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曾子問

關燈
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築壇,一年四季按時祭祀。

    如果宗子己死,則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況享告一番,然後在自己家中進行祭祀。

    因為宗子已經不在,所以祭祀就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但不得自稱‘孝子’,直到身死為止。

    子遊的那幫學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辦事。

    如今庶子的祭祀,根本就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成了胡鬧亂來。

    ” 曾子問道:竺祭祀時非得有屍不可嗎?像厭祭那樣也可以嗎?”孔子答道:“祭祀成年的死者,一定要有屍。

    屍必須以同昭或同穆的孫輩充當。

    親孫子如果幼小,充當屍時可以使人抱着。

    如果沒有親孫子,可以從同姓的孫子輩中挑選一個。

    祭未成年而死者,一定要采用厭祭,因為他們還沒有成人。

    祭成年死者而無屍,那等于把他們當作蕩來看待了。

    ”孔子又說:“厭祭有兩種,一是陰厭,一是陽厭。

    ”曾子間道:“祭蕩的禮數簡單,什麼叫陰厭、陽厭?”孔子答道;“宗子沒有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作他的後嗣的。

    在為其襯廟而舉行的吉祭時,用一條牛作犧牲。

    但因為他是未成年而死,所以不舉肺脊,沒有所姐,沒有玄酒,最後也不報告養屍之禮完成。

    這就叫陰厭。

    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無後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擺設在室内的西北角,把酒蹲設在東房。

    這就叫陽厭。

    ” 曾子問道:“出葬已經發引”柩車已經上路,這時忽然日蝕,禮數有什麼變化嗎?或者沒有任何變化呢?”孔子答道:“從前,我跟着老耽在巷黨助人送葬,柩車也已上路,突然發生日食。

    老耽喊道:‘丘!把靈樞停下,靠着路的右邊停放,都不要哭,靜以待變。

    ’等日蝕過後,柩車又繼續前進。

    老耽說:‘按禮就應這樣做。

    ’葬畢返回,我就請教老耽:‘柩車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日蝕這種現象,誰也不知道要持續多久”與其在路旁等候,還不如繼續前進呢。

    ,老耽說:‘諸侯去朝見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陽尚未落山就找個地方休息,并且祭奠随行的遷廟主。

    大夫出使,也是每天日出而行,太陽未落就找個地方休息。

    靈樞不可在天亮之前就出殡,也不可到天黑下來才止宿。

    披星戴月而趕路的,大概隻有罪人和奔父母之喪的人吧。

    剛才日蝕,天空一片黑暗,我們怎麼會知道天空不定在什麼時候會出現星星呢,那樣豈不成了披星而行了嗎?再說,君子行事依禮,總不能使别人的親屬有遇上災禍的危險呀。

    ’我聽老聘講的這番話。

    ” 曾子問道:“奉國君之命出使他國,不幸而死于主國館舍,禮書上說:‘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

    ,可是九使者所到之國,該國的接待部門總是要為使者安排住處的,這可以看作就是公家招待所了,那麼,所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怎麼解釋呢?”孔子答道:“這個問題提得好!住在卿、大夫、士之家叫做私人招待所。

    諸侯建的賓館和國君指定的下榻處叫做公家招待所。

    所謂‘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指的就是這些地方。

    ” 曾子問道:“八歲到十一歲的孩子死後,在園子裡挖個坑,坑的四周用磚砌上,然後用‘機’把屍體擡去下葬,這是由于路近的緣故。

    如果墓地較遠,其葬法該怎樣辦呢?”孔子答道:“我聽老耽講過:‘從前史佚有個兒子死了,年齡也是八到十一歲,墓地較遠。

    、召公對史佚說:“你幹嘛不先在家裡将屍體成鹼入棺呢?”史佚說:“這是違禮的事,我怎麼敢呢?”召公就在周公面前講了此事,周公表态說:“這有什麼不可以呢?”于是史佚就照召公說的做了。

    ’埋葬下蕩而在家成鹼入棺,是從史佚開始的。

    ” 曾子問道:“卿大夫将在國君的祭祀中作屍,已經接受邀請并齋戒了,這時突然有家門内齊衰之親去世,該怎麼辦?”孔子答道:“要從家裡出來,住在國君的公館裡等待祭祀,這才合禮。

    ”孔子又說:“屍出門時,或戴棄,或戴冕,這要看他這個屍所代表的祖先是何身份而定;卿大夫士在路上遇到屍,都要下車緻敬,而為屍者也須憑轼答禮。

    屍出行,一定有在前開道的人。

    ” 子夏問道:“居父母之喪,卒哭之後,就不可拒絕戰争的征召,這是禮當如此呢?還是當初有關部門的權宜之計呢?”孔子答道:“居父母之喪,在夏代是在入殡之後就不再上班,在殷代是在下葬之後就不再上班,在周代是在卒哭之後就不再上班,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孝子專心緻志地守孝三年。

    古《記》上說:‘作為國君,不可強迫臣子抛開喪親的哀痛;而孝子本人,也不可自己忘掉喪親的哀痛。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子夏又問道:“如此說來,戰争的征召不可拒絕這件事是不合禮的吧?”孔子答道:“我聽老腆講過:‘從前魯公伯禽在卒哭之後就興兵征伐,那是在特殊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

    現在的人,在居父母之喪期間為了私利而從事戰争,我就不知其原因何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