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玉藻

關燈
前緣保持一尺的距離。

    讀書時為了使尊者聽到讀書聲,吃飯時為了避免弄髒席子,所以在這兩種情況下,身子要坐得與席緣齊。

    盛食物的豆離席有一尺遠。

    如果國君賜臣子吃飯,而且是以客禮對待臣子,那麼臣子在進食之前要祭食,但也要先奉君命,然後再祭。

    祭過之後,臣子要先遍嘗各種食品,然後慢慢地喝湯,以等候國君先吃。

    如果有膳宰嘗食,則臣子既不須祭,也不須嘗,而是等候國君吃過之後再吃,在等候國君吃飯時,自己可以喝點湯。

    國君命令臣子吃菜,臣子應該先吃就近的菜。

    國君命令臣子遍嘗各種菜,然後臣子才可以想吃什麼菜就吃什麼菜。

    不論國君是否以客禮相待,凡是想取用遠處的菜肴,一定要從近處開始,按着順序,由近而遠。

    臣子陪侍國君吃飯,在國君沒有表示吃飽之前,臣子不敢先飽。

    在國君表示吃飽以後,臣子還要向國君勸食。

    勸食的禮數是臣子用湯澆飯吃,但以吃三口為限。

    國君吃完退席之後,侍食的臣子就可以攜帶吃剩的飯與醬,出門授給自己的随從以帶回家,因為這是國君恩賜的呀。

     凡是陪侍尊者吃飯,不可自己盡興地吃。

    凡是作客吃飯,不可吃飽。

    在地位相等的人家吃飯,所有食品都應先祭,隻有水和漿不祭,因為水、漿并非盛撰,如果也祭,就顯得太降低自己身份了。

     臣子侍飲子君,君若賜之飲酒,臣子就應離開坐席,向國君行再拜稽首之禮,恭恭敬敬接過酒杯,然後回到自己的坐席,先祭酒,然後幹杯。

    千杯之後,等待國君幹杯,然後将空杯交給贊者。

    君子飲酒,飲第一杯時神色莊重,飲第二杯時神色和氣恭敬;臣侍君飲,按禮是三杯為止,所以喝罷第三杯後,就應高高興興恭恭敬敬地退下。

    退下以後要跪着取鞋,而且到堂下隐蔽處去穿。

    穿右腳時要左腿跪下,穿左腳時要右腿跪下。

    凡陳設酒尊,盛放玄酒的酒尊要放在上位,這是表示重古。

    國君宴其臣子,隻有國君正對着酒尊,這表示此酒乃國君所賜。

    隻有在款待鄉下人時全部用一般酒,不用玄酒的禮數。

    ’大夫在宴請客人時,酒尊不能正對着主人,而要設于旁側,放在撇上,以表示主客共有此酒。

    士在宴請客人時,酒尊的設置與大夫同,不同的隻是改淤為禁罷了。

     行冠禮時,第一次加的冠是淄布冠,上自諸侯下至士,都是如此。

    這種細布冠在行過冠禮之後就不再戴,可以任其破敗。

    夭子行冠禮時,第一次加的冠是玄冠,而以朱紅色的絲帶作帽帶;諸侯行冠禮時,第一次加的冠雖然是細布冠,但配有彩色的帽帶。

    玄冠而配以紅色的絲質帽帶,這是諸侯齋戒時所戴的冠。

    玄冠而配以青黑色的絲質帽帶,這是士齋戒時所戴的冠。

    用白色生絹制冠而冠卷染作玄色,這種以白表兇以玄表吉的兇吉參半之冠,是孫子在祖父去世後父親喪服未除而自己喪服已除時所戴之冠。

    用白色的生絹制冠,又用白績為冠緣鑲邊,這是孝子在大祥以後戴的冠。

    正在勞教當中的惰遊之民,其所戴冠與孝子大祥以後所戴之冠相同,但冠縷隻許有五寸長。

    玄冠而配以白色生絹作好冠卷,這是解除勞教後的惰遊者在一段時期内所戴的冠。

    閑居時所戴的冠,其冠矮不下垂,而要分别給到冠卷兩側。

    這種作法,自天子以下都通用,隻有有事時才垂縷。

    五十歲的人已進入老年,在送葬時可以不讓腰紐散垂;父母去世以後,做子女的就不須再戴髦了。

    用白增制的素冠不興垂縷作飾,因為這是一種兇冠。

    玄冠而配以紫色帽帶,這是從魯桓公開始的。

     諸侯的大夫士,早晨在家服玄端,晚上在家服深衣。

    深衣的大小尺寸是:袖圍是立尺四寸,腰圍是袖圍的三倍;深衣的下擺是一丈四尺四寸,是腰圍的加倍。

    衣襟開在旁邊,左襟掩住右襟。

    袖子的寬度是二尺二寸左右,不妨礙肘部的自由活動。

    長衣、中衣和深衣的形制大體相同,隻是長衣、中衣的袖子要比深衣長出一尺。

    曲領寬二寸,袖口寬一尺二寸,衣裳的鑲邊寬一寸半。

    如果外邊的禮服是用布制成,而中衣卻用、帛制成,形成裡與外不相稱,就不合禮。

    士的階層低賤,不能用先染絲而後織成的帛做衣料。

    離開本國的大夫士,上衣與下裳應該顔色一緻。

    凡是衣的顔色,要用正色;凡是裳的顔色,要用雜色。

    穿着衣裳同色的服裝是不可進入公門的,夏天光穿着葛布裹衣也是不可進入公門的,冬天光穿着皮裘這層裹衣也是不可進入公門的,掩住禮服上襟,不使錫衣的領緣露出,這是對國君不夠恭敬的裝束,所以也不可進入公門。

    用新絲綿套到夾衣裡制成的衣叫繭,用陳舊絲綿套到夾衣裡制成的衣叫袍,有面無裡的單衣叫綱,用帛做面和裡但中間任何東西也不套的衣叫褶。

    朝服本是用麻布做的,改為用編來做,是從魯國的季康子開始的。

    孔子說:“上朝時都應穿朝服。

    國君在聽朔時要穿皮棄服,、聽朔禮畢又換上朝服。

    ”又說:,‘在國家多災多難的時候,國君的禮服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