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禮器

關燈
減少,以小、以少為貴者就不可随便增加,以高、以文為貴者就不可随便遮掩,以素、”以下為貴者就不可随便裝飾和加高。

    所以,雖然禮的綱要有三百條,禮的細則有三千款,但它們追求的都是一個誠字。

    這就像人要進屋,沒有不是從門而入一樣。

    君子對于禮的态度,有時候是通過貴少、貴小、貴下、貴素而表達其誠,有時候是通過貴多、貴大、貴高、貴文而表達其誠。

    君子在具體行禮的時候,有時是放任感情毫不掩飾,有時是情感服從理智,有時是不分貴賤,上下一樣,有時是按順序遞減禮數,有時是取物于上而普施于下,有時是根據推理而提高規格,有時是效法天地而文飾至極,有時是效法天地而文飾有限,有時是卑賤者襲用高貴者之禮也不犯忌諱。

     夏商周三代的禮都貫穿着一個誠字,民衆共同遵循。

    從形式上看,有的尚黑,有的尚白,夏代開始創立,殷代有所因循。

    例如,在祭祀過程中,在夏代屍始終是立着的,在殷代則始終是坐着的,周代的屍也是始終坐着,而且凡助祭者都可以告訴屍如何保持威儀和勸屍飲食,并無固定的人選,這種禮數是從殷代學來的,其至誠之道是一樣的。

    不過,周代有六屍依次互相勸酒的儀式,.這是殷代所沒有的。

    所以曾子說:“周禮的六屍互相勸酒,就好像衆人湊錢喝酒一樣。

    ” 古代的哲人講過:用接近現代人情的東西作祭品,并非最高貴的祭品。

    例如祭祀至高無上的天是用牲血為祭品,合祭列祖列宗是用生肉,祭祀社櫻是用半生不熟的肉,祭祀小的神鬼是用熟肉。

    熟肉是接近現代人情的祭品,但并不高貴’。

    最高貴的倒是牲血。

    所以君子對于禮,并非一時沖動來表達自己的敬意,而是有所效法于古人。

    所以兩國國君相見,賓主都要各自安排七個随從傳話,不然的話就顯得太簡單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當,主人要三次禮讓客人先入,然後才登堂,不然的話就顯得太急促了。

    所以,魯國人将要祭上帝,就一定先告祭于宗廟;晉國人将要祭河,就一定先祭祀淖沱河;齊國人将要祭泰山,就一定要先祭配林。

    祭天祭祖,祭前的三個月就要精心飼養犧牲,祭前的十日,要先進行七天的初步齋戒,接着再進行三天嚴格的齋戒,然後才舉行祭祀,真是謹慎到頂點了。

    所以,行禮時必有司儀指導,樂師必有扶持引路的人,這才顯得十二分的溫文爾雅和從容不迫。

     禮的種種規定,有時候是表現了人的回歸天性,有時候是表現了人的遵守傳統,總而言之,就是不忘其根本。

    例如,兇喪之事,用不着誰來教導,人們悲從中來,自然會号眺大哭;朝廷宴飨群臣,鐘鳴鼎食,參加者自然無不快樂。

    這是回歸天性的例子。

    又如,現在的人們都把飲用甜酒作為美妙的享受,但在祭神時卻以清水一杯為貴;今人使用的快刀非常适用,但在分割牲體時偏要用遲鈍的莺刀;今人的坐墊,下面一層蒲席,上面再加一層竹席,坐着多麼舒服,而祭天時卻僅僅鋪上一層莊稼稈就當席子。

    這是遵守傳統、以原始為貴的例子。

    所以先王在制禮的時候,一定是考慮到了人的回歸本性和遵循傳統這兩個因素,所以後人才可以效法和便于學習。

    君子說:“如果内心沒有體驗,觀察事物就不會明白。

    要想把事物觀察明白而不借助于禮,就不可能達到目的。

    ”所以,不按禮來辦事,就不能赢得人們的尊敬;不按禮來說話,就不能取得人們的信任。

    一所以有這麼一句老話:禮是一切事物的準則。

     所以從前的先王在制禮時,就依據事物固有的特性而賦以意義。

    所以舉行祭祀一定順着天時,啥時候祭啥神絕不錯亂;舉行朝日、夕月之祭,一定仿照日出于東和月升于西;祭天是至高無上之祭,那就必定憑借本來就高的圓丘;祭地是至卑無二之祭,那就必定憑借本來就低的方澤。

    所以就風調雨順,君子都勤勉不倦的報答神功。

    所以古昔先王在将要舉行祭祀時,崇尚有道德的人,尊重有道藝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選拔這些賢人放到助祭的位置上,齋戒之前還要聚衆宣誓,以誡不恭。

    然後才在圓丘上祭天,在方澤中祭地,登上泰山播柴向天報告成功,在南郊選擇吉地祭祀天帝。

    因為播柴向天報告成功,所以鳳凰來儀,龜龍畢至;因為祭天帝于南郊,所以風調雨順,冷熱按時。

    這樣,聖人隻要在臨朝時南面而立,不須操心,天下也就太平了。

     天帝垂示至高無上的教導,聖人具備獨一無二的道德。

    表現在宗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