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王制
關燈
小
中
大
群吏、民衆三個方面征求意見,以求斷案得當。
有犯罪的動機而無犯罪的事實,這樣的案子不予受理。
量刑時,可輕可重者從輕;赦免時,雖重罪亦可獲赦免。
凡根據五刑條文進行判決時,一定要合乎天理,使刑罰與罪行相當。
凡審案斷罪,一定要從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的角度加以衡量;腦子裡始終要考慮罪行有輕重,量刑有深淺,個案與個案不同;要竭盡自己的才智,發揚忠恕仁愛之心,使案情真相大白。
遇有疑而難決的案子,就與民衆共同審理。
如果民衆也感到疑而難決,那就應該宣布當事人無罪。
處理類似的案件,一定要參考一下過去判重判輕的先例再形成判決。
判決書拟好之後,史把判決書提交給正。
正再審理一遍,然後把判決書提交給大司寇。
大司寇在有孤卿大夫等人的陪審下在外朝再審理一遍,然後把判決書提交給天子。
天子又命令三公共同審理一遍,三公審理之後把判決書提交給天子。
天子再審查一下案件是否适用于三肴,如果沒有,然後判刑。
既然到了最後判刑的時刻,就是再輕的罪也不會得到赦免。
這是因為,所謂刑,就是定型的意思。
所謂定型,就是形成的意思。
判決一經形成就不可改變,所以君子對審理案件是非常盡心的。
凡是斷章取義曲解法律,擅自改變事物的既定名稱而另搞一套,“用邪道擾亂政令的人,殺掉。
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裝異服、怪誕之技、奇異之器而蠱惑民心的人,殺掉。
行為詐僞而又頑固不化、言辭虛僞而又巧言利舌、所學陷入異端而又自以為博聞、言辭謬庚而講得冠冕堂皇,以此蠱惑人心者,殺掉。
凡是假托鬼神、時辰日子、蔔簽招搖撞騙以蠱惑人心者,殺掉。
上述的四種被殺者,不再接受他們的申訴。
凡是推行禁令,就是要使民衆一律遵守,所以即使是過失犯禁,也不饒恕。
圭、璧、瓊、璋是高貴的玉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表明身份的命服命車,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宗廟中的祭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用于祭祀的牲畜,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軍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日常所用的器血不合規格,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兵車不合規格,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布帛的絲縷密疏不合規格,其幅寬不合尺寸,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将布帛染以間色而與正色相亂的,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有紋彩的布帛、珠玉以及制作精美的器物,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華美的衣服飲食,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沒有到成熟期的五谷和瓜果,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未成材的樹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禽獸魚鼈尚未長大,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關卡上執行禁令的人要嚴格稽查,禁止奇裝異服,識别各地的方言。
太史主管禮儀,執掌各種典籍,這些典籍中記有先王的名諱、先王的忌日以及各種天災人禍,太史也負責将這些情況奉告天子。
天子要先齋戒然後接受太史的勸告。
司會将年終的成績總結報請天子考核,家宰也要齋戒,協同天子考核政績。
大樂正、大司寇、司市三個官員将其部門的成績總結附于司會之後也報請天子考核。
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以後接受考核。
百官各将本部門的成績總結考核于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把百官的成績總結報請天子考核,然後百官齋戒,聽候天子的考核評語。
然後舉行養老的宴會,舉行蠟祭慰勞農夫。
到了這時,本年的一事情算結束了,可以制定來年的施政綱領和經費預算了。
凡招待老人的宴會,有虞氏用燕禮,夏後氏用飨禮,殷人用食禮,周人遵循古制而三禮兼用。
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鄉學中舉行的敬老宴會,六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王宮小學中舉行的宴會,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大學舉行的宴會。
諸侯國也是如此。
人到了八十歲時精力已衰,在拜受君命時隻要跪下去連叩兩次頭就可以了。
盲人行動不便,也可照此辦理。
九十歲的老人則可以讓他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
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糧而吃細糧;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肉就吃不飽,所以要常備有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餓得快,要每頓多作一份,以備零食;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要常吃珍美的食品;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住室裡食品不斷,無論他走到哪兒,随身都有飲食供應。
人到了六十歲,做子女的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七十歲,子女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季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八十歲,子女就應為其準備需要一月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九十歲,子女就應為其準備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隻有絞、給、袅、冒,死後再做也不遲。
人到五十歲就開始衰老,六十歲以後不吃肉就吃不飽,七十歲以後沒有絲綿就會感到身上不暖,八十歲以後沒有人暖被就感到睡不暖和,九十歲以後雖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了。
五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家,六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鄉,七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國都,八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上朝,九十歲以後,天子若有事詢問,就要派人到他家請教,還要帶上好吃的東西。
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不在朝裡佳候,八十歲以後,天子要每月派人來問候安康,九十歲以後,天子要每天派人送食物來。
平民到了五十歲就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就不服兵役,七十歲以後就不再參與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歲以後,就連祭祀喪葬這類重要的事也不參與了。
五十歲後得到封爵,六十歲後不親自向别人請教,七十歲後就告老緻仕,遇到喪事隻要穿上孝服就行,其他禮數全免。
有虞氏在上庫設宴款待國老,在下庫設宴款待庶老。
夏後氏在東序設宴款待國老,在西序設宴款待庶老。
殷人在右學設宴款待國老,在左學設宴款待庶老。
周
有犯罪的動機而無犯罪的事實,這樣的案子不予受理。
量刑時,可輕可重者從輕;赦免時,雖重罪亦可獲赦免。
凡根據五刑條文進行判決時,一定要合乎天理,使刑罰與罪行相當。
凡審案斷罪,一定要從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的角度加以衡量;腦子裡始終要考慮罪行有輕重,量刑有深淺,個案與個案不同;要竭盡自己的才智,發揚忠恕仁愛之心,使案情真相大白。
遇有疑而難決的案子,就與民衆共同審理。
如果民衆也感到疑而難決,那就應該宣布當事人無罪。
處理類似的案件,一定要參考一下過去判重判輕的先例再形成判決。
判決書拟好之後,史把判決書提交給正。
正再審理一遍,然後把判決書提交給大司寇。
大司寇在有孤卿大夫等人的陪審下在外朝再審理一遍,然後把判決書提交給天子。
天子又命令三公共同審理一遍,三公審理之後把判決書提交給天子。
天子再審查一下案件是否适用于三肴,如果沒有,然後判刑。
既然到了最後判刑的時刻,就是再輕的罪也不會得到赦免。
這是因為,所謂刑,就是定型的意思。
所謂定型,就是形成的意思。
判決一經形成就不可改變,所以君子對審理案件是非常盡心的。
凡是斷章取義曲解法律,擅自改變事物的既定名稱而另搞一套,“用邪道擾亂政令的人,殺掉。
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裝異服、怪誕之技、奇異之器而蠱惑民心的人,殺掉。
行為詐僞而又頑固不化、言辭虛僞而又巧言利舌、所學陷入異端而又自以為博聞、言辭謬庚而講得冠冕堂皇,以此蠱惑人心者,殺掉。
凡是假托鬼神、時辰日子、蔔簽招搖撞騙以蠱惑人心者,殺掉。
上述的四種被殺者,不再接受他們的申訴。
凡是推行禁令,就是要使民衆一律遵守,所以即使是過失犯禁,也不饒恕。
圭、璧、瓊、璋是高貴的玉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表明身份的命服命車,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宗廟中的祭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用于祭祀的牲畜,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軍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日常所用的器血不合規格,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兵車不合規格,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布帛的絲縷密疏不合規格,其幅寬不合尺寸,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将布帛染以間色而與正色相亂的,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有紋彩的布帛、珠玉以及制作精美的器物,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華美的衣服飲食,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沒有到成熟期的五谷和瓜果,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未成材的樹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禽獸魚鼈尚未長大,不準在市場上出售。
關卡上執行禁令的人要嚴格稽查,禁止奇裝異服,識别各地的方言。
太史主管禮儀,執掌各種典籍,這些典籍中記有先王的名諱、先王的忌日以及各種天災人禍,太史也負責将這些情況奉告天子。
天子要先齋戒然後接受太史的勸告。
司會将年終的成績總結報請天子考核,家宰也要齋戒,協同天子考核政績。
大樂正、大司寇、司市三個官員将其部門的成績總結附于司會之後也報請天子考核。
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以後接受考核。
百官各将本部門的成績總結考核于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把百官的成績總結報請天子考核,然後百官齋戒,聽候天子的考核評語。
然後舉行養老的宴會,舉行蠟祭慰勞農夫。
到了這時,本年的一事情算結束了,可以制定來年的施政綱領和經費預算了。
凡招待老人的宴會,有虞氏用燕禮,夏後氏用飨禮,殷人用食禮,周人遵循古制而三禮兼用。
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鄉學中舉行的敬老宴會,六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王宮小學中舉行的宴會,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大學舉行的宴會。
諸侯國也是如此。
人到了八十歲時精力已衰,在拜受君命時隻要跪下去連叩兩次頭就可以了。
盲人行動不便,也可照此辦理。
九十歲的老人則可以讓他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
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糧而吃細糧;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肉就吃不飽,所以要常備有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餓得快,要每頓多作一份,以備零食;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要常吃珍美的食品;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住室裡食品不斷,無論他走到哪兒,随身都有飲食供應。
人到了六十歲,做子女的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七十歲,子女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季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八十歲,子女就應為其準備需要一月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九十歲,子女就應為其準備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隻有絞、給、袅、冒,死後再做也不遲。
人到五十歲就開始衰老,六十歲以後不吃肉就吃不飽,七十歲以後沒有絲綿就會感到身上不暖,八十歲以後沒有人暖被就感到睡不暖和,九十歲以後雖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了。
五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家,六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鄉,七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于國都,八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上朝,九十歲以後,天子若有事詢問,就要派人到他家請教,還要帶上好吃的東西。
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不在朝裡佳候,八十歲以後,天子要每月派人來問候安康,九十歲以後,天子要每天派人送食物來。
平民到了五十歲就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就不服兵役,七十歲以後就不再參與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歲以後,就連祭祀喪葬這類重要的事也不參與了。
五十歲後得到封爵,六十歲後不親自向别人請教,七十歲後就告老緻仕,遇到喪事隻要穿上孝服就行,其他禮數全免。
有虞氏在上庫設宴款待國老,在下庫設宴款待庶老。
夏後氏在東序設宴款待國老,在西序設宴款待庶老。
殷人在右學設宴款待國老,在左學設宴款待庶老。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