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備于我心·
關燈
小
中
大
“思不出其位”。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緻良知。
而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緻其良知也。
若雲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計較成敗利鈍而愛憎取舍于其間,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養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義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之病,便不是緻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所雲鼓舞支持,畢事則困憊已甚,又雲迫于事勢,困于精力,皆是把作兩事做了,所以有此。
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僞。
凡此皆是緻良知之意,欠誠一真切之故。
《大學》言“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
”曾見有惡惡臭,好好色,而須鼓舞支持者乎?曾見畢事則困憊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勢,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從來矣。
【譯文】 來信接着寫道:“先生,您曾說‘為學終身隻是一件事,不論有事無事,也隻是一件事。
若說甯可不處理事情,也不可不培養本源,這就分開成為兩件事了。
’我以為,當感到全身精疲力竭,不能将事情處理完的,就是良知。
甯可不處理事情也要去培養本源,這是緻知。
甯可不處理事情也要去培養本源,這是緻知。
又怎麼成了兩件事呢?若碰到從天而降的不能處理的事情,即便精疲力竭,隻要略加勉勵也能堅持下去。
由此可知,意志還是統領着氣力的。
但是,此時的言行舉止畢競是軟弱無力,待處理完事情後會過度衰竭困乏,這不和濫用精力差不多嗎?此間的重輕急緩,良知固然不會知道。
然而,有時被事勢所逼,豈能顧及精力?有時精力疲憊不堪,又豈能顧及事勢?這究竟怎麼辦呢?” 甯可不去處理事情,也不可不去培養本源,這句話對初學者來說也不無裨益。
然而,把這看成兩件事就有了問題。
孟子說:“必有事焉”,那麼,“集義”就成為君子做學問一生的事情了。
義,即為宜,心做到它應當做的叫做義。
能夠緻良知,那麼心就能做它該做的事。
所以,集義就是緻良知。
君子酬酢萬變,應該做的就去做,應該停的就停下,應該生的就生存,應該死的就死去,如此調停斟酌,隻不過是緻良知藉以自我滿足罷了。
因此,“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大凡謀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強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為緻良知。
隻要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的,均是為了緻良知。
如果說甯可不去處理事情也不可不去培養本源,這也是因為先有一個功利心,去計較其中的利弊成敗,爾後再作出愛憎取舍的選擇。
因此,把處理事情當成一件事,又把培養本源當成一件事,這就是有了看重培養本源而蔑視處理事情的心态,這就是自私弄智,把義看成外在的,這便有了“不得于心,不求于氣”的弊病,就不是緻良知以求自我滿足的功夫。
你說的略加鼓勵也能堅持下去,處理完事情後就會極度困乏疲憊,并且你說,為事勢所迫,受精力的限制,這些都是因為把處理事情和培養本源當成兩件事看待了,因此才有這樣的結果。
所有做學問的功夫,隻要始終如一就會真誠,一分為二就會虛僞。
你所談及的情況均是由于緻良知的心意缺乏誠信、精一、真切。
《大學》中認為“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
”你見過在讨厭惡臭,迷戀美色時,還要勉勵才能堅持下去的人嗎?會有事情過後而人極度困乏疲憊的情況嗎?會有被事勢所逼而精力不夠用的人嗎?從這幾點你就會尋找出病根到底在哪兒存在了。
〔評析〕 《詩經》說:“我采卷耳菜,總采不滿淺筐,我沉默地思念我的親人,就把淺筐放在道彎上(産野菜的地方)。
”淺筐,是容易盛滿的籃子。
卷耳,是容易采取的野菜,然而她對道彎留連忘返,對親人不生二心。
這首詩告訴我們:心生分歧,就不能分辨;心思偏頗,就不能認準天理。
隻有明智的人才能始終做到專一于“道”,端正意志,美色不能使之迷惑,事務不能使之疲憊,經世事不能使之失算。
【原文】 來書又有雲:“人情機詐百出,禦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
覺則自入于逆、臆。
夫逆詐,即詐也。
臆不信,即非信也。
為人欺,又非覺也。
不逆不臆,而常先覺,其惟良知瑩徹乎。
然而出入毫忽之間,背覺合詐者多矣。
” 不逆不臆而先覺,此孔子因當時人專以逆詐、臆不信為心,而自陷于詐與不信。
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緻良知之功,而往往又為人所欺詐,故有是言。
非教人以是存心,而專欲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
以是存心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緻良知。
而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緻其良知也。
若雲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計較成敗利鈍而愛憎取舍于其間,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養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義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之病,便不是緻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所雲鼓舞支持,畢事則困憊已甚,又雲迫于事勢,困于精力,皆是把作兩事做了,所以有此。
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僞。
凡此皆是緻良知之意,欠誠一真切之故。
《大學》言“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
”曾見有惡惡臭,好好色,而須鼓舞支持者乎?曾見畢事則困憊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勢,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從來矣。
【譯文】 來信接着寫道:“先生,您曾說‘為學終身隻是一件事,不論有事無事,也隻是一件事。
若說甯可不處理事情,也不可不培養本源,這就分開成為兩件事了。
’我以為,當感到全身精疲力竭,不能将事情處理完的,就是良知。
甯可不處理事情也要去培養本源,這是緻知。
甯可不處理事情也要去培養本源,這是緻知。
又怎麼成了兩件事呢?若碰到從天而降的不能處理的事情,即便精疲力竭,隻要略加勉勵也能堅持下去。
由此可知,意志還是統領着氣力的。
但是,此時的言行舉止畢競是軟弱無力,待處理完事情後會過度衰竭困乏,這不和濫用精力差不多嗎?此間的重輕急緩,良知固然不會知道。
然而,有時被事勢所逼,豈能顧及精力?有時精力疲憊不堪,又豈能顧及事勢?這究竟怎麼辦呢?” 甯可不去處理事情,也不可不去培養本源,這句話對初學者來說也不無裨益。
然而,把這看成兩件事就有了問題。
孟子說:“必有事焉”,那麼,“集義”就成為君子做學問一生的事情了。
義,即為宜,心做到它應當做的叫做義。
能夠緻良知,那麼心就能做它該做的事。
所以,集義就是緻良知。
君子酬酢萬變,應該做的就去做,應該停的就停下,應該生的就生存,應該死的就死去,如此調停斟酌,隻不過是緻良知藉以自我滿足罷了。
因此,“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大凡謀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強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為緻良知。
隻要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的,均是為了緻良知。
如果說甯可不去處理事情也不可不去培養本源,這也是因為先有一個功利心,去計較其中的利弊成敗,爾後再作出愛憎取舍的選擇。
因此,把處理事情當成一件事,又把培養本源當成一件事,這就是有了看重培養本源而蔑視處理事情的心态,這就是自私弄智,把義看成外在的,這便有了“不得于心,不求于氣”的弊病,就不是緻良知以求自我滿足的功夫。
你說的略加鼓勵也能堅持下去,處理完事情後就會極度困乏疲憊,并且你說,為事勢所迫,受精力的限制,這些都是因為把處理事情和培養本源當成兩件事看待了,因此才有這樣的結果。
所有做學問的功夫,隻要始終如一就會真誠,一分為二就會虛僞。
你所談及的情況均是由于緻良知的心意缺乏誠信、精一、真切。
《大學》中認為“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
”你見過在讨厭惡臭,迷戀美色時,還要勉勵才能堅持下去的人嗎?會有事情過後而人極度困乏疲憊的情況嗎?會有被事勢所逼而精力不夠用的人嗎?從這幾點你就會尋找出病根到底在哪兒存在了。
〔評析〕 《詩經》說:“我采卷耳菜,總采不滿淺筐,我沉默地思念我的親人,就把淺筐放在道彎上(産野菜的地方)。
”淺筐,是容易盛滿的籃子。
卷耳,是容易采取的野菜,然而她對道彎留連忘返,對親人不生二心。
這首詩告訴我們:心生分歧,就不能分辨;心思偏頗,就不能認準天理。
隻有明智的人才能始終做到專一于“道”,端正意志,美色不能使之迷惑,事務不能使之疲憊,經世事不能使之失算。
【原文】 來書又有雲:“人情機詐百出,禦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
覺則自入于逆、臆。
夫逆詐,即詐也。
臆不信,即非信也。
為人欺,又非覺也。
不逆不臆,而常先覺,其惟良知瑩徹乎。
然而出入毫忽之間,背覺合詐者多矣。
” 不逆不臆而先覺,此孔子因當時人專以逆詐、臆不信為心,而自陷于詐與不信。
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緻良知之功,而往往又為人所欺詐,故有是言。
非教人以是存心,而專欲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
以是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