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備于我心·

關燈
,即是後世猜忌險薄者之事。

    而隻此一念,已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

    不逆、不臆而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為善。

    但不如能緻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

    崇一謂其惟良知瑩徹者,蓋已得其旨矣。

    然亦穎悟所及,恐未實際也。

    蓋良知之在人心,亘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

     “不慮而知”,“恒易以知險”,“不學而能”,“恒簡以知阻”,“先天而天不違,天且不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夫謂背覺合詐者,是雖不逆人,而或未能無自欺也。

    雖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

    是或常有先覺之心,而未能常自覺也。

    常有求先覺之心,即已流于逆、臆,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

    此背覺合詐之所以未免也。

    君子學以為己,未嘗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

    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僞而誠,誠則明矣。

    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

    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

    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

    何者?不欺而誠,則無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覺矣。

    自信而明,則無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覺矣。

    是謂“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子思所謂“至誠如神,可以前知”者也。

    然子思謂“如神”,謂“可以前知”,猶二而言之,是蓋推言思誠者之功效,是猶為不能先覺者說也。

    若就至誠而言,則至誠之妙用,即謂之“神”,不必言“如神”。

    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譯文】 來信又寫道:“人情詭詐,層出不窮,如果用誠信來防禦它,往往受到它的欺騙。

    要想覺察人情的詭詐,自己就會事先猜度别人會欺詐我,就會臆想别人不相信我。

    逆詐就是欺詐,臆不信就是不誠信。

    被别人欺騙了,又不能覺察到。

    能夠不事先懷疑别人欺詐,不無故臆想别人不相信,而又常常能預先覺知一切的,唯有光明純潔的良知才做得到。

    但是,其間的差别十分微妙,常常是背離知覺而暗合欺詐的事情發生。

    ”不逆詐、不臆不信,但是做到先知先覺,這是孔子就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言的。

    其時,許多人一門心思想着去逆詐、去臆不信,反而使自己陷于欺詐和不誠信。

    同時也有人雖不逆詐、不臆不信,但不懂得緻良知的功夫,往往又受人欺騙,因此孔子有感而發,說了這番話。

    孔子的話并不是教人以此存心而一味去發現别人的欺詐和不誠信。

    存心去發現别人的欺詐和不誠信,正是後世猜忌險薄的人所做的事。

    隻要存有這個念頭,就不能進入堯舜之道。

    不臆不信卻被人欺騙的人,尚且還不失為善。

    但還比不上那些能緻其良知,自然能預先覺知的人更加賢明。

    你認為隻有良知光明純潔的人才能這樣,可知你已領悟了孔子的宗旨了。

    但是,這隻是你所領悟的,并不能落實到實踐之中去。

    良知在人的心中,恒通萬古,充盈宇宙,無不雷同。

    此正是古人所謂的“不慮而知”、“恒易以知險”、“不學無能”、“恒簡以知阻”、“先天而天不違,天且不違,而況人乎?況于鬼神乎?”你所說的背離知覺而暗合欺詐的人,他雖能不逆詐,但他或許不能真的自信。

    他或許常常有先覺的念頭,但他卻不能常有自覺。

    常常希望能夠先覺,這樣就已陷入了逆詐和不臆信,已足能蒙蔽他的良知了。

    這正是他不免背離知覺而暗合欺詐的原因。

    君子修學是為了自己,不曾憂慮被别人欺騙,隻是永遠不欺騙自己的良知罷了。

    所以,君子不欺騙,良知就沒有虛假而能真誠,良知真誠就能光明。

    君子自信,良知沒有疑慮而能光明,良知光明就能真誠。

    明和誠彼此促進,因此良知能常覺、常照。

    常覺、常照就仿佛明鏡高懸,任何事物在明鏡前不能隐藏其美醜。

    什麼原因呢?因為良知沒有欺騙而誠信,也就不能寬待别人的欺騙,若有欺騙就能覺察。

    良知自信而光明,也就不能容忍不誠信,如果有不誠信存在就能覺察。

    此亦稱為“易以知險”,“簡以知阻”,也就是子思講的“至誠如神,可以前知”。

    但是,子思說“如神”、“可以前知”,還是當兩件事看待了,因為這是從思、誠的功效上論斷的,仍然是給不能事先覺知的人講的。

    若從至誠上來說,那麼,至誠的妙用即為“神”,而不必說“如神”了。

    至誠就能無知但又無所不知,也就不用說“可以前知”了。

     〔評析〕 《詩經》有詩雲:“形貌敬順,志氣高昂,本身潔白如玉,名聲到處傳揚,這樣和樂的君子,将成為四方的紀綱。

    ”何為“紀綱”?就是“至誠如神”:可以同時審聽兩種聲音,聰明而不驕傲;可以同時庇護雙方的利益,真誠而不誇耀。

    聽從他人時,符合天理;和人争辯時,以理服人。

    如同牽引着繩墨保持曲直,所以,邪說不能攪亂正道,衆口不能使之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