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學記

關燈
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

    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

    所以說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啟發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

    (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容易;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鑽研思考。

    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并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于啟發誘導了。

     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貪多,或者是知識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輕率,或者是畏難中止。

    這四點,是由于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

    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

    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并克服其缺點。

     君子要根據學生學習時感到難易不同,從而看出學生的資才的好壞,然後能做到分别情況,對學生多方面的啟發誘導。

    能夠多方面啟發誘導,才能當好教師。

    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

    所以說,當教師的,就是教統治權術的人。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選擇教師不可不慎重。

    古書上說:“古代君王以選擇教師為首要任務”。

    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師是難能可貴的。

    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

    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

    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

    根據禮制,(這二種人)雖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

    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

    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别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

    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編撮箕,用來學拉車的小馬,要放在車後跟着走。

    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通過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反複練習、循序漸進)使事業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學工作了。

     古代求學的人,能夠對同類事物進行比較,舉一反三。

    鼓不等同于五聲,而五聲中沒有鼓音,就不和諧;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和,就不能鮮明悅目;學習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經過學習訓練就不會發生好的功能;師不等同于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人們不可能懂得五服的親密關系。

     君子說,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隻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着他發誓後才信任他;天有四季變化,無須劃一,也會守時。

    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

    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而後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

    這才叫抓住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