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坊記
關燈
小
中
大
後,你再拿到外邊去實行,并且宣布說:這個好主意,這個好辦法,全靠君王的好領導。
嗚呼!隻有善良的君王才會如此光明偉大。
”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雙親,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孝順父母之風。
《尚書·太誓》上說:‘如果我打敗了殷封,那也不是因為我的武功妥而是因為我的父親本來就沒有錯;如果殷封打敗了我,那也不是因為我的父親有錯,而是因為我這個做兒子的不肖。
” 孔子說:“君子不把父母的過錯記恨在心,但對于父母的美德卻要牢記在懷。
”《論語》上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可以說是孝子了。
”《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一句話都不講;可是等到守喪期滿一開口講話,就非常受人擁護。
”孔子說:“聽從父母的教導毫不懈怠,含蓄地規勸父母不知疲倦,為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這樣的兒子可以稱得上孝順了。
《詩經》上說:‘孝子對父母的孝心是無窮無盡的。
’” 孔子說:“能夠與父母的親人也和睦相處,才可以稱作孝。
所以君子經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強團結。
《詩經》上說:‘兄弟關系良好,彼此融洽無間;兄弟關系惡劣,彼此互相指責。
’” 孔子說:“對于父親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車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
君子這樣作,就是把對父親的孝道擴展到父親的同輩。
”孔子說:“連小人都能夠養活他的雙親,作為君子,如果也是隻能養活而不知孝敬,那與小人還有什麼區别呢!” 孔子說:“父親與兒子,不能處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來強調對父親的敬重。
《尚書》上說:‘做國君的不像個做國君的樣子,那就是辱沒他的先祖。
’” 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
平常要爹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心疼自己。
家門之内,隻可引逗父母高興,不可在父母面前哀聲歎氣。
君子用這些禮節來規範百姓,百姓還有講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愛的多。
”孔子說:“身為天子、諸侯,如果能夠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麼百姓就會興起孝順之風。
”孔子說:“祭祀時候有屍,宗廟中設立神主,這是向人們指出應該尊奉的對象。
修建宗廟,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親人。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親人的。
” 孔子說:“為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來款待。
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貧窮而廢除禮,也不因家道殷實而超過禮。
所以食禮規定,主人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
所以,君子如果遇到無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
《易經》上說:‘殷封國中的殺牛之祭,還不如文王.國中的殺豬之祭,能夠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
《詩經》上說:‘君子的設宴待客,不但要讓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争利而忘義的。
” 孔子說:“國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頭七天散齋,後三天緻齋;又奉事一人以為屍,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
這是教導人們要對神恭敬。
醛酒放在室内,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這是教育人們不要貪味。
向屍敬酒三次,向賓敬酒隻一次,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尊卑。
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會餐,這是教育人們要和睦相處。
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為楷模。
《詩經》上說:‘禮儀都合乎法度,談笑也很有分寸。
’” 孔子說:“行賓禮時,每逢進門、升堂都要互相謙讓;而行喪禮時,每一個儀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離家更加遙遠。
人死以後,首先是在室中浴屍,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飯含,然後在門内舉行小斂,在昨階舉行大斂,在西階停殡,遷樞于家廟之中舉行祖奠,最後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離開生者愈來愈遠了。
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屬,周人是在死者家屬從墓地返回家中以後才進行吊慰,這是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死者。
”孔子說:“死是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禮比較完備,所以我贊成周人的辦法。
用這種辦法來規範人們,諸侯還有死了以後不能如期下葬的。
” 孔子說:“葬畢回家以後,孝子還堅持從西階升
嗚呼!隻有善良的君王才會如此光明偉大。
”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雙親,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孝順父母之風。
《尚書·太誓》上說:‘如果我打敗了殷封,那也不是因為我的武功妥而是因為我的父親本來就沒有錯;如果殷封打敗了我,那也不是因為我的父親有錯,而是因為我這個做兒子的不肖。
” 孔子說:“君子不把父母的過錯記恨在心,但對于父母的美德卻要牢記在懷。
”《論語》上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可以說是孝子了。
”《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一句話都不講;可是等到守喪期滿一開口講話,就非常受人擁護。
”孔子說:“聽從父母的教導毫不懈怠,含蓄地規勸父母不知疲倦,為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這樣的兒子可以稱得上孝順了。
《詩經》上說:‘孝子對父母的孝心是無窮無盡的。
’” 孔子說:“能夠與父母的親人也和睦相處,才可以稱作孝。
所以君子經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強團結。
《詩經》上說:‘兄弟關系良好,彼此融洽無間;兄弟關系惡劣,彼此互相指責。
’” 孔子說:“對于父親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車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
君子這樣作,就是把對父親的孝道擴展到父親的同輩。
”孔子說:“連小人都能夠養活他的雙親,作為君子,如果也是隻能養活而不知孝敬,那與小人還有什麼區别呢!” 孔子說:“父親與兒子,不能處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來強調對父親的敬重。
《尚書》上說:‘做國君的不像個做國君的樣子,那就是辱沒他的先祖。
’” 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
平常要爹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心疼自己。
家門之内,隻可引逗父母高興,不可在父母面前哀聲歎氣。
君子用這些禮節來規範百姓,百姓還有講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愛的多。
”孔子說:“身為天子、諸侯,如果能夠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麼百姓就會興起孝順之風。
”孔子說:“祭祀時候有屍,宗廟中設立神主,這是向人們指出應該尊奉的對象。
修建宗廟,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親人。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親人的。
” 孔子說:“為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來款待。
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貧窮而廢除禮,也不因家道殷實而超過禮。
所以食禮規定,主人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
所以,君子如果遇到無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
《易經》上說:‘殷封國中的殺牛之祭,還不如文王.國中的殺豬之祭,能夠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
《詩經》上說:‘君子的設宴待客,不但要讓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争利而忘義的。
” 孔子說:“國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頭七天散齋,後三天緻齋;又奉事一人以為屍,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
這是教導人們要對神恭敬。
醛酒放在室内,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這是教育人們不要貪味。
向屍敬酒三次,向賓敬酒隻一次,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尊卑。
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會餐,這是教育人們要和睦相處。
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為楷模。
《詩經》上說:‘禮儀都合乎法度,談笑也很有分寸。
’” 孔子說:“行賓禮時,每逢進門、升堂都要互相謙讓;而行喪禮時,每一個儀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離家更加遙遠。
人死以後,首先是在室中浴屍,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飯含,然後在門内舉行小斂,在昨階舉行大斂,在西階停殡,遷樞于家廟之中舉行祖奠,最後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離開生者愈來愈遠了。
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屬,周人是在死者家屬從墓地返回家中以後才進行吊慰,這是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死者。
”孔子說:“死是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禮比較完備,所以我贊成周人的辦法。
用這種辦法來規範人們,諸侯還有死了以後不能如期下葬的。
” 孔子說:“葬畢回家以後,孝子還堅持從西階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