物。
之所以要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後接受傣祿。
先奉上見面的宇L物然後再行相見之禮,就會導緻百姓産生貪财之心。
不加辭讓,見禮就收,就會導緻百姓相争。
所以,君子在有人饋贈禮物時,如果自己不能接見,就不接受對方的禮物。
《易經》上說:‘不耕而獲,不開荒而得到良田,兇。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看重利祿而輕視做事的。
孔子說:“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給百姓留下一部分。
《詩經》上說:‘那裡有遺留下來的禾把,這裡有撒在地上的禾穗,這是讓寡婦們随意揀拾的。
’所以君子當官就不種地,田獵就不打魚,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狗。
《詩經》上說:‘采薪又采菲,葉子已摘走,不要連根取。
昔曰山盟莫相忘,與你生死不分離。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因為忘義争利而喪身的。
” 孔子說:“禮可以用來防止人們的貪淫好色,強調男女之别,使其避免嫌疑,并成為人們遵守的紀律。
所以,男女之間沒有媒約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禮不得相見,就是擔心男女無别才做出這種規定。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有私自結合的。
《詩經》上說:‘砍柴靠什麼?沒有斧頭就辦不到。
娶妻靠什麼?沒有媒灼辦不成。
種麻靠什麼?必須整理田畝。
娶妻靠什麼?必先察告父母。
’” 孔子說:“娶妻不娶同姓之女,這是為了強調同姓不婚。
所以買妾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應該占蔔一下,看看是否适宜。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獸昭公竟然還娶與魯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夫人,以至于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昭公娶夫人這件事時,不得不隐去夫人的姓,而隻說是來自吳國;到她死時,又不得不隐去她的姓,而隻說是‘孟子卒’。
” 孔子說:“按照禮的規定,不是祭祀的時候,男女之間不互相敬酒。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陽侯還殺掉缪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
從那以後,兩君相見的大飨,就廢除了夫人必須參加的禮節。
” 孔子說:“對于寡婦的兒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為君子要遠避嫌疑。
所以朋友互相往來,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沒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進入他家的門。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好色超過了好德。
” 孔子說:“人們的愛好道德之心,如果像愛好女色那樣就好了。
諸侯不應該在本國臣民中挑選美女作妻妾。
所以君子不貪女色,為百姓樹立楷模。
所以男女授受不親。
為婦人駕車,應該以左手上前。
姑、姊妹、女兒出嫁以後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們同席而坐。
寡婦不應該在夜間哭泣。
婦人有病,可以問她病是輕了還是重了,但不要問她害的是什麼病。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亂搞兩性關系而敗壞倫常的。
” 孔子說:“按照婚禮的規定,新婿要親自到女家迎親,拜見嶽父嶽母,嶽父嶽母親手把女兒交給新婿,并且千叮吟萬囑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後孝順聽話。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還有不孝順。
這是教育人們不要馬上忘記親人。
所以,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晉國的喪事時說:‘晉國大臣裡克殺死了晉國國君的兒子奚齊,及其國君卓。
’用這種辦法教育人們,還有兒子殺死他父親的。
” 孔子說:“用孝道來侍奉國君,用涕道來侍奉尊長,這是教育人們對上不要懷有二心。
所以,國君之子在國君健在時不謀求任何官職,隻有在代替國君占蔔時才可以自稱‘國君的副手’。
父親死了守喪三年,國君死了也守喪三年,這是向百姓表示,國君的尊嚴與父親完全一樣,毋庸置疑。
父母健在之時,作兒子的就不敢認為身體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備私産,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上下尊卑。
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沒有作客的禮儀,因為沒有哪個人敢當他的主人。
所以國君到了臣下家裡,升自主階,即位于堂,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
父母健在,向别人贈送東西,小件東西還可以,像車馬那樣的大件就不可以,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張。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父母和對國君懷有二心的。
” 孔子說:“相見之禮,是在行過相見之禮以後才奉上見面的禮物。
之所以要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後接受傣祿。
先奉上見面的宇L物然後再行相見之禮,就會導緻百姓産生貪财之心。
不加辭讓,見禮就收,就會導緻百姓相争。
所以,君子在有人饋贈禮物時,如果自己不能接見,就不接受對方的禮物。
《易經》上說:‘不耕而獲,不開荒而得到良田,兇。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看重利祿而輕視做事的。
孔子說:“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給百姓留下一部分。
《詩經》上說:‘那裡有遺留下來的禾把,這裡有撒在地上的禾穗,這是讓寡婦們随意揀拾的。
’所以君子當官就不種地,田獵就不打魚,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狗。
《詩經》上說:‘采薪又采菲,葉子已摘走,不要連根取。
昔曰山盟莫相忘,與你生死不分離。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因為忘義争利而喪身的。
” 孔子說:“禮可以用來防止人們的貪淫好色,強調男女之别,使其避免嫌疑,并成為人們遵守的紀律。
所以,男女之間沒有媒約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禮不得相見,就是擔心男女無别才做出這種規定。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有私自結合的。
《詩經》上說:‘砍柴靠什麼?沒有斧頭就辦不到。
娶妻靠什麼?沒有媒灼辦不成。
種麻靠什麼?必須整理田畝。
娶妻靠什麼?必先察告父母。
’” 孔子說:“娶妻不娶同姓之女,這是為了強調同姓不婚。
所以買妾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應該占蔔一下,看看是否适宜。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獸昭公竟然還娶與魯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夫人,以至于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昭公娶夫人這件事時,不得不隐去夫人的姓,而隻說是來自吳國;到她死時,又不得不隐去她的姓,而隻說是‘孟子卒’。
” 孔子說:“按照禮的規定,不是祭祀的時候,男女之間不互相敬酒。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陽侯還殺掉缪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
從那以後,兩君相見的大飨,就廢除了夫人必須參加的禮節。
” 孔子說:“對于寡婦的兒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為君子要遠避嫌疑。
所以朋友互相往來,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沒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進入他家的門。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好色超過了好德。
” 孔子說:“人們的愛好道德之心,如果像愛好女色那樣就好了。
諸侯不應該在本國臣民中挑選美女作妻妾。
所以君子不貪女色,為百姓樹立楷模。
所以男女授受不親。
為婦人駕車,應該以左手上前。
姑、姊妹、女兒出嫁以後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們同席而坐。
寡婦不應該在夜間哭泣。
婦人有病,可以問她病是輕了還是重了,但不要問她害的是什麼病。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亂搞兩性關系而敗壞倫常的。
” 孔子說:“按照婚禮的規定,新婿要親自到女家迎親,拜見嶽父嶽母,嶽父嶽母親手把女兒交給新婿,并且千叮吟萬囑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後孝順聽話。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還有不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