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王制
關燈
小
中
大
就不加禁止。
餘夫耕種卿大夫的圭田也不抽稅。
征用老百姓從事無償服務,一年不能超過三天。
公家分配的農田和宅地不準出賣。
公家分配的有族葬墓地,不準額外再要。
司空負責用工具測量土地,安置人民,觀測山川沼澤的不同地勢,測定四季氣候的變化,測量土地的遠近,然後才大興土木征用民力。
凡征用民力,活不能太累,要像給老年人分配任務那樣;夥食标準卻要按照棒勞力對待。
凡安置百姓住處,必須考慮使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當地的氣候地勢相适應。
生在深山谷和長在大河邊上的人外表就不一樣,他們的風俗習慣也自然兩樣:有的性情急躁,有的性情遲緩,酸苦甘辛鹹,各有偏愛,使用的工具各有不同,穿的衣服也各有所好。
政府應當注重對他們進行禮義方面的教育,不必改變其風俗;同時應當注重統一政令,不必改變其習慣。
由中原民族與四方少數民族構成的一五方之民,各有不同的生活習性,不可互相轉換。
住在東方的民族叫夷,他們時興剃光頭,在身上刺花紋,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
住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叫蠻,他們額頭上刻着花紋,走路時兩腳的腳趾相向,其中也有不吃熟食的人。
住在西方的少數民族叫戎,他們披頭散發,用獸皮作衣服,隻吃禽獸的肉,不吃五谷雜糧。
住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叫狄,以禽獸的羽毛為衣,住在洞穴裡,也是隻吃禽獸的肉,不吃五谷雜糧。
中原、夷人、蠻人、戎人、狄人這五方之民盡管生活勻性不同,但各自都有自己認為安适的住所、自己認為好吃的口味、自己認為合适的衣服、自己認為便利的工具、自己認為完備的器物。
五方的人民,雖然言語不通,嗜好不同,但當他們要表達各自的意思,溝通各自的想法時,有一種懂得雙方語言的人可以幫忙。
這種人,在東方叫寄,在南方叫象,在西方叫狄鞋,在北方叫譯。
凡安置民衆,必須根據土地的廣狹來确定修建城邑的大小,根據土地的廣狹來确定安置民衆的多少,要使土地廣狹、城邑大小、被安置民衆的多少這三者互相配合得當。
這樣就會做到沒有空閑的土地,沒有失業的百姓,食飲節儉,各項工作都按部就班地進行,百姓都安居樂業,積極向上,尊敬國君,愛戴官長,然後可以興辦學校。
司徒職掌修習六禮以節制人民的性情,明辨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齊八政以防止潛越,規範道德以統一風俗,贍養老人以促進孝順的風氣,救濟孤獨以避免這部分人被社會遺棄,獎勵賢者以鼓勵人人學好,清除壞人以警戒人們改正錯誤。
司徒命令六鄉的長官将不聽從教誨的人報告上來。
選定一個吉日,把鄉裡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們請到鄉學,演習鄉射禮,射中多者居前,演習鄉飲酒禮,年紀大者居前;司徒帶領國學的學生也來幫忙。
這樣做的用意在子感化那些不聽從教誨的人。
隔了一年,如果他們還不悔改,司徒就命令國都右邊蘭鄉的長官将這些不聽教誨者檢舉出來并且轉移到左邊三鄉,命令國都左邊三鄉的長官将不聽教誨者檢舉出來并且轉移到右邊三鄉,在新的環境中,讓他們再接受一次和第一次同樣的感化教育,隔了一年還不悔改,就把他們遷移到更遠一點的郊,在新的環境中讓他們再接受一次感化教育。
隔了一年還不悔改,就把他們遷移到更遠的遂,在遂學裡再對他們進行一次感化教育。
幾經教育仍不悔改,說明已不可救藥,就把他們放逐到遙遠的邊疆,一輩子都不予錄用。
司徒命令六鄉的長官考察鄉學中德才兼優的學生并把他們推薦給司徒,被推薦者被稱作選士。
司徒親自考察選士中的出類拔萃者并把他們推薦給大學,這樣的被推薦者被稱作俊士。
獲得選士榮譽的就不再承擔鄉裡的搖役,獲得俊士榮譽的就不再承擔國家的搖役,後者又叫造士。
樂正特别重視大學生的四門必修課,每門課都設有教師,也就是沿用先王傳下來的《詩》、《書》、《禮》、《樂》四種教材來培養人才。
春秋二季教授《禮》、《樂》,冬夏二季教授《詩》、《書》。
國王的太子和庶子、諸侯的太子、卿大夫、元士的嫡子,國家的俊士和選士,都被送到大學學習。
入學以後,不管是哪個學生,大家都隻以年齡大小為序,不論尊卑。
大學将要畢業時,小青将不聽教導的大學生彙報給大青,大青彙報給小樂正,小樂正彙報給大樂正,大樂正彙報給天子。
天子于是擇個吉日,下令三公、九卿、大夫、元士齊集大學,演習有關禮儀以感化不聽教導者。
這樣做了還不改,天子就親自到校視察。
這樣做了還不改,天子首先自責,三天的飯内不見肉,而且吃飯時也不奏樂,然後将屢教不改者流放到遠方,西部遠方叫棘,東部遠方叫寄,終身不予錄用。
大司樂考察評定優秀的國學畢業生,彙報給天子,并薦舉給司馬,被薦舉的學生就叫進士。
堪做何官,考察每個進士的特長司馬再逐個考察每個進士的才能結爵,彙報給天子,并拿出結論來。
論确定了然後委派官職試用,表明能勝任職務然後封以爵位,位定了然後發給傣祿。
大夫因不稱職而被免官,終身不再錄用,死後用士一級的禮葬之。
遇到國家的征召,就命令大司徒對國學生加以軍事訓練。
凡靠技藝謀生的人,隻考察其技藝精否,不考察其德行。
要派他們到各地去執行任務,就讓他們卷起衣袖褲管,互相比賽技藝,以決定人選。
凡靠技藝為官府服務以謀生的人,計有祝、史、射、禦、醫、蔔及各種工匠七種。
此七種人,不得從事其他職業,有了成績也不遷官,離開本鄉,就不能與士人論輩分年齡。
在大夫家裡服務的這些人,離開本鄉後也是如此。
司寇負責正定刑書,明斷罪法,以審理案件。
審理時,一定要向群臣、
餘夫耕種卿大夫的圭田也不抽稅。
征用老百姓從事無償服務,一年不能超過三天。
公家分配的農田和宅地不準出賣。
公家分配的有族葬墓地,不準額外再要。
司空負責用工具測量土地,安置人民,觀測山川沼澤的不同地勢,測定四季氣候的變化,測量土地的遠近,然後才大興土木征用民力。
凡征用民力,活不能太累,要像給老年人分配任務那樣;夥食标準卻要按照棒勞力對待。
凡安置百姓住處,必須考慮使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當地的氣候地勢相适應。
生在深山谷和長在大河邊上的人外表就不一樣,他們的風俗習慣也自然兩樣:有的性情急躁,有的性情遲緩,酸苦甘辛鹹,各有偏愛,使用的工具各有不同,穿的衣服也各有所好。
政府應當注重對他們進行禮義方面的教育,不必改變其風俗;同時應當注重統一政令,不必改變其習慣。
由中原民族與四方少數民族構成的一五方之民,各有不同的生活習性,不可互相轉換。
住在東方的民族叫夷,他們時興剃光頭,在身上刺花紋,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
住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叫蠻,他們額頭上刻着花紋,走路時兩腳的腳趾相向,其中也有不吃熟食的人。
住在西方的少數民族叫戎,他們披頭散發,用獸皮作衣服,隻吃禽獸的肉,不吃五谷雜糧。
住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叫狄,以禽獸的羽毛為衣,住在洞穴裡,也是隻吃禽獸的肉,不吃五谷雜糧。
中原、夷人、蠻人、戎人、狄人這五方之民盡管生活勻性不同,但各自都有自己認為安适的住所、自己認為好吃的口味、自己認為合适的衣服、自己認為便利的工具、自己認為完備的器物。
五方的人民,雖然言語不通,嗜好不同,但當他們要表達各自的意思,溝通各自的想法時,有一種懂得雙方語言的人可以幫忙。
這種人,在東方叫寄,在南方叫象,在西方叫狄鞋,在北方叫譯。
凡安置民衆,必須根據土地的廣狹來确定修建城邑的大小,根據土地的廣狹來确定安置民衆的多少,要使土地廣狹、城邑大小、被安置民衆的多少這三者互相配合得當。
這樣就會做到沒有空閑的土地,沒有失業的百姓,食飲節儉,各項工作都按部就班地進行,百姓都安居樂業,積極向上,尊敬國君,愛戴官長,然後可以興辦學校。
司徒職掌修習六禮以節制人民的性情,明辨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齊八政以防止潛越,規範道德以統一風俗,贍養老人以促進孝順的風氣,救濟孤獨以避免這部分人被社會遺棄,獎勵賢者以鼓勵人人學好,清除壞人以警戒人們改正錯誤。
司徒命令六鄉的長官将不聽從教誨的人報告上來。
選定一個吉日,把鄉裡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們請到鄉學,演習鄉射禮,射中多者居前,演習鄉飲酒禮,年紀大者居前;司徒帶領國學的學生也來幫忙。
這樣做的用意在子感化那些不聽從教誨的人。
隔了一年,如果他們還不悔改,司徒就命令國都右邊蘭鄉的長官将這些不聽教誨者檢舉出來并且轉移到左邊三鄉,命令國都左邊三鄉的長官将不聽教誨者檢舉出來并且轉移到右邊三鄉,在新的環境中,讓他們再接受一次和第一次同樣的感化教育,隔了一年還不悔改,就把他們遷移到更遠一點的郊,在新的環境中讓他們再接受一次感化教育。
隔了一年還不悔改,就把他們遷移到更遠的遂,在遂學裡再對他們進行一次感化教育。
幾經教育仍不悔改,說明已不可救藥,就把他們放逐到遙遠的邊疆,一輩子都不予錄用。
司徒命令六鄉的長官考察鄉學中德才兼優的學生并把他們推薦給司徒,被推薦者被稱作選士。
司徒親自考察選士中的出類拔萃者并把他們推薦給大學,這樣的被推薦者被稱作俊士。
獲得選士榮譽的就不再承擔鄉裡的搖役,獲得俊士榮譽的就不再承擔國家的搖役,後者又叫造士。
樂正特别重視大學生的四門必修課,每門課都設有教師,也就是沿用先王傳下來的《詩》、《書》、《禮》、《樂》四種教材來培養人才。
春秋二季教授《禮》、《樂》,冬夏二季教授《詩》、《書》。
國王的太子和庶子、諸侯的太子、卿大夫、元士的嫡子,國家的俊士和選士,都被送到大學學習。
入學以後,不管是哪個學生,大家都隻以年齡大小為序,不論尊卑。
大學将要畢業時,小青将不聽教導的大學生彙報給大青,大青彙報給小樂正,小樂正彙報給大樂正,大樂正彙報給天子。
天子于是擇個吉日,下令三公、九卿、大夫、元士齊集大學,演習有關禮儀以感化不聽教導者。
這樣做了還不改,天子就親自到校視察。
這樣做了還不改,天子首先自責,三天的飯内不見肉,而且吃飯時也不奏樂,然後将屢教不改者流放到遠方,西部遠方叫棘,東部遠方叫寄,終身不予錄用。
大司樂考察評定優秀的國學畢業生,彙報給天子,并薦舉給司馬,被薦舉的學生就叫進士。
堪做何官,考察每個進士的特長司馬再逐個考察每個進士的才能結爵,彙報給天子,并拿出結論來。
論确定了然後委派官職試用,表明能勝任職務然後封以爵位,位定了然後發給傣祿。
大夫因不稱職而被免官,終身不再錄用,死後用士一級的禮葬之。
遇到國家的征召,就命令大司徒對國學生加以軍事訓練。
凡靠技藝謀生的人,隻考察其技藝精否,不考察其德行。
要派他們到各地去執行任務,就讓他們卷起衣袖褲管,互相比賽技藝,以決定人選。
凡靠技藝為官府服務以謀生的人,計有祝、史、射、禦、醫、蔔及各種工匠七種。
此七種人,不得從事其他職業,有了成績也不遷官,離開本鄉,就不能與士人論輩分年齡。
在大夫家裡服務的這些人,離開本鄉後也是如此。
司寇負責正定刑書,明斷罪法,以審理案件。
審理時,一定要向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