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檀弓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去幹下力的活兒。
孔子到衛國去,正碰上過去下榻的館舍的主人去世,就進去吊喪,哭得也很傷心。
哭罷出來,讓子貢解下骖馬送給喪家。
子貢說:“對于你的學生的死,你都從來沒有解下骖馬相贈,而現在要解下骖馬贈給過去下榻的主人之家,未免禮數太重了吧?”孔子說:“我剛才進去哭他,恰巧悲從中來而流淚。
我讨厭那種光空流眼淚而沒有實際的同情表示的作法。
你還是照我說的去辦吧!”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有人送葬,而孔子在一旁觀看,說:“這喪事辦得真好啊!完全可以作為人們的傍樣。
你們要好生記住。
”子貢說:“老師為什麼稱贊那喪事辦得好呢?”孔子回答說:“那孝子在送葬的路上,就像嬰兒之思慕其親而哭泣不止;下葬後回來,又像是擔心親人的神靈不能跟着一道回來而遲疑不前。
”子貢說:“恐怕還不如快點回家準備安神的虞祭吧?”孔子說:“你們要好生記住這個榜樣,連我也做不到他那樣呢!” 顔淵之死,到了大祥之祭,其家送來祭神的肉。
孔子到門外接受,進到屋裡,先彈了一會兒琴,然後才吃。
孔子與其弟子們一道站立時,他抱拳的姿勢是右手在外,弟子們也都右手在外。
孔子說:“你們這些弟子太喜歡學我了。
我右手在外,是因為有姐姐之喪的緣故啊!”弟子們明白了過來,就都改為左手在外。
孔子一早起來,背着兩手,拖着手杖,悠閑自得地在門外踱步,口中唱着:“泰山要崩塌了吧?大梁将折斷了吧?哲人将凋零了吧?”唱罷走進屋裡,對着門坐下。
子貢聽到歌聲,說:“泰山如果崩塌,叫我們仰望什麼呢?大梁如果折斷,哲人如果凋零,叫我們依靠誰呢?聽歌中之意,夫子大概要生病了吧?”于是就快步走進屋裡。
‘孔子說:“賜,你怎麼這麼晚才來呀!夏代停樞于東階之上,那是還把死者當作主人看待的。
殷人停樞于兩楹之間,那是介乎賓主之間的位置。
周人停樞于西階之上,那是把死者當作賓客看待的。
我是殷人的後代。
昨天夜裡,我夢見自己安坐在兩楹之間。
既沒有明王興起,天下有誰會把我當作立于兩楹之間的國君那樣尊重呢?這樣看來,我大概是快死了吧、”過這番話以後,孔子大概病了七八天就去世了。
果不其然,說,尹 孔子去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們都不清楚該為老師穿哪一等喪服。
子貢說:“以前夫子哀悼顔淵,其悲痛如同喪子一樣,但不穿任何喪服。
哀悼子路時也是這樣。
讓我們悼念夫子,就像悼念父親一樣,但也不穿任何喪服。
” 孔子的喪事,是公西赤為之設計的有帷慌,帷慌外有嬰,靈樞上系有披帶,為了裝飾棺木,棺外設乘杆這些都是周代的制度;車上設置崇牙狀的旌旗,這是殷代的制度;用素錦纏繞旗杆,上挑着寬為二尺二寸長為八尺的黑布蟠,這是夏代的制度。
子張的喪事,是公明儀為之設計的:用紅布做成緊貼棺身的棺罩,在棺罩的四角畫着像螞蟻交錯爬行的紋路。
這是殷代的士禮。
子夏向孔子請教說:“對于殺害父母的仇人應該怎麼辦?”孔子說:礴‘睡在草墊子上,枕着盾牌,不擔任公職,時刻以報仇雪恨為念,決心不和仇人并存于世。
不論到什麼地方,武器都不離身。
即令是在市上或公門碰到了,拔出武器就和他拚命。
”子夏又間:“請何對殺害親兄弟的仇人應該怎麼辦?”孔子說:“不和仇人在同一國家擔任公職。
如果是奉君命出使而和仇人相遇,應當以君命為重,暫不與之決鬥。
”子夏又問怎麼辦?”孔子說:“報仇的時候,弟帶頭,自己手執武器随後協助。
:“請問對殺害堂兄弟的仇人該自己不可帶頭。
要讓死者的子 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們都在頭上纏一條孝布一根麻帶。
事就不戴了但隻有在弟子們聚在一起時才這樣戴孝,,在腰間束單獨出門辦 整治墓地的草木,不使荒穢,并非古來如此。
子路說:“我聽夫子說過:舉行喪禮,與其哀痛不足而冥器衣袅之類有餘,還不如冥器衣袅之類不足而哀痛有餘;舉行祭禮,與其恭敬不足而祭品有餘,還不如祭品不足而恭敬有餘。
” 曾子到負夏吊喪。
主人已經行過祖奠,設了池,把柩車裝飾妥當,正要出葬,見到曾子來吊,深感榮幸,就又把柩車掉頭向内,但卻又使家中婦女仍然停留在兩階之間,然後行禮拜謝。
随從者問曾子說:“這樣做合乎禮嗎?”曾子巧辯說:“祖奠的‘祖’字是暫且的意思,既然是暫且的祭奠,把柩車掉頭向内有何不可呢!”随從者又就此事請教子遊,說:“這樣做合乎禮嗎屍子遊說:“在正寝的南墉下飯含,在正寝的當門處小斂,在表示主位的東階上大斂,在表示客位的西階上停樞,在祖廟的堂下舉行最後告别的祖奠,最後葬于野外的墓裡。
從始死到下葬的整個過程,是一步一步地由近而遠。
所以,辦理喪事,有進而無退。
”曾子聽了,大為折服,說:“比我解釋的祖奠強多了!” 曾子掩着正服上襟,以兇服的裝束去吊喪。
子遊卻敞開正服上襟,以吉服的裝束去吊喪。
曾子指着子遊對衆人說:“你們看這個人,号稱禮學專家,怎麼竟穿着吉服來吊喪了?”小斂以後,主人袒衣而露出左臂,去掉發髻上的筍緬,重新用麻束發。
子遊看到主人己經變服,就快步走出,掩起正服前襟,冠上加了葛紐,腰上纏條葛帶,也變為兇服裝扮,然後再進來。
曾子看到後,才冼然大悟,說:“我錯了!我錯了!這個人的做法才是對的。
” 子夏在除掉喪服之後去進見孔子。
孔子遞給他一張琴,他調不好弦,也彈不成調。
就站起來說:“這是因為悲哀還沒有忘掉。
先王制定的禮,我也不敢勉強超過。
”子張在除掉喪服之後去進見孔子。
孔子遞給他一張琴,他調弦也能調好,彈奏也能成調。
站起來說:“先王制定的禮,我也不敢不努力做到。
”. 司寇惠子死了,子遊作為朋友前去吊喪,但穿的吊服很特别,衰是麻衰,紐是牡麻經。
文子辭謝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死了又承蒙您為他服此種吊服,真是不敢當。
”子遊說:“這是符合禮的。
”文子沒有覺察到子遊的用意,就又退回原位,繼續哭泣。
子遊看到文子還不自覺”就快步走到家臣們哭吊的位置上。
文子見子遊就錯了位,又來辭謝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又承蒙您為他服吊服,而且還勞駕參加喪禮,實在不敢當。
”子遊說:“千萬不要客氣。
”文子這才明白子遊的用意,于是退下,扶出惠子的嫡子虎南面而立,就主人的正位,并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死後又承蒙您為他服吊服,而且還勞駕參加喪禮,虎敢不回到主人的正位上來拜謝嗎?”子遊見目的已經達到,就連忙由臣位走向客位。
将軍文子死了,其子已經守喪三年,遙遠的越國人前來吊喪。
主人身穿深衣,祖廟受.吊,而且悄悄地淌着眼淚流着鼻涕除掉喪服,頭戴練冠,而此時又有不迎賓,在。
子遊見到了,大為贊賞,說:“将軍文子的兒子真不簡單】禮文上沒有的禮節,他做得是那麼得體。
” 幼小時稱呼其名。
二十歲行過冠禮以後,則稱呼其字。
五十歲以後隻稱呼其排行,或伯或仲或叔或季。
死後稱其溢号。
這是周朝的制度。
經是有實際内容的,那就是表示内心的哀戚。
在正寝的中央
孔子到衛國去,正碰上過去下榻的館舍的主人去世,就進去吊喪,哭得也很傷心。
哭罷出來,讓子貢解下骖馬送給喪家。
子貢說:“對于你的學生的死,你都從來沒有解下骖馬相贈,而現在要解下骖馬贈給過去下榻的主人之家,未免禮數太重了吧?”孔子說:“我剛才進去哭他,恰巧悲從中來而流淚。
我讨厭那種光空流眼淚而沒有實際的同情表示的作法。
你還是照我說的去辦吧!”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有人送葬,而孔子在一旁觀看,說:“這喪事辦得真好啊!完全可以作為人們的傍樣。
你們要好生記住。
”子貢說:“老師為什麼稱贊那喪事辦得好呢?”孔子回答說:“那孝子在送葬的路上,就像嬰兒之思慕其親而哭泣不止;下葬後回來,又像是擔心親人的神靈不能跟着一道回來而遲疑不前。
”子貢說:“恐怕還不如快點回家準備安神的虞祭吧?”孔子說:“你們要好生記住這個榜樣,連我也做不到他那樣呢!” 顔淵之死,到了大祥之祭,其家送來祭神的肉。
孔子到門外接受,進到屋裡,先彈了一會兒琴,然後才吃。
孔子與其弟子們一道站立時,他抱拳的姿勢是右手在外,弟子們也都右手在外。
孔子說:“你們這些弟子太喜歡學我了。
我右手在外,是因為有姐姐之喪的緣故啊!”弟子們明白了過來,就都改為左手在外。
孔子一早起來,背着兩手,拖着手杖,悠閑自得地在門外踱步,口中唱着:“泰山要崩塌了吧?大梁将折斷了吧?哲人将凋零了吧?”唱罷走進屋裡,對着門坐下。
子貢聽到歌聲,說:“泰山如果崩塌,叫我們仰望什麼呢?大梁如果折斷,哲人如果凋零,叫我們依靠誰呢?聽歌中之意,夫子大概要生病了吧?”于是就快步走進屋裡。
‘孔子說:“賜,你怎麼這麼晚才來呀!夏代停樞于東階之上,那是還把死者當作主人看待的。
殷人停樞于兩楹之間,那是介乎賓主之間的位置。
周人停樞于西階之上,那是把死者當作賓客看待的。
我是殷人的後代。
昨天夜裡,我夢見自己安坐在兩楹之間。
既沒有明王興起,天下有誰會把我當作立于兩楹之間的國君那樣尊重呢?這樣看來,我大概是快死了吧、”過這番話以後,孔子大概病了七八天就去世了。
果不其然,說,尹 孔子去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們都不清楚該為老師穿哪一等喪服。
子貢說:“以前夫子哀悼顔淵,其悲痛如同喪子一樣,但不穿任何喪服。
哀悼子路時也是這樣。
讓我們悼念夫子,就像悼念父親一樣,但也不穿任何喪服。
” 孔子的喪事,是公西赤為之設計的有帷慌,帷慌外有嬰,靈樞上系有披帶,為了裝飾棺木,棺外設乘杆這些都是周代的制度;車上設置崇牙狀的旌旗,這是殷代的制度;用素錦纏繞旗杆,上挑着寬為二尺二寸長為八尺的黑布蟠,這是夏代的制度。
子張的喪事,是公明儀為之設計的:用紅布做成緊貼棺身的棺罩,在棺罩的四角畫着像螞蟻交錯爬行的紋路。
這是殷代的士禮。
子夏向孔子請教說:“對于殺害父母的仇人應該怎麼辦?”孔子說:礴‘睡在草墊子上,枕着盾牌,不擔任公職,時刻以報仇雪恨為念,決心不和仇人并存于世。
不論到什麼地方,武器都不離身。
即令是在市上或公門碰到了,拔出武器就和他拚命。
”子夏又間:“請何對殺害親兄弟的仇人應該怎麼辦?”孔子說:“不和仇人在同一國家擔任公職。
如果是奉君命出使而和仇人相遇,應當以君命為重,暫不與之決鬥。
”子夏又問怎麼辦?”孔子說:“報仇的時候,弟帶頭,自己手執武器随後協助。
:“請問對殺害堂兄弟的仇人該自己不可帶頭。
要讓死者的子 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們都在頭上纏一條孝布一根麻帶。
事就不戴了但隻有在弟子們聚在一起時才這樣戴孝,,在腰間束單獨出門辦 整治墓地的草木,不使荒穢,并非古來如此。
子路說:“我聽夫子說過:舉行喪禮,與其哀痛不足而冥器衣袅之類有餘,還不如冥器衣袅之類不足而哀痛有餘;舉行祭禮,與其恭敬不足而祭品有餘,還不如祭品不足而恭敬有餘。
” 曾子到負夏吊喪。
主人已經行過祖奠,設了池,把柩車裝飾妥當,正要出葬,見到曾子來吊,深感榮幸,就又把柩車掉頭向内,但卻又使家中婦女仍然停留在兩階之間,然後行禮拜謝。
随從者問曾子說:“這樣做合乎禮嗎?”曾子巧辯說:“祖奠的‘祖’字是暫且的意思,既然是暫且的祭奠,把柩車掉頭向内有何不可呢!”随從者又就此事請教子遊,說:“這樣做合乎禮嗎屍子遊說:“在正寝的南墉下飯含,在正寝的當門處小斂,在表示主位的東階上大斂,在表示客位的西階上停樞,在祖廟的堂下舉行最後告别的祖奠,最後葬于野外的墓裡。
從始死到下葬的整個過程,是一步一步地由近而遠。
所以,辦理喪事,有進而無退。
”曾子聽了,大為折服,說:“比我解釋的祖奠強多了!” 曾子掩着正服上襟,以兇服的裝束去吊喪。
子遊卻敞開正服上襟,以吉服的裝束去吊喪。
曾子指着子遊對衆人說:“你們看這個人,号稱禮學專家,怎麼竟穿着吉服來吊喪了?”小斂以後,主人袒衣而露出左臂,去掉發髻上的筍緬,重新用麻束發。
子遊看到主人己經變服,就快步走出,掩起正服前襟,冠上加了葛紐,腰上纏條葛帶,也變為兇服裝扮,然後再進來。
曾子看到後,才冼然大悟,說:“我錯了!我錯了!這個人的做法才是對的。
” 子夏在除掉喪服之後去進見孔子。
孔子遞給他一張琴,他調不好弦,也彈不成調。
就站起來說:“這是因為悲哀還沒有忘掉。
先王制定的禮,我也不敢勉強超過。
”子張在除掉喪服之後去進見孔子。
孔子遞給他一張琴,他調弦也能調好,彈奏也能成調。
站起來說:“先王制定的禮,我也不敢不努力做到。
”. 司寇惠子死了,子遊作為朋友前去吊喪,但穿的吊服很特别,衰是麻衰,紐是牡麻經。
文子辭謝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死了又承蒙您為他服此種吊服,真是不敢當。
”子遊說:“這是符合禮的。
”文子沒有覺察到子遊的用意,就又退回原位,繼續哭泣。
子遊看到文子還不自覺”就快步走到家臣們哭吊的位置上。
文子見子遊就錯了位,又來辭謝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又承蒙您為他服吊服,而且還勞駕參加喪禮,實在不敢當。
”子遊說:“千萬不要客氣。
”文子這才明白子遊的用意,于是退下,扶出惠子的嫡子虎南面而立,就主人的正位,并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死後又承蒙您為他服吊服,而且還勞駕參加喪禮,虎敢不回到主人的正位上來拜謝嗎?”子遊見目的已經達到,就連忙由臣位走向客位。
将軍文子死了,其子已經守喪三年,遙遠的越國人前來吊喪。
主人身穿深衣,祖廟受.吊,而且悄悄地淌着眼淚流着鼻涕除掉喪服,頭戴練冠,而此時又有不迎賓,在。
子遊見到了,大為贊賞,說:“将軍文子的兒子真不簡單】禮文上沒有的禮節,他做得是那麼得體。
” 幼小時稱呼其名。
二十歲行過冠禮以後,則稱呼其字。
五十歲以後隻稱呼其排行,或伯或仲或叔或季。
死後稱其溢号。
這是周朝的制度。
經是有實際内容的,那就是表示内心的哀戚。
在正寝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