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理·
關燈
小
中
大
’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朱子錯訓‘格物’,隻為例看了此意,以‘盡心知性’為‘格物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譯文】 徐愛問:“昨天我将先生關于‘止至善’的教導深入到‘格物’的解說,仿佛也略有所悟。
然而,朱熹的解釋,在《尚書》的‘精一’,《論語》的‘博的’,《孟子》的‘盡心知性’都可找到依據,所以我仍不能獲知。
” 先生說:“蔔商笃信聖賢,曾參反躬自省。
雖然笃信聖賢也正确,但是,不如反躬自省來得真實。
你現在既然不能明白,怎麼能承襲舊說而不去尋求确切的結合呢?譬如朱熹十分尊敬信賴程子,若碰到不明之處,又何曾随便輕信呢?‘精一’、‘博約’、‘盡心’等,與我的見解本來是等同的,隻是你沒有仔細深入思考罷了。
朱熹對‘格物’的闡釋,不免穿鑿附會,并非《大學》之本旨。
精為一的功夫,博為約的功夫。
既然明白知行合一的主張,此處隻須一句話就能清楚明了。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者的事情;‘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者的事情;‘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者的事情。
朱熹對‘格物’錯誤地理解,隻是由于他将這個意思颠倒了,認為‘盡心知性’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學者去為‘生知安行’的事情,如何能為之?” 〔評析〕 “精是一的功夫”,這個“一”就是正、是中,是“至善”,沒有善與惡的分别,隻有自然的本體。
俊美和醜陋本是自然的本性,隻是在人的邪念中分别出貪戀和厭惡,要“至善”歸本,就必須在“存心養性”上下真功夫。
【原文】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
盡心即是盡性。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存心’就是沒有盡心。
‘知天’的知猶如知州、知縣的‘知’,是自己分上事,己與天為一。
‘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
尚與天為二,此便是聖賢之别。
至于‘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
隻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夭壽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
‘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
‘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困勉的意在。
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
” 【譯文】 徐愛問:“‘盡心知性’怎能說是‘生知安行’呢?” 先生說:“性是心的本體,天是性的根源。
盡心也就是盡性。
《中庸》上面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存心’就是沒有盡心。
‘知天’的知猶如知州、知縣的‘知’,是自己應該做的,是天人合一。
‘事天’猶如子侍父、臣事君一樣,務必畢恭畢敬地侍奉方可無閃失。
此時,還是與天相對為二,這就是聖與賢的區别所在。
至于‘夭壽不二’,它是教育人們一心向善,不能因環境優劣或壽命長短而把為善的心改變了。
隻去修身等待命運安排,認識到人的困厄通達長壽短命是命中注定,我也不因此而心動。
‘事天’,雖與天相對為二,但已看見天正在眼前。
‘俟命’,就是不曾見面,在這裡等待,這就是初學的人樹立志向的開端,有一迎難而上、惕砺自強的精神。
而朱熹則與此相背,因此使學習的人無從着手。
” 〔評析〕 “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源)。
盡心即是盡性。
”這是陽明先生對“心本論”的自我诠釋,這種心本論,繼承了先秦思、孟學派的“盡心知性知天”、唐代禅宗的“以心法起滅天地”和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較系統的理論觀點,并将這些觀點上升到心與物、心與理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的高度,作出了詳盡的哲學論述和闡釋。
【原文】 愛曰:“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功夫須是如此。
今聞此說,益無可疑。
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
” 先生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隻是個誠意,誠意之功,隻是個格物。
”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
‘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 又曰:“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理。
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緻其知。
知緻則意誠。
” 【譯文】 徐愛說:“昨天聞聽先生的教導,我也隐約覺得功夫理當如此。
現在聽了先生這些具體的解釋,疑慮全消。
昨天清早我這樣想,‘格物’的‘物’,也就是‘事’,都是依心而說的。
” 先生說:“說得好。
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觸發就是意,意的本源就是知,意之所在就是物。
譬如,意在侍親上,那麼侍親就是一物;意在事君上,那麼事君就是一物;意在仁民、愛物上,那麼仁民、愛物就是一物;意在視、聽、言、動上,那麼視、聽、言、動就是一物。
因此我認為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中庸》上說‘不誠無物’,《大學》中的‘明明德’的功夫隻是一個誠意,誠意的功夫,隻是一個格物。
” 先生接着說:“‘格物’的‘格’有如孟子所謂的‘大人格君心’的‘格’,它是指去除人心的歪斜,保全本體的純正。
并且,在意念中就要去除歪斜以保純正,亦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也就是窮理。
‘天理’即‘明德’,‘窮理’即‘明明德’。
” 先生又說:“知是心的本源,心自然能知。
看見父母自然知道孝順,看見兄長自然知道恭敬,看見小孩落井自然有同情之心。
這就是良知,不必向外求取。
如果良知顯露,又無私欲迷惑,正是《孟子·盡心上》所謂‘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但是,對于平常人而言,不可能沒有私欲迷惑,因此,必定用‘緻知’‘格物’的功夫,從而戰勝私欲恢複天理。
如此,人心的良知就再無迷惑,能夠徹底顯露,這就是緻良知。
能緻其知定可誠其意。
” 〔評析〕 中國佛教《六祖壇經》中有這樣一段精辟的譬喻:“世人白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
外有五門,内有意門。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性去王無。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陽明先生在這裡也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
”雖不能斷言王陽明是在倡揚佛家之理,但他的認識能與被稱為“經”的宏論諧同,即可見其思想之成熟。
他的用心顯然是用此比喻,教學生仿效先聖的思想,必須從自心中返觀得自性聖哲,不随境,不攀緣,使五官出五門而于諸外境不染不著,當下即是“良知”。
【原文】 愛問:“先生以‘博文’為‘約禮’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請開示。
” 先生曰:“‘禮’字即是‘理’字。
‘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見者謂之‘理’,隻是一物。
‘約禮’隻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
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
如發見于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處富貴、貧賤時,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處患難、夷狄時,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存此無理。
至于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随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面學個存天理。
這便是博學之于文,便是約禮的功夫。
‘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 【譯文】 徐愛問:“先生說‘博文’為‘約禮’之功夫,我思慮再三始不能解,請您不吝賜教。
” 先生說:“‘禮’即‘理’。
‘理’顯示可見的為‘文’,‘文’隐蔽不能見的為‘理’,原本是一物。
‘約禮’僅要己心完全是一個天理。
要己心純為天理,務須在‘理’的顯示處苦下功夫。
譬如,理在侍親時顯現,心即在侍親上存此天理;理在身臨富貴貧賤時顯現,心即在身臨富貴貧賤上存此天理;理在身處患難困厄中顯現,心即在身處患難困厄上存此天理。
無論行止語默,時時如此,理顯現在什麼地方,就在那上面學一個存天理。
這就是從文中博學,亦為約禮的功夫。
‘博文’即‘惟精’,‘約禮’即‘惟一’。
” 〔評析〕 關于“理”的說法,儒家衆說紛纭:朱熹說“太極隻是一個理字”,《太檄圖說述解》的作者曹端稱太極為“理之别名”,他們把理和太極同視為絕對本體。
朱熹認為太極含動靜之理,是動靜的根本,太極流行于氣才顯出動靜,而不是“太極便會動靜”,這樣便将動靜與太極、理與氣看作“決非二物”。
王陽明對“理”的體悟更深了一層,而其诠釋又更淺顯,他說:“‘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見者謂之‘理’,隻是一物。
”也就是說:隐微于内的是“理”,顯現于外的是“文”,二者互為表裡,實質原為一體,并無二緻。
【原文】 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
” 先生曰:“然。
心一也。
未雜于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僞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程于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
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
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 【譯文】 徐愛問:“《朱熹章句·序》中‘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從先生對精一的解釋來看,此話似乎不妥當。
” 先生說:“正是的。
心亦一個心。
沒有夾雜人為因素的稱道心,夾雜人為因素的稱人心。
人心若能守正即為道心,道心無能守正即為人心,非人生來就有兩顆心。
程子認為人心即私欲,道心即天理,如此好象把道心人心分離開來,但意思正确。
而朱熹認為以道心為主,人心聽從于道心,如此真正把一顆心分為兩顆心了。
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麼會有以天理為主要,私欲又聽從于天理的呢?” 〔評析〕 陽明先生在這裡明确地肯定心隻有一個,心即是理,離開了天理即非良心(道心)。
此段既承前段之意,亦可理解說:心本為一體,但隐微于内的是本體,顯現于外的則是形體,本體亦自然之常理(道心),天亦不變,理亦不變,心之本體亦不變;但形體顯于外,染于色,雜于物,混于濁,于是,便有了各種攙雜,有了種種變異。
就象一顆鑽石沾上
朱子錯訓‘格物’,隻為例看了此意,以‘盡心知性’為‘格物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譯文】 徐愛問:“昨天我将先生關于‘止至善’的教導深入到‘格物’的解說,仿佛也略有所悟。
然而,朱熹的解釋,在《尚書》的‘精一’,《論語》的‘博的’,《孟子》的‘盡心知性’都可找到依據,所以我仍不能獲知。
” 先生說:“蔔商笃信聖賢,曾參反躬自省。
雖然笃信聖賢也正确,但是,不如反躬自省來得真實。
你現在既然不能明白,怎麼能承襲舊說而不去尋求确切的結合呢?譬如朱熹十分尊敬信賴程子,若碰到不明之處,又何曾随便輕信呢?‘精一’、‘博約’、‘盡心’等,與我的見解本來是等同的,隻是你沒有仔細深入思考罷了。
朱熹對‘格物’的闡釋,不免穿鑿附會,并非《大學》之本旨。
精為一的功夫,博為約的功夫。
既然明白知行合一的主張,此處隻須一句話就能清楚明了。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者的事情;‘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者的事情;‘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者的事情。
朱熹對‘格物’錯誤地理解,隻是由于他将這個意思颠倒了,認為‘盡心知性’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學者去為‘生知安行’的事情,如何能為之?” 〔評析〕 “精是一的功夫”,這個“一”就是正、是中,是“至善”,沒有善與惡的分别,隻有自然的本體。
俊美和醜陋本是自然的本性,隻是在人的邪念中分别出貪戀和厭惡,要“至善”歸本,就必須在“存心養性”上下真功夫。
【原文】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
盡心即是盡性。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存心’就是沒有盡心。
‘知天’的知猶如知州、知縣的‘知’,是自己分上事,己與天為一。
‘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
尚與天為二,此便是聖賢之别。
至于‘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
隻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夭壽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
‘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
‘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困勉的意在。
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
” 【譯文】 徐愛問:“‘盡心知性’怎能說是‘生知安行’呢?” 先生說:“性是心的本體,天是性的根源。
盡心也就是盡性。
《中庸》上面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存心’就是沒有盡心。
‘知天’的知猶如知州、知縣的‘知’,是自己應該做的,是天人合一。
‘事天’猶如子侍父、臣事君一樣,務必畢恭畢敬地侍奉方可無閃失。
此時,還是與天相對為二,這就是聖與賢的區别所在。
至于‘夭壽不二’,它是教育人們一心向善,不能因環境優劣或壽命長短而把為善的心改變了。
隻去修身等待命運安排,認識到人的困厄通達長壽短命是命中注定,我也不因此而心動。
‘事天’,雖與天相對為二,但已看見天正在眼前。
‘俟命’,就是不曾見面,在這裡等待,這就是初學的人樹立志向的開端,有一迎難而上、惕砺自強的精神。
而朱熹則與此相背,因此使學習的人無從着手。
” 〔評析〕 “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源)。
盡心即是盡性。
”這是陽明先生對“心本論”的自我诠釋,這種心本論,繼承了先秦思、孟學派的“盡心知性知天”、唐代禅宗的“以心法起滅天地”和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較系統的理論觀點,并将這些觀點上升到心與物、心與理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的高度,作出了詳盡的哲學論述和闡釋。
【原文】 愛曰:“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功夫須是如此。
今聞此說,益無可疑。
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
” 先生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隻是個誠意,誠意之功,隻是個格物。
”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
‘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 又曰:“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理。
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緻其知。
知緻則意誠。
” 【譯文】 徐愛說:“昨天聞聽先生的教導,我也隐約覺得功夫理當如此。
現在聽了先生這些具體的解釋,疑慮全消。
昨天清早我這樣想,‘格物’的‘物’,也就是‘事’,都是依心而說的。
” 先生說:“說得好。
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觸發就是意,意的本源就是知,意之所在就是物。
譬如,意在侍親上,那麼侍親就是一物;意在事君上,那麼事君就是一物;意在仁民、愛物上,那麼仁民、愛物就是一物;意在視、聽、言、動上,那麼視、聽、言、動就是一物。
因此我認為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中庸》上說‘不誠無物’,《大學》中的‘明明德’的功夫隻是一個誠意,誠意的功夫,隻是一個格物。
” 先生接着說:“‘格物’的‘格’有如孟子所謂的‘大人格君心’的‘格’,它是指去除人心的歪斜,保全本體的純正。
并且,在意念中就要去除歪斜以保純正,亦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也就是窮理。
‘天理’即‘明德’,‘窮理’即‘明明德’。
” 先生又說:“知是心的本源,心自然能知。
看見父母自然知道孝順,看見兄長自然知道恭敬,看見小孩落井自然有同情之心。
這就是良知,不必向外求取。
如果良知顯露,又無私欲迷惑,正是《孟子·盡心上》所謂‘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但是,對于平常人而言,不可能沒有私欲迷惑,因此,必定用‘緻知’‘格物’的功夫,從而戰勝私欲恢複天理。
如此,人心的良知就再無迷惑,能夠徹底顯露,這就是緻良知。
能緻其知定可誠其意。
” 〔評析〕 中國佛教《六祖壇經》中有這樣一段精辟的譬喻:“世人白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
外有五門,内有意門。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性去王無。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陽明先生在這裡也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
”雖不能斷言王陽明是在倡揚佛家之理,但他的認識能與被稱為“經”的宏論諧同,即可見其思想之成熟。
他的用心顯然是用此比喻,教學生仿效先聖的思想,必須從自心中返觀得自性聖哲,不随境,不攀緣,使五官出五門而于諸外境不染不著,當下即是“良知”。
【原文】 愛問:“先生以‘博文’為‘約禮’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請開示。
” 先生曰:“‘禮’字即是‘理’字。
‘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見者謂之‘理’,隻是一物。
‘約禮’隻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
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
如發見于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處富貴、貧賤時,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處患難、夷狄時,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存此無理。
至于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随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面學個存天理。
這便是博學之于文,便是約禮的功夫。
‘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 【譯文】 徐愛問:“先生說‘博文’為‘約禮’之功夫,我思慮再三始不能解,請您不吝賜教。
” 先生說:“‘禮’即‘理’。
‘理’顯示可見的為‘文’,‘文’隐蔽不能見的為‘理’,原本是一物。
‘約禮’僅要己心完全是一個天理。
要己心純為天理,務須在‘理’的顯示處苦下功夫。
譬如,理在侍親時顯現,心即在侍親上存此天理;理在身臨富貴貧賤時顯現,心即在身臨富貴貧賤上存此天理;理在身處患難困厄中顯現,心即在身處患難困厄上存此天理。
無論行止語默,時時如此,理顯現在什麼地方,就在那上面學一個存天理。
這就是從文中博學,亦為約禮的功夫。
‘博文’即‘惟精’,‘約禮’即‘惟一’。
” 〔評析〕 關于“理”的說法,儒家衆說紛纭:朱熹說“太極隻是一個理字”,《太檄圖說述解》的作者曹端稱太極為“理之别名”,他們把理和太極同視為絕對本體。
朱熹認為太極含動靜之理,是動靜的根本,太極流行于氣才顯出動靜,而不是“太極便會動靜”,這樣便将動靜與太極、理與氣看作“決非二物”。
王陽明對“理”的體悟更深了一層,而其诠釋又更淺顯,他說:“‘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見者謂之‘理’,隻是一物。
”也就是說:隐微于内的是“理”,顯現于外的是“文”,二者互為表裡,實質原為一體,并無二緻。
【原文】 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
” 先生曰:“然。
心一也。
未雜于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僞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程于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
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
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 【譯文】 徐愛問:“《朱熹章句·序》中‘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從先生對精一的解釋來看,此話似乎不妥當。
” 先生說:“正是的。
心亦一個心。
沒有夾雜人為因素的稱道心,夾雜人為因素的稱人心。
人心若能守正即為道心,道心無能守正即為人心,非人生來就有兩顆心。
程子認為人心即私欲,道心即天理,如此好象把道心人心分離開來,但意思正确。
而朱熹認為以道心為主,人心聽從于道心,如此真正把一顆心分為兩顆心了。
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麼會有以天理為主要,私欲又聽從于天理的呢?” 〔評析〕 陽明先生在這裡明确地肯定心隻有一個,心即是理,離開了天理即非良心(道心)。
此段既承前段之意,亦可理解說:心本為一體,但隐微于内的是本體,顯現于外的則是形體,本體亦自然之常理(道心),天亦不變,理亦不變,心之本體亦不變;但形體顯于外,染于色,雜于物,混于濁,于是,便有了各種攙雜,有了種種變異。
就象一顆鑽石沾上