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貫之”的功夫·
關燈
小
中
大
分别,順應自然即可達至善的境界。
“至善”,并非除去惡而存留的善,而是自然本來就是這樣,無惡無善。
【原文】 曰:“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 曰:“佛氏着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
聖人無善無惡,隻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
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
” 曰:“草即非惡,即草不宜去矣。
” 曰:“如此卻是佛、老意見。
草若有礙,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惡。
” 曰:“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
謂之不作者,隻是好惡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
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
” 【譯文】 薛侃問:“佛教也主張無善無惡,其間有何區别?” 先生說:“佛教執著于無善無惡,其餘的一概不管,不能夠治理天下。
聖人的無善無惡,隻是不要有意為善,不要有意為惡,不為氣所動。
如此遵循先王之道,到達極緻,便自然能依循天理,便能‘裁成天地之道,輔助天地之宜’。
” 薛侃說:“草既然不為惡,那麼,它也就不能拔除了。
” 先生說:“如此又成為佛、老的主張。
如果草有所妨礙,幹嗎不拔除呢?” 薛侃說:“這樣就又在有意為善、有意為惡了。
” 先生說:“不着意為善去惡,并非說全無好惡,如果全無好惡,就會成為一個麻木不仁之人。
所謂‘不着意’,隻是說好惡全憑天理,再别無他意。
如此,就與不曾好惡是一樣的了。
” 〔評析〕 在陽明先生的心目中,似乎道、釋二家之說不屑一顧,在他的言談中有許多對于道、釋二家的偏頗之詞。
其實,這隻能說明陽明心學的狹隘和淺薄。
在中華上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儒、道、釋三家猶為三足鼎立,而陽明心學隻不過儒家學說中的一個流派罷了。
由此可見陽明先生的某些見解偏頗之極。
【原文】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
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贻累,便有許多動氣處。
” 曰:“然則善惡全不在物。
” 曰:“隻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 曰:“畢竟物無善惡。
”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
世儒惟不如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學錯看了,終日馳求于外,隻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 【譯文】 薛侃問:“除草時,如何全憑天理而别無他意呢?” 先生說:“草有所妨礙,應該拔除,就要拔除。
有時雖沒有拔除幹淨,也不放在心上。
如果在意的話,便會成為心體上的累贅,便會為氣所動。
” 薛侃說:“如此說來,善惡全然與物無關了。
” 先生說:“善惡自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為善,為氣所動即為惡。
” 薛侃說:“物的本身畢竟沒有善惡。
” 先生說:“在心如此,在物亦如此。
世上儒者隻是不懂這一點,舍心逐物,把格物之學認錯了。
成天向外尋求,隻做得一個‘義襲而取’,終身僅是行而不明,習而不察。
” 〔評析〕 把除草比作懲惡,把養花比作揚善。
其實花與草本為自然中物,與天地同生共養,天地并沒有給它們劃分善惡。
善惡起于人的心念,遵循天理,心念不起,則無善惡分别,視天地為一體;為心念起處,為氣所動,動則生惡。
前文中講到朱熹“晚年無盡後悔”的正是這一點。
【原文】 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則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作好作惡。
” 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安得非意?” 曰:“卻是誠意,不是私意。
誠意隻是循天理。
雖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故有所忿嚏好樂,則不得其正。
須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
知此,即知未發之中。
” 【譯文】 薛侃問:“對于‘好好色,惡惡臭’,又該作何種理解呢?” 先生說:“這正是自始至終遵循天理,天理本當如此,天理本無私意為善為惡。
” 薛侃說:“好好色,惡惡臭又怎麼不為意呢?” 先生說:“這是誠意,而非私意。
誠意隻是遵循天理。
雖然遵循天理,也不能再添加一分故意。
因此,有一絲忿恨與歡樂,心就不能中正。
大公無私,方是心之本體。
明白這些,就能明白未發之中。
” 〔評析〕 “未發之中”即為念頭未起之時。
心念不起,本體不動,自然無有分别,隻有“天然”的純樸,本體的恬靜,以及恬靜中的誠意,誠意中的天理。
【原文】 伯生曰:“先生雲:‘草有妨礙,理亦宜去。
’緣何又是軀殼起念?” 曰:“此須汝心自體當。
汝要去草,是甚麼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麼心?” 【譯文】 伯生(人名)說:“先生講‘草有所妨礙,理應拔除’,但為什麼又說是從形體上着眼呢?” 先生說:“這需要你在自己心中加以體會。
你若要除草,是安的什麼樣的心?周茂叔不除窗前之草,他安的又是什麼樣的心?” 〔評析〕 天生萬物必有用,人視萬物應有情。
在藝術家的手裡,柴薪可以變成“根雕”藝術品;在醫學家手裡,毒蛇的毒液可以制成藥品……這都是名人的心思所至。
【原文】 先生謂學者曰:“為學須得個頭腦,工夫方有着落。
縱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不然,雖從事于學,隻做個‘義襲而取’,隻是行不著,習不察,非大本達道也。
”又曰:“見得時,橫說豎說皆是。
若于此處通,彼處不通,隻是未見得。
” 【譯文】 先生對求學的人說:“做學問必須有個主宰,如此功夫才有着落。
即使不能無間斷,應該象船的舵,關鍵時刻一提便明白。
否則,雖然是做學問,但也隻是‘義襲而取’,隻能行而不明,習而不察,不是大本達道。
”先生接着又說:“有了主宰,橫說直講都正确。
如果此處暢通,别處不通,隻是因為沒有主宰。
” 〔評析〕 《顔元集》中說:’誠正是為學根本,孝弟是為學作用,經濟是為學結果。
”顔元認為,為學要以正心誠意做“根本”,而這個“根本”必須作用于孝悌,落實到經世濟民上面來。
在這裡,顔元的觀點與陽明先生相一緻,他們的基本觀點都是反對“朱子論學,隻是讀書”的。
【原文】 或問:“為學以親故,不免業舉之累。
” 先生曰:“以親之故而業舉為累于學,則治田以養其親者,亦有累于學乎?先正雲:‘惟患奪志’,但恐為學之志不真切耳。
” 【譯文】 有人說:“為了父母而做學問,不免有科舉之累。
” 先生說:“由于父母的原因參加科舉考試而妨礙了學習,那麼,為了侍奉父母而種田,也妨礙學習嗎?前輩認為‘惟患奪志’,隻是擔心為學的志向不真切。
” 〔評析〕 這段談話的意思很明确,說明做學問首先要志向真切。
志向真切了,外在的因素都不能妨礙學問的精進。
反之,志向不真切,即使外在條件再好,也難保證學問的成功。
【原文】 崇一問:“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
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若無主宰,便隻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譯文】 崇一問:“平時,心意多忙亂,有事時固然忙,無事時也忙,這是怎麼回事?” 先生說:“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
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産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隻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麼會不忙呢?” 〔評析〕 大氣,橫貫天地而包容陰陽,維系宇宙而使日月星辰發光。
它柔和又細微,它強勁又奔放。
野獸依靠它而奔跑,鳥類憑借它而高飛,蛟龍依靠它而出遊,鳳凰憑借它而翺翔。
從前馮夷、大丙駕馭雷車,用六條雲霓為馬,行走在微氣之中,在若隐若現的太空奔馳。
經過又高又遠的地方,飛往無窮無盡的天外。
踏過霜雪沒有痕迹,日光照射而沒有影子,随着旋轉的扶搖羊角而向上飛行。
穿過高山大川,踏上昆侖仙境,推開登天的大門,進到天帝所居的宮門。
後世的駕馭手們,即使有輕便的車子,上等的好馬,最好的鞭子,也不能和他們争個先後。
為什麼?因為大氣為自然所主宰。
【原文】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
此來精察,乃知全未。
豈必務外為人?隻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來。
” 曰:“最是。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
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
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
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
‘四十五十而無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
孔子雲:‘是聞也,非達也。
’安肯以此望人?” 【譯文】 先生說:“為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 薛侃說:“自前年起,自感好名的毛病已經減輕許多。
最近仔細省察,才發現這個毛病并未徹底除去。
好名僅僅是指外争聲名嗎?隻要聞譽而喜,聞毀憂郁,就是好名的毛病在發作。
” 先生說:“十分正确。
名與實相對。
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
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之心。
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哪來好名之功夫?”先生又說:“‘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讀去聲,亦即‘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的意思。
實與名不相符,活着尚可彌補,死了就來不及了。
孔子認為‘四十五十而無聞’,是指沒有聞道,并非指聲聞。
孔子說:‘是聞也,非達也’,他怎麼會用聲名來對待别人呢?” 〔評析〕 墨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兼仁與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
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意思是說,君子們雖然口頭上也會講仁,但他們并不能區分具體行為的仁與不仁,實際就是不知仁。
隻有根據取實的情況,才能判斷一個人是否得其名。
如果隻從名稱、概念上分辨,而不能在實際上對事物進行區别,就不能叫作真知其名。
也就是說,實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
名由實所決定,是否真正知名,應受實際行動的檢驗。
【原文】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
若留滞于中,則又因藥發病。
” 【譯文】 薛侃經常悔悟反省。
先生說:“悔悟是去病良藥,貴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裡,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 〔評析〕 晏子到晉國去,看見一個反穿皮襖、背着草料在路邊休息的人,認為他是位君子,就派人向他問道:“你為什麼落到這個地步?”那個回答:“我被賣到齊國當奴隸,名叫越石父。
”晏子馬上解下左邊的馬,贖回越石父,用車子載着他同行。
到了館舍,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先進了門,越石父很生氣,要求與晏子絕交。
晏子派人回複說:“我把你從患難中解救出來,對你還不可以嗎?”越石父說:“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忍受屈辱,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要挺起胸膛做人。
因此我請求與你絕交。
”晏子于是出來見他,并對自已剛才的言行表示悔過,說:“剛才我隻是看到了您的外貌,現在我看到了您的志氣。
我聽說,考察一個人的實績,不計較他的名聲;觀察一個人的行為,不考慮他的言辭。
我可以向您謝罪而不被拒絕嗎?”越石父說:“先生以禮待我,我怎敢不恭敬從命!”晏子于是把越石父當作上賓。
【原文】 德章曰:“聞先生以精金喻聖,以分兩喻聖人之分量,以鍛煉喻學者之工夫,最為深切。
惟謂堯、舜為萬镒,孔子為九千镒,疑未安。
” 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聖人争分兩。
若不從軀殼上起念,即堯、舜萬镒不為多,孔子九千镒不為少。
堯、舜萬镒,隻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隻是堯、舜的,原無彼我。
所以謂之聖,隻論‘精一’,不論多寡。
隻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
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隻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
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着自己力量精神,隻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
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
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隻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動辄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譯文】 德章說:“曾聽說先生把精金比喻聖人,用分量的輕重比喻聖人才力的大小,用鍛煉比喻學者的工夫,這些喻義很深刻。
隻是您認為堯舜是萬镒,孔子是九千镒,這種說法似乎不恰當。
” 先生說:“這是從外形上着眼的,因為替聖人争輕重。
如果不是從外形上着眼,那麼,堯、舜萬镒不為多,孔子九千镒不為少。
堯舜的萬镒也就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就是堯舜的,彼此之間本來就沒有區别。
之所以稱為聖,隻看精一與否,不在數量多少。
隻要此心同樣純為天理,便同樣可稱之為聖。
至于力量氣魄,又怎麼會完全相同呢?後世儒者隻在分量上比較,所以陷入功利的泥潭之中。
如果剔除比較分量的心,各人盡己之力與精神,隻在此心純是天理上下功夫,就能人人知足,個個功成,如此就能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外求,無不足具。
這就是實實在
“至善”,并非除去惡而存留的善,而是自然本來就是這樣,無惡無善。
【原文】 曰:“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 曰:“佛氏着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
聖人無善無惡,隻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
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
” 曰:“草即非惡,即草不宜去矣。
” 曰:“如此卻是佛、老意見。
草若有礙,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惡。
” 曰:“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
謂之不作者,隻是好惡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
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
” 【譯文】 薛侃問:“佛教也主張無善無惡,其間有何區别?” 先生說:“佛教執著于無善無惡,其餘的一概不管,不能夠治理天下。
聖人的無善無惡,隻是不要有意為善,不要有意為惡,不為氣所動。
如此遵循先王之道,到達極緻,便自然能依循天理,便能‘裁成天地之道,輔助天地之宜’。
” 薛侃說:“草既然不為惡,那麼,它也就不能拔除了。
” 先生說:“如此又成為佛、老的主張。
如果草有所妨礙,幹嗎不拔除呢?” 薛侃說:“這樣就又在有意為善、有意為惡了。
” 先生說:“不着意為善去惡,并非說全無好惡,如果全無好惡,就會成為一個麻木不仁之人。
所謂‘不着意’,隻是說好惡全憑天理,再别無他意。
如此,就與不曾好惡是一樣的了。
” 〔評析〕 在陽明先生的心目中,似乎道、釋二家之說不屑一顧,在他的言談中有許多對于道、釋二家的偏頗之詞。
其實,這隻能說明陽明心學的狹隘和淺薄。
在中華上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儒、道、釋三家猶為三足鼎立,而陽明心學隻不過儒家學說中的一個流派罷了。
由此可見陽明先生的某些見解偏頗之極。
【原文】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
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贻累,便有許多動氣處。
” 曰:“然則善惡全不在物。
” 曰:“隻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 曰:“畢竟物無善惡。
”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
世儒惟不如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學錯看了,終日馳求于外,隻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 【譯文】 薛侃問:“除草時,如何全憑天理而别無他意呢?” 先生說:“草有所妨礙,應該拔除,就要拔除。
有時雖沒有拔除幹淨,也不放在心上。
如果在意的話,便會成為心體上的累贅,便會為氣所動。
” 薛侃說:“如此說來,善惡全然與物無關了。
” 先生說:“善惡自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為善,為氣所動即為惡。
” 薛侃說:“物的本身畢竟沒有善惡。
” 先生說:“在心如此,在物亦如此。
世上儒者隻是不懂這一點,舍心逐物,把格物之學認錯了。
成天向外尋求,隻做得一個‘義襲而取’,終身僅是行而不明,習而不察。
” 〔評析〕 把除草比作懲惡,把養花比作揚善。
其實花與草本為自然中物,與天地同生共養,天地并沒有給它們劃分善惡。
善惡起于人的心念,遵循天理,心念不起,則無善惡分别,視天地為一體;為心念起處,為氣所動,動則生惡。
前文中講到朱熹“晚年無盡後悔”的正是這一點。
【原文】 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則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作好作惡。
” 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安得非意?” 曰:“卻是誠意,不是私意。
誠意隻是循天理。
雖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故有所忿嚏好樂,則不得其正。
須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
知此,即知未發之中。
” 【譯文】 薛侃問:“對于‘好好色,惡惡臭’,又該作何種理解呢?” 先生說:“這正是自始至終遵循天理,天理本當如此,天理本無私意為善為惡。
” 薛侃說:“好好色,惡惡臭又怎麼不為意呢?” 先生說:“這是誠意,而非私意。
誠意隻是遵循天理。
雖然遵循天理,也不能再添加一分故意。
因此,有一絲忿恨與歡樂,心就不能中正。
大公無私,方是心之本體。
明白這些,就能明白未發之中。
” 〔評析〕 “未發之中”即為念頭未起之時。
心念不起,本體不動,自然無有分别,隻有“天然”的純樸,本體的恬靜,以及恬靜中的誠意,誠意中的天理。
【原文】 伯生曰:“先生雲:‘草有妨礙,理亦宜去。
’緣何又是軀殼起念?” 曰:“此須汝心自體當。
汝要去草,是甚麼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麼心?” 【譯文】 伯生(人名)說:“先生講‘草有所妨礙,理應拔除’,但為什麼又說是從形體上着眼呢?” 先生說:“這需要你在自己心中加以體會。
你若要除草,是安的什麼樣的心?周茂叔不除窗前之草,他安的又是什麼樣的心?” 〔評析〕 天生萬物必有用,人視萬物應有情。
在藝術家的手裡,柴薪可以變成“根雕”藝術品;在醫學家手裡,毒蛇的毒液可以制成藥品……這都是名人的心思所至。
【原文】 先生謂學者曰:“為學須得個頭腦,工夫方有着落。
縱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不然,雖從事于學,隻做個‘義襲而取’,隻是行不著,習不察,非大本達道也。
”又曰:“見得時,橫說豎說皆是。
若于此處通,彼處不通,隻是未見得。
” 【譯文】 先生對求學的人說:“做學問必須有個主宰,如此功夫才有着落。
即使不能無間斷,應該象船的舵,關鍵時刻一提便明白。
否則,雖然是做學問,但也隻是‘義襲而取’,隻能行而不明,習而不察,不是大本達道。
”先生接着又說:“有了主宰,橫說直講都正确。
如果此處暢通,别處不通,隻是因為沒有主宰。
” 〔評析〕 《顔元集》中說:’誠正是為學根本,孝弟是為學作用,經濟是為學結果。
”顔元認為,為學要以正心誠意做“根本”,而這個“根本”必須作用于孝悌,落實到經世濟民上面來。
在這裡,顔元的觀點與陽明先生相一緻,他們的基本觀點都是反對“朱子論學,隻是讀書”的。
【原文】 或問:“為學以親故,不免業舉之累。
” 先生曰:“以親之故而業舉為累于學,則治田以養其親者,亦有累于學乎?先正雲:‘惟患奪志’,但恐為學之志不真切耳。
” 【譯文】 有人說:“為了父母而做學問,不免有科舉之累。
” 先生說:“由于父母的原因參加科舉考試而妨礙了學習,那麼,為了侍奉父母而種田,也妨礙學習嗎?前輩認為‘惟患奪志’,隻是擔心為學的志向不真切。
” 〔評析〕 這段談話的意思很明确,說明做學問首先要志向真切。
志向真切了,外在的因素都不能妨礙學問的精進。
反之,志向不真切,即使外在條件再好,也難保證學問的成功。
【原文】 崇一問:“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
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若無主宰,便隻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譯文】 崇一問:“平時,心意多忙亂,有事時固然忙,無事時也忙,這是怎麼回事?” 先生說:“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
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産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隻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麼會不忙呢?” 〔評析〕 大氣,橫貫天地而包容陰陽,維系宇宙而使日月星辰發光。
它柔和又細微,它強勁又奔放。
野獸依靠它而奔跑,鳥類憑借它而高飛,蛟龍依靠它而出遊,鳳凰憑借它而翺翔。
從前馮夷、大丙駕馭雷車,用六條雲霓為馬,行走在微氣之中,在若隐若現的太空奔馳。
經過又高又遠的地方,飛往無窮無盡的天外。
踏過霜雪沒有痕迹,日光照射而沒有影子,随着旋轉的扶搖羊角而向上飛行。
穿過高山大川,踏上昆侖仙境,推開登天的大門,進到天帝所居的宮門。
後世的駕馭手們,即使有輕便的車子,上等的好馬,最好的鞭子,也不能和他們争個先後。
為什麼?因為大氣為自然所主宰。
【原文】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
此來精察,乃知全未。
豈必務外為人?隻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來。
” 曰:“最是。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
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
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
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
‘四十五十而無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
孔子雲:‘是聞也,非達也。
’安肯以此望人?” 【譯文】 先生說:“為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 薛侃說:“自前年起,自感好名的毛病已經減輕許多。
最近仔細省察,才發現這個毛病并未徹底除去。
好名僅僅是指外争聲名嗎?隻要聞譽而喜,聞毀憂郁,就是好名的毛病在發作。
” 先生說:“十分正确。
名與實相對。
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
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之心。
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哪來好名之功夫?”先生又說:“‘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讀去聲,亦即‘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的意思。
實與名不相符,活着尚可彌補,死了就來不及了。
孔子認為‘四十五十而無聞’,是指沒有聞道,并非指聲聞。
孔子說:‘是聞也,非達也’,他怎麼會用聲名來對待别人呢?” 〔評析〕 墨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兼仁與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
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意思是說,君子們雖然口頭上也會講仁,但他們并不能區分具體行為的仁與不仁,實際就是不知仁。
隻有根據取實的情況,才能判斷一個人是否得其名。
如果隻從名稱、概念上分辨,而不能在實際上對事物進行區别,就不能叫作真知其名。
也就是說,實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
名由實所決定,是否真正知名,應受實際行動的檢驗。
【原文】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
若留滞于中,則又因藥發病。
” 【譯文】 薛侃經常悔悟反省。
先生說:“悔悟是去病良藥,貴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裡,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 〔評析〕 晏子到晉國去,看見一個反穿皮襖、背着草料在路邊休息的人,認為他是位君子,就派人向他問道:“你為什麼落到這個地步?”那個回答:“我被賣到齊國當奴隸,名叫越石父。
”晏子馬上解下左邊的馬,贖回越石父,用車子載着他同行。
到了館舍,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先進了門,越石父很生氣,要求與晏子絕交。
晏子派人回複說:“我把你從患難中解救出來,對你還不可以嗎?”越石父說:“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忍受屈辱,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要挺起胸膛做人。
因此我請求與你絕交。
”晏子于是出來見他,并對自已剛才的言行表示悔過,說:“剛才我隻是看到了您的外貌,現在我看到了您的志氣。
我聽說,考察一個人的實績,不計較他的名聲;觀察一個人的行為,不考慮他的言辭。
我可以向您謝罪而不被拒絕嗎?”越石父說:“先生以禮待我,我怎敢不恭敬從命!”晏子于是把越石父當作上賓。
【原文】 德章曰:“聞先生以精金喻聖,以分兩喻聖人之分量,以鍛煉喻學者之工夫,最為深切。
惟謂堯、舜為萬镒,孔子為九千镒,疑未安。
” 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聖人争分兩。
若不從軀殼上起念,即堯、舜萬镒不為多,孔子九千镒不為少。
堯、舜萬镒,隻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隻是堯、舜的,原無彼我。
所以謂之聖,隻論‘精一’,不論多寡。
隻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
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隻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
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着自己力量精神,隻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
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
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隻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動辄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譯文】 德章說:“曾聽說先生把精金比喻聖人,用分量的輕重比喻聖人才力的大小,用鍛煉比喻學者的工夫,這些喻義很深刻。
隻是您認為堯舜是萬镒,孔子是九千镒,這種說法似乎不恰當。
” 先生說:“這是從外形上着眼的,因為替聖人争輕重。
如果不是從外形上着眼,那麼,堯、舜萬镒不為多,孔子九千镒不為少。
堯舜的萬镒也就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就是堯舜的,彼此之間本來就沒有區别。
之所以稱為聖,隻看精一與否,不在數量多少。
隻要此心同樣純為天理,便同樣可稱之為聖。
至于力量氣魄,又怎麼會完全相同呢?後世儒者隻在分量上比較,所以陷入功利的泥潭之中。
如果剔除比較分量的心,各人盡己之力與精神,隻在此心純是天理上下功夫,就能人人知足,個個功成,如此就能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外求,無不足具。
這就是實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