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王世子
關燈
小
中
大
再回答,徑自走出,将犯人交付甸人行刑。
國君又派人追來,傳命說:“即令有罪,也一定要赦免他。
”有關官員回答說:“已經來不及了。
”行刑之後,報告國君。
國君為其改穿素服,取消盛撰,并依照與死者親疏關系應有的禮數,為之改變日常生活。
但因其有辱祖宗,所以不為之穿孝,而親哭之于異姓之廟。
國君的族人可以在内朝朝見,這表示族人内部的相親。
族人中即使有地位高貴者也得按輩分叙禮,這是表示父子之情重于爵位貴賤。
在外朝朝見以官位高低為序,這是為了表示對異姓的親近。
宗廟之中,按爵位高低安排位置,這是表示尊崇有德之人。
宗人按照官職分派差使,這是表示尊重賢人。
登堂分食祭品、飲奠解的工作由嫡長子來做,這是表示尊祖敬宗。
喪事以喪服的輕重為序,這是為了避免親疏關系亂套。
國君同族人一道宴飲,其席位按輩分年齡排列,這樣一來,孝佛的道理就體現出來了。
合族聚餐,每隔一代,遞降一等,這表示對待親疏是有區别的。
作戰時由族人守衛行主,這表示孝敬祖先的深切。
由嫡子們守衛太廟,這是表示尊重宗室,而君臣之道也可從而得到體現。
由諸父諸兄守衛路寝,子輩孫輩守衛燕寝,謙讓之道也就體現出來了。
彼此是同一個高祖的子孫,祖廟的神主尚未遷出,那麼大家就都是五服以内的親屬,即令有的人淪為平民,在加冠、娶親的時候也要向國君察告,死了也一定要訃告,這是表示不忘記親屬。
有的族人與國君的血親關系還沒有超過五服而已淪為平民,這表示國君卑視無能之人。
對族人的喪事,吊唁、哭臨、贈送财物、贈送車馬,這體現了同族人的互相關心和幫助。
古時候,隻要庶子之官能夠勝任其職,國家就會井然有序;國家井然有序,民衆也就争着趨向禮義了。
國君的族人犯罪,盡管有親屬關系,國君也不因此而幹擾司法部門的公正執行法令,以此表明公族犯法,與庶民同罪。
在隐蔽之處行刑,這是為了不使國人聯想到族人自相殘殺。
對犯了死罪的族人,不去吊唁,不為之穿孝,哭于異姓之廟,這是因為他有辱祖宗,所以疏遠他。
但又為之改穿素服,住在室外,不聽音樂,這隻是表示個人的哀悼,骨肉之親的感情尚存。
公族犯罪,不适用于宮刑,這是為了不絕其後代。
天子視察太學這一天,天剛亮就擂起集合的鼓聲,好讓學生們迅速起床。
學生們到齊之後,等待天子駕臨,于是命令有關官員開始行事,舉行常規的禮儀,祭奠先聖先師。
有關官員把這些事情做完後向天子報告,天子這才動身到舉行養老典禮的會場。
天子來到東序,親自釋奠于先老,然後就安排三老、五更、群老的席位。
天子親自檢查肴撰酒醛,過問孝敬老人的各種美味是否齊備。
當這一切就緒之後,于是奏樂迎接被養的貴賓。
貴賓進門後先即位于西階下,天子退酌醛酒敬獻,行孝養老人之禮。
禮畢,貴賓登堂入席,由樂隊登堂歌唱《清廟》。
歌畢,貴賓們自由發言,談聽歌的感想,以成就天子養老的重要意義。
貴賓的發言,都是圍繞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以印證《清廟》之歌的深刻涵義,這是養老禮中最重要的環節。
堂下管樂隊奏着《象》曲,舞蹈隊跳着《大武》的舞蹈,挑選大批的學生從事演奏,以表達周之滅商,是天命神授,文王、武王有德當興。
明确了君臣之位、貴賤之等,上下的關系就容易處理了。
等到有關官員報告演奏完畢,天子就命令與會的公侯伯子男諸侯及百官:“你們回去後也要在東序舉行養老之禮。
”天子以這句仁及天下的話結束了這場養老之禮。
所以,聖人的記錄養老之事,是從大處着眼,愛老敬老,以典禮的形式進行,極盡其孝養的能事,不僅記述的都合乎義理,而且末了還體現了天子的大恩大德。
因此,古人舉行一次大的典禮,衆人可以從中看出他的無德不備。
古時的君子,舉行大的典禮,從頭到尾都極其謹慎,這樣一來,衆人怎會不理解其意義呢。
《說命》中說:“思念終和始常在于學習。
” 《世子之記》上說:作為太子,應于一早一晚到父王路寝門外,向内豎問道:“父王今天身體好嗎?”内豎回答:“今天很好。
”聽到這種回答,太子才面有喜色。
父王如有身體不适,内豎就應向太子報告,太子就面有憂色,表情失常。
等到内豎報告說國王已經康複,然後太子的一切也才恢複正常。
早晚的飯菜端上來時,太子一定要察看飯菜的涼熱是否合适;飯菜撤下來時,太子要問父王吃得怎樣。
父王的飯菜,一定要知道下頓該進什麼,、向掌廚的官員交代清楚,然後才離開。
如果内豎報告父王患病較重,太子就要親自齋戒祈禱,穿戴玄冠玄端,精心侍養。
廚房送來的飯菜,一定要仔細檢查;治病的藥,一定要自己先嘗一嘗。
父王如果能夠較多進食,則太子也能随着多吃;父王如果進食較少,則太子也不可能吃飽。
隻有到了父王一切恢複正常之日,太子才能一切恢複正常。
國君又派人追來,傳命說:“即令有罪,也一定要赦免他。
”有關官員回答說:“已經來不及了。
”行刑之後,報告國君。
國君為其改穿素服,取消盛撰,并依照與死者親疏關系應有的禮數,為之改變日常生活。
但因其有辱祖宗,所以不為之穿孝,而親哭之于異姓之廟。
國君的族人可以在内朝朝見,這表示族人内部的相親。
族人中即使有地位高貴者也得按輩分叙禮,這是表示父子之情重于爵位貴賤。
在外朝朝見以官位高低為序,這是為了表示對異姓的親近。
宗廟之中,按爵位高低安排位置,這是表示尊崇有德之人。
宗人按照官職分派差使,這是表示尊重賢人。
登堂分食祭品、飲奠解的工作由嫡長子來做,這是表示尊祖敬宗。
喪事以喪服的輕重為序,這是為了避免親疏關系亂套。
國君同族人一道宴飲,其席位按輩分年齡排列,這樣一來,孝佛的道理就體現出來了。
合族聚餐,每隔一代,遞降一等,這表示對待親疏是有區别的。
作戰時由族人守衛行主,這表示孝敬祖先的深切。
由嫡子們守衛太廟,這是表示尊重宗室,而君臣之道也可從而得到體現。
由諸父諸兄守衛路寝,子輩孫輩守衛燕寝,謙讓之道也就體現出來了。
彼此是同一個高祖的子孫,祖廟的神主尚未遷出,那麼大家就都是五服以内的親屬,即令有的人淪為平民,在加冠、娶親的時候也要向國君察告,死了也一定要訃告,這是表示不忘記親屬。
有的族人與國君的血親關系還沒有超過五服而已淪為平民,這表示國君卑視無能之人。
對族人的喪事,吊唁、哭臨、贈送财物、贈送車馬,這體現了同族人的互相關心和幫助。
古時候,隻要庶子之官能夠勝任其職,國家就會井然有序;國家井然有序,民衆也就争着趨向禮義了。
國君的族人犯罪,盡管有親屬關系,國君也不因此而幹擾司法部門的公正執行法令,以此表明公族犯法,與庶民同罪。
在隐蔽之處行刑,這是為了不使國人聯想到族人自相殘殺。
對犯了死罪的族人,不去吊唁,不為之穿孝,哭于異姓之廟,這是因為他有辱祖宗,所以疏遠他。
但又為之改穿素服,住在室外,不聽音樂,這隻是表示個人的哀悼,骨肉之親的感情尚存。
公族犯罪,不适用于宮刑,這是為了不絕其後代。
天子視察太學這一天,天剛亮就擂起集合的鼓聲,好讓學生們迅速起床。
學生們到齊之後,等待天子駕臨,于是命令有關官員開始行事,舉行常規的禮儀,祭奠先聖先師。
有關官員把這些事情做完後向天子報告,天子這才動身到舉行養老典禮的會場。
天子來到東序,親自釋奠于先老,然後就安排三老、五更、群老的席位。
天子親自檢查肴撰酒醛,過問孝敬老人的各種美味是否齊備。
當這一切就緒之後,于是奏樂迎接被養的貴賓。
貴賓進門後先即位于西階下,天子退酌醛酒敬獻,行孝養老人之禮。
禮畢,貴賓登堂入席,由樂隊登堂歌唱《清廟》。
歌畢,貴賓們自由發言,談聽歌的感想,以成就天子養老的重要意義。
貴賓的發言,都是圍繞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以印證《清廟》之歌的深刻涵義,這是養老禮中最重要的環節。
堂下管樂隊奏着《象》曲,舞蹈隊跳着《大武》的舞蹈,挑選大批的學生從事演奏,以表達周之滅商,是天命神授,文王、武王有德當興。
明确了君臣之位、貴賤之等,上下的關系就容易處理了。
等到有關官員報告演奏完畢,天子就命令與會的公侯伯子男諸侯及百官:“你們回去後也要在東序舉行養老之禮。
”天子以這句仁及天下的話結束了這場養老之禮。
所以,聖人的記錄養老之事,是從大處着眼,愛老敬老,以典禮的形式進行,極盡其孝養的能事,不僅記述的都合乎義理,而且末了還體現了天子的大恩大德。
因此,古人舉行一次大的典禮,衆人可以從中看出他的無德不備。
古時的君子,舉行大的典禮,從頭到尾都極其謹慎,這樣一來,衆人怎會不理解其意義呢。
《說命》中說:“思念終和始常在于學習。
” 《世子之記》上說:作為太子,應于一早一晚到父王路寝門外,向内豎問道:“父王今天身體好嗎?”内豎回答:“今天很好。
”聽到這種回答,太子才面有喜色。
父王如有身體不适,内豎就應向太子報告,太子就面有憂色,表情失常。
等到内豎報告說國王已經康複,然後太子的一切也才恢複正常。
早晚的飯菜端上來時,太子一定要察看飯菜的涼熱是否合适;飯菜撤下來時,太子要問父王吃得怎樣。
父王的飯菜,一定要知道下頓該進什麼,、向掌廚的官員交代清楚,然後才離開。
如果内豎報告父王患病較重,太子就要親自齋戒祈禱,穿戴玄冠玄端,精心侍養。
廚房送來的飯菜,一定要仔細檢查;治病的藥,一定要自己先嘗一嘗。
父王如果能夠較多進食,則太子也能随着多吃;父王如果進食較少,則太子也不可能吃飽。
隻有到了父王一切恢複正常之日,太子才能一切恢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