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曾子問
關燈
小
中
大
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這九種情況發生,祭祀就要停止。
至于外族親屬去世,凡齊衰以下者,祭祀都可繼續進行,但也應簡化程序。
具體地說,外喪屬于齊衰親屬者,在祭祀時,屍入室内,吃了三口飯,便不再勸他繼續吃,食畢,主人酌酒請屍漱口,屍漱過後便不再回敬,進行到這節目就應結束;外喪屬于大功之親的,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上屍回敬主人酒的節目;外喪屬于小功、紹麻之親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到主人、主婦、賓長向屍獻酒為止。
在這個問題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紹麻之親在祭祀時去世,祭祀也應停止。
但是,如果所祭的祖先與死者已經沒有喪服關系,那麼祭祀可以照常進行。
” 曾子問道:“在居父母之喪期間,可以到别人家去吊喪嗎?”孔子答道:“居父母之喪,到了小祥的時候,還不和衆人立在一起,不和衆人一道走路。
君子是通過禮來表達感情的,現在你自己正處在喪失父母的極大沉痛之中而到别人家去吊喪哭泣,這種哭泣豈不成為虛假的了嗎?” 曾子問道:“大夫、士正在為私親挂孝,到了可以除孝的時候了,而國君忽然去世,又須要為國君穿斬衰的孝服,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孝服還除去不除去?”孔子答道:“如果是正在為國君穿孝服,就不敢再為自己的親人穿孝服,因為為國君的孝服重于為私親的孝服。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原有的孝服是沒有理由除掉的。
于是乎就出現了大夫、士過了喪期還不能除去孝服的現象。
等到為國君服喪期滿,才可以為私親舉行小祥、大祥之祭,這是合乎禮的。
”曾子又問道:“為父母所穿的孝服,永遠不除可以嗎?”孔子答道:“先王制定禮儀,錯過了時間就不再舉行,這是正理。
先王并不是不能作出永遠不除的規定,問題是人們是否都能做到。
既然不能做到,那麼還是規定個時限為好。
所以君子錯過了祭祀的時間就不再補行,這是合乎禮的。
” 曾子問道:“國君死,靈樞已經停在殡宮,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麼辦?”孔子答道:“臣子應該回家料理父母的喪事,但每逢初一、十五舉行殷奠時,要趕回國君的殡宮,至于朝夕之奠,可以不回去。
”曾子又問:“國君的靈樞已經啟殡,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麼辦?”孔子答道:“應該穿着為國君的孝服回家哭泣緻哀,然後趕快折回為國君送葬。
”曾子又問:“國君死,尚未停樞殡宮,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麼辦?”孔子答道:“臣子可以回家料理喪事,直到父母入殡,?然後再回到國君的殡宮。
家中初一、十五的殷奠,可以回去,至于朝夕奠,就不再回去。
大夫家的朝夕奠,由室老代行;士家的朝夕奠,由子孫代行。
大夫的正妻,每逢初一、十五的殷奠,也要到國君的殡宮去參加;至于朝夕奠,可以不去。
” 卑賤者不能為尊貴者作誅,晚輩不能為長輩作誅,這是禮的規定。
雖然貴為天子,也要以天的名義為他作誅。
諸侯互相作誅,不合禮的規定。
曾子問道:”國君出國要為自己的萬一不幸去世作準備,所以帶着緊貼屍身的棺材同行。
如果國君真的死了,應當如何把概運回來呢?”孔子答道:“給執事人等提供殡服,孝子頭戴麻棄續,身穿齊衰,腳穿草鞋,手扶喪棒。
靈樞從打壞廟牆的閥口進入,從西階擡上堂。
如果死者是小斂後運回來的,孝子就頭戴着免跟在靈樞後面,從大門進來,從東階擡上堂,其禮數和生前一樣。
大夫、士死于境外者,其運概回國的禮數和國君是一樣的。
” 曾子問道:“國君的靈樞已經出殡發引,這時候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該怎麼辦?”孔子回答:“那就要先把國君的靈樞送到墓地,下了棺就可以回自己家料理喪事,不必再等孝子封土、謝賓、謝鄉人了。
”曾子又問:“父母的靈樞已經出殡上路,這時候突然聽到國君去世的噩耗,該怎麼辦?”孔子答道:‘萬先把父母的靈樞送到墓地,下棺之後,就連忙改換服裝去奔國君之喪。
” 曾子問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卻是大夫,其祭禮該如何進行呢?”孔子答道:“用大夫的禮,備少牢祭于宗子之家,祝辭要說”孝子某代替介子進獻供品祭祀。
’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别的國家,而庶子爵為大夫,祭祀的時候,祝辭就要說:‘孝子某讓介子某代行祭祀。
’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簡化程序,不厭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綏祭,祝詞中不講以某妃配食的話。
主人向賓勸酒,賓取過酒杯放下,不舉杯進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來賓分贈祭肉。
庶子對來賓緻辭說:‘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現在他國,派我代行祭祀,并讓我向諸位緻意。
曾子間道:“宗子有罪逃到他國,沒有爵位的庶子還留在國内,可以祭祀祖先嗎?”孔子答道:“可以祭的。
”曾子又問:“請問該怎樣祭呢?”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着
至于外族親屬去世,凡齊衰以下者,祭祀都可繼續進行,但也應簡化程序。
具體地說,外喪屬于齊衰親屬者,在祭祀時,屍入室内,吃了三口飯,便不再勸他繼續吃,食畢,主人酌酒請屍漱口,屍漱過後便不再回敬,進行到這節目就應結束;外喪屬于大功之親的,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上屍回敬主人酒的節目;外喪屬于小功、紹麻之親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到主人、主婦、賓長向屍獻酒為止。
在這個問題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紹麻之親在祭祀時去世,祭祀也應停止。
但是,如果所祭的祖先與死者已經沒有喪服關系,那麼祭祀可以照常進行。
” 曾子問道:“在居父母之喪期間,可以到别人家去吊喪嗎?”孔子答道:“居父母之喪,到了小祥的時候,還不和衆人立在一起,不和衆人一道走路。
君子是通過禮來表達感情的,現在你自己正處在喪失父母的極大沉痛之中而到别人家去吊喪哭泣,這種哭泣豈不成為虛假的了嗎?” 曾子問道:“大夫、士正在為私親挂孝,到了可以除孝的時候了,而國君忽然去世,又須要為國君穿斬衰的孝服,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孝服還除去不除去?”孔子答道:“如果是正在為國君穿孝服,就不敢再為自己的親人穿孝服,因為為國君的孝服重于為私親的孝服。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原有的孝服是沒有理由除掉的。
于是乎就出現了大夫、士過了喪期還不能除去孝服的現象。
等到為國君服喪期滿,才可以為私親舉行小祥、大祥之祭,這是合乎禮的。
”曾子又問道:“為父母所穿的孝服,永遠不除可以嗎?”孔子答道:“先王制定禮儀,錯過了時間就不再舉行,這是正理。
先王并不是不能作出永遠不除的規定,問題是人們是否都能做到。
既然不能做到,那麼還是規定個時限為好。
所以君子錯過了祭祀的時間就不再補行,這是合乎禮的。
” 曾子問道:“國君死,靈樞已經停在殡宮,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麼辦?”孔子答道:“臣子應該回家料理父母的喪事,但每逢初一、十五舉行殷奠時,要趕回國君的殡宮,至于朝夕之奠,可以不回去。
”曾子又問:“國君的靈樞已經啟殡,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麼辦?”孔子答道:“應該穿着為國君的孝服回家哭泣緻哀,然後趕快折回為國君送葬。
”曾子又問:“國君死,尚未停樞殡宮,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麼辦?”孔子答道:“臣子可以回家料理喪事,直到父母入殡,?然後再回到國君的殡宮。
家中初一、十五的殷奠,可以回去,至于朝夕奠,就不再回去。
大夫家的朝夕奠,由室老代行;士家的朝夕奠,由子孫代行。
大夫的正妻,每逢初一、十五的殷奠,也要到國君的殡宮去參加;至于朝夕奠,可以不去。
” 卑賤者不能為尊貴者作誅,晚輩不能為長輩作誅,這是禮的規定。
雖然貴為天子,也要以天的名義為他作誅。
諸侯互相作誅,不合禮的規定。
曾子問道:”國君出國要為自己的萬一不幸去世作準備,所以帶着緊貼屍身的棺材同行。
如果國君真的死了,應當如何把概運回來呢?”孔子答道:“給執事人等提供殡服,孝子頭戴麻棄續,身穿齊衰,腳穿草鞋,手扶喪棒。
靈樞從打壞廟牆的閥口進入,從西階擡上堂。
如果死者是小斂後運回來的,孝子就頭戴着免跟在靈樞後面,從大門進來,從東階擡上堂,其禮數和生前一樣。
大夫、士死于境外者,其運概回國的禮數和國君是一樣的。
” 曾子問道:“國君的靈樞已經出殡發引,這時候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該怎麼辦?”孔子回答:“那就要先把國君的靈樞送到墓地,下了棺就可以回自己家料理喪事,不必再等孝子封土、謝賓、謝鄉人了。
”曾子又問:“父母的靈樞已經出殡上路,這時候突然聽到國君去世的噩耗,該怎麼辦?”孔子答道:‘萬先把父母的靈樞送到墓地,下棺之後,就連忙改換服裝去奔國君之喪。
” 曾子問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卻是大夫,其祭禮該如何進行呢?”孔子答道:“用大夫的禮,備少牢祭于宗子之家,祝辭要說”孝子某代替介子進獻供品祭祀。
’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别的國家,而庶子爵為大夫,祭祀的時候,祝辭就要說:‘孝子某讓介子某代行祭祀。
’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簡化程序,不厭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綏祭,祝詞中不講以某妃配食的話。
主人向賓勸酒,賓取過酒杯放下,不舉杯進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來賓分贈祭肉。
庶子對來賓緻辭說:‘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現在他國,派我代行祭祀,并讓我向諸位緻意。
曾子間道:“宗子有罪逃到他國,沒有爵位的庶子還留在國内,可以祭祀祖先嗎?”孔子答道:“可以祭的。
”曾子又問:“請問該怎樣祭呢?”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