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祭義

關燈
鋪席以便落座;到了八十歲就不但可以扶杖上朝,而且可以在行過朝見禮後就打道回府,國君如果有所咨詢,就要親自到他府上求教。

    這樣,J涕道就通行于朝廷了。

    在道路上行走,不能和年長者并肩,年長者如果是兄輩的年齡,就斜錯在他身後走;年長者如果是父輩的年齡,就緊随在他身後走。

    無論是乘車的還是步行的,遇到年長者都要讓路。

    看見頭發花白的老人挑着擔子行路,年輕人就要為他代勞。

    這樣一來,梯道就通行于道路了。

    在鄉裡居住,凡事都講究個長幼,即使貧窮的老人也不遺棄,年輕人不可恃強淩弱,以衆欺寡。

    這樣一來,涕道就通行于鄉裡了。

    按照古代的規矩,年齡到了五十歲就可以不參加田獵活動了,而在分配獵獲物的時候還要讓年長者多得點。

    這樣一來,J涕道就通行于田獵了。

    在軍隊裡邊,官爵相同則以年長者居上。

    這佯一來,梯道就通行于軍旅了。

    孝J涕之道,從朝廷開始,通行于道路;通行于鄉裡,通行于田獵,通行于軍旅,大家都抱着甯可為孝佛而死的信念,沒有人敢違背它。

     周代的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以配上帝,就是為了教育諸侯懂得孝道;’在太學裡宴請三老、五更,就是為了教育諸侯懂得佛道;在西學裡祭祀前代的賢人,就是為了教育諸侯培養道德;天子親耕籍田,就是為了教育諸侯用自己的勞動果實祭祀祖先;安排諸侯定期朝見天子,就是為了教育諸侯如何悟盡臣職。

    以上五項,是天下最重要的教育。

    在太學中宴請三老、五更,天子袒開衣襟親自切割牲肉,捧着醬請他們吃,端起酒請他們漱口,還頭戴禮帽,手執盾牌,為他們起舞助興。

    這是為了向諸侯示範如何尊老養老。

    于是鄉裡的居民也都能做到尊重老大,連那些貧窮的老人也不被遺漏,年輕人不以強淩弱,不以衆欺寡,這都是由于天子在太學尊老養老而形成的好風氣。

    天子設置四學,到了年齡入學,就是太子也要和同學們按年齡大小論禮。

     天子巡守時,諸侯要在自己的國境上恭候迎接。

    進入諸侯國内,要先會見百歲老人。

    八十九十的老人走在路的左邊,即使走在右邊的人也不敢超過他們;如果他們走在路的右邊,即使走在、左邊的人也不敢超過他們。

    他們有政見要講,國君要登門聽取。

    得到天子一命封爵的,還要和鄉親們按年齡大小分先後,得到二命封爵的,隻要和族人按年齡大小分先後即可;得到三命封爵的,就不須與他人比較年齡大小,可以徑居上位;但如果遇到有七十歲以上的族人,就不敢位居其上。

    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重大的升、事情不必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而入朝,國君一定要先和他施禮,然後才和卿大夫施禮。

     天子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天。

    諸侯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天子。

    卿大夫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諸侯。

    士、庶人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父母,歸功于長輩。

    遇到加官進爵喜慶受賞之事,則應設祭告成于祖宗奮以表示這是祖宗積德所緻,子孫不過是托庇受蔭而已。

    從前,聖人根據陰陽變化所顯示的吉兇之兆,歸納為《易》。

    掌蔔笠的官員抱着用來占蔔的龜南面而立,天子戴着禮帽穿着龍袍北面而立,盡管天子已經胸有成竹,也一定要通過占蔔再作出最後的決斷,這表示不敢獨斷專行,對天意的尊重。

    有成績要歸功他人,有過失則應歸咎于己,這是要教人不自誇于教人尊重賢人。

     孝子将要舉行祭祀,一定要懷着畢恭畢敬的心情來考慮祭事準備祭服祭品,整修宮室,處理好各項事務。

    等到祭祀那一天,臉色必須溫和,而走路卻帶着緊張,就好像害怕趕不上看到自己的親人的樣子。

    孝子在獻上祭品時,要和顔悅色,身體前屈,就好像給親人說話而等待回答的樣子。

    助祭的賓客都陸續退出時,孝子還默默地躬身站在那裡,好像視若不見的樣子。

    等到祭祀結束,孝子還沉浸在對親人的思念之中,神情恍惚,好像親人還要進來的樣子。

    所以,誠心誠意的态度一直表現在孝子身上,耳之所聞與目之所見都和心中思念的一緻,心中思念的則無時無刻不是親人。

    内心懷着思親的情結,在外貌上也有所流露,反複地回憶和自省,這就是孝子的心态啊。

     建立國都中祭祀的神位:社神櫻神的廟在王宮路門外的右邊列祖列宗的廟在王宮路門外的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