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關燈
小
中
大
涼的良知才算是“緻”了;奉養正恰,這個物“格”了,然後方知奉養正恰的良知才算是“緻”了。
因此,《大學》才說:“格物而後知至。
”緻那個知道冬暖夏涼的良知,爾後冬暖夏涼的意才能誠;緻那個知道奉養正恰的良知,爾後奉養正恰的意才能誠。
因此,《大學》又說:“知至而後意誠。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誠意、緻知、格物的闡釋。
你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不會有所疑問了。
〔評析〕 《大學》中說:“格物而後知。
”“知至而後意誠。
”這條“格物——知至——意誠”的認識鍊,實際是一種思維邏輯。
像這樣的認識邏輯現實中還有很多類舉。
例如:大自然創造了萬物,萬物養育了生命,生命維系着大自然。
可見,這種邏輯原本是一種圓圈,而不是線段,從這一端發展到了另一端。
在“格物——知至——意誠”的邏輯鍊上,知與行并非兩個端,它們互為起點和終點。
【原文】 來書雲:“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謂良知良能,愚夫愚婦可與及者。
至于節目時變之詳,毫厘千裡之缪,必待學而後知。
今語孝于溫清定省,孰不知之。
至于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興師,養志、養口,小杖、大杖,割股,廬墓等事,處常處變,過與不及之間,必須讨論是非,以為制事之本。
然後心體無蔽,臨事無失。
”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語誠然。
顧後之學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孟子雲:“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由耳。
”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
但惟聖人能緻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緻,此聖愚之所由分也。
節目時變,聖人夫豈不知,但不專以此為學。
而其所謂學者,正惟緻其良知,以精審此心之天理,而與後世之學不同耳。
吾子未暇良知之緻,而汲汲焉顧是之憂,此正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之弊也。
夫良知之于節目時變,猶規矩尺度之于方圓長短也。
節目時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
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良知誠緻,則不可欺以節目時變,而天下之節目時變不可勝應矣。
毫厘千裡之缪,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學乎?是不以規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圓,不以尺度而欲盡天下之長短,吾見其乖張謬戾,日勞而無成也已。
吾子謂語孝于溫清定省,孰不知之。
然而能緻其知者鮮矣。
若謂粗知溫清定省之儀節,而遂謂之能緻其知,則凡知君之當仁者,皆可謂之能緻其仁之知,知臣之當忠者,皆可謂之能緻其忠之知,則天下孰非緻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緻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緻知也,明矣。
知行合一之體,不益較然矣乎?夫舜之不告而娶,豈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為之準則,故舜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邪?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邪?武之不葬而興師,豈武之前已有不葬而興師者為之準則,故武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邪?抑示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誠于為無後,武之心而非誠于為救民,則其不告而娶與不葬而興師,乃不忠不孝之大者。
而後之人不務緻其良知,以精察義理于些心感應酬酢之間,顧欲懸空讨論此等變常之事,執之以為制事之本,以求臨事之無失,其亦遠矣。
其餘數端,皆可類推,則古人緻知之學,從可知矣。
【譯文】 來信寫道:“大的方面的道,人容易理解,所說的良知良能,愚夫笨婦也能懂得。
至于那些細節、條目的随時變化,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的精微處,必須等學過之後才能明白。
如今要在溫清定省上說孝,誰人不知?至于舜未向父禀報而娶妻,武王未葬文王而伐纣,曾子養志而曾元養口,小杖承受而大杖逃跑,割股肉而治父母的病,為親人守喪三年,等等事情,在正常與變化、過分與不及之間,必須要讨論一個是非準則,以此作為處理事情的依據。
然後人的心體方不被蒙蔽,遇事才不出差錯。
”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這種認為是正确的。
隻是後世的學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卻把難以明白的作為學問,這正是“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孟子說過:“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由耳。
”在良知良能方面,愚夫笨婦與聖人一般。
但唯聖人能緻良知,愚夫笨婦則不然。
這正是二者的區别。
細節,條目的随時變化,豈能瞞得了聖人?隻是聖人不在這上面大作文章。
聖人所謂的學問,正是僅去緻其良知以精察心中之天理,這與後世所謂的學問大相徑庭。
你還沒有去緻良知,而在那裡慌張地擔心這些小問題,這就是把難以理解的作為學問的弊端。
良知良能與細節條目随時變化的關系,猶如規矩尺度與方圓長短的關系。
細節條目随時變化的不可測定,猶如方圓長短的不可窮盡。
因此,規矩一旦确立,方圓與否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方圓也就不可勝用;尺度一旦制定,長短與否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長短也就不可勝用;良知能夠“緻”了,細節、條目的随時變化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細節、條目的随時變化也就能應付自如了。
毫厘之差所導緻的千裡之謬,不在我心良知的細微處研究,又在什麼地方用功呢?這如同不用規矩卻要确定天下的方圓,不用尺度卻要窮盡天下的長短,我隻會看到他破綻百出,勞而無功的結果。
你講在溫清定省上說孝,誰都知曉,但真能緻其知的人太少了。
若說大略地知曉溫清定省的禮儀,便說能緻良知,那麼,隻要是知道君主應該仁的人,都可說他能緻其仁的知,知道臣屬應盡忠的人,都可說他能緻其忠的知,那麼,天下誰人不是緻知的人?由此可知,緻知必須顯現在行上,而不行就不是緻知,這是最明白不過的人。
知行合一的本體,不是更清楚了嗎?舜不禀報父親而娶妻,難道是在舜之前就有了不告而娶的先例作為标準,因而使他參考了什麼典籍,向别人作了請教,才這樣做的呢?還是舜依據自心的一念良知,審度輕重後,無奈才這樣做的呢?武王不葬文王而讨商,難道是在武王之前就有了不葬而興師的先例作為标準,因而使他參考了什麼典籍,向别人作了請教,才這樣做的呢?還是武王依據自心的一念良知,審度輕重後,無奈才這樣做的呢?如果舜不是真的擔心沒有後代,武王不是真心拯救百姓,那麼,舜不禀報父親而娶妻,武王不葬文王而興師,就是最大的不孝和不忠。
後世的人不肯盡力緻良知,不在處理事物時細察義理,反而去空談一些反常的事,一口咬死這些才是處理事情的根據,以求遇事沒有閃失,如此就離題萬裡了。
其它幾點,都可依此而類推。
因此,古人有關緻知的學問,從中就會完全明白了。
〔評析〕 大道理明白了,小事理卻混淆了;事理上分清了,行動起來又糊塗了;行為上不離規制,事理上又有了偏離。
這些都是不能“緻良知’”的原因。
心裡有了良知,處事為人便有了衡量長短、方圓的規矩。
什麼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體,是天地自然之法則。
良知唯在心中緻,離開本體之心則無良知可緻。
聖賢緻心不亂,自然良知顯現;良心顯現,便有了處事的法則;有了法則,事事理理自然清楚明白。
所以說,人有千算不如天之一算。
天之一算便是“緻良知”的聖算。
【原文】 來書雲:“謂《大學》格物之說,專求本心,猶可牽合。
至于《六經》、《四書》所載多聞多見,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為之際,資于論說之間者。
用功節目固不容紊矣。
” 格物之義,前已詳悉,牽合之疑,想已不俟複解矣。
至于多聞多見,乃孔子因子張之務外好高,徒欲以多聞多見為學,而不能求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謂見聞者,适以資其務外好高而已。
蓋所以救子張多聞多見之病,而非以是教之為學也。
夫子嘗曰: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是猶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義也。
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聞見耳。
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諸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矣,故曰“知之次也。
”夫以見聞之知為次,則所謂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窺聖門緻知用力之地矣。
夫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貫之。
”使誠在于多學而識,則夫子胡乃謬為是說,以欺子貢者邪?一以貫之,非緻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夫以畜其德為心,則凡多識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
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學,而敏求此之心理耳。
心即理也。
學者,學此心也。
求者,求此心也。
孟子雲:“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非若後世廣記博誦古人之言詞,以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達之具于外者也。
博學審問,前言已盡。
溫故知新,朱子亦以溫故屬之尊德性矣。
德性豈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溫故,而溫故乃所以知新,則亦可以驗知行之非兩節矣。
“博學而詳說之”者,将以反說約也。
若無反約之雲,則博學詳說者,果何事邪?舜之好問好察,惟以用中而緻其精一于道心耳。
道心者,良知之謂也。
君子之學,何嘗離去事為而廢論說。
但其從事于事為論說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緻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談說以為知者,分知行為兩事,而果有節目先後之可言也。
【譯文】 來信寫道:“先生,您認為《大學》的格物,唯求本心,這還可牽強附會。
至于《六經》、《四書》所講的多聞多見、多知前人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如此等等,都清楚表明要在處事中求取,在論辨中獲得。
功夫的節目、順序是不可紊亂的。
” 有關格物的内涵,前文已作了詳細闡述。
“牽強附會”的批評,已不必再多作解釋。
至于說到多聞多見之類,都是孔子針對子張而說。
子張好高骛遠,認為唯多聞多見才是學問,而不能反求内心以存疑惑,所以,他的言行難免有埋怨和悔恨,而所謂的見聞正好滋長了他好高骛遠的缺點。
孔子說這番話并不是教導子張去多聞多見,而是為了糾正他那要多聞多見的缺點。
孔聖人曾說過:“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 這句話與孟子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意思相近。
這些正表明人的德行的良知并不來自于多見多聞。
至于“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就是隻尋求見聞上的細枝末節,已落入第二義了。
因此孔子說是“知之次也”。
把見聞方面的知作為次要學問,那麼,所謂的主要學問是指什麼?從此處,對聖人緻知用力的地方我們可以完全窺見了。
孔子對子貢說:“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
”若知真在于多學多記,那麼,孔子為什麼要用這一謬論來欺騙子貢呢?“一以貫之”,不為緻良知又為什麼?《易經》上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倘若以積累德性為目的,如許多知以前的言行,又何嘗不是積累德性的事呢?此正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好古敏求,就是熱衷于古人的學問而勤勞迅捷地尋求我心的理。
心即理。
學,即學這個心。
求,即求這個心。
孟子講道:“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并不是如同後世之人,把廣記博誦古人的言詞當成好古,那僅為迫切追求功名利祿等外表的東西。
關于博學審問,前文已講得很是詳細。
溫故知新,朱熹也說是尊德性的範疇。
德性豈能向外尋求?知新必經由溫故,溫故才可知新,這又可作為知行并非兩回事的有力佐證。
“博學而詳說之”,是為了再返回到至約。
若沒有返回至約這一論點,那麼,博學詳說到底是指什麼呢?舜的愛問好觀察,也僅是用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使道心惟精惟一。
道心,即為良知。
君子的學問,什麼時候離開處事、廢棄論說呢?但處事和論說,都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也正是要緻其本心的良知,而不與世上那些隻用口耳談說為知的人相似,把知行當兩回事看待,如此才真有節目先後可說。
〔評析〕 常人之所以将知行分為兩截,又是由于他們把良知與知識混同一體。
良知與知識是有區别的。
從體用上分,良知是本體,知識是本體發用之物;從先天與後天上分,良知是先天存在的,“不學而能,不慮而知”,而知識是後天産生的,“必待學而能,必待慮而知”。
所以,學者應“務踐履以充良知”,通過去惡存善的功夫,去把握人之本體——良知。
此乃又“聖算”之一法。
【原文】 來書雲:“楊、墨之為仁義,鄉願之辭忠信,堯、舜、于之之禅讓,湯、武、楚項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攝輔,謾無印證,又焉适從?且于古今事變、禮樂名物,未嘗考識,使國家欲興明堂,建辟雍,制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緻其用乎?故《論語》曰‘生而知之者,義理耳。
若夫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行事之實’。
此則可謂定論矣。
”所喻楊、墨、鄉願、堯、舜、子之、湯、武、楚項、周公、莽、操之辨,與前舜、武之論,大略可以類推。
古今事變之疑,前于良知之說,已有規矩尺度之喻,當亦無俟多贅矣。
至于明堂、辟雍諸事,似尚未容于無言者。
然其說甚長,姑就吾子之言而取正焉,則吾子之惑将亦可少釋矣。
夫明堂、辟雍之制,始見于呂氏之《月令》,漢儒之訓疏。
《六經》、《四書》之中,未嘗詳及也。
豈呂氏、漢儒之知,乃賢于三代之賢聖乎?齊宣之時,明堂尚有未毀,則幽、曆之世,周之明堂皆無恙也。
堯、舜茅茨土階,明堂之制未必備,而不害其為治。
幽、曆之明堂,固猶文,武、成、康之舊,而無救于其亂。
何邪?豈能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則雖茅茨土階,固亦明堂也;以幽、曆之心,而行幽、曆之政,則雖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武帝肇講于漢,而武後盛用于唐,其治亂何如邪?天子之學曰辟雍,諸候之學曰泮宮,皆象地形而為之名耳。
然三代之學,其要皆所以明人倫,非以辟不辟、泮不泮為重輕也。
孔子雲:“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制禮作樂,必具中和之德,聲為律而身為度者,然後可以語此。
若夫器數之末,樂工之事,祝史之守。
故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則有司存也。
”堯“命羲和,飲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時”也。
舜“在璇玑玉衡”,其重在于“以齊七政”也。
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養民之政。
治曆明時之本,固在于此也。
羲和曆數之學,臯、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堯、舜之知而不偏物,雖堯、舜亦未必能之也。
然至于今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雖曲知小慧之人,星術淺陋之士,亦能推步占候而無所忒。
則是後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賢于禹、稷、堯、舜者邪?封禅之說尤為不經,是乃後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倡為誇侈,以蕩君心而靡國費。
蓋欺天罔人無恥之大者,君子之所不道,司馬相如之所以見譏于天下後世也。
吾子乃以是為儒者所宜學,殆亦未之思邪?夫聖人之所以為聖者,以其生而知之也。
而釋《論語》者曰:“生而知之,義理耳。
若夫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行事之實。
”夫禮樂名物之類,果有關于作聖之功也,而聖人亦必待學而後能知焉,則是聖人亦不可以謂之生知矣。
謂聖人為生知者,專指義理而言,而不以禮樂名物之類。
則是禮樂名物之類無關于作聖之功矣。
聖人之所以謂之生知者,專指義理而不以禮樂名物之類,則是學而知之者。
亦惟當學知此義理而已。
困而知之者,亦惟當困知此義理而已。
今學者之學聖人,于聖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學而知之,而顧汲汲焉求知聖人之所不能知者以為學,無乃失其所以希聖之方欤?凡此皆就吾子之所惑者而稍為之分釋,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論也。
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于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将日繁日難,斯人淪于禽獸夷狄,而猶自以為聖人之學。
吾之說雖或暫明于一時,終将凍解于西而冰堅于東,霧釋于前而雲滃于後,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内遠近。
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聖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
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
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複其心體之同然。
其教之大端,則堯、舜、禹之相授受,所謂“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而其節目,則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
當是之時,人無異見,家無異習,安此者謂之聖,勉此者謂之賢,而背此者,雖其啟明如朱,亦謂之不肖。
下至闾井田野,農、工、商、賈之賤,莫不皆有是學,而惟以成其德行為務。
何者?無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而但使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複其心體之同然。
是蓋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則人亦孰不能之乎?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
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迨夫舉德而任,則使之終身居其職而不易。
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
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
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視如一家之親。
其才質之下者,則安其農、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以相生相養,而無有乎希高慕外
因此,《大學》才說:“格物而後知至。
”緻那個知道冬暖夏涼的良知,爾後冬暖夏涼的意才能誠;緻那個知道奉養正恰的良知,爾後奉養正恰的意才能誠。
因此,《大學》又說:“知至而後意誠。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誠意、緻知、格物的闡釋。
你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不會有所疑問了。
〔評析〕 《大學》中說:“格物而後知。
”“知至而後意誠。
”這條“格物——知至——意誠”的認識鍊,實際是一種思維邏輯。
像這樣的認識邏輯現實中還有很多類舉。
例如:大自然創造了萬物,萬物養育了生命,生命維系着大自然。
可見,這種邏輯原本是一種圓圈,而不是線段,從這一端發展到了另一端。
在“格物——知至——意誠”的邏輯鍊上,知與行并非兩個端,它們互為起點和終點。
【原文】 來書雲:“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謂良知良能,愚夫愚婦可與及者。
至于節目時變之詳,毫厘千裡之缪,必待學而後知。
今語孝于溫清定省,孰不知之。
至于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興師,養志、養口,小杖、大杖,割股,廬墓等事,處常處變,過與不及之間,必須讨論是非,以為制事之本。
然後心體無蔽,臨事無失。
”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語誠然。
顧後之學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孟子雲:“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由耳。
”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
但惟聖人能緻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緻,此聖愚之所由分也。
節目時變,聖人夫豈不知,但不專以此為學。
而其所謂學者,正惟緻其良知,以精審此心之天理,而與後世之學不同耳。
吾子未暇良知之緻,而汲汲焉顧是之憂,此正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之弊也。
夫良知之于節目時變,猶規矩尺度之于方圓長短也。
節目時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
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良知誠緻,則不可欺以節目時變,而天下之節目時變不可勝應矣。
毫厘千裡之缪,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學乎?是不以規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圓,不以尺度而欲盡天下之長短,吾見其乖張謬戾,日勞而無成也已。
吾子謂語孝于溫清定省,孰不知之。
然而能緻其知者鮮矣。
若謂粗知溫清定省之儀節,而遂謂之能緻其知,則凡知君之當仁者,皆可謂之能緻其仁之知,知臣之當忠者,皆可謂之能緻其忠之知,則天下孰非緻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緻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緻知也,明矣。
知行合一之體,不益較然矣乎?夫舜之不告而娶,豈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為之準則,故舜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邪?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邪?武之不葬而興師,豈武之前已有不葬而興師者為之準則,故武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邪?抑示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誠于為無後,武之心而非誠于為救民,則其不告而娶與不葬而興師,乃不忠不孝之大者。
而後之人不務緻其良知,以精察義理于些心感應酬酢之間,顧欲懸空讨論此等變常之事,執之以為制事之本,以求臨事之無失,其亦遠矣。
其餘數端,皆可類推,則古人緻知之學,從可知矣。
【譯文】 來信寫道:“大的方面的道,人容易理解,所說的良知良能,愚夫笨婦也能懂得。
至于那些細節、條目的随時變化,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的精微處,必須等學過之後才能明白。
如今要在溫清定省上說孝,誰人不知?至于舜未向父禀報而娶妻,武王未葬文王而伐纣,曾子養志而曾元養口,小杖承受而大杖逃跑,割股肉而治父母的病,為親人守喪三年,等等事情,在正常與變化、過分與不及之間,必須要讨論一個是非準則,以此作為處理事情的依據。
然後人的心體方不被蒙蔽,遇事才不出差錯。
”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這種認為是正确的。
隻是後世的學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卻把難以明白的作為學問,這正是“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孟子說過:“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由耳。
”在良知良能方面,愚夫笨婦與聖人一般。
但唯聖人能緻良知,愚夫笨婦則不然。
這正是二者的區别。
細節,條目的随時變化,豈能瞞得了聖人?隻是聖人不在這上面大作文章。
聖人所謂的學問,正是僅去緻其良知以精察心中之天理,這與後世所謂的學問大相徑庭。
你還沒有去緻良知,而在那裡慌張地擔心這些小問題,這就是把難以理解的作為學問的弊端。
良知良能與細節條目随時變化的關系,猶如規矩尺度與方圓長短的關系。
細節條目随時變化的不可測定,猶如方圓長短的不可窮盡。
因此,規矩一旦确立,方圓與否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方圓也就不可勝用;尺度一旦制定,長短與否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長短也就不可勝用;良知能夠“緻”了,細節、條目的随時變化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細節、條目的随時變化也就能應付自如了。
毫厘之差所導緻的千裡之謬,不在我心良知的細微處研究,又在什麼地方用功呢?這如同不用規矩卻要确定天下的方圓,不用尺度卻要窮盡天下的長短,我隻會看到他破綻百出,勞而無功的結果。
你講在溫清定省上說孝,誰都知曉,但真能緻其知的人太少了。
若說大略地知曉溫清定省的禮儀,便說能緻良知,那麼,隻要是知道君主應該仁的人,都可說他能緻其仁的知,知道臣屬應盡忠的人,都可說他能緻其忠的知,那麼,天下誰人不是緻知的人?由此可知,緻知必須顯現在行上,而不行就不是緻知,這是最明白不過的人。
知行合一的本體,不是更清楚了嗎?舜不禀報父親而娶妻,難道是在舜之前就有了不告而娶的先例作為标準,因而使他參考了什麼典籍,向别人作了請教,才這樣做的呢?還是舜依據自心的一念良知,審度輕重後,無奈才這樣做的呢?武王不葬文王而讨商,難道是在武王之前就有了不葬而興師的先例作為标準,因而使他參考了什麼典籍,向别人作了請教,才這樣做的呢?還是武王依據自心的一念良知,審度輕重後,無奈才這樣做的呢?如果舜不是真的擔心沒有後代,武王不是真心拯救百姓,那麼,舜不禀報父親而娶妻,武王不葬文王而興師,就是最大的不孝和不忠。
後世的人不肯盡力緻良知,不在處理事物時細察義理,反而去空談一些反常的事,一口咬死這些才是處理事情的根據,以求遇事沒有閃失,如此就離題萬裡了。
其它幾點,都可依此而類推。
因此,古人有關緻知的學問,從中就會完全明白了。
〔評析〕 大道理明白了,小事理卻混淆了;事理上分清了,行動起來又糊塗了;行為上不離規制,事理上又有了偏離。
這些都是不能“緻良知’”的原因。
心裡有了良知,處事為人便有了衡量長短、方圓的規矩。
什麼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體,是天地自然之法則。
良知唯在心中緻,離開本體之心則無良知可緻。
聖賢緻心不亂,自然良知顯現;良心顯現,便有了處事的法則;有了法則,事事理理自然清楚明白。
所以說,人有千算不如天之一算。
天之一算便是“緻良知”的聖算。
【原文】 來書雲:“謂《大學》格物之說,專求本心,猶可牽合。
至于《六經》、《四書》所載多聞多見,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為之際,資于論說之間者。
用功節目固不容紊矣。
” 格物之義,前已詳悉,牽合之疑,想已不俟複解矣。
至于多聞多見,乃孔子因子張之務外好高,徒欲以多聞多見為學,而不能求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謂見聞者,适以資其務外好高而已。
蓋所以救子張多聞多見之病,而非以是教之為學也。
夫子嘗曰: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是猶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義也。
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聞見耳。
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諸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矣,故曰“知之次也。
”夫以見聞之知為次,則所謂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窺聖門緻知用力之地矣。
夫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貫之。
”使誠在于多學而識,則夫子胡乃謬為是說,以欺子貢者邪?一以貫之,非緻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夫以畜其德為心,則凡多識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
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學,而敏求此之心理耳。
心即理也。
學者,學此心也。
求者,求此心也。
孟子雲:“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非若後世廣記博誦古人之言詞,以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達之具于外者也。
博學審問,前言已盡。
溫故知新,朱子亦以溫故屬之尊德性矣。
德性豈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溫故,而溫故乃所以知新,則亦可以驗知行之非兩節矣。
“博學而詳說之”者,将以反說約也。
若無反約之雲,則博學詳說者,果何事邪?舜之好問好察,惟以用中而緻其精一于道心耳。
道心者,良知之謂也。
君子之學,何嘗離去事為而廢論說。
但其從事于事為論說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緻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談說以為知者,分知行為兩事,而果有節目先後之可言也。
【譯文】 來信寫道:“先生,您認為《大學》的格物,唯求本心,這還可牽強附會。
至于《六經》、《四書》所講的多聞多見、多知前人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如此等等,都清楚表明要在處事中求取,在論辨中獲得。
功夫的節目、順序是不可紊亂的。
” 有關格物的内涵,前文已作了詳細闡述。
“牽強附會”的批評,已不必再多作解釋。
至于說到多聞多見之類,都是孔子針對子張而說。
子張好高骛遠,認為唯多聞多見才是學問,而不能反求内心以存疑惑,所以,他的言行難免有埋怨和悔恨,而所謂的見聞正好滋長了他好高骛遠的缺點。
孔子說這番話并不是教導子張去多聞多見,而是為了糾正他那要多聞多見的缺點。
孔聖人曾說過:“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 這句話與孟子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意思相近。
這些正表明人的德行的良知并不來自于多見多聞。
至于“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就是隻尋求見聞上的細枝末節,已落入第二義了。
因此孔子說是“知之次也”。
把見聞方面的知作為次要學問,那麼,所謂的主要學問是指什麼?從此處,對聖人緻知用力的地方我們可以完全窺見了。
孔子對子貢說:“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
”若知真在于多學多記,那麼,孔子為什麼要用這一謬論來欺騙子貢呢?“一以貫之”,不為緻良知又為什麼?《易經》上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倘若以積累德性為目的,如許多知以前的言行,又何嘗不是積累德性的事呢?此正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好古敏求,就是熱衷于古人的學問而勤勞迅捷地尋求我心的理。
心即理。
學,即學這個心。
求,即求這個心。
孟子講道:“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并不是如同後世之人,把廣記博誦古人的言詞當成好古,那僅為迫切追求功名利祿等外表的東西。
關于博學審問,前文已講得很是詳細。
溫故知新,朱熹也說是尊德性的範疇。
德性豈能向外尋求?知新必經由溫故,溫故才可知新,這又可作為知行并非兩回事的有力佐證。
“博學而詳說之”,是為了再返回到至約。
若沒有返回至約這一論點,那麼,博學詳說到底是指什麼呢?舜的愛問好觀察,也僅是用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使道心惟精惟一。
道心,即為良知。
君子的學問,什麼時候離開處事、廢棄論說呢?但處事和論說,都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也正是要緻其本心的良知,而不與世上那些隻用口耳談說為知的人相似,把知行當兩回事看待,如此才真有節目先後可說。
〔評析〕 常人之所以将知行分為兩截,又是由于他們把良知與知識混同一體。
良知與知識是有區别的。
從體用上分,良知是本體,知識是本體發用之物;從先天與後天上分,良知是先天存在的,“不學而能,不慮而知”,而知識是後天産生的,“必待學而能,必待慮而知”。
所以,學者應“務踐履以充良知”,通過去惡存善的功夫,去把握人之本體——良知。
此乃又“聖算”之一法。
【原文】 來書雲:“楊、墨之為仁義,鄉願之辭忠信,堯、舜、于之之禅讓,湯、武、楚項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攝輔,謾無印證,又焉适從?且于古今事變、禮樂名物,未嘗考識,使國家欲興明堂,建辟雍,制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緻其用乎?故《論語》曰‘生而知之者,義理耳。
若夫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行事之實’。
此則可謂定論矣。
”所喻楊、墨、鄉願、堯、舜、子之、湯、武、楚項、周公、莽、操之辨,與前舜、武之論,大略可以類推。
古今事變之疑,前于良知之說,已有規矩尺度之喻,當亦無俟多贅矣。
至于明堂、辟雍諸事,似尚未容于無言者。
然其說甚長,姑就吾子之言而取正焉,則吾子之惑将亦可少釋矣。
夫明堂、辟雍之制,始見于呂氏之《月令》,漢儒之訓疏。
《六經》、《四書》之中,未嘗詳及也。
豈呂氏、漢儒之知,乃賢于三代之賢聖乎?齊宣之時,明堂尚有未毀,則幽、曆之世,周之明堂皆無恙也。
堯、舜茅茨土階,明堂之制未必備,而不害其為治。
幽、曆之明堂,固猶文,武、成、康之舊,而無救于其亂。
何邪?豈能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則雖茅茨土階,固亦明堂也;以幽、曆之心,而行幽、曆之政,則雖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武帝肇講于漢,而武後盛用于唐,其治亂何如邪?天子之學曰辟雍,諸候之學曰泮宮,皆象地形而為之名耳。
然三代之學,其要皆所以明人倫,非以辟不辟、泮不泮為重輕也。
孔子雲:“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制禮作樂,必具中和之德,聲為律而身為度者,然後可以語此。
若夫器數之末,樂工之事,祝史之守。
故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則有司存也。
”堯“命羲和,飲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時”也。
舜“在璇玑玉衡”,其重在于“以齊七政”也。
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養民之政。
治曆明時之本,固在于此也。
羲和曆數之學,臯、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堯、舜之知而不偏物,雖堯、舜亦未必能之也。
然至于今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雖曲知小慧之人,星術淺陋之士,亦能推步占候而無所忒。
則是後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賢于禹、稷、堯、舜者邪?封禅之說尤為不經,是乃後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倡為誇侈,以蕩君心而靡國費。
蓋欺天罔人無恥之大者,君子之所不道,司馬相如之所以見譏于天下後世也。
吾子乃以是為儒者所宜學,殆亦未之思邪?夫聖人之所以為聖者,以其生而知之也。
而釋《論語》者曰:“生而知之,義理耳。
若夫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行事之實。
”夫禮樂名物之類,果有關于作聖之功也,而聖人亦必待學而後能知焉,則是聖人亦不可以謂之生知矣。
謂聖人為生知者,專指義理而言,而不以禮樂名物之類。
則是禮樂名物之類無關于作聖之功矣。
聖人之所以謂之生知者,專指義理而不以禮樂名物之類,則是學而知之者。
亦惟當學知此義理而已。
困而知之者,亦惟當困知此義理而已。
今學者之學聖人,于聖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學而知之,而顧汲汲焉求知聖人之所不能知者以為學,無乃失其所以希聖之方欤?凡此皆就吾子之所惑者而稍為之分釋,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論也。
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于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将日繁日難,斯人淪于禽獸夷狄,而猶自以為聖人之學。
吾之說雖或暫明于一時,終将凍解于西而冰堅于東,霧釋于前而雲滃于後,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内遠近。
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聖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
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
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複其心體之同然。
其教之大端,則堯、舜、禹之相授受,所謂“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而其節目,則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
當是之時,人無異見,家無異習,安此者謂之聖,勉此者謂之賢,而背此者,雖其啟明如朱,亦謂之不肖。
下至闾井田野,農、工、商、賈之賤,莫不皆有是學,而惟以成其德行為務。
何者?無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而但使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複其心體之同然。
是蓋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則人亦孰不能之乎?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
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迨夫舉德而任,則使之終身居其職而不易。
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
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
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視如一家之親。
其才質之下者,則安其農、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以相生相養,而無有乎希高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