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内則
關燈
小
中
大
野豬脯、康脯、璋脯,其中的糜、鹿、野豬、璋子不但可以制脯,而且可以切成薄片生吃。
難羹、兔羹都攙有蔬菜。
還有雀、鶴、蟬、蜂、木耳、菱角、積俱、棗子、栗子、棒子、柿子、瓜類、桃子、李子、梅子、杏子、山喳、梨子、姜、桂等,總共三十一種。
大夫的日常午飯、晚飯,如果有脍就不能有脯,如果有脯就不能有脍。
士的日常午飯、晚飯,可以有羹與裁,但隻能有一份,不得重設。
百姓中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非肉不飽,所以他們的午飯、晚飯必須見肉。
調和細切的魚肉,春季用蔥,秋季用芥子醬。
調和細切的大肉片,春季用韭菜,秋季用寥菜。
凝固的脂肪用蔥來調味,油用燕來調味。
牛羊豬三牲要攙入食茱英,用醋來調味,其他動物用梅醬調味。
鹑羹、雞羹、蒸駕,都要用寥菜攙和。
紡藥可以蒸吃,小鳥可以燒吃,野雞可以或蒸或燒或作羹來吃,,這三種動物的調味品隻用蘿,不用寥菜。
不食幼鼈,吃狼肉要去掉它的腸子,吃狗肉要去掉狗腎,吃狸要去掉它的正脊,吃兔肉要去掉屁股,吃狐要扔掉狐頭,吃魚要扔掉腸子,吃鼈要去掉肛門。
因為這些部位都對人體有害。
吃肉要剔骨去筋,所以叫做“脫”。
吃魚要刮去鱗片,所以叫做“作”。
棗子易沾塵土,吃時要擦淨,所以叫做“新”。
栗子好生蟲,吃時要挑撿,所以叫做“選”。
桃子多毛,吃時要拭去其毛,所以叫做“撣”。
吃山喳、梨子時要去掉其核,所以叫做“鑽”。
牛經常夜裡鳴叫的,它的肉一定惡臭;羊毛稀少而且有的毛糾結在一起的,它的肉一定擅味重;狗的大腿内側無毛而且走動急躁的,它的肉一定有躁味;鳥的羽毛暗淡無色而且叫聲沙啞的,它的肉一定會有腐朽的臭味;豬的眼老是向着遠處看而且上下睫毛相交的,它的肉一定腥味重;馬是黑色脊背而且前腿有雜色毛的,它的肉一定如縷姑般臭。
尾巴不足一手握長的小鳥,不能吃。
鵝尾、天鵝和貓頭鷹的脅側薄肉、鴨尾、雞肝、鵝腎、鴨的脾髒和小腸、鹿胃,這些部位都對人體有害,所以不能吃。
凡是把生肉切碎攙菜煮吃時,不管是哪種牲肉,切得較細的就叫脍,切得較粗的就叫軒。
還有一種說法:糜肉、鹿肉、魚肉切得較粗,那叫範;糜肉切得較細,那叫辟雞;野豬肉切得較粗,那叫軒;兔肉切得較細,那叫宛脾。
不管粗切細切,都要把蔥和燕切碎,和肉拌在一起浸到醋裡,使肉變軟。
羹和飯是人們的主食,上自諸侯,下至老百姓,一般情況下,在這方面沒啥差别。
大夫不到一定的年齡,就沒有常置左右備食的美味。
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有存放秩膳的閣架了。
天子的這種閣架,左夾室五個,右夾室五個,總共十個。
公、侯、伯的閣架有五個,皆置于房中。
大夫的閣架是三個,也在房中。
士的地位卑下,房内隻有一個存放食品的土台子,叫站,不叫閣。
凡是招待老人的宴會,有虞氏用燕禮,夏後氏用飨禮,殷人用食禮,周人遵循古制而三禮兼用。
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鄉學中舉行的敬老宴,六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王宮小學中舉行的敬老宴,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大學中舉行的敬老宴。
從天子到諸侯都适用這條規定。
人到了八十歲精力已衰,在拜受君命時,隻要跪下去連叩兩次頭就可以了。
盲人行動不便,也可照此辦理。
九十歲的老人越發體衰,可以讓他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
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糧而吃細糧;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肉就吃不飽,所以要常備有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餓得快,每頓飯要多做一份,以備零食;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要常吃珍美的食品;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其住室中經常存有食品,無論他走到哪裡,随身都備有飲食。
人到了六十歲,做子女的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七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季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八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九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隻有絞、紛、袅、冒,這些東西做得快,所以死後再做也不遲。
人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到了六十歲飯沒有肉就吃不飽,到了七十歲沒有絲綿就會感到身上不暖,到了八十歲沒有人暖被窩就睡不暖和,到了九十歲即令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了。
五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家,六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鄉,七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國都,八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上朝,九十歲以後,天子若有事詢問,就應派人到他家請教,還要帶上好吃的。
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不在朝裡侍候;八十以後,天子要每月派人前去問安;九十歲以後,天子每天要派人送去食品。
平民到了五十歲就不服勞役,六十以後就不服兵役,七十以後就不再參與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以後就連祭祀喪葬這類重要的事也不參與了。
五十以後得到封爵,六十以後不親自向别人請教,七十以後就告老退休,遇到喪事隻要身穿孝服就行,其他禮數全免。
夏、商、周三代的敬老宴,都要依據戶籍來核實參加宴會老人的年齡。
家有八十歲以上老人者,可以豁免家中一名成員的勞役;家有九十歲以上老人者,可以豁免全家成員的勞役。
盲人的待遇同此。
隻要父母健在,兒子年齡再大也隻能立侍在旁,不敢坐下。
有虞氏在上庫設宴款待國老,在下庫設宴款待庶老。
夏後氏在東序設宴款待國老,在西序設宴款待庶老。
殷人在右學設宴款待國老,在左學設宴款待庶老。
周人在東郊設宴款待國老,在虞癢設宴款待庶老。
虞庫在王城的西郊。
有虞氏的時代,祭祀時頭戴叫做“皇”的冠,養老時穿深衣。
夏代,祭祀時頭戴叫做“收”的冠,養老時穿燕衣。
殷人祭祀時頭戴叫做“辱”的冠,養老時穿編衣。
周人祭祀時戴冕,養老時穿玄衣。
耳目也者. 曾子說:“孝子的養老,首先在于使父母内心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旨意;其次才是言行循禮,使他們聽起來高興,看起來快樂,使他們起居安适,在飲食方面盡心侍候周到,直到孝子死而後已。
所謂“終身”孝敬父母,不是說終父母的一
難羹、兔羹都攙有蔬菜。
還有雀、鶴、蟬、蜂、木耳、菱角、積俱、棗子、栗子、棒子、柿子、瓜類、桃子、李子、梅子、杏子、山喳、梨子、姜、桂等,總共三十一種。
大夫的日常午飯、晚飯,如果有脍就不能有脯,如果有脯就不能有脍。
士的日常午飯、晚飯,可以有羹與裁,但隻能有一份,不得重設。
百姓中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非肉不飽,所以他們的午飯、晚飯必須見肉。
調和細切的魚肉,春季用蔥,秋季用芥子醬。
調和細切的大肉片,春季用韭菜,秋季用寥菜。
凝固的脂肪用蔥來調味,油用燕來調味。
牛羊豬三牲要攙入食茱英,用醋來調味,其他動物用梅醬調味。
鹑羹、雞羹、蒸駕,都要用寥菜攙和。
紡藥可以蒸吃,小鳥可以燒吃,野雞可以或蒸或燒或作羹來吃,,這三種動物的調味品隻用蘿,不用寥菜。
不食幼鼈,吃狼肉要去掉它的腸子,吃狗肉要去掉狗腎,吃狸要去掉它的正脊,吃兔肉要去掉屁股,吃狐要扔掉狐頭,吃魚要扔掉腸子,吃鼈要去掉肛門。
因為這些部位都對人體有害。
吃肉要剔骨去筋,所以叫做“脫”。
吃魚要刮去鱗片,所以叫做“作”。
棗子易沾塵土,吃時要擦淨,所以叫做“新”。
栗子好生蟲,吃時要挑撿,所以叫做“選”。
桃子多毛,吃時要拭去其毛,所以叫做“撣”。
吃山喳、梨子時要去掉其核,所以叫做“鑽”。
牛經常夜裡鳴叫的,它的肉一定惡臭;羊毛稀少而且有的毛糾結在一起的,它的肉一定擅味重;狗的大腿内側無毛而且走動急躁的,它的肉一定有躁味;鳥的羽毛暗淡無色而且叫聲沙啞的,它的肉一定會有腐朽的臭味;豬的眼老是向着遠處看而且上下睫毛相交的,它的肉一定腥味重;馬是黑色脊背而且前腿有雜色毛的,它的肉一定如縷姑般臭。
尾巴不足一手握長的小鳥,不能吃。
鵝尾、天鵝和貓頭鷹的脅側薄肉、鴨尾、雞肝、鵝腎、鴨的脾髒和小腸、鹿胃,這些部位都對人體有害,所以不能吃。
凡是把生肉切碎攙菜煮吃時,不管是哪種牲肉,切得較細的就叫脍,切得較粗的就叫軒。
還有一種說法:糜肉、鹿肉、魚肉切得較粗,那叫範;糜肉切得較細,那叫辟雞;野豬肉切得較粗,那叫軒;兔肉切得較細,那叫宛脾。
不管粗切細切,都要把蔥和燕切碎,和肉拌在一起浸到醋裡,使肉變軟。
羹和飯是人們的主食,上自諸侯,下至老百姓,一般情況下,在這方面沒啥差别。
大夫不到一定的年齡,就沒有常置左右備食的美味。
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有存放秩膳的閣架了。
天子的這種閣架,左夾室五個,右夾室五個,總共十個。
公、侯、伯的閣架有五個,皆置于房中。
大夫的閣架是三個,也在房中。
士的地位卑下,房内隻有一個存放食品的土台子,叫站,不叫閣。
凡是招待老人的宴會,有虞氏用燕禮,夏後氏用飨禮,殷人用食禮,周人遵循古制而三禮兼用。
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鄉學中舉行的敬老宴,六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王宮小學中舉行的敬老宴,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大學中舉行的敬老宴。
從天子到諸侯都适用這條規定。
人到了八十歲精力已衰,在拜受君命時,隻要跪下去連叩兩次頭就可以了。
盲人行動不便,也可照此辦理。
九十歲的老人越發體衰,可以讓他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
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糧而吃細糧;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肉就吃不飽,所以要常備有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餓得快,每頓飯要多做一份,以備零食;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要常吃珍美的食品;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其住室中經常存有食品,無論他走到哪裡,随身都備有飲食。
人到了六十歲,做子女的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七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季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八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九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隻有絞、紛、袅、冒,這些東西做得快,所以死後再做也不遲。
人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到了六十歲飯沒有肉就吃不飽,到了七十歲沒有絲綿就會感到身上不暖,到了八十歲沒有人暖被窩就睡不暖和,到了九十歲即令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了。
五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家,六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鄉,七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國都,八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上朝,九十歲以後,天子若有事詢問,就應派人到他家請教,還要帶上好吃的。
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不在朝裡侍候;八十以後,天子要每月派人前去問安;九十歲以後,天子每天要派人送去食品。
平民到了五十歲就不服勞役,六十以後就不服兵役,七十以後就不再參與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以後就連祭祀喪葬這類重要的事也不參與了。
五十以後得到封爵,六十以後不親自向别人請教,七十以後就告老退休,遇到喪事隻要身穿孝服就行,其他禮數全免。
夏、商、周三代的敬老宴,都要依據戶籍來核實參加宴會老人的年齡。
家有八十歲以上老人者,可以豁免家中一名成員的勞役;家有九十歲以上老人者,可以豁免全家成員的勞役。
盲人的待遇同此。
隻要父母健在,兒子年齡再大也隻能立侍在旁,不敢坐下。
有虞氏在上庫設宴款待國老,在下庫設宴款待庶老。
夏後氏在東序設宴款待國老,在西序設宴款待庶老。
殷人在右學設宴款待國老,在左學設宴款待庶老。
周人在東郊設宴款待國老,在虞癢設宴款待庶老。
虞庫在王城的西郊。
有虞氏的時代,祭祀時頭戴叫做“皇”的冠,養老時穿深衣。
夏代,祭祀時頭戴叫做“收”的冠,養老時穿燕衣。
殷人祭祀時頭戴叫做“辱”的冠,養老時穿編衣。
周人祭祀時戴冕,養老時穿玄衣。
耳目也者. 曾子說:“孝子的養老,首先在于使父母内心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旨意;其次才是言行循禮,使他們聽起來高興,看起來快樂,使他們起居安适,在飲食方面盡心侍候周到,直到孝子死而後已。
所謂“終身”孝敬父母,不是說終父母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