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其良知·
關燈
小
中
大
細緻,就會相差得越遠。
您的觀點,在“大本達道”上不存問題。
至于緻知、窮理、勿忘勿助等觀點,有時也有摻雜搭配之處,但這正好是我上面講的,在康莊大道上出現的迂回曲折的情況。
等到功夫純熟後,這種情況自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評析〕 聖賢們的學說,雖說法不一,其中的内涵是一緻的;人所處的環境天各有别,但本性、智能沒有什麼兩樣。
本性,雖是我們所不能造作的,然而是可以轉化的;緻知、窮理的功夫,雖是我們原本沒有的,然而可以造作。
所以,道,不是天道,也不是地道,終歸還是人道。
人道,就是“良知”。
【原文】 文蔚謂緻知之說,求之事親、從兄之間,便覺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見近來真切笃實之功。
但以此自為不妨,自有得力處。
以此遂為定說教人,卻未免又有因藥發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講也。
蓋良知隻是一個天理。
自然明覺發見處,隻是一個真誠恻怛,便是他本體。
故緻此良知之真誠恻怛以事親便是孝,緻此良知之真誠恻怛以從兄便是弟,緻此良知之真誠恻怛以事君使是忠,隻是一個良知,一個真誠恻怛。
若是從兄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即是事親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即是從兄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矣。
故緻得事君的良知,便是緻卻從兄的良知。
緻得從兄的良知,便是緻卻事親的良知。
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緻,卻須又從事親的良知上去擴充将來。
如此,又是脫卻本原,著在支節上求了。
良知隻是一個,随他發見流行處,當下具足,更無去來,不須假借。
然其發見流行處,卻自有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者,所謂天然自有之中也。
雖則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而原又隻是一個。
雖則隻是一個,而其間輕重厚薄,又毫發不容增減。
若可得增減,若須假借,即已非其真誠恻怛之本體矣。
此良知之妙用所以無方體,無窮盡,“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者也。
【譯文】 你認為緻知的主張,從孝親敬兄中尋求就感覺到有所依循。
從這裡可看出您近來的真切笃實的工夫。
然而,您從此處下功夫自然無妨,但也得有着力之處。
若認為這是可以用來教導别人的定論,難免又會出現吃藥而生病的情況,在這裡不得不對此作個辯說。
良知隻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的顯現處,唯有一個真誠懇切,這就是良知本體。
所以,推緻這良知的真誠懇切去侍奉父母就是孝,推知這良知的真誠懇切去尊敬兄長就是悌,推知這良知的真誠懇切去輔佐君主就是忠。
這唯一個良知,唯一個真誠懇切。
如果尊敬兄長的良知不能推緻其真誠懇切,也就是侍奉父母的良知不能推緻其真誠懇切。
如果輔佐君主的良知不能推緻其真誠懇切,也就是尊敬兄長的良知不能推緻其真誠懇切。
因此,能緻輔佐君主的良知,就是能緻尊敬兄長的良知。
能緻尊敬兄長的良知,就是能緻侍奉父母的良知。
但并不是說如果不能緻輔佐君主的良知,就必須從侍奉父母的良知上去延伸出輔佐君主的良知來。
若如此,就又脫離了根本,而局限于細枝末節上了。
良知隻是一個,随着良知的顯現和作用,它本身就是完善的,不用再去尋求,也不用到别處轉借。
然而,良知的顯現與作用處,自然有重輕厚薄的區别,不客絲毫的增減。
這正是程頤所謂的“天然自有之中”。
其中的重輕厚薄雖不容增減分毫,但良知本體隻是一個。
雖本體隻是一個,但其中的重輕厚薄又不容增減分毫。
若能增減,能求借,也就不是真誠懇切的本體了。
之所以良知的妙用無方位、無形體,無窮無盡,“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其原因正在此。
〔評析〕 明代初期,程朱理學确定了思想、學術上的統治地位。
到明代中期,社會統治秩序的極端動蕩、朝政的日益腐敗,已使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發生了動搖。
于是,王陽明便将是非标準移植到人的内心,認為心不僅生化天生萬物、倫理綱常,即便是六經學術也隻是“吾心之常道”;良知具足而完滿無缺,因此就成為是非善惡的唯一準則。
【原文】 孟氏“堯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發見得真切笃厚、不容蔽昧處提省人,使人于事君、處友、仁民、愛物、與凡動靜語默間,皆隻是緻他那一念事親從兄真誠恻怛的良知,即自然無不是道。
蓋天下之事,雖千變萬化,至于不可窮诘。
而但惟緻此事親從兄一念真誠恻怛之良知以應之,則更無有遺缺滲漏者,正謂其隻有此一個良知故也是。
事親從兄一念良知之外,更無有良知可緻得者。
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此所以為“惟精惟一”之學,放之四海而皆準,施諸後世而無朝夕者也。
文蔚雲:“欲于事親從兄之間,而求所謂良知之學。
”就自己用功得力處如此說,亦無不可。
若曰緻其良知之真誠恻怛以求盡夫事親從兄之道焉,亦無不可也。
明道雲:“行仁自孝弟
您的觀點,在“大本達道”上不存問題。
至于緻知、窮理、勿忘勿助等觀點,有時也有摻雜搭配之處,但這正好是我上面講的,在康莊大道上出現的迂回曲折的情況。
等到功夫純熟後,這種情況自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評析〕 聖賢們的學說,雖說法不一,其中的内涵是一緻的;人所處的環境天各有别,但本性、智能沒有什麼兩樣。
本性,雖是我們所不能造作的,然而是可以轉化的;緻知、窮理的功夫,雖是我們原本沒有的,然而可以造作。
所以,道,不是天道,也不是地道,終歸還是人道。
人道,就是“良知”。
【原文】 文蔚謂緻知之說,求之事親、從兄之間,便覺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見近來真切笃實之功。
但以此自為不妨,自有得力處。
以此遂為定說教人,卻未免又有因藥發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講也。
蓋良知隻是一個天理。
自然明覺發見處,隻是一個真誠恻怛,便是他本體。
故緻此良知之真誠恻怛以事親便是孝,緻此良知之真誠恻怛以從兄便是弟,緻此良知之真誠恻怛以事君使是忠,隻是一個良知,一個真誠恻怛。
若是從兄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即是事親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即是從兄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矣。
故緻得事君的良知,便是緻卻從兄的良知。
緻得從兄的良知,便是緻卻事親的良知。
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緻,卻須又從事親的良知上去擴充将來。
如此,又是脫卻本原,著在支節上求了。
良知隻是一個,随他發見流行處,當下具足,更無去來,不須假借。
然其發見流行處,卻自有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者,所謂天然自有之中也。
雖則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而原又隻是一個。
雖則隻是一個,而其間輕重厚薄,又毫發不容增減。
若可得增減,若須假借,即已非其真誠恻怛之本體矣。
此良知之妙用所以無方體,無窮盡,“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者也。
【譯文】 你認為緻知的主張,從孝親敬兄中尋求就感覺到有所依循。
從這裡可看出您近來的真切笃實的工夫。
然而,您從此處下功夫自然無妨,但也得有着力之處。
若認為這是可以用來教導别人的定論,難免又會出現吃藥而生病的情況,在這裡不得不對此作個辯說。
良知隻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的顯現處,唯有一個真誠懇切,這就是良知本體。
所以,推緻這良知的真誠懇切去侍奉父母就是孝,推知這良知的真誠懇切去尊敬兄長就是悌,推知這良知的真誠懇切去輔佐君主就是忠。
這唯一個良知,唯一個真誠懇切。
如果尊敬兄長的良知不能推緻其真誠懇切,也就是侍奉父母的良知不能推緻其真誠懇切。
如果輔佐君主的良知不能推緻其真誠懇切,也就是尊敬兄長的良知不能推緻其真誠懇切。
因此,能緻輔佐君主的良知,就是能緻尊敬兄長的良知。
能緻尊敬兄長的良知,就是能緻侍奉父母的良知。
但并不是說如果不能緻輔佐君主的良知,就必須從侍奉父母的良知上去延伸出輔佐君主的良知來。
若如此,就又脫離了根本,而局限于細枝末節上了。
良知隻是一個,随着良知的顯現和作用,它本身就是完善的,不用再去尋求,也不用到别處轉借。
然而,良知的顯現與作用處,自然有重輕厚薄的區别,不客絲毫的增減。
這正是程頤所謂的“天然自有之中”。
其中的重輕厚薄雖不容增減分毫,但良知本體隻是一個。
雖本體隻是一個,但其中的重輕厚薄又不容增減分毫。
若能增減,能求借,也就不是真誠懇切的本體了。
之所以良知的妙用無方位、無形體,無窮無盡,“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其原因正在此。
〔評析〕 明代初期,程朱理學确定了思想、學術上的統治地位。
到明代中期,社會統治秩序的極端動蕩、朝政的日益腐敗,已使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發生了動搖。
于是,王陽明便将是非标準移植到人的内心,認為心不僅生化天生萬物、倫理綱常,即便是六經學術也隻是“吾心之常道”;良知具足而完滿無缺,因此就成為是非善惡的唯一準則。
【原文】 孟氏“堯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發見得真切笃厚、不容蔽昧處提省人,使人于事君、處友、仁民、愛物、與凡動靜語默間,皆隻是緻他那一念事親從兄真誠恻怛的良知,即自然無不是道。
蓋天下之事,雖千變萬化,至于不可窮诘。
而但惟緻此事親從兄一念真誠恻怛之良知以應之,則更無有遺缺滲漏者,正謂其隻有此一個良知故也是。
事親從兄一念良知之外,更無有良知可緻得者。
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此所以為“惟精惟一”之學,放之四海而皆準,施諸後世而無朝夕者也。
文蔚雲:“欲于事親從兄之間,而求所謂良知之學。
”就自己用功得力處如此說,亦無不可。
若曰緻其良知之真誠恻怛以求盡夫事親從兄之道焉,亦無不可也。
明道雲:“行仁自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