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關燈
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人萌之際不能也。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此正《中庸》“戒慎恐懼”、《大學》“緻知格物”之功。

    舍此之外,無别功矣。

    夫謂滅于東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為累,而非克治洗蕩之為患也。

    今曰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隻“養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

    有此病根潛伏于中,宜其有滅于東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譯文】 來信寫道:“說養生,關鍵的就是清心寡欲。

    倘能清心寡欲,作聖人的功夫也就完成了。

    然而,人的欲望少了,心自然會清明,清心并不是要遠離塵世而獨求甯靜,而是使這心純為天理,沒有絲毫的人欲之私念。

    如今,想要清心寡欲,但若就私欲産生處去加以克制,那麼,病根依舊存在,不免會有更于東而生于西之舉。

    如果說想在私欲還未萌芽之前就消除幹淨,卻又沒有什麼可用力之處,反而使這心不清明,而且,私欲未萌生就去尋找并以求鏟除它,這好比引犬入室而又驅趕它,如此更講不通了。

    ” 如你所言,一定要此心純乎天理,無絲毫的私欲,這是作聖人的功夫。

    要想此心純是天理,無絲毫的私欲,就要在私欲未萌生之前加以防範,在私欲萌生時加以扼制。

    在私欲萌生之前就加以防範,在私欲萌生時加以扼制,正是《中庸》中“戒慎恐懼”、《大學》中“緻知格物”的功夫。

    除此而外,再無其他的功夫。

    你所說的私欲滅于東而生于西、引犬入室再驅趕的現象,是被自私自利、将、迎、意、必所牽累的結果,而并非由克治蕩滌造成的。

    如今說養生最關鍵的是清心寡欲,這“養生”二字,就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本源。

    有這個病根隐藏在心中,如你所說的私欲滅于東而生于西、引犬入室又驅趕的弊病,也就在所難免。

     〔評析〕 既然憂慮私欲滅于東而生于西,不如私欲原本就沒有出現,即使私欲在萌生,就及時将它扼制在未萌之先。

    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啊! 【原文】 來書雲:“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

    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惡時用緻知之功,則已涉于思善矣。

    欲善惡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靜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時耳。

    斯正孟子‘夜氣’之說。

    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際,思慮已生。

    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時否乎?今澄欲求甯靜,愈不甯靜,欲念無生,則念愈生。

    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滅,後念不生,良知獨顯,而與造物者遊乎?” 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

    此佛氏為未識本來面目者設此方便。

    本來面目即吾聖門所謂良知。

    今既認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說矣。

    随物而格,是緻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來面目耳。

    體段工夫大略相似。

    但佛氏有個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

    今欲善惡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靜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惡時,用緻知之功,則已涉于思善”之患。

    孟子說“夜氣”,亦隻是為失其良心之人,指出個良心萌動處,使他從此培養将去。

    今已知得良知明白,常用緻知之功,即已不消說“夜氣”。

    卻是得兔後不知守兔,而仍去守株,兔将複失之矣。

    欲求甯靜,欲念無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甯靜。

    良知隻是一個良知,而善惡自辨,更有何善何惡可思?良知之體本自甯靜,今卻又添一個求甯靜,本自生生,今卻又添一個欲無生,非獨聖門緻知之功不如此,雖佛氏之學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

    隻是一念良知,徹頭徹尾,無始無終,即是前念不滅,後念不生。

    今卻欲前念易滅,而後念不生,是佛氏所謂“斷滅種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謂矣。

     【譯文】 來信寫道:“佛教認為‘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這不同于我們儒家所說的随物而格的功夫。

    我若在不思善不思惡時用緻知的功夫,那麼,也就已經想到善了。

    如果善惡不思,而心的良知又清靜自在,那隻有早晨剛睡醒時。

    這正是孟子所謂的‘夜氣’,但這樣的現象不能持續很久,轉眼之間思慮就會産生。

    不懂得常用的人,能常常象剛睡醒而思慮還未産生時那樣嗎?如今,我想求得甯靜卻更加不能甯靜,想沒有雜念而雜念叢生。

    如果要使此心前念易滅而後念不生,有良知顯露,與造物者同樣,又該怎麼做呢?” 在不思善不思惡時認識本來面目,這是佛教針對那些不識本來面目的人講的簡便方法。

    所謂本來面目,即為我們儒家講的良知。

    現在,既然能夠清楚地理解良知,就不必這樣說了。

    随物而格,是緻知的功夫。

    佛教所說的“常惺惺”,是佛教要求常存他的本來面目。

    由此可知,佛儒的格物與功夫大緻相同,但佛教有個自私自利的心,因此就有了不同之處。

    如今,你想做到善惡不思,所以才有了“不思善、不思惡時,用緻知之功、則已涉于思善”的缺點。

    孟子講“夜氣”,也隻是為那些喪失了良心的人指出一個良心萌動的地方,使他能從這裡着手并加以培育。

    現在已經清楚地理解了良知,又常用緻知的功夫,就不用談“夜氣”了。

    不然,将會是得到兔子卻不知道去守着兔子,反而得死守着樹株,如此,兔子就會再次失去。

    想求得甯靜,想沒有私念,這正是自私自利、将、近、意、必的弊端,所以雜念更多而愈加不能甯靜。

    良知唯有一個,有良知自然能辨别善惡,還有什麼善惡可想?良知的本體原本就是甯靜的,現在卻又添加一個去求甯靜,良知的本體原本就是生生不息的,現在卻又添加一個心要無生。

    不但儒學緻知的功夫不是這樣,即便佛教也不是這樣将、迎、意、必。

    隻要一心在良知上,徹首徹尾,無始無終,就是前念不滅、後念不生,如今,你卻要前念易滅後念不生,這是佛教所謂的“斷滅種性”,如此就同槁木死灰差不多了。

     〔評析〕 晉代的慧遠大師認為,佛教教義和儒家經典并不矛盾。

    他們的目的和實質是相同的,隻不過論述方式以及起作用的範圍有所不同而已,如果能結合兩者的精義去體會教義的話,就不會為兩者表面上的差異而震驚。

     【原文】 來書雲:“佛氏又有常提念頭之說,其猶孟子所謂‘必有事’,夫子所謂緻良知之說乎?其即‘常惺惺’、常記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 于此念頭提在之時,而事至物來,應之必有其道。

    但恐此念頭提起時少,放下時多,則工夫間斷耳。

    且念頭放失,多因私欲客氣之動而始,忽然驚醒而後提,其放而未提之間,心之昏雜多不自覺。

    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隻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雖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懼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懼克治之功焉,又為‘思善’之事,而于本來面目又未達一間也。

    如之何則可?” 戒懼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豈有兩事邪?此節所問,前一段已自說得分曉,末後卻是自生迷惑,說得支離,及有本來面目未達一間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為病,去此病自無此疑矣。

     【譯文】 來信寫道:“佛教還有常提念頭的現點,這與孟子講的‘必有事’、您說的緻良知是一回事嗎?這是不是‘常惺惺’、常記得、常知得、常存得呢? 當這個念頭提起時,應付諸多事物一定會有正确的辦法。

    但隻怕這念頭提起的時候少而放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