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其良知·
關燈
小
中
大
此信為陽明先生與聶文蔚的第二封論學書信。
此書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寫于廣西,為王陽明的絕筆書信。
【原文】 得書,見近來所學之驟進,喜慰不可言。
谛視數過,其間雖亦有一二未瑩徹處,卻是緻良知之功尚未純熟,到純熟時自無此矣。
譬之驅車,既已由于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乃馬性未調,銜勒不齊之故,然已隻在康莊大道中,決不賺入旁踩曲徑矣。
近時海内同志,到此地位者曾未多見,喜慰不可言,斯道之幸也!賤軀舊有咳嗽畏熱之病,近入炎方,辄複大作。
主上聖明洞察,責付甚重,不敢遽辭。
地方軍務冗沓,皆輿疾從事。
今卻幸已平定,已具本乞回養病,得在林下稍就清涼,或可廖耳。
人還,伏枕草草,不盡傾企。
外惟浚一簡幸達緻之。
【譯文】 來信已收到,得知您最近在學問上大有進步,欣喜難以言表。
認真閱覽數遍,其中呈還有一兩處不太透徹,那僅是因為緻良知的功夫尚未純熟,當功夫純熟時,這種現象自然會不複存在。
例如趕馬車,已經行走在康莊大道上,有時出現的迂回曲折,那是由于馬性還未調養好,或者是缰繩馬勒還不夠整齊,但已經在康莊大道之上,拐到小道上的情況絕對是不會有的。
最近,海内諸多朋友中達到您這一步的尚不多見,我甚感欣慰。
這正是聖道的一大幸事。
從前我就有咳嗽怕熱的疾病,近來在炎熱的地方,病情複發得更厲害。
皇上英明洞察,托付的責任重大,又不敢推辭。
地方上的衆多軍務,均是帶病處理的,好在如今動亂已經平定,并向皇上呈請回家養病,若能在家鄉避暑,也許能夠痊愈。
我即将返鄉,伏枕寫信,訴不盡傾慕和企盼。
另外,捎給惟浚(陳九川)的書信請代為轉達。
〔評析〕 這封信是王陽明給好友聶文蔚(名豹,江西永豐人,官至兵部尚書)的第二封信,也是王陽明的絕筆書信。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十月寫于廣西。
其時王陽明肺病再度加劇,遂上疏告歸故裡,十一月二十九日,歸途中卒于江西南安。
【原文】 來書所詢,草草奉複一二。
近歲來山中講學者,往往多說勿忘勿助工夫甚難。
問之,則雲才著意便是助,才不著意便是忘,所以甚難。
區區因問之雲“忘是忘個甚麼?助是助個甚麼?”其人默然無對,始請問。
區區因與說,我此間講學,卻隻說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者隻是時時去“集義”。
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
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勿忘”。
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須“勿助”。
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隻就其間提撕警覺而已。
若是工夫原不間斷,即不須更說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須更說勿助。
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簡易!何等灑脫自在!今卻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懸空守著一個“勿忘勿助”,此正如燒鍋煮飯,鍋内不曾漬水下米,而乃專去添柴放火,不知畢竟煮出個甚麼物來!吾恐火候未及調停,而鍋已先破裂矣。
近日,一種專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
終日懸空去做個勿忘,又懸空去做個勿助,渀渀蕩蕩,全無實落下手處,究竟工夫,隻做得個沉空守寂,學成一個癡呆漢。
才遇些子事來,即便牽滞紛擾,不複能經綸宰制。
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勞苦纏縛,擔擱一生,皆由學術誤人之故,甚可憫矣。
【譯文】 來信所問的問題,草草略作答複。
近年來山上講學的人,常常說勿忘勿助的工夫很艱難。
向他們詢問個中原由,他們以為剛用了一點心意就是助、稍不用心就是志,所以很難掌握。
我接着問他們:“忘是忘個甚麼?助是助個甚麼?”他們不能作答,反過來問我。
我對他們說,我在這裡講學隻說一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必有事焉”,就是每時每刻去“集義”。
若時刻都用“必有事”的工夫,有時又出現間斷,這就是忘,就必須“勿忘”。
時刻都用“必有事”的工夫,有時又想求速效,這就是助,就必須“勿助”。
這種工夫都在“必有事焉”上用。
“勿忘勿助”隻在其中起着提醒警覺的作用。
如果工夫本來沒有間斷,就不用說“勿忘”;本來不想求速效,就不用說“勿助”。
這工夫是何等的明白簡易、何等的灑脫自在!此刻不到“必有事”上下功夫,則空守着一個“勿忘勿助”,這就有如生火做飯,鍋裡還未燒水下來,而一味去添柴加火,最終不知能燒出個什麼名堂?隻怕還沒調好火候,竈上的鍋早已先行破裂了。
最近,那些專門在“勿忘勿助”上用功的人,他們犯的毛病正是如此。
成天憑空去做一個勿忘的工夫,又憑空去做一個勿助的工夫,無邊無際,完全沒有切實的下手處,到頭來工夫也隻做個死守空寂,變成一個癡呆漢。
剛碰到一點難題,就心煩意亂,不能妥善應付,及時作處理。
這些人都是志士仁人,但
此書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寫于廣西,為王陽明的絕筆書信。
【原文】 得書,見近來所學之驟進,喜慰不可言。
谛視數過,其間雖亦有一二未瑩徹處,卻是緻良知之功尚未純熟,到純熟時自無此矣。
譬之驅車,既已由于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乃馬性未調,銜勒不齊之故,然已隻在康莊大道中,決不賺入旁踩曲徑矣。
近時海内同志,到此地位者曾未多見,喜慰不可言,斯道之幸也!賤軀舊有咳嗽畏熱之病,近入炎方,辄複大作。
主上聖明洞察,責付甚重,不敢遽辭。
地方軍務冗沓,皆輿疾從事。
今卻幸已平定,已具本乞回養病,得在林下稍就清涼,或可廖耳。
人還,伏枕草草,不盡傾企。
外惟浚一簡幸達緻之。
【譯文】 來信已收到,得知您最近在學問上大有進步,欣喜難以言表。
認真閱覽數遍,其中呈還有一兩處不太透徹,那僅是因為緻良知的功夫尚未純熟,當功夫純熟時,這種現象自然會不複存在。
例如趕馬車,已經行走在康莊大道上,有時出現的迂回曲折,那是由于馬性還未調養好,或者是缰繩馬勒還不夠整齊,但已經在康莊大道之上,拐到小道上的情況絕對是不會有的。
最近,海内諸多朋友中達到您這一步的尚不多見,我甚感欣慰。
這正是聖道的一大幸事。
從前我就有咳嗽怕熱的疾病,近來在炎熱的地方,病情複發得更厲害。
皇上英明洞察,托付的責任重大,又不敢推辭。
地方上的衆多軍務,均是帶病處理的,好在如今動亂已經平定,并向皇上呈請回家養病,若能在家鄉避暑,也許能夠痊愈。
我即将返鄉,伏枕寫信,訴不盡傾慕和企盼。
另外,捎給惟浚(陳九川)的書信請代為轉達。
〔評析〕 這封信是王陽明給好友聶文蔚(名豹,江西永豐人,官至兵部尚書)的第二封信,也是王陽明的絕筆書信。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十月寫于廣西。
其時王陽明肺病再度加劇,遂上疏告歸故裡,十一月二十九日,歸途中卒于江西南安。
【原文】 來書所詢,草草奉複一二。
近歲來山中講學者,往往多說勿忘勿助工夫甚難。
問之,則雲才著意便是助,才不著意便是忘,所以甚難。
區區因問之雲“忘是忘個甚麼?助是助個甚麼?”其人默然無對,始請問。
區區因與說,我此間講學,卻隻說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者隻是時時去“集義”。
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
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勿忘”。
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須“勿助”。
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隻就其間提撕警覺而已。
若是工夫原不間斷,即不須更說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須更說勿助。
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簡易!何等灑脫自在!今卻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懸空守著一個“勿忘勿助”,此正如燒鍋煮飯,鍋内不曾漬水下米,而乃專去添柴放火,不知畢竟煮出個甚麼物來!吾恐火候未及調停,而鍋已先破裂矣。
近日,一種專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
終日懸空去做個勿忘,又懸空去做個勿助,渀渀蕩蕩,全無實落下手處,究竟工夫,隻做得個沉空守寂,學成一個癡呆漢。
才遇些子事來,即便牽滞紛擾,不複能經綸宰制。
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勞苦纏縛,擔擱一生,皆由學術誤人之故,甚可憫矣。
【譯文】 來信所問的問題,草草略作答複。
近年來山上講學的人,常常說勿忘勿助的工夫很艱難。
向他們詢問個中原由,他們以為剛用了一點心意就是助、稍不用心就是志,所以很難掌握。
我接着問他們:“忘是忘個甚麼?助是助個甚麼?”他們不能作答,反過來問我。
我對他們說,我在這裡講學隻說一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必有事焉”,就是每時每刻去“集義”。
若時刻都用“必有事”的工夫,有時又出現間斷,這就是忘,就必須“勿忘”。
時刻都用“必有事”的工夫,有時又想求速效,這就是助,就必須“勿助”。
這種工夫都在“必有事焉”上用。
“勿忘勿助”隻在其中起着提醒警覺的作用。
如果工夫本來沒有間斷,就不用說“勿忘”;本來不想求速效,就不用說“勿助”。
這工夫是何等的明白簡易、何等的灑脫自在!此刻不到“必有事”上下功夫,則空守着一個“勿忘勿助”,這就有如生火做飯,鍋裡還未燒水下來,而一味去添柴加火,最終不知能燒出個什麼名堂?隻怕還沒調好火候,竈上的鍋早已先行破裂了。
最近,那些專門在“勿忘勿助”上用功的人,他們犯的毛病正是如此。
成天憑空去做一個勿忘的工夫,又憑空去做一個勿助的工夫,無邊無際,完全沒有切實的下手處,到頭來工夫也隻做個死守空寂,變成一個癡呆漢。
剛碰到一點難題,就心煩意亂,不能妥善應付,及時作處理。
這些人都是志士仁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