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曲禮上
關燈
小
中
大
要獨席而坐,父母去世不久的人隻坐單層的席子。
雨水多的時節,不須以魚鼈獻人。
凡獻野鳥要扭轉其首以防其啄人,獻家禽則不須如此。
獻車馬者,隻要呈上馬鞭和登車索就可以了,獻铠甲者,隻要呈上頭盔就行了。
獻手杖者,要自己手執杖的末端。
獻俘虜的時候要抓緊他的右臂。
獻粱、稻一類谷物者,隻要呈上可以兌取的證券就行了。
獻米者,可以呈上量米的容器。
獻熟食者,要先送上醬類和切碎的腌菜。
獻田地房産者,隻要呈上田契房契即可。
凡是送人弓的,如果弓弦己經張緊,就要弓弦向上,如果弓弦尚未張緊,就要弓背向上,同時右手拿着弓的一頭,左手托着弓背的中部。
授受雙方彼此鞠躬為禮。
如果主人下拜,客人要退避,避開主人的拜,表示不敢當。
如果是主人自己接受弓,就要從客人左手方接住弓背的中部,用右手接住弓的下頭,與客人面朝同一方向并排而立,然後接過弓來。
送别人劍,要劍柄向右。
送别人戈,要以戈柄朝前,戈刃向後。
送别人矛或戟,也要以柄向前。
送人幾案和手杖,要擦拭幹淨。
獻馬獻羊要用右手牽着。
獻犬則用左手牽着。
以鳥送人,要鳥頭向左。
以羊羔和雁送人,要在羊羔和雁身上蒙上彩色畫布。
接受珠玉,要用雙手捧着。
接受弓劍,要用衣袖承接。
用玉杯飲酒,不要揮揚,以免失手打破。
凡是被尊者派去贈送弓劍、苞苴、箪笥的人,在捧起這些禮物接受使命時,其儀态要像是臣受君命出聘他國那樣。
凡是被國君派作使臣的人,接到使命之後就不得在家逗留,要立刻出發。
傳達國君命令的使者來到,主人就要穿上朝服在門外拜迎使者,并說有勞尊駕。
使者回去時,還要到門外拜送。
如果派人到國君那裡去,就得像親自朝見國君那樣,先穿上朝服再派遣使者。
使者從國君那裡回來,一定要下堂迎接使者帶來的君命。
博聞強記而能謙讓,樂于作善事而不懈怠,這樣的人就叫做君子。
君子不要求别人時時事事都說自己好,也不要求别人時時事事都要對得起自己,這樣,交情才能始終保持。
《禮經》上說:“君子抱孫不抱子。
”這話的意思是,祭祖時,孫子可以充當代表祖父的屍,而兒子則不可。
充當代表已故國君之屍的人,大夫和士遇到他都要下車緻敬。
如果國君知道某人是屍,也要下車緻敬。
而為屍者一定要憑轼答謝。
屍登車時,要用幾來墊足。
齋戒的人,不可聽音樂,也不可到别人家吊喪。
居喪之禮:允許由于悲傷而消瘦,但不至于形銷骨立,視力和聽力不可衰退,上堂下堂不走家長常走的東階,出入大門不走門外當門之中道。
居喪之禮:頭上生了瘡,可以洗頭;身上長了瘡,可以洗澡。
有了病,這是特殊情況,可以飲酒吃肉,但病愈之後就要照舊。
如果悲傷過度壞了身體而不能承擔喪事,那就等于不慈不孝。
五十歲的人,允許因悲傷而消瘦,但不可過分。
六十歲的人,可以不因悲傷而消瘦。
七十歲的人,隻須披麻帶孝就行,可以飲酒吃肉,可以住在自己的居室内。
辦喪事的規矩,凡是涉及生者的,如成服和持喪棒,應從死者死之次日開始計算;凡是涉及死者的,如殡斂和埋葬,應從死者死之當天開始計算。
如果是與死者家屬有交情的,應去慰問死者家屬;如果是與死者本人有交情的,應去哀悼葬者。
隻與死者家屬有交情而與死者本人無交情,就隻須慰問而不須哀悼;反之,則隻須哀悼而不須慰問。
慰問喪家,如果不能提供财物上的幫助,就不要問辦喪事的花費。
探視病人,如果不能有什麼饋贈,就不要問病人需要什麼。
見到行人,如果不能留宿,就不要問他住在什麼地方。
贈人物品,不要叫人來取,而要派人送去,給人東西,不要問人想要與否。
到墓地去,不要上到墳頭上。
參加葬禮必須助挽柩車。
參加追悼,不可嬉笑。
與人作揖,必須離開原位。
望見運柩車,不可唱歌。
進入喪家,走路不要張開兩臂。
吃飯時不可唉聲歎氣。
鄰居有喪事,即使在舂米時也不可喊号子。
鄰裡有停殡待葬的,就不要在街巷中唱歌。
到墓地上,不要唱歌。
吊喪之日,不要唱歌。
護送柩車,不要走小路。
挽着柩車,不要隻顧自己而避開路上的積水。
參加追悼一定要有哀傷的表情。
助挽柩車時不可嬉笑。
聽音樂時不可歎氣。
披上铠甲戴上頭盔,就要表現出不可侵犯的神态。
所以君子小心謹慎,在什麼場合就要有什麼場合的神态。
遇到國君憑轼行禮時,大夫就要下車示敬。
遇到大夫憑轼行禮時,士就要下車示敬。
禮制不下及于庶人,刑罰不上及于大夫。
受過刑罰的人,不宜讓他在國君左右。
乘兵車時不須憑轼行禮。
天子所乘的武車,旌旗是招展着的,意在宣揚威猛;天子所乘的德車,旌旗是纏在旗竿上的,以示德美于内,不尚赫奕。
如果國君去參加會盟,随行的史官要負責攜帶文具,司盟的士要負責準備好有關盟辭。
在隊伍行進的途中,前面發現水,前導的警衛就豎起畫有青雀的旌旗以警衆;發現塵土飛揚,就豎起畫有鳴鸢的旌旗以警衆;發現車騎,就豎起畫有飛鴻的旌旗以警衆;發現兵衆,就用竿子舉起虎皮以警衆;發現猛獸
雨水多的時節,不須以魚鼈獻人。
凡獻野鳥要扭轉其首以防其啄人,獻家禽則不須如此。
獻車馬者,隻要呈上馬鞭和登車索就可以了,獻铠甲者,隻要呈上頭盔就行了。
獻手杖者,要自己手執杖的末端。
獻俘虜的時候要抓緊他的右臂。
獻粱、稻一類谷物者,隻要呈上可以兌取的證券就行了。
獻米者,可以呈上量米的容器。
獻熟食者,要先送上醬類和切碎的腌菜。
獻田地房産者,隻要呈上田契房契即可。
凡是送人弓的,如果弓弦己經張緊,就要弓弦向上,如果弓弦尚未張緊,就要弓背向上,同時右手拿着弓的一頭,左手托着弓背的中部。
授受雙方彼此鞠躬為禮。
如果主人下拜,客人要退避,避開主人的拜,表示不敢當。
如果是主人自己接受弓,就要從客人左手方接住弓背的中部,用右手接住弓的下頭,與客人面朝同一方向并排而立,然後接過弓來。
送别人劍,要劍柄向右。
送别人戈,要以戈柄朝前,戈刃向後。
送别人矛或戟,也要以柄向前。
送人幾案和手杖,要擦拭幹淨。
獻馬獻羊要用右手牽着。
獻犬則用左手牽着。
以鳥送人,要鳥頭向左。
以羊羔和雁送人,要在羊羔和雁身上蒙上彩色畫布。
接受珠玉,要用雙手捧着。
接受弓劍,要用衣袖承接。
用玉杯飲酒,不要揮揚,以免失手打破。
凡是被尊者派去贈送弓劍、苞苴、箪笥的人,在捧起這些禮物接受使命時,其儀态要像是臣受君命出聘他國那樣。
凡是被國君派作使臣的人,接到使命之後就不得在家逗留,要立刻出發。
傳達國君命令的使者來到,主人就要穿上朝服在門外拜迎使者,并說有勞尊駕。
使者回去時,還要到門外拜送。
如果派人到國君那裡去,就得像親自朝見國君那樣,先穿上朝服再派遣使者。
使者從國君那裡回來,一定要下堂迎接使者帶來的君命。
博聞強記而能謙讓,樂于作善事而不懈怠,這樣的人就叫做君子。
君子不要求别人時時事事都說自己好,也不要求别人時時事事都要對得起自己,這樣,交情才能始終保持。
《禮經》上說:“君子抱孫不抱子。
”這話的意思是,祭祖時,孫子可以充當代表祖父的屍,而兒子則不可。
充當代表已故國君之屍的人,大夫和士遇到他都要下車緻敬。
如果國君知道某人是屍,也要下車緻敬。
而為屍者一定要憑轼答謝。
屍登車時,要用幾來墊足。
齋戒的人,不可聽音樂,也不可到别人家吊喪。
居喪之禮:允許由于悲傷而消瘦,但不至于形銷骨立,視力和聽力不可衰退,上堂下堂不走家長常走的東階,出入大門不走門外當門之中道。
居喪之禮:頭上生了瘡,可以洗頭;身上長了瘡,可以洗澡。
有了病,這是特殊情況,可以飲酒吃肉,但病愈之後就要照舊。
如果悲傷過度壞了身體而不能承擔喪事,那就等于不慈不孝。
五十歲的人,允許因悲傷而消瘦,但不可過分。
六十歲的人,可以不因悲傷而消瘦。
七十歲的人,隻須披麻帶孝就行,可以飲酒吃肉,可以住在自己的居室内。
辦喪事的規矩,凡是涉及生者的,如成服和持喪棒,應從死者死之次日開始計算;凡是涉及死者的,如殡斂和埋葬,應從死者死之當天開始計算。
如果是與死者家屬有交情的,應去慰問死者家屬;如果是與死者本人有交情的,應去哀悼葬者。
隻與死者家屬有交情而與死者本人無交情,就隻須慰問而不須哀悼;反之,則隻須哀悼而不須慰問。
慰問喪家,如果不能提供财物上的幫助,就不要問辦喪事的花費。
探視病人,如果不能有什麼饋贈,就不要問病人需要什麼。
見到行人,如果不能留宿,就不要問他住在什麼地方。
贈人物品,不要叫人來取,而要派人送去,給人東西,不要問人想要與否。
到墓地去,不要上到墳頭上。
參加葬禮必須助挽柩車。
參加追悼,不可嬉笑。
與人作揖,必須離開原位。
望見運柩車,不可唱歌。
進入喪家,走路不要張開兩臂。
吃飯時不可唉聲歎氣。
鄰居有喪事,即使在舂米時也不可喊号子。
鄰裡有停殡待葬的,就不要在街巷中唱歌。
到墓地上,不要唱歌。
吊喪之日,不要唱歌。
護送柩車,不要走小路。
挽着柩車,不要隻顧自己而避開路上的積水。
參加追悼一定要有哀傷的表情。
助挽柩車時不可嬉笑。
聽音樂時不可歎氣。
披上铠甲戴上頭盔,就要表現出不可侵犯的神态。
所以君子小心謹慎,在什麼場合就要有什麼場合的神态。
遇到國君憑轼行禮時,大夫就要下車示敬。
遇到大夫憑轼行禮時,士就要下車示敬。
禮制不下及于庶人,刑罰不上及于大夫。
受過刑罰的人,不宜讓他在國君左右。
乘兵車時不須憑轼行禮。
天子所乘的武車,旌旗是招展着的,意在宣揚威猛;天子所乘的德車,旌旗是纏在旗竿上的,以示德美于内,不尚赫奕。
如果國君去參加會盟,随行的史官要負責攜帶文具,司盟的士要負責準備好有關盟辭。
在隊伍行進的途中,前面發現水,前導的警衛就豎起畫有青雀的旌旗以警衆;發現塵土飛揚,就豎起畫有鳴鸢的旌旗以警衆;發現車騎,就豎起畫有飛鴻的旌旗以警衆;發現兵衆,就用竿子舉起虎皮以警衆;發現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