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關燈
小
中
大
說是生知安行的。
“知行”這兩個字,就更應該細心體察了。
〔評析〕 仁、義、禮、樂、名、法、刑、賞,都是五帝時治國的辦法。
用仁引導,用義安定,用禮行事……。
但是,用仁能廣泛地教化、引導人,同時也能産生偏私;用義可以樹立節行,同時也能形成虛僞;用禮可以使行為恭謹,同時也能造成怠惰;……所以,陽明先生一再強調在“知行”上下功夫,認真體察知行的本體。
【原文】 來書雲:“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尋仲尼、顔子樂處。
敢問是樂也,與七情之樂同乎?否乎?若同,則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樂矣,何必聖賢?若别有真樂,則聖賢之遇大憂、大怒、大驚、大懼之事,此樂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懼,是蓋終身之憂也,惡得樂?澄平生多悶,未嘗見真樂之趣,今切願尋之。
”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于七情之樂,而亦不外于七情之樂。
雖則聖賢别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
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每與原靜論,無非此意,而原靜尚有何道可得之問,是猶未免于騎驢覓驢之蔽也。
【譯文】 來信寫道:“過去,周敦頤經常要求程颢搜尋孔子與顔回的樂處。
請問先生,這種樂趣是否與七情之樂相同?如若相同,普通人滿足了欲望都能快樂,又何須作聖賢呢?如果另有真正的樂,那麼聖賢碰到大憂、大怒、大驚、大懼的事情,這個樂還存在嗎?更何況君子的心是常懷戒懼的,此為終身憂患,又何嘗能樂?我平素有很多的煩惱,還未曾體會到真正的樂趣,現在,我真急切希望能找到這種樂趣。
” 樂是心的本體,雖與七情的樂不同,但也不在七情的樂之外。
聖賢雖有真正的樂,然也是普通人所共同具有的,隻是普通人有了這種樂,自己卻不知道,相反,他們還要自我尋求煩惱憂苦,自己糊裡糊塗地舍棄了這種樂。
即便在煩惱迷棄之中,這種樂也未曾消失。
隻要一念頓悟,返求自身,與本體相同,那麼,就能體會到這種樂。
每次和你談論的都是這個意思,而你則仍要詢問,能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這種樂,這就不免有一種騎驢覓驢的感覺了。
〔評析〕 音樂的由來已經很久遠,它從度量的法則中産生,在原始宇宙的太一狀态中起源。
凡是古代君王們重視音樂的情況,都是為了使人快樂,他們用鐘鼓來引導意志,用琴瑟來愉悅心情。
君子之樂,樂在能得到自已所追求的道義,而小人之樂,則樂在得到自己所追求的欲望。
用道義來制止欲望,就能樂而不亂,是真正的君子之樂;在欲望中追求娛樂,就會使人傷感而忘卻道義,終歸是樂的反面。
所以說,音樂的本身反映出了天地的和諧、陰陽的協調,領略到了這個就是君子之真樂。
【原文】 來書雲:“《大學》以心有好樂、忿懥、憂患、恐懼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謂‘聖人情順萬事而無情。
’所謂有者,《傳習錄》中以病瘧譬之,極精切矣。
若程子之言,則是聖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
何謂耶?且事感而情應,則是是非非可以就格。
事或未感時,謂之有則未形也,謂之無則病根在有無之間,何以緻吾知乎?學務無情,累雖輕,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聖人緻知之功,至誠無息。
其良知之體,皦如明鏡,略無纖翳,妍媸之來,随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染: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
“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為非也。
明鏡之應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處。
妍者妍,媸者媸,一過而不留,即是無所住處。
病瘧之喻,既已見其精切,則此節所問可以釋然。
病瘧之人,瘧雖未發,而病根自在,則亦安可以其瘧之未發,而遂忘其服藥調理之功乎?若必待瘧發而服藥調理,則既晚矣。
緻知之功,無閑于有事無事,而豈論于病之已發未發邪?大抵原靜所疑,前後雖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為祟。
此根一去,則前後所疑,自将冰消霧釋,有不待于問辨者矣。
【譯文】 來信寫道:“《大學》中認為心有好樂、忿恨、憂患、恐懼等情感,心就不能平靜,程颢也說過:‘聖人情順萬事而無情。
’所謂的有情,《傳習錄》中的病症作比喻,特别的貼切精當。
若象程颢所說,那麼,聖人的情是産生于物而非産生于心了。
為何作如是說呢?如果随着遇到的事而産生了相應的情,那麼,其中的是非對錯可以去格了。
但是,在事情未來之時,說有情,它并未顯露;說無情,可情就象病根一樣存在着,若有若無,它怎麼來緻知呢?學要緻力求得無情,這樣,煩惱雖少了,但又是出儒而入佛了。
請問,人若無情,行嗎?” 聖人緻知的功夫是至誠不息的。
聖人的良知本體,光亮如鏡,沒有一絲灰塵,在鏡子前面,美,醜的原貌畢露,過後,鏡子上并未留下什麼。
此正是所謂的情順适萬事而無情。
“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教這句話,說的很正确。
明鏡照物,美的呈現為美醜的呈現為醜,一照就是它的真實面目,也就是“生其心”。
美的為美,醜的為醜,照過之後一切都不留下,這就是“無所住”。
有關病瘧的比喻,既然你認為貼切精當,那麼,這一段的問題可以解決了。
患瘧疾的人,病雖未發作,可病根仍在,怎麼能因為瘧疾未發作而不去服藥調治呢?如果一定要等到瘧疾發作之後才服藥調治,為時已晚矣。
緻知的功夫不分有事與否,怎能和是否發病同日而語呢?你的主要疑慮,雖然前後不相同,但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在作怪,這個病根一旦除去,那麼,你的諸多疑問,自然會冰消水釋、雲破天開,再也無需去問辨了。
〔評析〕 《荀子·非相》中說,“相察形貌,不如評論思想;評論思想,不如選擇行為。
”行為純正,思想善良,形貌雖然醜惡,也不妨礙他成就君子之德。
所以,對于一切事物,不論美醜、長短、輕重、大小,都要以修飾自己的意志為本份。
【原文】 答原靜書出,讀者皆喜澄善問,師善答,皆得聞所未聞。
師曰:“原靜所問隻是知解上轉,不得已與逐節分疏。
若信得良知,隻在良知上用工,雖千經萬典無不吻合,異端曲學一勘盡破矣,何必如此節節分解?佛家有撲入逐塊之喻,見塊撲人,則得人矣,見塊逐塊,于塊奚得哉?”在座諸友聞之,惕然皆有惺悟。
此學貴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譯文】 答陸原靜的信公開于世後,天下的讀者都很滿意,認為陸澄問得漂亮,先生答得精彩,均是他們沒有聽說過的内容。
先生說:“陸澄的問題隻是在知解問題上轉悠,無奈之下隻得給他逐段講解,若真的相信良知,僅在良知上下功夫,即使千經萬典也會與之相符合,異端邪說将會不攻自破,又何必如此逐段解釋呢?佛教有狗不咬人而追石塊的比喻。
狗,看見石塊而撲向人,這樣也才能咬住人,若看到石塊去追趕石塊,從石塊那裡又能得到什麼呢?”其時,在座的各位同志聽了這番話後,心感警覺,并各有所悟。
緻良知,先生的這一學問貴在返身自求,并不是從知解上就那麼随便獲得的。
〔評析〕 在王陽明同代學者中,有人認為:“良知”即禅宗的“明心見性”,就是以心為理,一切都在心中,隻要心下自省,就是緻“良知”;心下自省的功夫就是禅宗的“頓悟”。
因此,“緻良知”一說的源頭“隻在禅”。
“知行”這兩個字,就更應該細心體察了。
〔評析〕 仁、義、禮、樂、名、法、刑、賞,都是五帝時治國的辦法。
用仁引導,用義安定,用禮行事……。
但是,用仁能廣泛地教化、引導人,同時也能産生偏私;用義可以樹立節行,同時也能形成虛僞;用禮可以使行為恭謹,同時也能造成怠惰;……所以,陽明先生一再強調在“知行”上下功夫,認真體察知行的本體。
【原文】 來書雲:“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尋仲尼、顔子樂處。
敢問是樂也,與七情之樂同乎?否乎?若同,則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樂矣,何必聖賢?若别有真樂,則聖賢之遇大憂、大怒、大驚、大懼之事,此樂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懼,是蓋終身之憂也,惡得樂?澄平生多悶,未嘗見真樂之趣,今切願尋之。
”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于七情之樂,而亦不外于七情之樂。
雖則聖賢别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
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每與原靜論,無非此意,而原靜尚有何道可得之問,是猶未免于騎驢覓驢之蔽也。
【譯文】 來信寫道:“過去,周敦頤經常要求程颢搜尋孔子與顔回的樂處。
請問先生,這種樂趣是否與七情之樂相同?如若相同,普通人滿足了欲望都能快樂,又何須作聖賢呢?如果另有真正的樂,那麼聖賢碰到大憂、大怒、大驚、大懼的事情,這個樂還存在嗎?更何況君子的心是常懷戒懼的,此為終身憂患,又何嘗能樂?我平素有很多的煩惱,還未曾體會到真正的樂趣,現在,我真急切希望能找到這種樂趣。
” 樂是心的本體,雖與七情的樂不同,但也不在七情的樂之外。
聖賢雖有真正的樂,然也是普通人所共同具有的,隻是普通人有了這種樂,自己卻不知道,相反,他們還要自我尋求煩惱憂苦,自己糊裡糊塗地舍棄了這種樂。
即便在煩惱迷棄之中,這種樂也未曾消失。
隻要一念頓悟,返求自身,與本體相同,那麼,就能體會到這種樂。
每次和你談論的都是這個意思,而你則仍要詢問,能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這種樂,這就不免有一種騎驢覓驢的感覺了。
〔評析〕 音樂的由來已經很久遠,它從度量的法則中産生,在原始宇宙的太一狀态中起源。
凡是古代君王們重視音樂的情況,都是為了使人快樂,他們用鐘鼓來引導意志,用琴瑟來愉悅心情。
君子之樂,樂在能得到自已所追求的道義,而小人之樂,則樂在得到自己所追求的欲望。
用道義來制止欲望,就能樂而不亂,是真正的君子之樂;在欲望中追求娛樂,就會使人傷感而忘卻道義,終歸是樂的反面。
所以說,音樂的本身反映出了天地的和諧、陰陽的協調,領略到了這個就是君子之真樂。
【原文】 來書雲:“《大學》以心有好樂、忿懥、憂患、恐懼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謂‘聖人情順萬事而無情。
’所謂有者,《傳習錄》中以病瘧譬之,極精切矣。
若程子之言,則是聖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
何謂耶?且事感而情應,則是是非非可以就格。
事或未感時,謂之有則未形也,謂之無則病根在有無之間,何以緻吾知乎?學務無情,累雖輕,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聖人緻知之功,至誠無息。
其良知之體,皦如明鏡,略無纖翳,妍媸之來,随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染: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
“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為非也。
明鏡之應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處。
妍者妍,媸者媸,一過而不留,即是無所住處。
病瘧之喻,既已見其精切,則此節所問可以釋然。
病瘧之人,瘧雖未發,而病根自在,則亦安可以其瘧之未發,而遂忘其服藥調理之功乎?若必待瘧發而服藥調理,則既晚矣。
緻知之功,無閑于有事無事,而豈論于病之已發未發邪?大抵原靜所疑,前後雖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為祟。
此根一去,則前後所疑,自将冰消霧釋,有不待于問辨者矣。
【譯文】 來信寫道:“《大學》中認為心有好樂、忿恨、憂患、恐懼等情感,心就不能平靜,程颢也說過:‘聖人情順萬事而無情。
’所謂的有情,《傳習錄》中的病症作比喻,特别的貼切精當。
若象程颢所說,那麼,聖人的情是産生于物而非産生于心了。
為何作如是說呢?如果随着遇到的事而産生了相應的情,那麼,其中的是非對錯可以去格了。
但是,在事情未來之時,說有情,它并未顯露;說無情,可情就象病根一樣存在着,若有若無,它怎麼來緻知呢?學要緻力求得無情,這樣,煩惱雖少了,但又是出儒而入佛了。
請問,人若無情,行嗎?” 聖人緻知的功夫是至誠不息的。
聖人的良知本體,光亮如鏡,沒有一絲灰塵,在鏡子前面,美,醜的原貌畢露,過後,鏡子上并未留下什麼。
此正是所謂的情順适萬事而無情。
“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教這句話,說的很正确。
明鏡照物,美的呈現為美醜的呈現為醜,一照就是它的真實面目,也就是“生其心”。
美的為美,醜的為醜,照過之後一切都不留下,這就是“無所住”。
有關病瘧的比喻,既然你認為貼切精當,那麼,這一段的問題可以解決了。
患瘧疾的人,病雖未發作,可病根仍在,怎麼能因為瘧疾未發作而不去服藥調治呢?如果一定要等到瘧疾發作之後才服藥調治,為時已晚矣。
緻知的功夫不分有事與否,怎能和是否發病同日而語呢?你的主要疑慮,雖然前後不相同,但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在作怪,這個病根一旦除去,那麼,你的諸多疑問,自然會冰消水釋、雲破天開,再也無需去問辨了。
〔評析〕 《荀子·非相》中說,“相察形貌,不如評論思想;評論思想,不如選擇行為。
”行為純正,思想善良,形貌雖然醜惡,也不妨礙他成就君子之德。
所以,對于一切事物,不論美醜、長短、輕重、大小,都要以修飾自己的意志為本份。
【原文】 答原靜書出,讀者皆喜澄善問,師善答,皆得聞所未聞。
師曰:“原靜所問隻是知解上轉,不得已與逐節分疏。
若信得良知,隻在良知上用工,雖千經萬典無不吻合,異端曲學一勘盡破矣,何必如此節節分解?佛家有撲入逐塊之喻,見塊撲人,則得人矣,見塊逐塊,于塊奚得哉?”在座諸友聞之,惕然皆有惺悟。
此學貴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譯文】 答陸原靜的信公開于世後,天下的讀者都很滿意,認為陸澄問得漂亮,先生答得精彩,均是他們沒有聽說過的内容。
先生說:“陸澄的問題隻是在知解問題上轉悠,無奈之下隻得給他逐段講解,若真的相信良知,僅在良知上下功夫,即使千經萬典也會與之相符合,異端邪說将會不攻自破,又何必如此逐段解釋呢?佛教有狗不咬人而追石塊的比喻。
狗,看見石塊而撲向人,這樣也才能咬住人,若看到石塊去追趕石塊,從石塊那裡又能得到什麼呢?”其時,在座的各位同志聽了這番話後,心感警覺,并各有所悟。
緻良知,先生的這一學問貴在返身自求,并不是從知解上就那麼随便獲得的。
〔評析〕 在王陽明同代學者中,有人認為:“良知”即禅宗的“明心見性”,就是以心為理,一切都在心中,隻要心下自省,就是緻“良知”;心下自省的功夫就是禅宗的“頓悟”。
因此,“緻良知”一說的源頭“隻在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