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關燈
小
中
大
多,那麼工夫就有間斷了。
并且,這念頭的放失,多是因為私欲和氣的萌動引起的,猛然驚醒之後又可提起,但在放失而未提起時,由于心的昏暗與雜亂自己往往不能感覺到。
今天,要想念頭日益精進光明、常提不放,又使用什麼方法呢?隻要這念頭常提不放就是全部功夫了嗎?還是在這常提不放中,更應該有省察克治的功夫呢?雖然這念頭常提不放,然而,若不再有戒懼克治的功夫,私欲隻怕還是不能剔除。
如果有戒懼克治的功夫,又成為‘思善’的事情,這和本來面目又不相符,到底怎樣做才算正确呢?” 戒懼克治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就是“必有事焉”,這豈能當兩回事看待?關于你這一段問的問題,前面我已說得十分清楚。
這裡卻是你自我迷惑,言語說得支離破碎,零亂不堪。
至于與本來面目不相符的疑問,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毛病引起的,剔除這個毛病,這個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評析〕 中國禅宗中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弟子向師父請教,“什麼是佛?”“祖師西來意是什麼?”等問題時,師父往往是即景發凡,應機施教,如:“祖師西來意?”答:“門前柏樹子。
”問:“什麼是佛?”答:(豎起食持不語)等。
此種教法實在是機鋒作略,大闡真谛。
【原文】 來書雲:“‘質美者明得盡,渣滓便渾化’。
如何謂明得盡?如何而能便渾化?” 良知本來自明。
氣質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開明。
質美者,渣滓原少,無多障蔽,略加緻知之功,此良知便自瑩徹,些少渣滓,如湯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
此本不甚難曉,原靜所以緻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
向曾面論明善之義,“明則誠矣”,非若後儒所謂明善之淺也。
【譯文】 來信寫道:“前人說‘質美者明得盡,渣滓便渾化’。
明得盡指的是什麼?怎樣才能渾化? 良知原本就是純淨的。
氣質差的人,不但渣滓多,遮蔽也厚,他的良知就不能光明顯現。
氣質好的人,本來渣滓少,遮蔽也薄,稍加緻知的功夫,他的良知就能晶瑩透徹,些許渣滓仿佛沸水中的浮雪,怎麼能成為障礙呢?這本來不怎麼難懂,這個問題你之所以存在疑問,大概是因為對“明”字不理解,其中也夾有欲速之心思。
從前,我曾與你當面探讨過明善的問題,“明則誠矣”,并不是像後世儒生所講的明善那樣簡單、淺陋。
〔評析〕 孟子認為,萬物的特點都具備于我的心中,反省我心而達到與萬物相通的“誠”的境界,是人生莫大的樂趣。
這一結論,是他将仁義道德從内心世界擴大到人的社會生活,又進而擴大到宇宙萬物而總結出來的。
“萬物皆備于我之心,就是‘明’,與萬物相通的境界則是‘誠’。
” 【原文】 來書雲:“聰明睿知,果質乎?仁義禮智,果性乎?喜怒哀樂,果情乎?私欲客氣,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韓、範諸公,德業表著,皆良知中所發也,而不得謂之聞道者,果何在乎?苟曰此特生質之美耳,則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學知、困勉者乎?愚者竅雲,謂諸公見道偏則可,謂全無聞,則恐後儒崇尚記誦訓诂之過也。
然乎否乎?” 性一而已。
仁、義、禮、知,性之性也。
聰、明、睿、知,性之質也。
喜、怒、哀、樂,性之情也。
私欲、客氣,性之蔽也。
質有清濁,故情有過不及,而蔽有淺深也。
私欲、客氣,一病兩痛,非二物也。
張、黃、諸葛及韓、範諸公,皆天質之美,自多暗合道妙,雖未可盡謂之知學,盡謂之聞道,然亦自有其學違道不遠者也。
使其聞學知道,即伊、傅、周、召矣。
若文中子則又不可謂之不知學者,其書雖多出于其徒,亦多有未是處,然其大略,則亦居然可見。
但今相去遼遠,無有的然憑證,不可懸斷其所至矣。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
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将去,即無不是道。
但在常人多為物欲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如數公者,天質既自清明,自少物欲為之牽蔽,則其良知之發用流行處,自然是多,自然違道不遠。
學者學循此良知而已。
謂之知學,隻是知得專在學循良知。
數公雖未知專在良知上用功,而或泛濫于多歧,疑迷于影響,是以或離或合而未純。
若知得時,便是聖人矣。
後儒嘗以數子者尚皆是氣質用事,未免于行不著,習不察。
此亦未為過論。
但後儒之所謂著、察者,亦是狃于聞見之狹,蔽于沿習之非,而依拟仿像于影響形迹之間,尚非聖門之所謂著、察者也。
則亦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所謂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
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
雖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謂之生知安行矣。
“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譯文】 來信寫道:“聰明睿智的确是人天生的資質嗎?仁義禮智的确是人的本性嗎?喜怒哀樂的确是人的情感嗎?私欲與虛僞,究竟是一回事還是兩碼事呢?古代許多偉大的人物,諸如張良、董仲舒、黃憲、諸葛亮、王通、韓愈、範仲淹等,他們功德卓著,其中,他們的良知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又不能講他們是通曉道的人,這是怎麼回事?若說這僅是他們天生的資質好,那麼,生知安行的人豈不比學知利行、困知勉行的人更好嗎?我以為,說他們所見的道不完全還可以,說他們完全不通曉道,大概是後世儒生因推崇記誦訓诂,對他們産生了錯誤的看法,我們這種理解是否正确呢?” 性唯有一個。
仁義禮智是人性的本質,聰明睿智是人性的資質,喜怒哀樂是人性的情感,私欲虛僞是人性的障蔽。
資質有清濁之分,因此,情有過與不及,而蒙蔽也就有了深淺之别。
私欲和虛僞是一種病,兩處痛,并非兩回事。
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王通等人,天資極佳,自然與神妙的道多有符合。
雖不能說他們是完全聞道知學的人,但是,他們也自有其學與道相隔不遠之處。
如果他們完全聞道知學了,就成為伊尹、傅說、周公、召公了。
比如文中子王通,不能認為他是不知學的人,他的書雖大部分出自于他門人弟子之手,也有很多錯誤的地方,但也能看出其大概。
隻是時代相隔久遠,今天沒有确切的憑證,不能妄斷他的學與道到底達到了什麼火候。
良知,即為道,它就在人的心中,不僅聖賢,就是平常人都是如此。
若沒有物欲牽累蒙蔽,隻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将會無處無時不是道。
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
就象上述諸位人物,資質已十分清明,自然很少有物欲的牽累蒙蔽,那麼,他們的良知産生作用的地方自然會多一些,自然離道較近。
學者就是學遵從良知。
說知學,隻是能知道專一地去學習遵從良知。
上述的人物,他們不知道專門在良知上下功夫,有的興趣太濃,受到影響和迷惑,因此,他們對于道就時偏時合,沒有達到純正的境界。
若他們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是聖人了。
後世儒生曾認為上述諸位都是憑天生的資質行事,不免會“行不著”、“習不察”,這種說法并不為過。
但是,後世儒生所說的著和察,也隻拘泥于狹小的見聞中,遭受不良風氣的蒙蔽,隻是把似是而非的現象加以模仿,還不是聖人所講的著和察。
那麼,這又怎麼能以己之昏昏而使他人昭昭呢?所謂生知安行,這“知行”二字也是就用功而言的。
至于知行的本體,就是良知良能。
即便是困知勉行的人,也都能
并且,這念頭的放失,多是因為私欲和氣的萌動引起的,猛然驚醒之後又可提起,但在放失而未提起時,由于心的昏暗與雜亂自己往往不能感覺到。
今天,要想念頭日益精進光明、常提不放,又使用什麼方法呢?隻要這念頭常提不放就是全部功夫了嗎?還是在這常提不放中,更應該有省察克治的功夫呢?雖然這念頭常提不放,然而,若不再有戒懼克治的功夫,私欲隻怕還是不能剔除。
如果有戒懼克治的功夫,又成為‘思善’的事情,這和本來面目又不相符,到底怎樣做才算正确呢?” 戒懼克治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就是“必有事焉”,這豈能當兩回事看待?關于你這一段問的問題,前面我已說得十分清楚。
這裡卻是你自我迷惑,言語說得支離破碎,零亂不堪。
至于與本來面目不相符的疑問,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毛病引起的,剔除這個毛病,這個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評析〕 中國禅宗中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弟子向師父請教,“什麼是佛?”“祖師西來意是什麼?”等問題時,師父往往是即景發凡,應機施教,如:“祖師西來意?”答:“門前柏樹子。
”問:“什麼是佛?”答:(豎起食持不語)等。
此種教法實在是機鋒作略,大闡真谛。
【原文】 來書雲:“‘質美者明得盡,渣滓便渾化’。
如何謂明得盡?如何而能便渾化?” 良知本來自明。
氣質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開明。
質美者,渣滓原少,無多障蔽,略加緻知之功,此良知便自瑩徹,些少渣滓,如湯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
此本不甚難曉,原靜所以緻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
向曾面論明善之義,“明則誠矣”,非若後儒所謂明善之淺也。
【譯文】 來信寫道:“前人說‘質美者明得盡,渣滓便渾化’。
明得盡指的是什麼?怎樣才能渾化? 良知原本就是純淨的。
氣質差的人,不但渣滓多,遮蔽也厚,他的良知就不能光明顯現。
氣質好的人,本來渣滓少,遮蔽也薄,稍加緻知的功夫,他的良知就能晶瑩透徹,些許渣滓仿佛沸水中的浮雪,怎麼能成為障礙呢?這本來不怎麼難懂,這個問題你之所以存在疑問,大概是因為對“明”字不理解,其中也夾有欲速之心思。
從前,我曾與你當面探讨過明善的問題,“明則誠矣”,并不是像後世儒生所講的明善那樣簡單、淺陋。
〔評析〕 孟子認為,萬物的特點都具備于我的心中,反省我心而達到與萬物相通的“誠”的境界,是人生莫大的樂趣。
這一結論,是他将仁義道德從内心世界擴大到人的社會生活,又進而擴大到宇宙萬物而總結出來的。
“萬物皆備于我之心,就是‘明’,與萬物相通的境界則是‘誠’。
” 【原文】 來書雲:“聰明睿知,果質乎?仁義禮智,果性乎?喜怒哀樂,果情乎?私欲客氣,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韓、範諸公,德業表著,皆良知中所發也,而不得謂之聞道者,果何在乎?苟曰此特生質之美耳,則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學知、困勉者乎?愚者竅雲,謂諸公見道偏則可,謂全無聞,則恐後儒崇尚記誦訓诂之過也。
然乎否乎?” 性一而已。
仁、義、禮、知,性之性也。
聰、明、睿、知,性之質也。
喜、怒、哀、樂,性之情也。
私欲、客氣,性之蔽也。
質有清濁,故情有過不及,而蔽有淺深也。
私欲、客氣,一病兩痛,非二物也。
張、黃、諸葛及韓、範諸公,皆天質之美,自多暗合道妙,雖未可盡謂之知學,盡謂之聞道,然亦自有其學違道不遠者也。
使其聞學知道,即伊、傅、周、召矣。
若文中子則又不可謂之不知學者,其書雖多出于其徒,亦多有未是處,然其大略,則亦居然可見。
但今相去遼遠,無有的然憑證,不可懸斷其所至矣。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
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将去,即無不是道。
但在常人多為物欲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如數公者,天質既自清明,自少物欲為之牽蔽,則其良知之發用流行處,自然是多,自然違道不遠。
學者學循此良知而已。
謂之知學,隻是知得專在學循良知。
數公雖未知專在良知上用功,而或泛濫于多歧,疑迷于影響,是以或離或合而未純。
若知得時,便是聖人矣。
後儒嘗以數子者尚皆是氣質用事,未免于行不著,習不察。
此亦未為過論。
但後儒之所謂著、察者,亦是狃于聞見之狹,蔽于沿習之非,而依拟仿像于影響形迹之間,尚非聖門之所謂著、察者也。
則亦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所謂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
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
雖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謂之生知安行矣。
“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譯文】 來信寫道:“聰明睿智的确是人天生的資質嗎?仁義禮智的确是人的本性嗎?喜怒哀樂的确是人的情感嗎?私欲與虛僞,究竟是一回事還是兩碼事呢?古代許多偉大的人物,諸如張良、董仲舒、黃憲、諸葛亮、王通、韓愈、範仲淹等,他們功德卓著,其中,他們的良知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又不能講他們是通曉道的人,這是怎麼回事?若說這僅是他們天生的資質好,那麼,生知安行的人豈不比學知利行、困知勉行的人更好嗎?我以為,說他們所見的道不完全還可以,說他們完全不通曉道,大概是後世儒生因推崇記誦訓诂,對他們産生了錯誤的看法,我們這種理解是否正确呢?” 性唯有一個。
仁義禮智是人性的本質,聰明睿智是人性的資質,喜怒哀樂是人性的情感,私欲虛僞是人性的障蔽。
資質有清濁之分,因此,情有過與不及,而蒙蔽也就有了深淺之别。
私欲和虛僞是一種病,兩處痛,并非兩回事。
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王通等人,天資極佳,自然與神妙的道多有符合。
雖不能說他們是完全聞道知學的人,但是,他們也自有其學與道相隔不遠之處。
如果他們完全聞道知學了,就成為伊尹、傅說、周公、召公了。
比如文中子王通,不能認為他是不知學的人,他的書雖大部分出自于他門人弟子之手,也有很多錯誤的地方,但也能看出其大概。
隻是時代相隔久遠,今天沒有确切的憑證,不能妄斷他的學與道到底達到了什麼火候。
良知,即為道,它就在人的心中,不僅聖賢,就是平常人都是如此。
若沒有物欲牽累蒙蔽,隻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将會無處無時不是道。
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
就象上述諸位人物,資質已十分清明,自然很少有物欲的牽累蒙蔽,那麼,他們的良知産生作用的地方自然會多一些,自然離道較近。
學者就是學遵從良知。
說知學,隻是能知道專一地去學習遵從良知。
上述的人物,他們不知道專門在良知上下功夫,有的興趣太濃,受到影響和迷惑,因此,他們對于道就時偏時合,沒有達到純正的境界。
若他們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是聖人了。
後世儒生曾認為上述諸位都是憑天生的資質行事,不免會“行不著”、“習不察”,這種說法并不為過。
但是,後世儒生所說的著和察,也隻拘泥于狹小的見聞中,遭受不良風氣的蒙蔽,隻是把似是而非的現象加以模仿,還不是聖人所講的著和察。
那麼,這又怎麼能以己之昏昏而使他人昭昭呢?所謂生知安行,這“知行”二字也是就用功而言的。
至于知行的本體,就是良知良能。
即便是困知勉行的人,也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