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禮運
關燈
小
中
大
各種法則制度就會得到遵守。
由此看來,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借助于禮而昭示其含義的。
“因此,禮必定源出于太一,太一一分為二,在上者為天,在下者為地’,天又轉變為陽,地又轉變為陰,陽氣變為春夏,陰氣變為秋冬,于是有了四季,于是有了鬼神。
聖人制禮,皆據此而頒降政令,這是取法于天的。
禮一定是源出于太一和天,其次效法于地,其次效法五祀,其次效法四時,而且合乎每月行令的準則。
禮在人事上也叫做義,具體表現為财貨、精力、辭讓、飲食、冠婚、喪祭、射鄉、朝聘等項禮儀。
所以說,禮義這個東西,是做人的頭等大事。
人們用禮來講究信用,維持和睦,使彼此團結得就像肌膚相接、筋骨相連一樣。
人們把禮作為養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頭等大事,把禮作為貫徹天理、理順人情的重要渠道。
所以隻有聖人才知道禮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因此,凡是國亡家破身敗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開了禮,才落得如此下場。
“所以,禮對于人來說,好比是釀酒要用的曲,君子德厚,釀成的酒也便醇厚,小人德薄,釀成的酒也便寡味。
所以聖王牢持禮、義這兩件工具,用來治理人情。
打比方來講,人情好比田地,聖王好比田主,聖王用禮來耕耘,用陳說義理當作下種,用講解教導當作除草,用施行仁愛當作收獲,用備樂置酒當作農夫的搞勞。
可以這樣說,禮是義的制度化。
有些禮的條文,拿義的标準去衡量無一不合,但先王并無明文規定,這也不妨因時制宜而自我作古。
義是區分是非的标準,衡量仁愛的尺度。
符合标準,符合仁愛,誰做到這兩條誰就強大。
仁是義的基礎,又是貫通天理人情的具體表現,誰能做到仁誰就會被人尊敬。
所以,治國而不用禮,就好比耕田而不用農具夢制禮而不源本于義,就好比耕地而不卞種;有了義而不進行講解教育,就好比下種而不除草;有了講解教育而不和仁愛結合,就好比雖然除草而不去收獲;和仁愛結合了而不備樂置酒搞勞農夫,就好比雖然顆粒歸倉而不讓食用;備樂置酒搞勞農夫了而沒有達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飯也吃了但身體卻不強健。
四肢健全,肌膚豐滿,這是一個人的身體強健。
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婦和諧,這是一個家庭的身體強健。
大臣守法,小臣廉潔,百官各守其職而同心協力,君臣互相勉勵匡正,這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的身體強健。
天子把道德當作車輛,把音樂當作駕車者,諸侯禮尚往來,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據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據睦鄰的原則維持關系,這可以看作是整個天下的身體強健。
一個人的身體強健,一個家庭的身體強健,一個國家的身體強健,整個天下的身體強健,這些合在一起就叫做大順。
大順,它是用來養生、送死、敬事鬼神的永恒法則。
達到了大順,即令是日理萬機也不會有一事耽擱,兩件事一齊進行也不會互相妨礙,行為雖然細小也不至于有什麼閃失,盡管深奧卻可以理解,盡管嚴密卻不乏通道,既互相關連而又彼此獨立,循規運動而不互相排斥,這便是順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來,明白了順的重要性,才能時時警惕,守住高位。
禮的最大特點就是講究區别,禮數該少的就不能增加,禮數該多的也不能減少,隻有這樣,才能維系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
“所以聖王順着天時、地利、人情而制禮,不使慣于山居者徙居水旁,不使慣于居住河洲者遷居平原,這樣,人們就會安居樂業。
使用水、火、金、木和飲食,都要因時制宜。
男婚女嫁,應當及時;頒爵晉級,應當依據德行。
使用百姓要趁農閑,不奪農時,所以就沒有水旱蝗螟之災,也沒有兇荒妖孽作祟。
這就造成天不吝惜其道,地不吝惜其寶,人不吝惜其情的太平盛世。
于是天降甘露,地湧甘泉,山中出現現成的器皿和車輛,大河中出現龍馬負圖,鳳凰、麒麟、神龜、蛟龍四靈畢至,或栖息在郊外的草澤,或畜養在宮中的水池,至于尾随四靈而來的其他鳥獸更是遍地作巢,與人類友好相處,它們産的卵,人們低頭就可以看到,它們懷的胎,人們伸手就可以摸到。
這沒有别的原因,隻是由于先王能夠通過制禮而把種種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又通過誠信以達到順應天理人情的緣故。
而太平盛世也不過是順應天理人情的結果罷了。
”
由此看來,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借助于禮而昭示其含義的。
“因此,禮必定源出于太一,太一一分為二,在上者為天,在下者為地’,天又轉變為陽,地又轉變為陰,陽氣變為春夏,陰氣變為秋冬,于是有了四季,于是有了鬼神。
聖人制禮,皆據此而頒降政令,這是取法于天的。
禮一定是源出于太一和天,其次效法于地,其次效法五祀,其次效法四時,而且合乎每月行令的準則。
禮在人事上也叫做義,具體表現為财貨、精力、辭讓、飲食、冠婚、喪祭、射鄉、朝聘等項禮儀。
所以說,禮義這個東西,是做人的頭等大事。
人們用禮來講究信用,維持和睦,使彼此團結得就像肌膚相接、筋骨相連一樣。
人們把禮作為養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頭等大事,把禮作為貫徹天理、理順人情的重要渠道。
所以隻有聖人才知道禮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因此,凡是國亡家破身敗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開了禮,才落得如此下場。
“所以,禮對于人來說,好比是釀酒要用的曲,君子德厚,釀成的酒也便醇厚,小人德薄,釀成的酒也便寡味。
所以聖王牢持禮、義這兩件工具,用來治理人情。
打比方來講,人情好比田地,聖王好比田主,聖王用禮來耕耘,用陳說義理當作下種,用講解教導當作除草,用施行仁愛當作收獲,用備樂置酒當作農夫的搞勞。
可以這樣說,禮是義的制度化。
有些禮的條文,拿義的标準去衡量無一不合,但先王并無明文規定,這也不妨因時制宜而自我作古。
義是區分是非的标準,衡量仁愛的尺度。
符合标準,符合仁愛,誰做到這兩條誰就強大。
仁是義的基礎,又是貫通天理人情的具體表現,誰能做到仁誰就會被人尊敬。
所以,治國而不用禮,就好比耕田而不用農具夢制禮而不源本于義,就好比耕地而不卞種;有了義而不進行講解教育,就好比下種而不除草;有了講解教育而不和仁愛結合,就好比雖然除草而不去收獲;和仁愛結合了而不備樂置酒搞勞農夫,就好比雖然顆粒歸倉而不讓食用;備樂置酒搞勞農夫了而沒有達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飯也吃了但身體卻不強健。
四肢健全,肌膚豐滿,這是一個人的身體強健。
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婦和諧,這是一個家庭的身體強健。
大臣守法,小臣廉潔,百官各守其職而同心協力,君臣互相勉勵匡正,這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的身體強健。
天子把道德當作車輛,把音樂當作駕車者,諸侯禮尚往來,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據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據睦鄰的原則維持關系,這可以看作是整個天下的身體強健。
一個人的身體強健,一個家庭的身體強健,一個國家的身體強健,整個天下的身體強健,這些合在一起就叫做大順。
大順,它是用來養生、送死、敬事鬼神的永恒法則。
達到了大順,即令是日理萬機也不會有一事耽擱,兩件事一齊進行也不會互相妨礙,行為雖然細小也不至于有什麼閃失,盡管深奧卻可以理解,盡管嚴密卻不乏通道,既互相關連而又彼此獨立,循規運動而不互相排斥,這便是順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來,明白了順的重要性,才能時時警惕,守住高位。
禮的最大特點就是講究區别,禮數該少的就不能增加,禮數該多的也不能減少,隻有這樣,才能維系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
“所以聖王順着天時、地利、人情而制禮,不使慣于山居者徙居水旁,不使慣于居住河洲者遷居平原,這樣,人們就會安居樂業。
使用水、火、金、木和飲食,都要因時制宜。
男婚女嫁,應當及時;頒爵晉級,應當依據德行。
使用百姓要趁農閑,不奪農時,所以就沒有水旱蝗螟之災,也沒有兇荒妖孽作祟。
這就造成天不吝惜其道,地不吝惜其寶,人不吝惜其情的太平盛世。
于是天降甘露,地湧甘泉,山中出現現成的器皿和車輛,大河中出現龍馬負圖,鳳凰、麒麟、神龜、蛟龍四靈畢至,或栖息在郊外的草澤,或畜養在宮中的水池,至于尾随四靈而來的其他鳥獸更是遍地作巢,與人類友好相處,它們産的卵,人們低頭就可以看到,它們懷的胎,人們伸手就可以摸到。
這沒有别的原因,隻是由于先王能夠通過制禮而把種種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又通過誠信以達到順應天理人情的緣故。
而太平盛世也不過是順應天理人情的結果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