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禮運

關燈
下都明白了這個禮,上下名分确定,就會人人都樂于為國犧牲而恥于苟且偷生。

    國君要重用有智、有勇、有仁的人,但要注意取其長而避其短。

    對于有智的人要謹防其詐僞,對于有勇的人要避免其感情沖動,對于有仁的人要警惕其貪婪。

    國家有了外患,國君與國土共存亡,這是理所當然的;大夫為保衛國君宗廟而死,這是職責所在,也是正當的。

    所以聖人能夠使整個天下像是一個家庭,全體國民像是一個人,并不是憑着主觀臆想,而是憑着了解人情,洞曉人義,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後才能做到。

     “什麼叫做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不學就會的感情就是人情。

    什麼叫做人義?父親慈愛,兒子孝敬,兄長友愛,幼弟恭順,丈夫守寒,妻子聽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這十種人際關系準則就叫人義。

    講究信用,維持和睦,這叫做人利。

    你争我奪,互相殘殺,這叫做人患。

    聖人要想疏導人的七情,維護十種人際關系準則,崇尚謙讓,避免争奪,除了禮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飲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所在。

    死亡貧苦,是人的最大厭惡所在。

    這最大欲望和最大厭惡,構成了人心日夜思慮的兩件大事。

    每人都把心思藏在肚子裡,深不可測。

    美好或醜惡的念頭都深藏在心,從外表來看誰也看不出來,要想徹底搞清楚,除了禮之外恐怕也沒有别的辦法。

     “人是感于天覆地載之德、陰陽二氣交合、形體和精靈結合、吸收五行的精華而生。

    所以天持陽氣,垂示日月星辰的光芒;地持陰氣,借山河為孔穴而吞吐呼吸。

    分布五行于四季,四季順序分明,日行循軌,月亮才會按時出現。

    所以每月的前十五天,月亮由月牙變成滿月,後十五天,又由滿月變成月牙。

    五行的運轉,此去彼來,輪流作主。

    五行四季十二月,依次交替為本始。

    五聲六律十二管,依次交替為宮聲‘五味六和十二食,依次交替為主味。

    五色六章十二衣,依次交替為主色。

    所以說,人是天地的心靈,是由五行構成的萬物之首,是懂得何時應吃何味為好、何時應聽何聲為好、何時應穿何種顔色之衣為好的一種精靈。

     “所以聖人制作法則,一定要取法天地以為根本,取法陰陽以為大端,取法四時以為關鍵,取法日星以為綱紀,取法月之圓缺以為區分,取法大地以山川為徒屬,取法五行以為主體,把禮義當作耕地的工具,把人情當作田地,連‘四靈’也成了家畜。

    因為以天地為根本,所以萬物都能包羅;以陰陽為大端,所以人情可以察覺;以四時為關鍵,所以農時不失,事功易成;以日星為綱紀,所以做事的順序便于安排;以月之圓缺為區限,所以每月幹啥都有‘條不紊;以山川為徒屬,所以人人皆有職守;以五行為主體,所以事事皆可終而複始;把禮義作為耕具,所以事事才能辦得成功;把人情當作田地,所以聖人就是田地的主人;把‘四靈’作為家畜,所以飲食有所取材。

     “什麼叫做四靈?麟、鳳、龜、龍,它們是四類動物之王,被叫做四靈。

    所以,如果龍已成為家畜,那麼它的鱗族部下也就尾随而來;如果鳳已成為家畜,那麼它的羽族部下也就紛然而至;如果麟已成為家畜,那麼它的毛族部下也就乖乖歸順;如果龜已成為家畜,那就可用以占蔔,預先察知人情。

    所以先王秉持菩草和龜甲,安排祭祀,座增降神,宣讀祝辭和鍛辭,設立種種制度。

    于是國人皆彬彬有禮,百官各治其事,百事都有規章,凡所行禮,皆有次序。

     .“先王擔心禮教不能普及于下民,所以在南郊祭上帝,借以昭示天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又祭土神于國内,借以昭示大地為人類生存提供的種種便利;又祭祖于廟,借以昭示凡我族人均應相愛;又祭祀山川,借以昭示要禮敬冥冥之中的鬼神;又舉行五祀之祭,借以昭示各種制度來源于此。

    所以,一天子在宗廟中,有宗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輔佐;在太學中,有三老給提建議;在天子的身邊,前有掌理神事的巫,後有負責記錄言行的史,負責占蔔的官員、負責奏樂、負責規谏的官員,屍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居中,心裡沒有任何雜念,隻須惜守至正之道就行了。

    所以,祭天于南郊,天上的衆神就會各司其職;祭地于國,地上的種種資源就都可利用;祭祖于廟,孝慈之道就會得到推行;舉行五祀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