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關燈
小
中
大
動、靜,但是良知不能分為寂然和感通。
動靜是因時而異的。
心的本體,原本就沒有動靜之分。
理是靜止不動的,若動,就會變為欲。
隻要遵循理,即使酬酢萬變也未曾動。
如果依從欲,即使死心無念也未必靜。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懷疑?遇事時的感通固然可以說是動,但是,其寂然不動者并未增加什麼;無事時寂然固然可以說是靜,但是,其感而遂通者并未減少什麼。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這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懷疑?良知是渾然一體的,它是沒有前後内外之分的,那麼,關于至誠有停息的疑問也就不解自明了。
未發在己發之中,而已發之中,未嘗另有一個未發存在。
已發在未發之中,而未發之中,未嘗另有一個已發存在。
這裡未嘗無動靜,隻是不能用動靜來區别未發已發。
大凡讀古人的言論,關鍵是用心去斟酌其中的意思,從而明白其主旨。
如果一味局于文義,那麼,“靡有孑遺”豈不是說周朝真的沒有遺民嗎?周濂溪的“靜極而動”之說,若不作正确理解,毛病也就在所難免。
所以,他的意思是就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來說的。
太極的生生之理,既妙用不息而又常體不易。
太極的生生,也就是陰陽的生生。
在生生之中,指其妙用不息的方面叫動,這是陽的産生,并不是說在動之後才産生陽;在生生之中,指其常體不變的方面叫靜,這是陰的産生,并不是說在靜之後才産生陰。
若真是靜之後産生陰,動之後産生陽,那麼,陰陽動靜又迥然不同,各為一物了。
陰陽是一個氣,因氣的屈伸而産生陰陽。
動靜同指一個理,因理的潛伏與顯現而産生動靜。
春夏可以說是陽、是動,但未嘗沒有陰和靜;秋冬可以說是陰、是靜,但未嘗沒有陽和動。
春夏這樣生生不息,秋冬也這樣生生不息,卻同時可稱為陽,都同時可稱為動。
春夏有這不變的常體,秋冬也有這不變的常體,都同時可稱為陰,都同時可稱為靜。
從無、會、運、世、歲、月、日、時至刻、分、秒、忽、微,無不如此。
程頤所講的“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它需要深谙道的人默然體認,非言語不能表。
若隻局限于文句,摹拟仿效,那麼,正是所謂的《法華》轉心,而非心轉《法華》了。
〔評析〕 “動、靜”是曆代名家學者的共同課題。
儒家學者中也各持己見。
朱熹認為,無動無靜的是太極,太極是萬事萬物的根源;然而,一切事物的動靜,生滅又都是太極作用的結果。
他還認為,“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那動以前又是靜,靜以前又是動”,“一動一靜循環無端”,猶如白晝與黑夜;動與靜是互相聯系的,彼此不能孤立。
“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靜與陰陽不可分;太極是本然之妙(自然之理),動靜是所乘之機(理乘氣而行)。
【原文】 來書雲:“嘗試于心,喜、怒、憂、懼之感發也,雖動氣之極,而吾心良知一覺,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後。
然則良知常若居優閑無事之地而為之主,于喜、怒、憂、懼若不與焉者,何欤?” 知此,則知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而有發而中節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
然謂良知常若居于優閑無事之地,語尚有病。
蓋良知雖不滞于喜、怒、憂、懼,而喜、怒、憂、懼亦不外于良知也。
【譯文】 來信寫道:“我曾經在心中體驗證明,喜怒憂懼的情感産生了,即便憤怒到極點,隻要我心的良知覺醒了,就能緩解或消失,偶爾在開始時被遏止,偶爾在發作中被扼制,偶爾在發作後才後悔。
但是,良知往往似在清閑無事之處主宰着情感,與喜怒憂懼好象無關,這是怎麼回事?” 理解這一點,就明白由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而有發而中節之和,有感而遂通之奇妙。
然而,你說良知往往似在清閑無事之處主宰着情感,這句話好象還存在缺點。
因為,良知雖不停滞在喜怒憂懼的情感上,但喜怒憂懼也不在良知之外。
〔評析〕 學生說:“良知往往似在清閑無事處主宰着情感,與喜怒憂懼好象無關。
”先生說:“良知雖不停滞在喜怒憂懼的情感上,但喜怒憂懼也不在良知之外。
”陽明先生曆來認為,良知是心的主宰,心是身體的主宰。
眼睛看上去很美,心裡的良知認為着它不正當,就不敢看;嘴裡吃起來味道很好,心裡面認為吃它不正當,就不敢吃;耳朵聽起來很舒服,心裡認為聽它不正當,就不敢聽……這就是心裡的良知的主宰作用。
【原文】 來書雲:“夫子昨以良知為照心。
竊謂良知,心之本體也。
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懼之心也,猶思也。
而遂以戒慎恐懼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來書雲:“先生又曰:‘照心非動也。
’豈以其循理而謂之靜欤?‘妄心亦照也。
’豈以其良知未嘗不在于其中、未嘗不明于其中,而視聽言動之不過則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則在妄心可謂之照,而在照心則謂之妄矣。
妄與息何異?今假妄之照以續至誠之無息,竊所未明,幸再啟蒙。
” “照心非動”者,以其發于本體明覺之自然,而未嘗有所動也。
有所動即妄矣。
“妄心亦照”者,以其本體明覺之自然者,未嘗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動耳。
無所動即照矣。
無妄、無照,非以妄為照,以照為妄也。
照心為照,妄心為妄,是猶有妄、有照也。
有妄、有照,則猶二也,二則息矣。
無妄、無照則不二,不二則不息矣。
【譯文】 來信寫道:“先生,您從前認為良知就是照心。
我以為,良知是心的本體。
照心,是人所用的功夫,就是戒懼恐懼之心。
和“思”相類似。
而您直接認為戒慎恐懼即為良知,這是為何?” 能夠讓人戒慎恐懼的,即為良知。
來信又寫道:“您又認為‘照心非動也’,這難道是因為照心遵從天理才是靜的嗎?‘妄心亦照也’,這難道是因為良知未曾不在妄心中,又未曾不在妄心中明細體察,而人的視聽言動符合準則的全是天理呢?既然說是妄心,那麼,良知在妄心上可稱照,而在照心上則可以稱妄了。
妄與息有什麼區别?如今把妄心有照與至誠無息結合起來,我仍不能理解,敬請再指教。
” “照心非動”,因為它起源于本體天然的明覺,所以不曾有所動。
有所動即為妥了。
“妄心亦照”,因為本體天然的明覺未曾不在妄心中,隻是有所動而已,無所動就是照心了。
無妄無照,并不是把妄看成照,把照看成妄。
如果說照心為照,妄心為妄,這還是有妄有照。
有妄有照,就依然還是兩個心。
一心分為二,就會停息。
無妄無照就不是兩個心,心為一,從而也就運動不止了。
〔評析〕 水靜止就清,水清水面就平靜,水面平靜就可以察見水底的物體。
心亦如此。
心靜就氣和,氣和就能正确體察事理,事理察則心體澄明不動,心明便是良知主宰。
良知是心靈的府庫,良知平正心就平正。
【原文】 來書雲:“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
夫清心寡欲,作聖之功畢矣。
然欲寡則心自清,清心非舍棄人事而獨居求靜之謂也。
蓋欲使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耳。
今欲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則病根常在,未免滅于東而生于西。
若欲刊剝洗蕩于衆欲未萌之先,則又無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
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猶引犬上堂而遂之也,愈不可矣。
”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作聖之功也。
必欲此心純
動靜是因時而異的。
心的本體,原本就沒有動靜之分。
理是靜止不動的,若動,就會變為欲。
隻要遵循理,即使酬酢萬變也未曾動。
如果依從欲,即使死心無念也未必靜。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懷疑?遇事時的感通固然可以說是動,但是,其寂然不動者并未增加什麼;無事時寂然固然可以說是靜,但是,其感而遂通者并未減少什麼。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這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懷疑?良知是渾然一體的,它是沒有前後内外之分的,那麼,關于至誠有停息的疑問也就不解自明了。
未發在己發之中,而已發之中,未嘗另有一個未發存在。
已發在未發之中,而未發之中,未嘗另有一個已發存在。
這裡未嘗無動靜,隻是不能用動靜來區别未發已發。
大凡讀古人的言論,關鍵是用心去斟酌其中的意思,從而明白其主旨。
如果一味局于文義,那麼,“靡有孑遺”豈不是說周朝真的沒有遺民嗎?周濂溪的“靜極而動”之說,若不作正确理解,毛病也就在所難免。
所以,他的意思是就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來說的。
太極的生生之理,既妙用不息而又常體不易。
太極的生生,也就是陰陽的生生。
在生生之中,指其妙用不息的方面叫動,這是陽的産生,并不是說在動之後才産生陽;在生生之中,指其常體不變的方面叫靜,這是陰的産生,并不是說在靜之後才産生陰。
若真是靜之後産生陰,動之後産生陽,那麼,陰陽動靜又迥然不同,各為一物了。
陰陽是一個氣,因氣的屈伸而産生陰陽。
動靜同指一個理,因理的潛伏與顯現而産生動靜。
春夏可以說是陽、是動,但未嘗沒有陰和靜;秋冬可以說是陰、是靜,但未嘗沒有陽和動。
春夏這樣生生不息,秋冬也這樣生生不息,卻同時可稱為陽,都同時可稱為動。
春夏有這不變的常體,秋冬也有這不變的常體,都同時可稱為陰,都同時可稱為靜。
從無、會、運、世、歲、月、日、時至刻、分、秒、忽、微,無不如此。
程頤所講的“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它需要深谙道的人默然體認,非言語不能表。
若隻局限于文句,摹拟仿效,那麼,正是所謂的《法華》轉心,而非心轉《法華》了。
〔評析〕 “動、靜”是曆代名家學者的共同課題。
儒家學者中也各持己見。
朱熹認為,無動無靜的是太極,太極是萬事萬物的根源;然而,一切事物的動靜,生滅又都是太極作用的結果。
他還認為,“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那動以前又是靜,靜以前又是動”,“一動一靜循環無端”,猶如白晝與黑夜;動與靜是互相聯系的,彼此不能孤立。
“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靜與陰陽不可分;太極是本然之妙(自然之理),動靜是所乘之機(理乘氣而行)。
【原文】 來書雲:“嘗試于心,喜、怒、憂、懼之感發也,雖動氣之極,而吾心良知一覺,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後。
然則良知常若居優閑無事之地而為之主,于喜、怒、憂、懼若不與焉者,何欤?” 知此,則知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而有發而中節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
然謂良知常若居于優閑無事之地,語尚有病。
蓋良知雖不滞于喜、怒、憂、懼,而喜、怒、憂、懼亦不外于良知也。
【譯文】 來信寫道:“我曾經在心中體驗證明,喜怒憂懼的情感産生了,即便憤怒到極點,隻要我心的良知覺醒了,就能緩解或消失,偶爾在開始時被遏止,偶爾在發作中被扼制,偶爾在發作後才後悔。
但是,良知往往似在清閑無事之處主宰着情感,與喜怒憂懼好象無關,這是怎麼回事?” 理解這一點,就明白由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而有發而中節之和,有感而遂通之奇妙。
然而,你說良知往往似在清閑無事之處主宰着情感,這句話好象還存在缺點。
因為,良知雖不停滞在喜怒憂懼的情感上,但喜怒憂懼也不在良知之外。
〔評析〕 學生說:“良知往往似在清閑無事處主宰着情感,與喜怒憂懼好象無關。
”先生說:“良知雖不停滞在喜怒憂懼的情感上,但喜怒憂懼也不在良知之外。
”陽明先生曆來認為,良知是心的主宰,心是身體的主宰。
眼睛看上去很美,心裡的良知認為着它不正當,就不敢看;嘴裡吃起來味道很好,心裡面認為吃它不正當,就不敢吃;耳朵聽起來很舒服,心裡認為聽它不正當,就不敢聽……這就是心裡的良知的主宰作用。
【原文】 來書雲:“夫子昨以良知為照心。
竊謂良知,心之本體也。
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懼之心也,猶思也。
而遂以戒慎恐懼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來書雲:“先生又曰:‘照心非動也。
’豈以其循理而謂之靜欤?‘妄心亦照也。
’豈以其良知未嘗不在于其中、未嘗不明于其中,而視聽言動之不過則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則在妄心可謂之照,而在照心則謂之妄矣。
妄與息何異?今假妄之照以續至誠之無息,竊所未明,幸再啟蒙。
” “照心非動”者,以其發于本體明覺之自然,而未嘗有所動也。
有所動即妄矣。
“妄心亦照”者,以其本體明覺之自然者,未嘗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動耳。
無所動即照矣。
無妄、無照,非以妄為照,以照為妄也。
照心為照,妄心為妄,是猶有妄、有照也。
有妄、有照,則猶二也,二則息矣。
無妄、無照則不二,不二則不息矣。
【譯文】 來信寫道:“先生,您從前認為良知就是照心。
我以為,良知是心的本體。
照心,是人所用的功夫,就是戒懼恐懼之心。
和“思”相類似。
而您直接認為戒慎恐懼即為良知,這是為何?” 能夠讓人戒慎恐懼的,即為良知。
來信又寫道:“您又認為‘照心非動也’,這難道是因為照心遵從天理才是靜的嗎?‘妄心亦照也’,這難道是因為良知未曾不在妄心中,又未曾不在妄心中明細體察,而人的視聽言動符合準則的全是天理呢?既然說是妄心,那麼,良知在妄心上可稱照,而在照心上則可以稱妄了。
妄與息有什麼區别?如今把妄心有照與至誠無息結合起來,我仍不能理解,敬請再指教。
” “照心非動”,因為它起源于本體天然的明覺,所以不曾有所動。
有所動即為妥了。
“妄心亦照”,因為本體天然的明覺未曾不在妄心中,隻是有所動而已,無所動就是照心了。
無妄無照,并不是把妄看成照,把照看成妄。
如果說照心為照,妄心為妄,這還是有妄有照。
有妄有照,就依然還是兩個心。
一心分為二,就會停息。
無妄無照就不是兩個心,心為一,從而也就運動不止了。
〔評析〕 水靜止就清,水清水面就平靜,水面平靜就可以察見水底的物體。
心亦如此。
心靜就氣和,氣和就能正确體察事理,事理察則心體澄明不動,心明便是良知主宰。
良知是心靈的府庫,良知平正心就平正。
【原文】 來書雲:“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
夫清心寡欲,作聖之功畢矣。
然欲寡則心自清,清心非舍棄人事而獨居求靜之謂也。
蓋欲使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耳。
今欲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則病根常在,未免滅于東而生于西。
若欲刊剝洗蕩于衆欲未萌之先,則又無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
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猶引犬上堂而遂之也,愈不可矣。
”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作聖之功也。
必欲此心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